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宇:改革,危机下“不懈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17:02

杨哲宇:改革,危机下“不懈怠”

2009-02-10 14:45:40 来源: 南方网 网友评论 190 条 点击查看
  •   现在看,有些方面的改革处于停顿状态,或者有半途而废的可能,总结经验要求我们坚决推进改革。

作者:杨哲宇

拖延改革只会积重难返,已不是盛世危言。在2009年,这种焦虑恐还会延续。

除中央行政机关的“大部制”改革和年底的燃油税改革,2008年的改革进程可谓波澜不惊。

改革滞缓的焦虑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庆典激情过去之后,现实对改革的迫切需要与改革的现实进程形成了醒目的反差。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官方拟议的“隆重庆祝”并未成为贯穿全年的主调。年初,学术界、媒体、民间团体举行多场研讨会,随后归于平静;年底,方有官方举行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全社会对改革开放经验和教训的思考,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除中央行政机关的“大部制”改革和年底的燃油税改革,2008年的改革进程可谓波澜不惊。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出乎预料、不断恶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政府疲于应对;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经过30年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空前复杂而不定型,改革普惠阶段早成陈迹,社会利益格局多元且脆弱。所有“低成本”的手段都已用尽,谨慎周到亦不无必要。

中国改革走过了从1978年到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的“目标探索阶段”,也走过了从中共十四大召开到本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构建阶段”。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完善阶段”。除了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还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推动力,全面推进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阶段既很难有第一阶段轰轰烈烈的“破”,也很难有第二阶段大张旗鼓的“立”。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不在坚持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同时,不时在某些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恐有动力失速之虞。

面对问题丛集的现实,一股对改革进程滞缓的焦虑正在积聚、升腾。经济学家吴敬琏称:“现在看,有些方面的改革处于停顿状态,或者有半途而废的可能,总结经验要求我们坚决推进改革。”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2008年年初即警觉呼吁,“有必要防止改革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在不久前举行的《财经》年会“2009:预测与战略”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邵秉仁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到现在还转不过来,核心原因就在于关键领域改革滞后。近些年来,许多重要的改革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当前,拖延改革只会积重难返,已不是盛世危言。在2009年,这种焦虑恐怕还会延续。

改革着力何处?

欲打破改革的胶着状态,要害在于明确改革的重点。综合官方表述,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为:第一,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要素市场、资源价格、财税、金融、投资、科技等方面的改革;第二,按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推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第三,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第四,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第五,按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第六,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四位一体”改革相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这些任务不可谓不宏大,方向不可谓不正确。但是,方向性的任务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找准具体的突破口,制定务实的解决方案。

在2008年3月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高声承诺:“在这五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应该说,温家宝总理准确捕捉到了改革的“七寸”。财政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财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对于亟须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先进国家的史实表明,财政改革完全可以成为宪政改革的务实、稳健的切入点。

财政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调整、优化各级政府的支出结构;正本清源,完善分税制,改变现今的一税一议的低效、芜杂的分成办法,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预算规范、透明、民主化和法治化,把保障基本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核心。

然而,转眼一年将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仍“雪拥蓝关马不前”。2009年,这一提纲挈领之举若仍难以推行,则改革在今年难称有重大突破。令人担忧之处在于,全球经济衰退,使得中国经济面临30年未有之困局,很可能导致这个领域的改革难有实质性进展。加之有些人士因本轮国际经济危机,而对市场化改革方向产生动摇和质疑,同样重要的汇率、利率和资源等方面的价格改革,总体上也难见亮点。不过,延宕多年的燃油税改革陡然在2008年岁末推出,令人期待2009年改革能有更多惊喜。

在财政收入持续多年迅猛增加、2009年将大规模刺激经济之时,约束政府支出行为、强化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成为共识。学界有关承认、保护纳税人权利的呼吁高涨。当局理应对这些民意有所回应。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不必再以“敏感”为由曲意回避。政治体制改革百端待举,中心还是推进民主。当前,应坚定地扩大县乡直选范围,扩大“公推公选”领域。议论有年的“党内民主”亦应早日付诸实施。为增强社会凝聚力计,早已不存在技术障碍的“阳光法案”宜尽早出台。2008年最后一天,新疆阿勒泰地区55名副县级以上官员在网上公布财产,此举令人寄予希望。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表示:“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辨清三条路的认知前提,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警惕改革思想“返祖”

世界经济复苏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要看到此次危机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事实上,最大的机遇就在于坚决推动改革。

危中觅机,已在1978年改革发端和世纪之交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验证。此次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国能有较完善的制度基础和较雄厚的物质力量,全拜前期改革所赐。在当前社会矛盾和灾难性事故多发之时,最大的威胁是苟且、侥幸心理,而出路就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2009年是中共执政60周年。可以预料,在对前30年与后30年历史真相辨析、成败反思、人物评价等方面,关注与争议势难避免。

吴敬琏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苗头:有些在思想解放运动中已经被突破、被清理掉的思想,这几年好像又有回潮。他说,“人的思想往往有‘返祖’的现象”。这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在2009年这个关键的年头更应如此。

经济学家茅于轼则说得更为具体:要对“文革”和“文革”以前的计划经济有一个彻底的批判,才能够看准什么是方向,什么是错误。

2008年,虽然没有再度发生关于改革的“大争论”,但还是不断有人以不同的语义提出要“反思改革”。诚然,历史经验要系统总结,也要认真总结改革中的曲折与教训;但是,前提是让国民了解全面、真实的历史。只有牢记改革之由,才能获得改革新动力,并对改革攻坚阶段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估计。 (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杨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