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才是中国“软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36:47

内需才是中国“软肋”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9-02-11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美国对中国汇率政策的反应这一问题,在达沃斯(Davos)引发反响,尽管美国政策制定者的缺席,使相关辩论有些一面倒。

针对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有关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言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的回应可翻译如下:

“我不很明白为什么他会说这些不明智的话,也许他只是为了得到美国参议院的批准。就我所知,他是一个聪明人。我只希望,当他正式就任后,他会说归说,做归做。”

不难理解,这是极为敏感之事。

如我在博客中所指出的,国内支出,而非汇率,才是真正的问题。如我所称,这种分析意味着,中国国内支出至少需要每年增长12%(按实值计算)。

这还意味着,在当前情况下,对中国来说,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指标相比,确立一个国内需求的增长指标会更有意义得多。这将是政策制定中的一个根本转变。

我在达沃斯交谈的知情观察家都相信,中国经济在2008年末季和2009年首季的增速不会超过2%。公布的第四季度6.8%同比增长,掩盖了这种情况。增长崩溃的背后是出口疲态(中国出口的41%流向美欧)和房地产投资萎缩。一位十分了解内情的中国经济学家告诉我,政府财政刺激今年仍应带来7%的增长。若果真如此,那将是了不起的。

不幸的是,这种增长的性质是错误的:更多投资,而国家迫切需要提高消费;更多重工业,而国家亟需增加就业;更大的国有企业比重,而国家需要更多民营企业;更大产能,而国家已经在遭受过剩产能之苦。比如,中国能够年产6亿吨钢材,但需求只有4亿吨。

中国经济需要发生重大的结构转变,向消费转移。不幸的是,家庭可支配收入还不到GDP的40%。这意味着在短期内不可能创建一个繁荣兴旺的庞大消费者市场。如果中国政府像我所提议的那样,确立一个需求指标,那么它也许能够更有力地应对这个问题。

还有两点需要补充一下:

首先,主张中国的实际汇率多年保持基本恒定(其间有大幅波动)是不够有说服力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制造业生产率增长很快)的国家,应当有强劲增值的实际汇率。

其次,我没有说美国应当永远不采取行动。恢复平衡的调整必须很快开始。如果中国仍是问题的一部分,外界也许需要“激”它一下。我不认为世界其它地方会在这一点上拥有无止尽的耐心,无论中国官员的反应有多么激烈。

保护主义的风险切实存在,美国也许甚至会出台进口附加税。1971年美国迫使日元和德国马克增值时,就是这么威胁的。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美国官员的确应该保持冷静。但中方也不应假定,只要他们足够激昂地提出抗议,问题就会神奇地消失。问题不会消失。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是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此文选自他的博客。欢迎读者就此文发表评论,来信请寄:ftchinese.editor@ft.com

译者/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