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里的毒素是如何通过故事传播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46:21
中国文化里的毒素是如何通过故事传播的

中国文化里的毒素
是如何通过故事传播的
1.孔雀爱尾

    从前,有一只美丽的孔雀。它的尾巴羽毛长而丰满,堪称天下最漂亮的。
    孔雀也常为自己的尾巴而骄傲、自豪。每次飞到河边,它都久久凝视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流连忘返。  
    在山里休息的时候,孔雀总是选择那些能够掩藏好尾巴的地方,只有尾巴安全了,它才肯入睡。半夜里,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孔雀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自己的尾巴是否安然无恙。
    孔雀太爱自己的尾巴了,它简直是为了自己的尾巴而活着。但它却没想到,正是这条迷人的尾巴,给它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一天下着雨,所有鸟类的羽毛都淋湿了。而猎人们偏偏爱在这鸟类们倒霉的日子里捕杀鸟类,因为雨天许多鸟类都飞不快,飞不高。猎人们用罗网悄悄地把孔雀及其他一些鸟休息的地方包围起来。有一只鸟发觉了,惊叫起来,于是所有的鸟都不顾一切地飞走了。可孔雀呢,它想飞却怎么也舍不得飞,因为雨中飞行对尾部羽毛的损伤太大了。它回头珍惜地望着自己的尾巴,犹豫不决。可猎人哪给鸟类犹豫的机会呢,他们兴奋地欢叫着,因为轻而易举地捕获了一只美丽的孔雀。

解读:保护美丽
    孔雀有美丽的尾巴,这是我们喜欢孔雀的原因。我们喜欢孔雀,那就是说,孔雀因为美丽的尾巴而获得了他人的尊重,这是孔雀的尊严所在,孔雀当然应该保护自己美丽的尾巴。
    然而,与所有的寓言故事一样,我们总是给美丽和尊严沉重的打击。文章说:“正是这条迷人的尾巴,给它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它被猎人抓住了。孔雀的下场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知道,孔雀为了美丽的尾巴,付出了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
    孔雀为什么不应该保护自己的尾巴呢?既然那是它的尊严所在,那就是要以生命的代价去保护。生活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大有人在!
    我们不应该取笑孔雀,我们应该为孔雀鼓掌,向他学习。
    我们更应该学会保护他人的尊严,不要轻易地伤害他人。


 


2.骄傲的公鸡

    从前,森林里有一只美丽而骄傲的公鸡,红红的鸡冠,长长的脖子,还有油光发亮的羽毛。公鸡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决定出去与别的动物比个高低,来证明自己真的很美丽。
    它来到森林深处,碰见了正在采集松果的松鼠,高兴地说:“松鼠,我们来比一下谁更美丽吧。”松鼠一口回绝了公鸡,声称自己还要采集松果,没空跟它比美。公鸡气愤地说:“哼!不比就不比,神气个啥!我看你是怕比不过我,才找个借口罢了。”松鼠不去理会公鸡,只管自己采集松果去。公鸡见了便扬长而去。
    走着走着,公鸡遇上一只母羊正在津津有味地吃青草。公鸡飞快地跑上前去,兴奋地说:“山羊,山羊,我们来比美吧!”“对不起,我正在吃草,吃不饱就没奶了,我的孩子要饿肚子了。”母羊说。
    公鸡很失望,继续向前走去。突然,它碰见了森林仙子。“仙子,为什么它们都不肯跟我比美呢?”公鸡垂头丧气地问。“小公鸡,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事情要做。而你游手好闲地跟别人比美,自己却不能做好一件事。”仙子严肃地说。听了仙子的话,公鸡红着脸说:“仙子,我明白了。”
    从此,公鸡就再也不到处与别人比美了。它想:我也得做点事。它想啊想啊,想到自己每天睡觉按时醒来,可别人都睡昏沉沉的,自己可以按时叫醒它们呀。
    于是,公鸡就每天按时打鸣,为大家报时,催促大家按时起床。大家都称赞公鸡做得好。

解读:给美丽一个舞台
    如果我们把故事中的公鸡看成一个孩子或者一个人(这正是作者的意思),文章所反映出的观点就是非常残酷的:不许美丽!或者,不许你觉得自己美丽!
    一个公鸡如果拥有“红红的鸡冠,长长的脖子,还有油光发亮的羽毛”,难道不应该是一只美丽的公鸡吗?难道这种美丽不是值得骄傲的吗?可是,生活中,我们从来就关心这种美丽,我们忙,忙着“采集松果”、忙着“吃草喂孩子”……我们等待美丽的冷漠是一种残酷。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森林仙子的一番话:公鸡去炫耀自己的美丽是“游手好闲,不能做好一件事”。公鸡的美丽是不是值得欣赏呢?公鸡把自己的美丽展示给他人看,是不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呢?
    当我们打击别人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理由,可是,如果我们给美丽一个展示的舞台,是不是更好呢?

 

3.天真的孩子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觉得这孩子的自尊心已经被观众的取笑声伤害了。

解读:很多人读了这个故事,也许以为这是一个笑话。观众的反应足以说明这一情况。可是,我们永远不要过分自信,觉得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事情。故事解下去的情节是: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孩子是多么的真诚、勇敢和有责任心啊!
当然,对一个孩子来说,作为大人,不去保护他的小小愿望,而是当他说出自己的愿望后,就让他面对该愿望可能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是不是有点过于刻薄和残酷?林克莱特也许从内心觉得自己远比孩子聪明,可是实际上他也没有想到孩子会说出那样的回答。


4.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解读:这则寓言故事急不可耐地把它的寓意讲过我们听,试图劝告我们不要冒险尝试新鲜的活法。鲁国人    想去越国,就是他的求变。如果所有人都一成不变地生活在鲁国,那世界就不会有发展了。可是,任何改变和尝试都是要冒风险的。于是,劝告就来了:不要冒险,那样是行不通的,而且还有生命危险呢!
难道鲁国人去了越国就真的活不下去吗?假如他放弃自己的长处,像越国人一样生活不可以吗?再换一个思路,越国不穿鞋子,不戴帽子,不正好发挥编草鞋、织白绢的长处吗?如果穿了草鞋做事比赤脚好,越国人是会改变的。白绢的出路也一样。
    这个故事中需要改变的因素首先是鲁国人要走出鲁国到越国。然后,如果越国人不肯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鲁国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方式。如果鲁国人的说服工作做到家,那么越国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穿草鞋、戴帽子。总而言之,鲁国人去越国,总不至于一无是处!

 

5.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解读:最愚蠢的动物
    什么动物是最愚蠢的?就是故事中的“实验人员”。这是一些专门以折磨其他动物或人类而生存的“人”。鲨鱼要吃鱼,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可是这些人偏不信邪。他们等待鲨鱼的方法就是从精神上把你打垮。当鲨鱼最后一点勇气也被打消后,他们可是取消它了:你看这条凶狠的海中霸王,现在成了最懦弱的鱼了。
  是啊,他们有理由取消鲨鱼,因为鲨鱼的精神彻底垮了。
  可是,我们换了一个人试试呢?人你做一件事情,总让你处于失败的阴影之中,你还有成功的把握吗?你还有坚持的勇气吗?
  有人说:为什么不试一千零一次?
  问题是:当你试了第一千零一次时,“实验人员”同样使你失败了。

 


6.宋定伯捉鬼

干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漕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解读:谁是真正的鬼
    这是一篇课文,课文想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魅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好一个机智勇敢!
    从古到今,我们听说过许多鬼的故事,可是谁也没有见过鬼。虽然有许多鬼祸害人的故事,可我们知道那是假的——世界上不存在鬼这东西。假如我们把这篇文章中的鬼看成真实的鬼,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鬼呢?
    你看,这个鬼多么老实啊!自始至终它没有说一句假话,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它竟然把自己作为一个鬼最怕什么这样的秘密也告诉给了宋定伯。这个鬼也对宋定伯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可是却被轻轻骗过了。它那么轻信,似乎觉得世界上没有欺骗和危险。大祸临头的时候,它只会“咋咋”地叫几声,而且变身成为一只羊。一只羊,对一个人根本就造不成伤害,没有尖利的牙齿和爪子,没有爆发力,不吃肉……所以,这是一个善良、天真、坦诚的鬼。
    那么宋定伯呢?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定伯是真正的大恶人,大骗子!他没有说过一句真话,当身份被怀疑的时候不慌不忙,轻轻化解,把自己包藏得很深,一步一步把鬼的秘密套了出来,到了时候就把这一招用上了。如果说宋定伯是一个阴险的人,还不能概括他的本质,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自私贪婪、心狠手辣的人。自私贪婪使它把鬼买了,为了防止鬼变身为鬼,耽误了他的发财机会,他还“唾之”。哎,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宋定伯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这才是真正的祸害人的“鬼”啊!
    如果我们把文章中的鬼理解成一个善良的孩子,那么宋定伯就是拐卖儿童、罪大恶极的“人贩子”;如果我们把文章中的鬼理解成一个老实的普通市民,那么宋定伯就是手段多样、凶狠贪婪的诈骗犯!
    更让人觉得可气的是,文章的鬼既然会变身,为什么不变成一只老虎或者狼什么的,而非要变成羊呢?也许羊是它的本性吧。可是,对于一个真正的“鬼”,只有老虎或狼才能对他造成威胁啊!


7.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解读:还诚实一个好名声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这则故事当成一篇讽刺郑人的故事来读,实际上作者的本意大概也在此。郑国人的“愚蠢”使他错过了价值更高的珍珠,而把装珍珠的盒子当成了宝贝,难道不该嘲笑吗?再说,千百年来,类似郑国人的“傻子”真不多见。谁会买了盒子后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而不欣喜若狂,承认自己发了财呢?哪怕那不是珍珠,而是不值几个钱的随便什么玩意,也不会有人想到归还的。拿了白拿,不拿白不拿!
    有些人看出了另外一层含义,楚人也有问题。他不该把珍珠包装得那样华丽、富贵,以致喧宾夺主,费力而不讨好。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这就好比本来想卖一个只值一白元的东西,却花了一千元的费用。
    其实,大家都忽视了一个更大的意义。那就是郑国人的诚实。郑国人的表现不应该是愚蠢,而应该是高贵、高尚。本来他花钱买的是盒子,不是珍珠。而一发现盒子里有珍珠时,他没有想到据为己有,而是立刻去归还。这样的高尚风格难道还要嘲笑吗?我们嘲笑诚实人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有问题,这和郑国人无关。

 


8.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解读:小蜗牛的得和失
    从小蜗牛问妈妈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小蜗牛对背上的那个壳十分反感。它说那是“又硬又重的”,为什么一生下来就要背着它呢?当然,如果小蜗牛问: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背这个壳,那么就更接近创造性的思维了。总之,小蜗牛的疑问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可是妈妈的回答却一步步把小蜗牛的创造性火花熄灭了。
    当小蜗牛问妈妈毛虫为什么不背壳时,妈妈说:毛虫长大了会变成蝴蝶,天空就保护它,意思是说,蜗牛长大了还是蜗牛。——注意,蜗牛妈妈没有告诉小蜗牛真相,当毛虫变成蝴蝶后,它会面临更多的危险,比毛虫还多,而且,它的生命已经走到了末路。
    当小蜗牛继续问到蚯蚓的时候,妈妈却说蚯蚓会钻进土里,大地会保护它。
    于是,小蜗牛的创造性火花彻底熄灭了。它哭起来。小蜗牛的哭泣其实是沮丧和失望的结果。小蜗牛再也不会对永远背着沉重的壳的问题提出反对意见了。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总有答案让我们的疑问变得可笑,使我们的希望变成失望,探究变成愚蠢。
    蜗牛妈妈更大的错误不在打消了小蜗牛的创造性,更在于给小蜗牛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我们靠自己——那就得永远背着沉重的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