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话语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35:11
不管愿意不愿意,全球化时代都在向我们大踏步走来。科技的发展进步带来信息与交流的日益快捷,使得处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相互之间不在遥远,而日益紧密的联系与交流大大提高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快就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各国的经济不同程度的“打摆子”。
面对这种世界大势,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不能当旁观者。新的情势下,新的术语出现了,新的观念流行了,以往的一些理论对于新的社会现象逐渐失去了解释力和说服力。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理论,包括以往的基础理论甚至是分析问题的框架,特别是教科书上的一些表达方式,现在可能需要“与时俱进”了。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全球化时代的话语转型”。
转型意味着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或者从一种范式转向另一种范式。这里所谈的“转型”主要是指总体性的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包括思维方式、理论研究方法和分析问题框架的转型。
首先需要转型的是思维方式。这可能是最难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对于任何问题都有既定的分析框架。当一个问题被提出来的时候,立刻就被我们的大脑“安排”到既定的“区域”,并按照“既定”方式在这一“区域”进行信息处理。举例来说。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按照课本上所说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有没有道理?有。全对?不见得。我认为,正如同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一样,经济危机也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危机不是同政治制度直接挂钩的,而是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直接挂钩的。也就是说,无论采取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只要管理不善,都可能出现经济危机。难道在计划经济时代出现的经济萧条就不是经济危机了?现在我们采用的据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这种办法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经济危机,毕竟宏观调控用永远都不可能完美。更何况在全球化时代,无论姓资姓社,大家都是“全球化经济”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当暴风雨来临时,只能同舟共济。而此时此刻,我们正亲历经济危机的肆虐,大家也正在全力展开合作,共渡难关。
这一事实,警示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转换脑筋,把原有的“革命思维”、“斗争思维”转换成“合作思维”、“和平思维”、“共赢思维”。没有思维方式上的转换,其他细微末节或者名义上的改弦更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说并不是为了放弃与他国的斗争,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时候,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真的这样认为,那是对我的观点的误解。
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转型。要从以往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转换成为对总体问题的研究。总体研究方法需要世界眼光和全局意识。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自己的工作领域、学科专业,更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生活圈子,而是应该从战略上思考问题,包括问题的根源、社会背景、国际动态、未来发展,等等等等。要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边缘人”,站在学科的边缘、“圈子”的边缘、文化的边缘,他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他是进取的,不是保守的,他随时准备接收外来的思想,外来的观点,随时准备与他人商榷、交流。
相对而言,分析问题框架的转型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最难操作的一部分。这需要在综合把握亦有材料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理论,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真正的理论家,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而不是重复别人的。这就是“学术软权力”。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理论以后,世界好多国家的学者紧跟研究,但这一理论的原创权属于约瑟夫·奈。要像在理论研究中拥有自己的天地,就必须找到理论的原创点。
所有这些思想,都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彻底颠覆,而是觉得很多东西需要改造才行。至少,马克思主义不是分析当前这个世界的唯一工具,除此以外的其他工具,我们也应该试一试,如果可能,自己发明一套工具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