成都实验 为改变中国7亿农民命运探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22:11:37
——《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秦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最新一期的《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新闻是《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成都实验》,该刊用20多页的篇幅,客观、深入地报道了成都5年多来走过的城乡一体化之 路,并重点对目前成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作了全面展示,为成都下一步的实践提出了宝贵建议。昨日上午,《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总编 秦朗在京接受本报采访时,高度评价了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之路,称之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成都实验,这是探路之举。”
成都做法很典型 值得总结和借鉴
成都日报:是什么促使《中国新闻周刊》拿出20多页的规模全方位报道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秦朗:“三农”问题、城乡统筹,是《中国新闻周刊》这样一本综合性杂志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也走过了30个年头,到 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三农”问题。中国现有7亿多农民,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在受教育程度、人均可支配财富、人均寿命等方 面,农村居民都和城镇居民存在明显差距,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的问题,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将很难实现。其次,全国现有很多有 志者、有识者在为破解“三农”难题而努力。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觉得成都的努力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成都实验”在观念上、制度设计上和具体做 法上都有比较先进的、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地方。这就是我们选择成都的原因,我们努力把这些东西客观地呈现给读者。
成都实验对当前扩内需促增长也有现实意义
成都日报:扩内需、保增长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一条主线,您对成都在这个背景下更好地推进城乡统筹有何建议?
秦朗:目前中国最大的内在需求是在农村,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谋划如何更好地刺激内需,我认为成都的实验,对当前振兴经济、扩内需促增长也是具有现实意义 的。我曾经看过一组数字,农民的电脑保有量才百分之几,洗衣机保有量也不高,相对城镇都低得多。这不是农民不愿意用这些家电,而实在是农民购买力有限,无 法放开手脚消费。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做法,出发点正是让农民手中拥有更多财富,逐步缩小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这就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对促进经济 增长的作用也显而易见。
成都统筹城乡好经验具有全国示范意义
成都日报:在“成都实验”前面加上“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这样的定语,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当初是如何考虑这个可能会引起巨大关注的定语的?
秦朗:这个题目是我“点”的。我们用了“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这样的定语,是考虑到成都所涉及的人口比较多,很有地区代表性,更重要的是,成都作为全 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担了为中国农村改革探路的任务,应该提供经验、提供示范。事实上,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成都的实验,确实是沿着这样一条道 路在行进,是在为“三农”问题、为改变农民命运探路。成都统筹城乡的许多新做法好经验,都具有全国示范意义。今后的关键是建立一套长效机制,用制度保障这 一套做法持续推进下去。
下一步将重点关注成都灾后重建
成都日报:是否可以提前披露一下,你们近期将重点关注成都哪项工作?
秦朗: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成都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方面的工作。几年来,成都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经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这样说,灾后重建是成都综合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一次实践。
成都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制高点”城市之一
成都日报:成都这个城市本身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继续朝着目前这套实验前行,您对成都未来发展有何预期?
秦朗:说到印象,那不用说了,很好。就城市来讲,成都目前是中国少有的几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之一。我想,如果成都继续朝着目前这条城乡 一体化道路前进,把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成都“制高点”城市的位置将会在现有基础上,提得更高一点、更突出一点。
本报特派记者 陈文勇 张魁勇 黄颖 北京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