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共同体—中国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47:33
北半球共同体
—中国崛起
经济成长将拉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引进科技是我们缩小差距的主要办法。
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达115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5000多亿美元,进出口排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次于日本,排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2万多亿人民币折1.4万多亿美元(人民币与美元比例为1:8.3),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多美元(按13亿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认为中国人民币币值偏低并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超过1200亿美元;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超过500亿欧元,外国对华直接投资600多亿美元,而且多数投资于制造业,从而出现了中国对亚洲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化及有的一般国家和地区贸易出现逆差,而对欧美则出现了大额贸易顺差,中国在周边国家进口原料、零配件,然后在中国加工,组在成品出口到美国和欧盟。人们现在谈论着产业链,将中国定性为劳动密集形产业为主的“世界工厂”。因为未来20年中国还将要有3亿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工作。对于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很多人认为将影响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认为会和日本那样通过所谓“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最终导致日本经济衰退。
当然中国不是日本,中国的人口数量是日本的10倍,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6倍,中国有独立的防务,是国际上承认的5个有核国家之一。虽然GDP按汇率计算中国远低于日本。目前中国有核国家和独立的军事存在,从而导致了这种独特的产业链。以美国为主的国家,在技术设备方面对中国出口的限制,中国在进口美国产品方面进口产品有限,造成了中国的大额贸易顺差。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技术设备而使中国在周边国家进口原料、零配件,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世界工厂”。美国不可能无休止的扩大在中国的进口,因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中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将在未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而美国目前人口为2.92亿,国土面积为930万平方公里,美国不可能容的下如此多的中国产品。这种独特的产业链问题出在哪里,美国等一些国家对中国政治、军事上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使中国只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世界工厂”的地位。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对中国未来崛起是最主要的问题。
中国要与欧美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来一个中国式的脱亚而融入欧美。脱亚入欧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来的。历史上美国到达日本的军舰颜色是黑色的,当日本人看到这些黑色的大船给吓坏了,结果是美国人踢开了日本的大门,但是美国人没有进去,而是日本人出来了,而且提出了脱亚入欧,从而最终融入了发达国家行列。美国人没有进入日本的大门,也许因为日本太小,资源有限,而没有进入美国人也看到了日本重视教育而对亚洲产生了影响。中国的历史和日本相反,欧美一直想进入中国,伴随而来则是中国人的顽强抵抗,最终也没能进入中国,当然中国人也没有出去而停留在亚洲。未来中国式的脱亚入欧是中国人自己主动打开大门请欧美国家的人进来。而使中国最终融入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化。这是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中国即将到来的传统国家思维方式的转变,政治改革使政府的政策保持连续性。
未来中国需要一批强大跨国家的力量来影响中国的社会,改变中国国民的期望,政治态度,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管理模式。
美国人2003年谈论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而导致美国数百万人失业,而中国的未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人口要降到人口总数的10%以下,其它人口,城市人口要达到总人口的90%。对于未来10多亿城市人口,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为为主导的“世界工厂”,不可能象过去和现在的日本一样以出口作为主导。中国将会鼓励国民象欧美国家一样以消费为主体,出口产品将会成为次经济体。未来中国面临着占国土面积的30%森林,100多亿亩草场和近20亿亩可耕地及水利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未来中国如何和美欧国家的全面合作将是中国人口城市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主要问题。这里有中国人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在我们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将落后于美欧国家,就目前来讲中国经过前20多年改革发展,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就高科技尤其是与军工科技相关的重工业发展很慢。而且与美欧国家之间的距离似乎是拉大而不是接近。举例而言,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差距是20年。而目前中国的载人飞船与前苏联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有近40多年的差距。在70年代初在北京已经有人在当时的条件下谈论制造航空母舰,至今我们也没有制造出来,包括大型飞机的制造技术,国外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如果成型,中国的核威摄力将大打折扣。上述的高科技等一大批科学技术,目前美欧等发达国家不会卖给中国,只能靠中国的科学家自己模仿研制。结果是差距越来越大。历史上以英国为首欧洲工业革命,欧洲人与中国贸易对当时先进技术就加以限制,而相应的中国人则开始了模仿研制。认为政治上、体制上、制度上的改革就能赶超欧美先进的国家。从洋务运动到后来的暴力革命。近200年来中国人前赴后继,各种政治上、体制上、制度上暴力的和非暴力的各种各样的偿试。至今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科技差距,也没有比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与欧美国家的差距缩小,而且有可能扩大。今天,13亿中国人还有9亿农业人口,城市人口中也面对失业、下岗、低收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国土面临荒漠化、洪涝灾害、环境保护等问题,未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继续延用我们近200年之久的思维方式,前赴后继,继续模仿研究还是和美欧国家寻找到一个临界点。用透明的、可见的、相互依存的方式,理智的解决中国和美欧之间的问题。
中国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打开了国门,并吸引了5000多亿美元的投资。而且主要投资在制造业,但投资的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等低层次,多数资金来源于港、台、海外华人以及周边东亚、东南亚国家。美欧国家尤其是大型的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比重明显偏低。中国如何吸引美欧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将起决定性作用。这些跨国公司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雄厚的资金以及创新精神。美欧发达国家良性的私有经济造就了这些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与美欧发达国家政府达成默契,从而形成了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各美欧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的进步。造福于美欧发达国家的人民,就当前在中国出现了一种现象,即“柯达模式”这种现象未来将影响中国在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领域。使中国融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行例。柯达公司是一家美国感光材料方面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后,柯达公司开始了收购行动,并且收购了几乎所有中国的感光材料企业的控股权。中国最后一家感光材料企业乐凯公司目前也将其企业20%的股权转让给了柯达公司。从而柯达公司参与了乐凯公司的管理层,柯达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在中国的收购行动被柯达公司收购的企业员工众多、设备陈旧,而柯达公司并没有进行企业裁员。而是从发展的战略来管理企业。柯达公司向中国这些被收购的企业注入技术设备,培训员工,增加科研投入,如今遍布全国的数千个柯达专卖店为柯达产品。在生产和销售之间形成了产业链。由于柯达产品销售大幅增加,被收购的中国企业职工的收入在同步增加。柯达公司也获得了合理的利润,但柯达公司要将利润汇回美国。还将面临着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所谓民族产业问题。国家货币安全问题中国人在谈论吸引国际上美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主流一定是“柯达模式”,现人们谈论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零售商,在中国开疆辟土。美国的沃尔玛在全世界有4700多家链锁超市,进入中国的发展未来一定会收购中国的链锁企业。如果中国城市人口达10几亿,沃尔玛在中国开数千家链锁超市不是梦。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存,造成独特的行业规模,国企规模巨大,但由于技术的原因,都在低层竞争,家电行业知名的也就十几家企业。在彩电、空调、冰箱、微波炉等家电产品价格上的低层竞争,使利润大幅减少,但产量在大幅的增加,未来很容易被美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收购。在计算机行业、联想、北大方正等企业,打着民族产业的旗号销售电脑,但其电脑核心技术却都掌握在美欧发达跨国公司的手里。联想号称是中国科学院的企业,但联想董事局主席却将联想定为贸、工、技。最有意思的是中科院的企业把科技研究放在最后一项并将这一方针贯彻到现在。与其这样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打着民族企业的旗号到不如直接将股权卖给跨国企业。因为联想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卖给跨国公司,有中国市场的存在,跨国公司一定会出个好价钱。这是因为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技最权威机构。中科院下属企业却把科技研究放在了企业的最后一项。为此联想的董事局主席还和他一起创业并负责技术开发的负责人(副总)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闹到了中科院。而中科院的决策者支持了联想董事局主席将研究开发放在了最后一项的决策。那位技术负责人(副总)则离开了联想集团。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就连中科院对研究开发技术都没有信心。因而在中国出现了所谓“联想模式”一方面不重视技术开发,巨额的技术研发可能不会出成果,使企业亏损或倒闭;另一方面利用中国市场和国外跨国公司在核心技术、配件等方面讨价还价,在中国市场上打着民族企业的旗号获取市场利润,在汽车制造业,中国人熟悉的大众、通用、雪铁龙等都是美欧发达国家的品牌。未来这些品牌不仅在中国销售,而且还要加上“中国制造”,出口到世界各地,因为汽车制造业在美欧发达国家为传统产业,汽车制造工人会大幅的减少,而科研设计人员会增加。目前汽车制造业的合资为主。中国与美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组成合资公司,生产世界知名品牌的汽车。80年代中国的市场换技术,最终只是在合资公司的中国公司分享利润。而不是核心技术,而国产汽车是中国50年代引进前苏联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质量技术设计等原因很难和欧美跨国汽车公司竞争。未来将会被跨国汽车公司所收购兼并重组汽车业同样也只有“中国制造”,在石油、石化行业,3家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未来将可能会被美欧的石油跨国公司所收购。在金融、保险业,中国多数企业未来可能将被美欧跨国金融、保险公司所收购。未来中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可能至少要有3家被美欧跨国银行所收购、兼并、重组。
未来中国的股市市值可能将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或与纽交所齐名。中国的GDP将可能超过美国,但在中国未来将出现“柯达模式”,汽车制造业的“中国制造”模式。未来美欧跨国公司以发展的战略在中国的重化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金融、文化、保险业等行业最终完成收购、兼并、重组,更多的“中国制造”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时候,中国“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负加值高的时候,中国的GDP将会超过美国。中国将满足于高负加值“世界工厂”,中国和美欧国家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中国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允许美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收购行动包括军工企业,尽管这些收购、兼并、重组。当前对中国人来说在感情上是痛苦的。
我们应吸取前苏联解体方式,所谓“休克疗法”俄罗斯发放大批与卢布等值股券,而使用权俄罗斯人只能认购股票而无法认购商品,由开俄罗斯商品短缺,最终导致经济下降,货币贬值。俄罗斯资本只在俄罗斯国内形成了财富再分配。形成了寡头资本主义,由于俄罗斯国民经济整体下降,及随之而来货币大幅贬值,而使俄罗斯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下降,很多人一贫如洗。50年代,中国曾经的口号是“苏联的今天,是中国的明天”,而如今中国经济确实发展了。但更多的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一落千丈。而今俄罗斯人均GDP(按汇率计算),比中国也高不了多少,而经济总量则落后于中国。中国和俄罗斯到很像是一对难兄难弟。
中国和俄罗斯还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中国和俄罗斯还有大批的大型国有企业,未来也许把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卖给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条件是良性的,发展的战略,一方面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资金、管理等,另一方面也能增进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全面信任。当然中国和俄罗斯国情还有很大的不同。俄罗斯实际上已进入工业化国家,只是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美欧主要发达国家,由其在经济上,俄罗斯可能向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卖掉国内大型国企,换得的资金可以用来在国内再分配,那时俄罗斯人民得到的将是美元或欧元,他们可以用来做任何事情,而不是只可以用来购买股票的卢布代币券。未来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可能达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目前在中国存在着二元制经济体。即所谓农业人口问题,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业人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解决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农业人口吃与住的问题,对于中国9亿农业人口由于土地承包到户,而每户相对平均的得到了土地(虽然户均亩数很少)但总体而言基本上都能养活自己(吃、住),从而明确了产权关系(土地承包50—70年不变),基本上解决了财产再分配的问题。如果说我们解决了农村财产再分配问题(土地承包),那么城市的改革至今我们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主要问题是企业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问题。如果说土地是对农村户口居民而言,那么国有企业就是对4亿城市居民而言,当然有些国企是以牺牲农业的代价而组织起来的。如果未来前述成立的话,那么大型国企卖给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小国企可以卖给境外的一般投资或国内的私营(民营)企业。所获得的资金,目前国有企业拥有的国有资产数以10万亿以上人民币,也许我们应该按比例进行分配首先是4亿城市户口居民,这些人是企业的劳动者和拥有者,应该相对的均衡分配。其次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土地拥有者可以实行农业补贴,最终解决城镇、农村户籍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拥有4000亿以上的美元,数以十亿计的国有资产,如果未来实行上述改革,应该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比如,如果我们卖掉6000亿国有资产,城镇、农村按比例逐步的分阶段的将国有资产相对均匀的分发给人民,从而也逐渐的取消二元制经济。(城市与农村户籍),政府未来靠税收来解决人民财富分配问题。也许我们应当适应,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但决不是强盗式逻辑,公开的或暗地里侵吞国有资产,只是一种强盗逻辑,我们也许对于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但对于强盗逻辑,我们应该给予坚决的镇压,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社会动乱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政府要像美欧政府那样和美欧跨国公司达成默契。要与美欧跨国公司达成良性互动,政府在财政上还有税收,未来数额将是个天文数字,这些税收将用于基础建设、教育、科研以至农业补贴等,用在军事方面的费用必须是透明的、可见的,采购在中国的美欧跨国公司“中国制造”的军工产品,配件,当然中国政府和美欧政府合作联合生产军工产品联合各美欧国家政府间的资金搞科研,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时我们会希望出现一个北半球共同体。包括东北亚3国,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独联体国家,如果按人种来划分。目前欧洲包括独联体国家和北美洲人口大约为10亿,东北亚3国人口约为15亿,人口比例为1:1.5,可预见的将来这一比例也不会太大的出入。将来的合作方式可类似于目前的欧盟。当前人们总是谈论未来13亿中国人口对资源的消费达到欧美国的人均标准,似乎不可能。但是在人均国土面积上中国低于美国,大概比例为4:1。就欧盟而言中国人均国土面积比例只略低于法国而高于德国、英国等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就目前来讲中国在没有农业补贴的情况下曾使粮食生产过剩,出现过卖粮难,当然由于中国人均收出低,13亿人对于肉制品、奶制品等其它食品的消费很低。但未来中国将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开发、改造,解决中国土地、水的问题,就目前国际技术应用于中国未来,完全能够解决土地。城市等用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目前所说的“南水北调工程”,如果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我们同时解决了洪涝给中国带来的灾害。未来中国会利用美国目前的卫星技术为“南水北调”找寻最佳的工程路线,使用最先进的施工机械施工。荷兰人围海造田,如果我们把荷兰这一工程量放大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将能最终彻底解决中国工业、农业、城市等用水问题,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未来使中国人口的食品标准完全能够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另一个问题是能源问题,工业、农业、生活等目前能源主要是电力和石油。
未来中国电力供应主要是火电、水电、核电等。水电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加速能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对于中国以火电而言主要的燃料是煤炭,中国煤的储量达数千亿吨世界第一。在可预见的将来煤碳将很难开采完,而中国的煤炭是已保证中国在电力、钢铁等行业的需求,只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要制定煤炭环保技术设备方面的标准。随着技术进步中国最终能减少煤炭在环境方面的污染。当然我们要发展核电等其它能源。中国的石油消费可能将有一半左右要通过进口,中国可能会抬高国际石油价格,但这由市场决定,石油价格越高人们就会节约用油,比如节油汽车,其它矿产材料原料等也然。看来未来资源将不是使中国达到美欧国家人均生活标准的问题,主要的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在各行业造就了一批大型的国有企业,这是中国大企业的独特性。而这些企业便于美欧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收购、兼并、重组,中国人应该理智的用发展的战略看待上述问题。中国必须让美欧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中国完全信任。当然上述问题是在未来可预见的逐步的发展,美欧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上,尤其是在技术上占领先地位。中国在政治上随着教育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须进行符合于美欧价值观相一致的政治、经济改革。美欧国家政府才可能放心的向中国出口技术设备,中国才能挣开目前的这一奇特的产业链。中国当前以出口成品为主,如果美欧跨国公司能将原料、主要零配件生产通过直接的技术设备投资中国,那么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将可能出现平衡,而“中国制造”的成品将会大幅升值。中国对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那将不会是逆差,而是顺差。中国脱亚融入欧美的目的将逐步会达到。东北亚3国将与其它亚洲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等方面拉大距离。
中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定位及军事存在,不确定因素对我们将产生哪些影响,北半球共同体是努力方向。
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目标是建立类似于目前欧盟方式的北半球共同体包括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独联体国家,东北亚3国(中、日、韩)欧盟及澳洲,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应以上述目标作为逐步实现的发展方向,这符合中国现代化的目的。前不久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和美国总统布什见面时说“澳大利亚是美国在东南亚的(指东盟10国)的代理检查官。”而美国总统布什对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说:“你就是检查官。”如果未来澳大利亚总理在东南亚问题上称自己为代理检查官的时候,中国领导人和美国总统见面进称中国是东南亚的“警察”,而美国总统会说中国领导人是优秀的非常称职的“警察”赞美之词时,中、美、澳在东南亚问题上会达成默契,一个是代理检查官后面有美国一个自称是警察受到美国的称赞。历史上东南亚国家是欧美的殖民地,殖民地由于需要大批人力在东南亚的矿山,种殖园工作,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将大批的贫困人口以卖“猪仔”的方式卖到了东南亚。而这些贫困移民受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和欧美先进文化的影响,在当地的经济上以家族的方式形成了家族企业。后因中国战乱等原因大批中国人跑到东南亚而形式当地华人,而东南亚先后独立。当地华人地位也逐渐提高,目前东南亚华人以家族企业的方式控制着东南亚当地大部分经济。东南亚国家没有什么自有技术,未来中国应当把东南亚看成初级原料的供应地,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看成近似是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在南亚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国未来应和美欧国家保持一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寻求平衡。目前美国不会抛弃巴基斯坦而且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中国和巴基斯坦有某种特殊的关系。未来中国和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中国和美欧国家应保持一致,使印度的经济、军事对巴基斯坦不会过于威胁。寻求一种可接受的平衡。因此印度的经济、军事规模不会太大,与中国的差距会快速拉大,中东是主要石油资源产区。未来欧美跨国石油公司当然也包括中国石油公司,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向中国供应石油。中国会在联合国框架内和美欧国家保持一致。当美欧国家产生分歧的时候,中国将会理智的、尽可能的平衡共同利益。拉美、非洲对中国来说将是“中国制造”的出口地。同时也是中国初级原料的来源地。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东北亚。未来韩国将面临着统一问题,应当局限在朝鲜半岛。中英之间就香港问题有协议(联合声明),台湾将是中美之间的缓冲区。过去我们可以看到一但美国国内政局不稳的时候,美国就会发出错词强硬支持台湾的声音,台湾就喊着要独立,中国由于政局相对稳定,中国政府相对会以理智的相对平合的心态对应。未来即使台湾宣布独立,此时美国国内政局可能极不稳定,而向台湾发出了支持的信号,中国也不会立刻发动战争。而会选择对台湾宣布中国大陆对台湾使用武力,随时使用武力等错词。宣布使用权武力和立刻对台湾开战是两种概念,宣布使用武力主动权在中国政府一边是时间的问题。如果中国出现严重政局不稳的时候会立刻对台湾动武,此进美国国内政局稳定后,对台湾只会像征性的支持。因此说台湾是中美两国国内政治局发展的缓冲区。
当前中日关系将成为中国在亚洲的主要问题。如果中国占在中美关系的高度看待日本,那就会有比较清细的轮廓。二战以前英美出于地缘政治的缘故,为了扼制沙皇俄国和后来的前苏联在远东的军事扩张对日本在经济上、军事上、技术上全面支持日本。日俄战争时期如果没有英国的支持,日本也不可能打赢,那场战争,而当时中国由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综合因素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而停留在模仿和使用阶段,即所谓的弱国。二战以后美国给日本制定了和平宪法。日本彻底的放弃了军队,在军事上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美国在日本驻扎有军队,有双重作用,主要是对东北亚的局势而在日本的驻军,同样的副作用是对日本的军事威摄。日本在经济上目前GDP按汇率计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尽管如此由日本科技方面多为模仿式研究。而美欧等发达国家对日出口技术限制门坎很低。导致日本引进大批美欧技术设备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高层次的讲,如果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达到了完全的信任,中日之间的问题也同时能够解决。
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战略关系,随着两国关系改善而加强,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中俄之间互有疑心也有合作。50年代前苏联和中国出于对抗美国和西欧,而建立了军事同盟,前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工业援助。而使中国建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业,当时人们谈论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那时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前苏联基本一致。都是公有制,不过最终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前苏联和中国最终还是闹翻,取消了对华援助,而中国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走上了改革之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一落千丈,俄罗斯的经济规模目前只是中国经济规模的四分之一到六分这一。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所有的核装备。目前俄罗斯还在布置新型的洲际弹道导弹,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俄罗斯则对中国进行军售,不过中国进口的产品技术比俄罗斯本国的技术落后10—15年,中俄之间还在进行能源合作。目前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俄罗斯也有技术限制,俄罗斯没有加入WTO,经济上也没能融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在先进技术上没能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信任。未来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如何得到欧美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信任等问题是俄罗斯的主要问题。目前中俄之间很像一对难兄难弟。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走向将决定互相之间的政策。美国与欧盟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俄罗斯和中国是各自独立的主体,更像一对难兄难弟。美国和英国有特殊的关系,英国则有英联邦国家,在联合国框架内有美、俄、中、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同时是国际承认的5个有核国家。中美战略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两国各自国家利益上的。中国对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是个以欧洲移民为主的国家。美国前任总统星球大战的制定者里根曾说过“美国人民是靠宗教而使其团结起来的。”美国需要一个国际上的强大竞争对手。是想如果美国移民都像中国移民在美国那样称自己是中国人或华人。其它国家移民和其后代称其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等欧洲国家的人,那美国将是一盘散沙。美国历史上也曾经暴发过南北战争,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美国南方要独立。因此美国一直寻求在国际上找一竞争对手,过去是前苏联,体现在军事竞赛,意识形态等,未来的美国竞争对手可能是中国和俄罗斯体现在经济上、文化上等,当然是良性的。此时美国和欧洲会谈论大西洋共同体,同时会把俄罗斯和中国拉进来,可能会建立目前欧盟的模式,当然这些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要全面的互信。尤其是在军事上要形成可预见的,均衡的相互绝对全面信任的关系。这样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
2005.1.15.
作者:邢志刚
xzg24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