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浩:泗洪纪委的“地下别动队”(新京报 2009-3-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0:26
泗洪纪委的“地下别动队”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3-5 3:33:58 · 来源: 新京报

江苏泗洪县纪委聘用68名“监督员”,他们身份保密,与纪委单线联系,任务是对官员“隐性监督”
■ 核心提示
一个被称作“隐性监督”的制度,在江苏泗洪县已推行了半年有余。
去年7月,泗洪县纪委公开招募了68名“特别监督员”,让他们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随时向纪委举报。泗洪纪委称此举是为扩大群众监督路径。当地官员称被许多双眼睛盯着“如履薄冰”。而当地纪委官员认为,“如履薄冰”恰恰是隐性监督的成果。
秘密监督官员8小时之外,是纪委对官员生活的“无孔不入”,还是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自该方法推出至今,争议之声从未断过。
□本报记者 黄玉浩 江苏报道

2009年2月13日,“便衣纪检”孙立站在泗洪县的大街上。他的身份和任务都被要求保密。 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千万不能让人认出我来!”
穿上羽绒服,戴上帽子,墨镜罩住半张脸,又举起一本“党风廉政监督手册”遮住另一半的脸———2008年2月12日,面对记者的摄像镜头,52岁的乡村教师孙立(化名)焦躁不安,“我还有老婆孩子呢,会被报复。”
2008年7月底,乡人大代表孙立多了一重身份,通过应聘,他成了江苏省泗洪县纪委的“特别监督员”。
“不要问我姓名、住址,也不要问我举报了谁、什么事。我不会说的。这是纪律,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孙立说。
对于做监督员的动机,孙立称自己不满某些官员的不公、不法,但公开举报怕遭报复,而“政府给了一个畅通的批评与建议的渠道,发挥个人热情”。
2008年7月中旬,泗洪县纪委在全县范围海选“特别监督员”,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
这群人被称为“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民间称之“便衣纪检”、“卧底”、“地下别动队”等,也给这群人蒙上了神秘色彩。
“黑暗中有一双,不,或许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监督你,随时可能举报你,不知何时就被纪委盯上了,如今我们如履薄冰。”2月15日,泗洪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如是说。
“我们存在的价值更多在于对官员形成威慑,敦促其个人素质的提高,预防腐败。”孙立称。
纪委海选“便衣”
县纪委党风室负责人称,以前监督员身份公开,因碍于情面又易遭报复,监督流于形式
2008年7月16日晚8时起,一条招聘启事,在泗洪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并迅速成为全城讨论的焦点。
启事称,县纪委在全县范围聘请60名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身份保密,与纪委专项管理人员单线联系,实行隐性监督,可向纪委直接举报干部党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必要时配合纪委案件的秘密调查”。
招聘启事称此举目的是扩展监督渠道,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并使群众监督更有力和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当天的《泗洪新闻》也滚动播出了《泗洪县纪委、监察局聘任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的暂行办法》,称凡常住泗洪县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性别、职业、年龄、文化程度不限,无违法乱纪行为纪录者,均可报名。
根据《办法》,监督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监督,对部分官员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如行贿受贿、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赌博、大操大办等,直接向县纪委专项管理人员进行举报,并有权追踪所反映案件的查处结果。
“刚开始我都不相信这个事情,觉得政府在作秀。”作为乡人大代表,孙立说他看到启事时心存疑惑,不过还是有所期待。在他看来,此前基层群众对官员监督很难,“这不失是个好想法”。
泗洪县纪委党风室副主任高学升介绍,以前县纪委也设过监督员,但主要是由人大、政协的老干部担任,而县城很小,大家都是熟人,监督员身份又是公开的,碍于情面,监督流于形式,此外举报者也容易遭遇报复。
认为“身份保密”、“单线联系”,可以有效保护监督者,“爱向上级反映情况”的孙立,去报了名。
泗洪县纪委称,招聘启事播出后,一周内报名者300多人。
争议中诞生“便衣”
报名者的数量超出了党风室负责人高学升的预料,他强调没有工资,而应聘者称不图钱
高学升称,招聘启事播出当晚,他一直忐忑不安。
泗洪县纪委党副风室主任高学升是该制度的首倡者,并全权负责设计和操作。
对于此“创意”的由来,他称,2008年初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监督”,而泗洪县纪委组织退休干部座谈时,发现群众对官员监督热情很高,但他们提出了监督机制需改善,监督的载体和渠道较少等问题。
高学升称,“当时我想到的就是匿名化,进行纪委的单线联系。”
2008年5月份,高学升向泗洪县纪委副书记史余强提出公开招聘“有监督热情的民间志愿者”的建议,对官员进行8小时之外的隐性监督。史余强认为可“探索执行”,并要高设计方案。
两个月后,“暂行办法”出台。
据高学升讲,草案出来后,纪委开会讨论时曾引起很大争论。争论焦点是,“便衣纪检”会不会引来官员反感,以及社会能否接纳这样的事物,毕竟在其他地方没有先例。
“我们的做法,势必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月24日,高学升说,尽管这样,泗洪纪委最后还是决定尝试。
纪委决定在电视台发布公告,泗洪县纪委副书记史余强称,此举是为保证制度透明,更重要的是让全社会知道纪委的决心,对官员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
高学升称,招聘启事播出第二天,他的手机和办公室电话成了热线,这令他十分意外。毕竟监督员没有工资且有被报复的危险。
随着报名者不断增多,高学升不断强调没工资,但“许多报名者说,要是图钱,就不来做这个”。
上访者当上监督员
300名报名者中,挑出了68人,他们被编号后,身份名字从此被数字替代
看到招聘启事后,65岁的刘明汉(化名)去报了名。不过,他认为自己被选中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他此前是一名常年上访者,一度与当地政府“水火不容”。
因拆迁补偿问题,刘明汉曾找各部门反映问题,他感觉“干部太不把老百姓的事当事了,不办实事、工作拖拉,作风粗暴”。
刘明汉认为,当官的不知害怕,是因欠缺监督。
高学升证实,报名者中有大量上访、维权人员,或有人有此类经历,很多人甚至是带着举报线索应聘的。在他看来,这些人对官员监督的现实需求、愿望和热情都很突出,而上访和维权的经历又使得他们了解政策法规,他们对监督干部有经验,对社情民意也更熟悉。
曾办企业的陈飞(化名)也报名参选,他称此前对当地工商部门办事效率很不满,“一个批文拖很久,不花钱根本办不成事,一些官员还经常下企业来以各种名目吃拿卡要,想举报,根本就没有门路,实名举报的话,企业也就没法干了”。
300名报名者中,最终挑出了68人。
孙立、刘明汉、陈飞最终都被聘。
所有“便衣”都经过了高学升“一对一”面试。他称面试主要考察人品、法制意识及社会关系,面试后,纪委还会私下调查参选者,确定其人品后才考虑聘用。
高学升介绍,例如聘用刘明汉之前他有过犹豫,“一个长年上访者成为监督员后,会不会找地方政府的茬?”而经纪委秘密调查,认定此人有正义感、责任心和监督干部的勇气。
选出68人后,高学升做了编号,建立档案。于是,所有报名者都成了相应数字,姓名与身份不再被提起。
他们的聘期为两年,两年后无违法乱纪者仍可应聘。
秘密一对一培训
培训方式由“便衣”自己提出,电话或茶馆里,而一切都被要求保密
68人互相不知身份,只与纪委上线单线联系。
高学升说,特别监督员最重要的是两个字:保密。
身份保密,任务保密,联系保密。
68人的档案,只掌握在高学升与党风室另一责任人许胜祥之手。高曾将档案交给主管此事的史余强审核,史拒绝了,说保密这个规矩,任何人不能坏。
选出“隐性监督员”后,高学升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
培训也是一对一进行。接受培训的方式则由监督员自己提出,例如电话培训、茶馆里谈话等。
除了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如何调查取证、搜集线索,如何举报,如何保护自己也是培训的重要内容。高学升也会通过短信群发的形式,告诉大家一段时间内监督的热点。例如春节后,他给68人群发短信,公布年后新监督任务是:“公车私用、大操大办、工作日饮酒”。
培训期间,每名“便衣”都收到一本“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手册”。除了被要求严守秘密外,特别强调了不能以特殊身份采取威胁、恐吓、暗示等手段进行欺骗或对监督者敲诈勒索等。监督不能违法违规,不能侵犯隐私权,不能采取跟踪、窃听以及使用针孔设备偷拍等手段。
“有时候会让我们进行暗访,或对涉案人进行外围的摸查。”孙立说,“这感觉有点像地下工作者”。
高学升介绍,因办案需要,纪委会征求监督员同意后,安排其协助调查案件,但监督员未经同意不能对案件进行调查,没有独立调查权。
“别动队”的业绩
纪委官员称,隐性监督的作用直接体现为,5个月时间内廉政账户增加了40多万元
据泗洪纪委提供的内部材料,被民间称为“地下别动队”的68名“便衣”,分布在城乡和各行各业。
因环境以及行业的不同,每个人监督的重点不同。
陈飞在县城工作,春节前他举报了县里主管车辆运输的一位科长。
这名科长借孩子考取学校的名义在酒店举办酒宴,收受礼金,纪委查实后,该科长被行政记过。
陈飞称,因车辆管理收费问题,自己曾被该科长主管的部门多次为难。“有时候遇见一些干部故意刁难,我就直接对他说,你要这样,就别怪我举报你,我直接向纪委投诉你,他们就害怕了。”陈飞称,“便衣”身份让自己活得“更硬气”。
在农村的刘明汉称,村里的账目、惠农政策落实、村干部作风、工作情况,都在他的监督之内。
乡人大代表孙立说,他常跟村民聊天,村里婚嫁丧娶,他也总在周围转悠,看有无干部公车私用以及大操大办。村民有什么要求和建议,他会汇总报给高学升。
他曾举报自己所在村账目混乱,最后乡纪委责令该村查账和村务公开。
除了进行隐性监督,孙立还向县纪委提议在全县干部中开展电视述廉,公布财产与婚丧等活动收礼情况,对个人工作目标与作风作出承诺。目前泗洪县纪委正在推行此举。
孙立称每晚会看官员述廉,用本子记下,“他们的承诺是我主要监督的对象”。他称现在更关心时政新闻,学习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监督能力。
据泗洪纪委提供的内部材料,截至今年2月份,68名“便衣”提供意见和建议130多条,案件线索30多条,其中纪检检察机关立案调查处理了12件,多件移交公安机关。
“推行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制度,在党员干部中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高学升透露,自去年7月推行隐性监督后,5个月时间内纪委的廉政账户增加了40万元。
高学升称,没有给监督员定任务指标,实行“一案一奖”制。举报经济类案件,规定的奖励标准是不低于案值的10%,非经济类案件则视情奖励,对工作优异者每月给300至500元,而“奖金和补贴由纪委办案的查没款中出”。
对于为何不固定工资长期聘用“便衣纪检”,高学升称,此举本质是推动群众监督,必须以群众身份和视角来进行,“如果发固定工资的话,那就变质了,不成了我们纪委的扩编吗?”
他称“便衣”到纪委领奖金的人很少。例如有一笔举报奖金1000元,案件查处后监督员迟迟没来领,“许多人做这个都不为钱,就是一种监督的热情”。
“我们不图钱。监督官员本身,也与我们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孙立说。
“便衣”改变的小城
一名官员认为,“便衣”防不胜防,例如他们可能会扮成办事的农民来探访
去年7月开始,“便衣纪检”的神秘,在泗洪这个百万人口的苏北小县,被不断渲染着,而官员们也在压力下应对。
县劳动局副局长钟继承称,“便衣纪检”防不胜防,有时会装扮成来办事的农民,闯进办公室纠缠,一个问题咨询好多次,而若发火,几天后会有领导找谈话,“更严重的,可能是你发标的镜头会被县电视台播放”。
钟继承称,现在工作日不敢喝酒了,因也在监督之列。
“我们现在更自律了,工作生活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车管所所长杨庭标称自己遇到过“便衣纪检”。他称,去年10月的一天,车管所办公大厅的一名中年男子引起他注意,该男子说是来年检,但跟办事人员聊了很久,又跟来办事的人问东问西,一直在大厅转悠。
“我就问同志您有事吗,他说就是看看,我赶紧将他请进我办公室,又是递烟又是倒茶。”从警多年的杨庭标称,他一看就知道是“便衣”,“带着偷拍设备呢”。
淮北中学校长李德称,“便衣”甚至改变着小城的人际交往。
他称,以前同事间拜年带着礼品礼金,谁家孩子上了大学会包个红包,“现在没有这些习惯了”。
李德说,他搬家特意将日子选在腊月二十九,为的就是过年了大家没时间来贺喜,“没有让一个同事知道,也没有让人帮忙”,他说怕被说成大操大办、借机敛财。李德称,被隐形的“眼睛”盯着确实不舒服,但可以让自己更自律。
有官员提出,隐私权难保不受侵犯。泗洪县纪委书记史余强称,会不断选拔高素质的群众,进行培训,使其在合法范围内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力,
史余强认为,官员觉得如履薄冰,“恰恰体现了这个隐性监督员的作用”。
打“苍蝇”吓“老虎”?
泗洪纪委官员认为,隐性监督的作用更多在于威慑,让官员感觉被很多双眼睛注视着
泗洪纪委并不对外公布哪些案件是便衣举报而来。
“县城太小,特别监督员大多提供自己生活圈里的线索,一旦披露案情,很容易引起怀疑。”高学升称,每一季度,都会公布监督员的工作成果,但只公布数字,比如举报了多少线索,查处了多少,不公布案情。
当地一名官员认为,该制度的成效有多大,其实无从考证,“也就是只能打些苍蝇,打不了老虎”。
孙立也称,不要对他们有过高期望,“我们只是普通群众,只是监督热情更高罢了”。孙立称,他们更多是监督村务落实、干部工作作风和大操大办等“看得见的腐败”,难以接触大的腐败事件的核心。
而在高学升看来,“苍蝇打多了,老虎也害怕”,他认为隐性监督员的作用更多在于对官员的威慑,让干部感觉很多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从而能更加自律,远离腐败”。
几乎没有报酬、又是得罪人的事,隐性监督员凭热情能坚持多久?对于这一疑问,高学升称,凭热情的确很难走远,例如很多监督员举报一次后很少再有举报,因为圈子小怕暴露身份。“他们实际上就是一群民间志愿者,我们引导整合来推动群众监督,这个制度只是公开监督的一个辅助和补充。”
他称,针对出现的问题,会对应探索解决的办法,例如不断更新补充新人、提高选拔标准等。
史余强称,“隐性监督”探索,根本目的是为扩大群众监督途径,他称泗洪纪委会“低调务实地”继续探索。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deep/2009/03-05/008@033358.htm
[关键词]便衣纪检
日期:[2009年3月6日]  版次:[AA32]  版名:[众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9  条
“黑暗中有一双,不,或许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监督你,随时可能举报你,不知何时就会被纪委盯上了,如今我们如履薄冰。”有官员如是说。去年7月,江苏泗洪县纪委公开招募了68名“特别监督员”,让他们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随时向纪委举报。当地纪委官员认为,“如履薄冰”恰恰是隐性监督的成果。(《新京报》3月5日)
特别监督员不具有标本价值
公民有基本权益,官员也应该有基本权益,在这些“盯梢者”的眼中,会囫囵吞枣式地将官员的日常可能涉嫌违纪的行为报告给纪委部门,诸如官员和谁谁吃饭,和什么样的女性交往,曾经去过什么地方,都会毫无例外地报告给纪委。问题是,纪委有没有精力去甄别官员的每一项涉嫌违纪行为?在不经官员同意的情况下,即使非涉嫌违纪的日常交往信息也可能被某些不应该知晓的人得知,算不算侵犯官员隐私?□毕晓哲
监督体制失效,“便衣纪检”登台
“秘密纪检”的出现,只能说明现有监督体制不起作用了。秘密纪检的最大功能就是提供官员违纪违法的线索,而现实中,反腐线索并非没有,而是多如牛毛,如果正规监督体制真起作用,只要看看官员的消费与收入水平是否相当;只要调查一下停在豪华酒店门口的公车;只要认真接待上访群众,重视媒体每天反映的群众呼声……只要对这些线索都及时处理,官风政风自会好转,贪腐之风自会减少。如果上访者总被送进精神病院,被拘留被遣返,大接访时群众都在连夜排队,民众房屋夜半被强拆而无人过问,纪检部门对此又熟视无睹,成立秘密监督机构又有何用?其成立的动机就值得怀疑。□瞿方业
招募“便衣”监督应上升为制度
老实说,就当下腐败高发的严峻现实而言,招募“便衣纪检”监督官员可谓剑指监督机制技术“软肋”。还是以韩国说事,农民协会干部金某提着一个纸袋进入金周秀的办公室,一会儿空手离去。这一细节再平常不过,放在中国是没人将其当成一回事的。“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马克思语),韩国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其设立了专司监控职责的廉政稽查人员,使“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其厉害之处还在于,“捉贼拿赃,捉奸拿双”,对作奸犯科者当场生擒活捉拿下,未给其留下半点喘息的时机和串供销赃的空间。相形之下,中国在制度设计上则明显相形见绌,我们虽有专司监管的纪检监察部门,却无专司实时监控的稽查人员。□陈庆贵
法治社会与特务政治水火不相容
非经法律授权而部分履行法律监督责任、且行为高度隐秘、行为与结果操纵于少数人,此种“隐性监督”制度十足具有“特务政治”特点。“特务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极盛于明,其建立初衷,未必不是为了督促官员克尽职守,但法外立法、高度隐秘、被操纵的特点,决定了其最后变成争权夺利、蝇营狗苟的工具,至于人心惶惶、竟无宁日,后世一些人长叹说:明亡,便亡于“特务政治”。□许斌
“便衣纪检”难挑监督重担
从来源上看,这些“便衣纪检”大部分是上访、维权人员,或有监督类经历的人员,虽然这些人员都有类似实施监督的经历,但毫无疑问,这些人也是素质不一、来源复杂、成分多样的,那么他们本身就在监督业务、监督技能技巧、监督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比如一个农民“便衣纪检”虽然有热情、有维权和监督经历,但他能对一个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开展监督吗?他能监督得到一个隐藏很深的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吗?恐怕接触都难,而监督到的也仅仅是一些一瞥而过的鸿毛而已。□孔之见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03/06/content_722201.htm
黄玉浩:泗洪纪委的“地下别动队”(新京报 2009-3-5) 黄玉浩:镇上搬迁各村随礼(新京报 2009-3-23) 当纪委有了“地下别动队”-大地微凉:生活的重量-搜狐博客 黄玉浩 张涛:民警高作喜“奇遇”记(新京报 2009-12-22) 『天涯杂谈』新京报记者黄玉浩:“贪官女儿”开博为父鸣冤调查手记 “闯”出来的黄玉浩 张悟本:背后有推手 13年折腾成“神医”2010年05月28日新京报黄玉浩 陈宁一 张悟本:背后有推手 13年折腾成“神医”2010年05月28日新京报黄玉浩 陈宁一 林达:最后的绿色(新京报 2009-5-9) 四川纪委监察厅否认做股东 称股票系依法扣押(新京报 2009-4-30) 黄玉的消磁方法 揭秘:张春桥的“文革”别动队 黄玉浩:采访阜阳白宫的22天 湖南纪委:网照可能不是唐本人(新京报 2008-4-17) 黄玉浩:权钱交易以情做幌更难防 时事观察:宿迁王四事件,为何网民大多拍手称快? - 关注泗洪 - 泗洪风情 - 凝聚泗洪人的力量 -... 王琳:公民监督:卿本佳人奈何泗洪作贼?(新闻晨报 2009-3-7) 国华:辛酸的自助透析,寄托对医改的希望(新京报 2009-3-28) 刘洪波:“罗彩霞事件”:公开的社会能预杀黑幕(新京报 2009-5-12) 社论:回归司法才能求得邓玉娇案的公正(新京报 2009-5-23) 刘柠:卢武铉的悲剧与韩国政治文化(新京报 2009-5-23) 吕宗恕:株洲垮桥案:诡谲的真相(新京报 2009-6-5) 熊培云:昂贵的兽首与伤疤经济学(新京报 2009-3-7) 王琳:尊重和保障代表要求总理的权利(新京报 20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