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悠客”一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3:32
都市“悠客”一族
http://www.jfdaily.com 2005-9-12 8:32:30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你最近“悠”了没有?到哪里“悠”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人或许会一头雾水。不过,这却是眼下不少都市白领的时尚问候语,而他们,也将自己标榜为“悠客”一族。
“悠客”是指都市中的这样一群人:他们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状态中暂停或减缓下来,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或者给自己放一个大假,或者尝试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想自主控制生命的节奏,不愿再成为工作的“奴隶”。
如今,“悠客”一族的队伍正日渐壮大。
他们这样“悠”
说起国内“悠客”早期典型,大概要数万科董事长王石了。在艰难创出“万科”后,王石就从没日没夜的工作中抽身而出,转向各种户外运动,比如登山。现在,曾将自己身影留在珠峰上的王石,给人们的印象更多是“登山健将”而非“万科老板”。
在脱身后不久,王石曾说了这么一句话:“自己在职场上像‘陀螺’一样,忙忙碌碌转了那么多年,现在该是停下来等待的时候了———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这句话,也被不少“悠客”的后来者奉为经典。吴海,一名上海职业律师,正是“悠客”一族的成员。说起王石的“悠”式生活,他表示这也是他的“终极目标”。他说,“悠客”的放松地点,并不一定要在黄金海岸,也不一定要住四星酒店,关键是体验、放松。“悠客”或许会打开帐篷,在路边睡上一晚;或许会花几十块钱,在杭州西湖边的茶室里坐一下午……
你是怎么“悠”的?面对记者的问题,吴海笑了,说自己还没到“一周必须离开上海一次”的地步,但“出走”频率肯定比一般人要高———冬天两月一次,夏天每月一次,有时连着两周都要出去。万一工作繁忙,人出不去,他就会在上海寻找“替代品”,譬如约上一两个“悠友”,一起怡然自得地看书、喝茶、聊天。去年“十一”,他和太太一起到尼泊尔登喜马拉雅山,在营地遇到一对“悠客”夫妇推着一辆婴儿车,里面孩子还不到一岁。
说着说着,吴海突然问了记者一个问题:“你看过动画片《加菲猫》吗?”在得到记者的肯定回答后,他说:“加菲猫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意大利面。”说完,他一阵呵呵大笑。
累了就去“悠”
最近,在“杭州悠客论坛”上,悠客们正忙着给自己想一句广告语。在论坛上,已经有不少跟帖,有人说“悠客一族,品味人生”,有人说“身在悠客,尽享悠闲一刻”……
虽然和五年前喊出“35岁退休”的IT精英不同,但从这些广告语中依然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之处,他们都对现实的紧张生活不满,向往一种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正如一位“悠客”所说的:“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让自己休息一下。”
现实生活,却写满了一个字———累。北京零点调查公司曾进行过一次关于工作压力的网络调查,对象是北京415名20岁—50岁的公司职员,其中男性45.8%,女性54.2%。调查结果显示,41.1%的被调查者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还有61.4%的人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近期的一项调查也表明,“精疲力竭症”目前正在欧美的30岁左右、事业有成的年轻白领中流行,忧郁症的蔓延正逐渐失控。“精疲力竭症”的症状包括:“不管睡多长时间,总是疲惫不堪的样子”、“失去幽默感”、“既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背痛、肩膀僵硬等身体疾病越来越多”……
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萧小姐,讲述了自己的心情故事:最近一年,天天干活干到晚上十一点,节假日也少有休息,现在觉得最奢侈的事就是睡个懒觉。以前,自己如果睡到早上八点还不起床,老妈就会咚咚咚地敲门叫起,“太阳都晒屁股了,还不起床啊?”现在十点钟起床,老妈还会心疼地说一句:“再睡一会儿吧,还早呢!”
所以,40岁不到的蒋先生虽然有着不少人羡慕不已的银行职位,但依然在去年底辞去工作,来到西湖边开了一家自己从小就梦想的小旅舍。如今,在悠哉游哉中享受工作的乐趣,他自言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应该是为了快乐去工作,而快乐往往来自于放弃而不是拥有。”
让生活“慢”下来
在采访中,不少“悠客”都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悠客”不仅是一类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上海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仇立平表示,这符合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本性,与一些欧美国家中方兴未艾的“慢生活”异曲同工。
据了解,1986年,一名意大利作家为抗议在广场上新建的一家麦当劳,发出“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享受家乡美食”的呼吁,从而掀起一股“慢生活”浪潮。如今,全世界的“慢生活”支持者已发展到数以万计。在美国,甚至出现一个“放慢时间协会”,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手拿秒表,观察路人,如果发现有人不到半分钟就走了50米以上,他们就上前劝导。
上海外滩的老船长酒店,开张四年,至少八九成“悠客”都是外国人。在这里,记者就碰到这么两个老外“悠客”———英国的卡尔和亚当。他们刚换了工作,在进入另一职业领域前,他们决定结伴出游调整一下,用他们的话说:“给身体放假,给心灵充电。”卡尔告诉记者,五年前,他们第一次背着大包到北京,一路行走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同行者”,有美国人、澳大利亚人、韩国人,就是很少遇到中国人。今年来到上海,突然发现“同道中人”的中国面庞一下多了起来。
对于“悠客”和“慢生活”,仇立平教授分析说,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的问题,劳动是为了改善生活,但现代人拼命工作,却并没完全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出现这么一批有意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人。不过,他也表示,“悠客”可能会是一股潮流,但不会是一种主流,因为“悠客”首先是要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衣食无忧,方能云游四方,其次是在目前的用人制度下,大部分人不可能去这样“悠”。
一些专家还表示,受过高等教育,自食其力,但拒绝工作占据全部生活,这是“悠客”的共同特征。所以,“悠客”与一些逃避工作的懒汉和消极的隐士,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