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不要被信贷虚增蒙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3:23

叶檀:不要被信贷虚增蒙蔽每经评论员 叶檀
  
  公布的1月份天量信贷数据,让警惕通胀的人再捡口实。但银行信贷增加充斥了水分,我们不应该被此假象迷惑。
  按照央行的统计口径,在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的3个月时间里,商业银行新增贷款2.87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 58.4%。中国人民银行2月12日最近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示,1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上年同期增长18.79%,当月新增贷款1.62万亿元,创出历史天量。
  信贷虽然激增,但隐藏的结构性问题浮出水面。信贷被用来“以新贷旧”,表外贷款进入表内,在总量1.5万亿元的非金融公司贷款中,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占到了41.6%和34.9%。中长期贷款的增加显示央行将主要贷款投向了政府项目,票据则被视为一种无风险信贷,显示出银行风险规避倾向至今仍未明显缓解。企业活期存款占到八成左右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出现了自2008年4月以来的连续第9个月下滑——截至1月末的M1余额16.52 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8%,增速低于上个月末的9.06%,跌入了1997年有货币量统计数据发布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这完全反映出,除政府投资以外的企业投资活动继续萎靡不振。
  央行在压力之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以激进的态度开始发放信贷,但从具体数字我们开始了解,大部分贷款去了大项目、大企业,这相当于政府自己给自己担保、自己给自己放贷。对于大部分仍在资产负债表中挣扎的企业而言,这是他人院里的果实,与自己无关。另一部分资金通过短期融资的形式,给将要产生坏账的企业和银行解了围。我相信,由于固定资产项目尚未全部到位,导致一部分闲置资金定期化,应该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
  信贷放松了吗?放松了。大部分企业受益了吗?没有。
  银行信贷中短期票据融资大幅增加,是信贷虚假增加的另一个证明。1月份票据融资大幅增加6239亿元,占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42%。
  票据融资增加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银行间互相买卖,以缓解某些银行资金缺失之需,只能说明银行间流动性充斥,而没有发放到企业、市场,对提振宏观经济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企业为降低成本、掉头寸所需。票据融资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市场化的贴现利率的下降幅度要大于一般性贷款基准利率的降幅,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考虑,更多的使用票据融资替代短期贷款(目前6个月贴现利率约为3%左右,大幅低于同期限基准贷款利率4.86%),银行与企业借票据融资各取所需。
  可以很明确地说,此轮信贷增加有注水成分,而信贷增长不等于经济复苏,信贷增长不等于大部分企业信用增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强心针,信贷投资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日常药品。在目前情况下,强心针应该继续按照一定周期注射,而信贷投放结构的调整是重中之重,随着一些经济数据逐步上行,药品的作用应该在强心针之上。
  此轮提振经济中最有新意、最积极的举措是,通过家电下乡、医改、房改等方式,以补贴的形式刺激居民消费。此轮提振经济举措中最令人沮丧的是,大企业、大项目独得其利的情况没有丝毫扭转。我们无法想像,日益垄断的企业对应着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相比而言效率比民企更低的企业主导着中国经济未来,而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比70%的民营企业,却依靠民间信贷与自有资金扩展规模。
  央行一直警惕通胀的威胁,在春节之后一周,央行通过发行央票和正回购,实现200亿元的净回笼。根据天相投资观测到的数据显示,2月份前10 天,一些银行的放贷速度已经减慢。防止通胀是央行的主要职责,这没有错,但央行还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定职责,与其让银行间充斥流动性,或者通过银行间票据市场制造信贷虚增的假象,我们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能够选择高效企业的货币市场。
  改变中国的金融环境,是有关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时需要以大勇气发挥市场作用,扩大民间信贷合法化试点。中国经济需要高效的金融机构,而不需要依附于政府的赚取体制红利的无能银行。如果央行能够突破既有体制,走出哪怕一小步,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比信贷扩张更加功德无量的事。 央行调研追踪:谁是6239亿票据融资背后推手?    6239亿元!今年1月份,票据融资的增量非常惹眼,占到当月对公人民币贷款增量的42%。  正在市场为之诧异时,央行调查统计司已展开调研。多位商业银行人士透露,在央行调统司下发的调研表格中,专设了一项内容,要求金融机构上报,2009年1月与企业自主投资相关的新发放人民币票据融资(仅包括直贴)投向。
  2月12日,一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称,此番调统司摸底票据直贴的投向或有深意,有关部门或已觉察到票据融资存在虚增贷款规模的可能。  央行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示,1月份对公人民币贷款增量结构中,短期贷款增加340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229亿元。  对此,交通银行研究部的一位研究员表示,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考虑,更多的使用票据融资替代短期贷款。而更多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票据融资放出巨量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获益者更多为银行的大客户。票据替代短贷  2月12日,一位银行监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票据融资放出巨量的一大原因是,在流通性充裕的背景下,银行采取的策略是薄利多销。  2月5日,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09年度金融市场运行分析会”(下称会议)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阮健弘表示,当前票据市场利率较低是票据融资量大的主要原因。
  阮健弘称,票据融资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主要由票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同时,票据融资规模总量与票据市场利率呈现负相关,票据市场利率上升,融资规模趋降;而利率下降,融资规模则出现反弹。  作为票据贴现的主体之一,企业选择票据融资正是看到了贴现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巨大差距。目前6个月票据贴现利率约为1.8%(此为年率)左右,大幅低于同期限基准贷款利率4.86%。  交行研究部的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1月份票据融资大幅增加的主要是因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市场化的贴现利率的下降幅度要大于一般性贷款基准利率的降幅,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考虑,更多的使用票据融资替代短期贷款。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企业用票据融资替代短贷,如果多次操作便存在套取银行资金,放大信用规模之嫌。  一位资深票据业务人士称,贷款票据化乃是一个行业潜规则,此种情形下,企业开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支付货款,而是为了贴现,拿到银行资金。此种情况下,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保证金风险敞口(也即企业在开票时仅需存入50%,甚至30%的保证金),信用放大效应更容易实现。  而票据市场另一主体,商业银行青睐票据业务,乃是出于避险。“因为商业银行在经济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加大了发展风险较小的票据融资的力度,以便以信贷投放的量弥补利差收窄对收益的影响。”上述交行研究员称。  一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负责人表示,如果以月息1.3‰做直贴,再到市场上,以1.0‰、1.1‰的月息转贴现给大行,中间还有0.2‰左右的利差。  而一些更为谨慎的银行,则倾向于做转贴业务。某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票据中心负责人称,做转贴的优势首先是风险更低,承担的仅是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而非企业的信用风险;其次,业务量更容易做大,转贴一单可以做到几亿元,或者十几亿元,而直贴只有几百、几千万;其三,转贴也有0.05‰至0.1‰的利差,业务量做大,收益也算可以。票据融资青睐大客户?  前述资深票据业务人士直言,能够享受到贷款票据化好处的,往往是大企业。  在前述交易商协会举办的会议上,一位与会的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代表直言,2008年年末和今年1月份,银行贷款投放速度加快,投放规模较大。但是,银行的信贷行为跟信贷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没有预见性,恐怕对银行经营行为和信贷行为产生影响,出现1998年到2000年银行信贷结构变化类似的情况。
  他所指的信贷结构变化为,其一,银行信贷规模投放量增加的同时,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却在快速下滑,证券投资占生息资产的占比上升。  其二,贷款的集中度提高。首先是贷款行业集中度在提高,主要集中在大的政府支持的、政府保障型的、垄断型的行业里,信贷配置的占比在急剧上升。同时,贷款客户集中度在提高。1997年到2000年,贷款集中度的提高趋势明显,而现从月度数据上看,这个趋势也非常明显。  其三,票据融资占比的急剧上升。这位工行代表直言,实际上银行信贷行为是顺周期特点的,但目前票据融资是反周期的。经济萧条时期,票据融资占比会急剧上升,这就使得银行贷款增量上升。但是,把票据融资剔除之后,银行真实的贷款,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的占比规模,都有可能下降。  “票据不仅仅是融资工具,也是贷款工具,越是大客户越有开票权限,票据融资占比的提高,可能与贷款客户集中度提高有关,是一个派生影响。”上述工行代表坦言,除此之外,不包括个人消费贷款,银行贷款期限在拉长,其直接原因是银行整个贷款结构项目的占比在逐渐地上升,银行追项目贷款,追垄断行业的贷款,追大客户的贷款,追票据融资,导致信贷规模上升。  但是这位工行人士坦言,银行内部结构性的信贷管理政策很多,尤其对非垄断小客户企业而言,它们的融资环境实际上在恶化。  前述监管专家称,核心在于票据保证金敞口,如果企业在开票时,交纳100%的保证金,票据只能充当一种支付工具,对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无明显帮助。  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上市银行对保证金比例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有一家大型银行要求,只有评级在AA以上的客户,才给予30%或50%的风险敞口,即企业开票时交纳的保证金比例为50%或70%;而一般企业,均需交纳100%的保证金。  可以佐证的是,在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浙江省,今年1月份的票据融资增量仅为217亿元,与江苏、山东等省相比,表现大为逊色。  (本报记者蒋云翔对本文亦有贡献) 央行摸底万亿信贷资金去向 关注六大类信贷投放    今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贷款投向备受关注。  2月12日,央行一位官员透露,他们正在摸底贷款的去向问题。是日,多家商业银行总行相关人士均表示,已接到人民银行的调研通知,内容主要为四张表格,核心是要求各行上报今年1月份金融机构对公新发放(指累计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情况。
  “由于是临时性的调研,之前没有类似的统计分类口径,我们需要对贷款进行重新分类,而央行要求的时间也非常紧迫。”一家大型银行人士直言。  关注六大类信贷投放  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信贷出现“井喷”的均为投资和经济大省。  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量为1.56万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9.78%。其中,江苏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2539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其增幅也高达22.37%。  排在全国第二至第六位分别为,广东1823亿元或12.64%(增幅,下同)、山东1339亿元或17.70%、浙江1180亿元或19.29%、上海780亿元或12.36%、河北690亿元或16.70%。  在调研通知中,央行调统司首先要求各家金融机构分析,在今年1月份对公新发放的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票据融资中,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拉动的,以及与企业自主投资相关的贷款分别为多少。  而大规模的信贷是否投向政府投资项目,以及是否为2008年中央新增1000亿投资计划的六类投向,成为央行关注的重点。  此六类投向具体包括: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100亿元;二是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40亿元;三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50亿元;四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事业发展130亿元;五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120亿元;六是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60亿元。  “去年底和今年1月份,我们审批的新项目还是比较多的,如铁路类的项目。”一家大型银行授信人士称,但新的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贷款的投放进度并没有那么快,因为客户的提款还有一段时间;“而且各家银行都批了项目贷款,但客户提款时会有选择,有一个建设进度,不可能一下子都提掉”。  2月12日,一家大型银行上海分行授信人士称,由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上海的份额较少,所以,拉动贷款增长的投资项目主要是市一级的;就1月份来看,涉及世博配套、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项目的贷款规模均较大。  而浙江某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负责人称,在浙江省,由于大型工业设施等项目的投资并不多,所以,银行还是在基础设施的项目上投放更多,如公路、铁路、地铁等,其中公路的表现更为突出一些,包括一些市政建设。  2月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2009年度金融市场运行分析会”。会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阮健弘表示,从中长期贷款投放进度情况看,2008年前10个月,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1和12两个月,中长期贷款很快回升。  在阮健弘看来,上述现象和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有密切关系。他表示,中长期贷款主要投放在基础建设领域,比较集中的是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另外,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等也都在增加,制造业也有一定幅度上升,房地产业贷款减少仍比较明显。  与会的一位中国银行人士称,根据调研结果,投资拉动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主导的,而非企业。地方政府为了组织投资,指定部分状况相对较好的企业承担相应的项目投资。银行看到这是政府项目,也愿意大幅度的放贷。很多新项目启动时,企业是零投入的,主要靠中央拨一部分启动资金,银行的大量贷款放进去,所以,1月份的信贷数据会有很高的增长。  但这位中行人士直言,1月份信贷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现在项目主要是11月底之前发改委批的项目,如果考虑到一个季度左右的释放期,到4月份左右,信贷增幅可能会出现一部分的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