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豆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07:17
再谈“豆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2009年02月22日 21:41 http://www.douban.com/note/27026306/


谎言、作秀与真相——再谈“豆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2009-02-17 10:30:48

一个星期之前,豆瓣官方在元宵之夜发给大家的公开信,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读过了。我因为给这封公开信写评论,被豆瓣官方封了7天,而因为不服豆瓣的解释而被删、被封、被“严肃处理”的朋友,相信不在少数。

豆瓣的公开信,无非想说两件事:第一,乱删文章、乱封人、乱解散小组,不是豆瓣官方的意思,是迫于压力不得不为之,大家不要怪罪;第二,豆瓣要回归“书影音”网站的本色,对小组、日记、九点这些容易出乱子的SNS要加以限制,予以边缘化。豆瓣的公开信虽然遭到了广泛的反对,但也赢得了一些老用户的支持,我都见到不少朋友说:“豆瓣也不容易啦,体谅他们吧!”或者“豆瓣本来就不应该变成社区啦,书评网站的模式挺好的”等等。可惜,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事实,就知道豆瓣官方没有说实话,而是借助国家法律、政策的虎皮,做自己的大旗,掩饰自己决策失误、管理无能、经营模式落后的严重弊端,而且豆瓣过去不想、现在不想、将来也不会想做一个单纯的书影音网站;豆瓣官方的公开信、对自身发展战略的说明,绝大部分是谎言和作秀。

首先,豆瓣想打悲情牌、法律政策牌,把所有限制用户发言的行为,都算到法律政策头上,把自己打扮成不得已而为之的受害者。按照这种说法,被删除、封禁的内容,都应该是涉及时政或有黄色下流内容才对,只要绕开这两个雷区,就可不受影响。不过豆瓣官方从来没有解释,“大家一起恶心郭敬明”活动,涉及时政了吗?或者含有黄色下流内容了吗?“大家一起涂改名画”活动,涉及以上两条禁止内容了吗?豆瓣乱删文、乱解散活动的习惯,早在国家开展“反低俗活动”之前就有了,转载官方媒体的新闻可以被删除,发表“与书影音无直接关系的评论”可以被删除或者转成日记(我至今没搞明白豆瓣管理员是如何判断评论是否无关的),对豆瓣的管理方式不满可以被删除或封禁——尤其是最后一条,豆瓣已经到了完全听不进意见、只要有人反对就要封人的地步。最近一段时间被封的用户,真正因为评论国家大政而被封的没几个,倒是骂豆瓣、对豆瓣提出异议的一封就是一箩筐(算上我一个,我因为骂豆瓣管理员,已经被封2次),小组里面如果充斥了反豆瓣言论会被解散,开展对豆瓣管理方式有不同意见的活动会被解散……总而言之,豆瓣打着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旗号,消灭异己、株连无辜、为所欲为,还把责任都推到上级机关身上,真是妙计啊妙计。

其次,豆瓣的管理工作出了严重问题,主要是管理员素质偏低,管理层想管的事情太多,既没有达到效率也没有达到公平。豆瓣规模扩大之后,新增的一些管理员,大多素质很低,把删文、封人当成小菜一碟,管你骂的是郭敬明还是李宇春,只要老子看的不爽就可以删,你敢骂老子就把你永久封禁,反正老子是拿薪水的管理员,你们是普通用户。豆瓣管理层还经常出台一些脑子进水的混帐政策,例如清理“无关评论、恶意评论”并将其转为日记,这本来就违反Web 2.0的原则——评论与书影音内容有没有关系,算不算恶意,应该由用户自己决定,用户可以通过投票和投反对票的方式来决定这些评论是否被其他人看到,豆瓣管个什么?倒是一些书托言论,长期悬挂在热门书籍的首页,你看豆瓣管不管?总而言之,像豆瓣这种Web 2.0网站,本来对管理的需求就不大,管理层做的唯一事情是搭建平台并设定规则,根本不需要干预大家怎么玩。把郭敬明、新华网评论、对豆瓣管理方式的不同意见都当作违法内容删掉,人工决定什么样的评论是“无关评论”,只能说明豆瓣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又不肯雇佣素质较高、纪律性较好的管理员,于是全体用户只能日复一日的被恶心。

第三,豆瓣引以为傲的“算法”,其实就是一堆破烂。豆瓣广场出台的时候轰轰烈烈,三个月不到就没了声音,现在九点又回来了,广场眼看就要全面消失;豆瓣猜是豆瓣自认为牛逼的核心算法,但你在豆瓣随便转一圈,就可以看到“跪求豆瓣你别猜了行不行”的抱怨帖子,我几乎从来没发现它猜对一次,做的这么烂也是需要功力的;至于决定谁上评论首页,谁上九点首页,哪个小组上首页,基本上是简单的投票计算,不需要很艰深的“算法”。豆瓣的内容以文字为主,图片都很少,更不要说视频,所以服务器负担也不重。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吃饭,谈到豆瓣的“技术问题”,大家都很疑惑:豆瓣这种网站有什么技术瓶颈?需要什么高深的算法?硬件和软件上有什么难度?想来想去,还是豆瓣的管理员、程序员牛逼,整天设计一些大家不需要也没见过的算法,按照孔子的说法是“巍巍荡荡,民无能名”。如果豆瓣真的想凭借算法取胜,趁早把整个技术部都开除了,换一些真正称职的人来干,老是拿百万用户当小白鼠做实验,是要丧尽人心的。

第四,豆瓣假惺惺地自称要回到书影音路线,说小组是“附属功能”,不走SNS的社区路线,意思是想稳定老用户、基本盘,就算用户大量流失,也还有东山再起的资本。可惜这全是鬼话,无论从大战略看还是从经济因素看,豆瓣都回不去了。原先豆瓣盈利的渠道是与网上书店合作返利,用户从豆瓣的书影音页面上看到“上哪儿买这本书”的链接,点击购买之后,豆瓣能拿到提成——这一招在2年前是很有效的,让豆瓣一度达到收支平衡,可惜现在不灵了,答案很简单:中文网络书店已经进入了寡头垄断时代,卓越、当当两家占了大半江山,加上蔚蓝、九九等几个小角色,豆瓣的书影音页面上的广告绝大多数属于这几家书店。豆瓣用户自己去卓越、当当、蔚蓝等网上搜索,也可以很容易找到书籍的链接,豆瓣带来的信息附加值并不高,卓越、当当也知道这些,所以给豆瓣的钱越来越少了。还有一个网络图书集散地,就是淘宝,但淘宝都是小店,不可能来豆瓣挂广告。最后还要提一句,那就是豆瓣书影音广告的“算法”有严重问题,书籍价格更新太慢,广告链接上说是65折,点进去之后可能是55折也可能是75折,我这样上过几次当,后来就不怎么点了,宁可自己去找,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豆瓣的书影音返利模式的附加值本来就不高,技术又有问题,自然逐渐式微了——顺带说一句,网上流行的视频、音乐下载,也给豆瓣的网上销售返利模式带来了冲击,当然这不是豆瓣本身的错。

既然网上销售返利模式玩不转了,下一步就只有求助伟大的Google AdWords, 也就是绝大多数Web 2.0网站的生存之道。绝大多数用户都知道,豆瓣80%的流量来自小组,一个热门小组一天的帖子可以顶上全站的书影音评论,就连天涯、猫扑这些大型网络社区也感到恐怖。豆瓣的Google AdWords没有挂在书影音页面上,没有挂在首页或广场上,而是挂在了小组讨论页面上,充分说明小组对豆瓣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豆瓣虽然大力整顿小组,发公开信宣称小组“只是书影音的附属品”,却无论如何也不敢取消或限制小组功能,因为小组是最大的摇钱树。在网上销售返利模式的黄金时期,豆瓣曾经骄傲地宣称第一个做到自负盈亏,千橡等公司的收购也被拒绝;可是现在,豆瓣不得不适应时代,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只有Google AdWords符合豆瓣现在的条件。豆瓣当年放弃了网上直接卖书的电子商务模式,完全依靠广告链接生存,这是一条不归路。广告得有流量,豆瓣的这两百万用户带来的流量还远远无法和新浪、搜狐、腾讯乃至天涯比,只有小组能够让豆瓣渡过艰难时期,扩大用户群。豆瓣越是宣称小组没用、小组不是核心,就越是彰显了底气不足。那些想让豆瓣回复书影音模式的老用户也可以死心了,如果豆瓣真的淡化小组、活动、九点等“附属功能”,回到以书影音为核心,不但流量立马要降低大半,利润丰厚的Google AdWords也将迅速消失,那时豆瓣可就真的要垮了。

总而言之,豆瓣发给用户的公开信,绝大多数是谎话,剩下的是作秀,真相几乎没有。当然,也有那么一条真相,就是希望99%的用户留下,没有用户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AdWords, 就没法在书影音日益式微的今天生存下去、发展起来。豆瓣固然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但是像解散郭敬明活动、删除涂改名画活动、删除“与书影音无直接关系的评论”、删除用户的日记和相册等行为,都只能归咎于豆瓣管理员的素质低下。而且根据我的个人感受,被封禁的用户只有一小部分是直接因为发表违规言论而牺牲的,绝大部分是在屡次被豆瓣删文之后,在个人空间或小组里发泄对豆瓣管理员的不满情绪,而被封禁甚至删号。也就是说,发表时政或低俗言论是活罪,向豆瓣管理员发泄不满则是死罪,而豆瓣千方百计把上级主管机关拉出来做挡箭牌,借此掩饰自己的无能。这就是豆瓣大量用户流失、大家人心惶惶的根本原因。

附带说一句,我因为组织两个向豆瓣管理员发泄不满、讨说法的活动并发表日记(其中绝无任何意识形态或政治内容,更无黄色下流内容),已经累计被豆瓣封锁两次,再封一次即会被删号。删号就删号吧,如果豆瓣管理员的草菅人命风格没有改变,早晚大家都是要被删的,在乎什么早晚呢?今天写了这么一个说真话的帖子,我感觉自己可能又要被封,或者直接被删,在此先向大家别过了!祝大家天天快乐,早日找到比豆瓣更好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