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彩云与艺术香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1:28
天边的彩云与艺术香客欧金匠 发表于 2009-1-30 17:22:00

“天边的彩云”是中国美术馆2009年初的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艺术展览,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国美术馆历年收藏的180余件艺术作品,种类涵盖国、油、版、雕,水彩、连环画等,各民族内容异彩纷呈(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傣族、蒙古族、彝族等等),年代涵盖上个世纪40年代到今天。

 

香客原来专指到寺庙、道观等上香求神拜佛的人,如元曲《独角牛》:“这早晚香客未来全哩。”英文中有pilgrims一词也指香客,political pilgrims,则被翻译为政治香客,也翻译为政治朝圣者,专指二十世纪西方知识界对经历社会革命的非西方国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期待亲身到那些遥远而陌生又充满异国情调的国度去,从十月革命后到七十年代,西方知识分子如过江之鲫般游向苏联、中国、古巴、北越、阿尔巴尼亚以及莫桑比克或尼加拉瓜,这部分人就是政治香客。1981年美国麻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保罗·洪伦德(Paul Hollander)出版了专论政治香客的专著《政治香客——西方知识分子的苏联、中国和古巴之旅》,“认为西方知识分子选择「政治圣地」的标准,最重要是他们精挑细选的国家,必定是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共产国家,也一定是处于劣势、受西方压迫的落后国家。俄国在五零年代中期已成为超级大国,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因此也失去了那份朝圣的魅力,西方知识分子对她也再提不起甚么劲儿了。”

 

我仿照“政治香客”一词,将非少数民族画家到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创作的现象,用“艺术香客”来称呼,但我希望这个名字非褒非贬,是一个文化中性词,只来说明历史中的一个文化艺术现象而已。不是香客,何能不远万里到天边去画彩云?

 

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朝圣,大约可以草草地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上个世纪40年代,由于战乱,大批艺术家内迁,自然接触到民间、民族的生活现实,同时自觉承担起以艺术关注大众命运的时代命题并展开对绘画民族性的探求。”代表人物有常书鸿、关山月等。在深圳的关山月美术馆中,保存着这一时期许多写生作品,这批作品很大程度上奠定关山月以后山水画风格。

 

二是,“建国以来的50、60年代各民族地区相继实行了民主改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画家随工作组、文工团开赴边疆民族地区,一边亲身参与当地的民主改革,一边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政府文化部门进行的有组织的分期、分批赴少数民族地区的写生活动为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美术表现内容主要是反映新政权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新生活的喜悦以及民族团结的主题,诸如当家作主、学习文化、修路、医疗、卫生等等,通过画作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少数民族崭新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建设成就。”正如展览方在解说词中所说,这一时期的艺术香客,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政治任务,只要艺术生命跨过这段时期的艺术家,或多或少都创作过这样的作品,包括:吴作人、赵望云、黄胄、刘文西、吴冠中、尹瘦石、关山月、姚有多、张仃、方增先、刘旦宅、杨之光等等。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至现在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打破了文革时期的单一和通俗化,呈现出从语言到观念多元共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代表首先是靳尚宜的《塔吉克新娘》,靳是文革后中国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旗手,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后来者用古典油画手法来表现少数民族题材,如后来的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艾轩的西藏少女,程丛林的土家族(?)民俗,韦尔申和朝戈表现蒙古族题材的油画,以及再后来画得象行画一般的表现瑶族少女的肖像画等等。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还是很多,风格也更多样化了,他们的创作采风不再是政治任务,而是自愿的朝圣。

 

正如,政治香客的目的是猎奇,他们不会真正了解那个朝圣的地方一样, 我认为艺术香客的作品也很大程度上也是蜻蜓点水般浮光掠影,除少数作品之外,绝大多数这样题材的艺术品很难归为伟大作品之列,我想很多人会有我这样的同感。

 

就此打住,不再罗嗦,但想声明一下就是:这不是一篇学术文章,资料掌握有限,只凭记忆草草而就,包含的也只是一个平常画展之后,作者观感之外的一点新想法,如果有价值,也只是一块渣土砖头。

 

 

 

 

 

 

 

 

文/欧群叶     图/中国美术学院论坛   来源:金末玉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