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高新异动 长江证券借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2:40:29
 
 
虽然长江证券借壳上市尚处朦胧阶段,二级市场却反响热烈,四天内东湖高新股价涨幅超过50%,一位基金经理指出,这种现象反映了资本市场证券公司资源的稀缺以及市场对金融类概念的认可。
五年磨剑,长江证券上市终于启航。
由于连续三个交易日达到涨幅限制,5月11日,东湖高新(600133.SH)发布异动公告,称目前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长江证券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有意借壳上市是点燃该股行情的导火索。“目前由总裁李格平亲自负责此事,不过,东湖高新只是我们接触的多家公司之一。”
据介绍,在多家接触企业中,东湖高新是谈得最深入的一家。长江证券、东湖高新多方人士证实,东湖高新的大股东方———凯迪电力(000939.SZ)———有意出售股权,这就为谈判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前提。
市场人士分析,在大环境转暖的背景下,多家优质证券公司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利用资本市场为己服务,都在酝酿IPO或借壳上市的计划。“受制于前两年的业绩,借壳上市对于券商则更为便捷。”
5月11日,延边公路(000776.SZ)公告驳斥广发证券将借壳上市的传闻。
融资之困
“我们公司在几年前和中信证券旗鼓相当,但中信现在净资本就达到了40多亿元,它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仅这次定向增发就有40亿之多。这样的资金实力使其可以从容地兼并收购。”
谈及本公司和中信的力量对比,某创新券商投行人士显得十分无奈,他说,“我们天天向企业宣传资本市场的优势,天天劝客户做IPO,到头来却把自己的发展给耽误了。”
目前仅有G中信(600030.SH)和宏源证券(000562.SZ)两家上市证券公司。
“没有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我们劣势明显。”券商人士介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融资渠道不畅。”
翻开长江证券审计过后的年报,截至2005年12月31日,所有者权益约18.85亿元。其中,长期股权投资约4.54亿元,自营证券约7亿元,固定资产约2.71亿元,而公司可用于开展业务和再投资的资金不过4亿元左右。
长江证券人士无奈地说,公司为收购问题券商营业部、创设权证投入了巨大资金,融资融券、股权投资等多项业务即将开闸。如无好的融资渠道,机会来了也抓不住。
嗷嗷待哺的不只长江证券一家,业内人士反映,如今除了中信外,券商都是依靠自有资金积累在谋求发展,“但这样的发展速度实在太慢。”
借壳上市
在全行业面临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光大、广发、国泰君安等多家优质券商早就把上市作为了长期战略目标。
2005年长江证券净利润为-9631万元。按照新近颁布的IPO管理办法,“就算是今年赢利,我们最早也要2009年底才能上市。”长江证券人士说道。
在此情况下,长江证券遂确立了借壳上市的思路。
知情人士透露,“其实,我们内部的意见分歧也很大。”他认为,企业IPO,可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诸多的工作流程,并且,公司付出的成本很低,只要2000万就够了;而借壳上市的成本则要高得多。
据悉,长江证券正在多方接触企业,“除了东湖高新,和武汉石油(000668.sz)、石炼化(000783.sz)都有接触。”
讨价还价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东湖高新成为被看好的壳资源有三个原因:一是东湖高新大股东凯迪电力有意转让股权,遂给谈判提供了较多便利。“其他公司很多都是国资主导,说起转让股权都要向上级国资委打报告,而凯迪电力本是民营公司,公司对股权有主导权。”
二是东湖高新其他股东多是当初为了支持东湖高科技园区建设而投资的武汉市国资企业。
三是,这家企业资产较为干净,目前主营为房地产,不存在人员、债务上的巨大包袱,是难得的壳资源。
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东湖高新壳资源不错,但还处在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就地还钱的阶段,长江不能接受太高的成本。
资深投行人士分析说,根据东湖高新股权结构,大股东持有30%不到的股权,如果有券商要借壳上市,可以只收购大股东的股东,也可以收购所有法人股的股东。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购,成本就太高了,如果按照净资产收购大股东的股权,对长江证券是较好的机会。”
他认为,目前市场上的ST、退市企业比比皆是,具有壳资源的企业也很多,“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买一个更贵的企业呢?”
广发证券投行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借壳上市成功案例并不多,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很难在价格、债权债务、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
虽然长江证券借壳上市尚处朦胧阶段,二级市场却反响热烈,四天内东湖高新股价涨幅超过50%,一位基金经理指出,这种现象反映了资本市场证券公司资源的稀缺以及市场对金融类概念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