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七)汉武帝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1:05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七)汉武帝16-锋芒初露


画外音: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却未得封侯,这个人就是李广。李广从文帝朝一直打到汉武帝时期,几乎打了半个世纪,最后却自刎于疆场。那么李广为什么自杀呢?他又为什么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呢?
r*NVZbt7D1S}
yuNG?vdBwww.1baijia.com.cn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匈奴作战,这个在历史上称为“漠北决战”。这场战役,汉武帝是举全国之力,他派了两个人,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各带五万军队,动员了十万精锐的骑兵。卫青这次出征,他的前将军也就是先锋官就是李广,李广担任卫青的前将军。但是卫青在决战的前夕,抓到了一个俘虏,而且从俘虏的嘴里边了解到匈奴单于的具体的位置,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情报。因为在汉匈作战中间,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在茫茫戈壁,在浩瀚的草原之上,你不知道哪个地方有匈奴的骑兵。所以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你如果能找到匈奴单于的位置,那个仗基本上就可以说是打赢了。但是在卫青了解到匈奴单于的位置以后,卫青突然下一道军令,把担任前将军的李广调走,调到右路军去,和右将军赵食其汇合走右路,这个右路要转一个大圈,路很远,路上又没有水草。这是卫青下的死命令,李广不得不服从,他把李广调走以后,他安排了自己的一个亲信叫公孙敖,我们如果听过前面几集就知道,公孙敖可是卫青的恩人。当年公孙敖在卫青刚入宫被窦太主抓起来要杀的时候,就是公孙敖带人把这个卫青给救出来的。所以卫青把李广调走以后,就把公孙敖调过去做前将军,然后,卫青进军和匈奴单于正面发生冲撞。卫青这一仗打得很漂亮,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漠北决战。但是漠北决战的胜利却发生了一件意外,就是原来的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由于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误了和大将军卫青汇合的期限,按照汉代的法律规定误其当斩,那是死罪。所以卫青跟李广重新汇合以后,卫青就派人去李广了解迷失道路的情况,准备向汉武帝报告,李广拒绝回答,李广不愿意回答。卫青看李广拒绝回答就让李广到大账中间去做笔录,录口供,李广非常悲愤,他自己说了一段很沉痛的话。他说我一生打了七十余仗,今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我只有这一次机会是和匈奴的单于直接对阵,但是大将军把我调到右路,又迷失了道路,这是天意吗?我的将士没有错,错都在我自己,说完以后李广就抽刀自刎,自杀了。李广自杀的这一年是汉武帝的元狩四年,他从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到他自杀这一年,一共是四十七年。他从军打了四十七年将近半个世纪,最后,因为紧急把他调走,让他迷失道路而自杀了。所以李广死以后,李广的全军将士无不落泪,而且百姓中间无论是了解的、不了解的,听说李广自杀以后都哭了,都流泪了。这就是在汉匈战争史上一个非常不幸的一位将军,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传着一句话,叫做“李广难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写得非常有名,其中有一句就叫做“李广难封”,所以人们都不得一直为李广不能封侯感到非常惋惜。
!U Z0u.jZ
u9O7\www.1baijia.com.cn
;DcUmZ~:p议百家_百家讲坛 m9H;]+R o:j

dW.B'|D!mRl4jwww.1baijia.com.cn    画外音:李广自杀了,随着李广的自杀他被封侯的机会也荡然无存了。李广悲壮的自杀让人们看到了他内心极度的绝望和愤怒,叱咤疆场一生的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下场?李广驰骋疆场几十年,他的骁勇善射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人誉为“飞将军”。那么,一位有勇有谋、敢打硬仗、敢打恶仗的飞将军为什么没有封侯呢?他难道不具备封侯的条件吗?YV)iH#~1Z
Gjz([2X$t7a
|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 @'n;r+N;bT}Dc

9C&{m/Q"[y&}议百家_百家讲坛    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李广从军的时候是汉文帝十四年,他从军以后就因为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那个野兽搏斗,表现得非常勇猛,汉文帝当时就有一个评价:说“惜乎,子不遇时。”太可惜了,你生不逢时,假如你生在高皇帝的时候,封了万户侯何足道哉?这是汉文帝对他的评价,这说明汉文帝很有才啊。到了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上谷太守,在上谷太守的任上,李广是天天跟匈奴作战,天天打,打到最后,汉景帝手下有一个官叫典属国,这个官就是处理当时中央政府和附属国的关系的一个官,这个官员叫公孙昆邪,这个公孙昆邪就跟汉景帝说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说李广的才气是没有人可比的,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这个才能天天跟匈奴打,早晚有一天要失手的。汉景帝听说以后,就把李广调开了。所以,我们从文帝和景帝朝的表现来看,李广应该说是个有才干的人,我们正面具体看一看,李广到底有什么才。他这些才够不够一个封侯的条件。第一个才能,李广的智勇神射之才。我们中国一部很有名的小说叫《水浒传》,《水浒传》里有一个神射手叫小李广花荣,那个花荣就是个神射手,所以他的绰号叫小李广,可见李广在中国古代就是神射手的代名词。《史记》的李将军列传记载有李广射虎入石的一个故事,说李广看见草丛中一个老虎,一箭射过去,那是个石头,结果这一箭把那个箭头射进石头里面去了。当后来告诉他那是块石头,再让他射他射不进去了,射虎入石啊。我们举一个战例,李广在上郡太守任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就是汉武帝派了一个他很宠信的宦官来做监军,这个宦官有一天带了几十个人外出刚好遇见三个匈奴人。这个宦官不知道深浅,他想我带了几十个人你们只有三个人,他就下令和这三个人对射,没想到这三个人把这个宦官带的几十个汉军的骑从全部杀死光,而且把这个宦官本人也射伤了。这个宦官后来就逃回来了,逃回来向李广报告,李广一听就知道这三个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所以李广二话没说就带了一百个骑兵追上去了。这三个人没有骑马,李广追得很快,追上去以后李广让这一百个人两翼包抄,他亲自射箭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一审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抓住这个射雕手以后李广就准备回来,就在这个关口突然前面冒出几千匈奴骑兵,而李广只带了一百个骑从,在这个紧急关口,李广手下的人全吓蒙了,一百对数千啊,这些人就想逃。李广说我们这一百个人要想逃的话,后面的人追着射我们就成了一个活靶子。我们这个地方离大军的军营有几十里地,逃不到军营全被人家杀光,不能逃。他就下令,不但不逃,要迎上去,走上去离匈奴几千骑兵二里地的地方下马,不走了,而且让士兵把那个马鞍子要卸下来。这一下子士兵们不干了,士兵们吓死了,一个个面如土色,对李广说万一对方冲过来我们连举马鞍了的功夫都没有。李广说卸下来,这个时候,对方对峙中间,因为对方看见汉军就一百个人迎了上来,还把马鞍子卸了,感到非常反常,所以就认为这一百个人是那钓鱼的鱼饵,说不定周围有大量的伏兵。所以就双方对峙着,谁也不敢打,匈奴有一个骑白马的将领出来,让李广一箭给射死了。双方就这样一直对峙到晚上,到了晚上以后夜色朦胧,风声呼啸,匈奴的几千骑兵害怕汉军的埋伏,他们就撤离了。李广也不敢走,待到天亮带着一百个骑兵回来了。所以李广这个神射,他如果不是智勇双全加上神射,不可能的。这是李广一个方面的才能。李广还有一个方面很奇特的才能,就是带兵简易之才。就是李广带兵跟别人不一样,比如说,他的士兵行进的时候,其他的部队都是排成建制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李广的军队走起来是一窝蜂,就是大军不按建制随便走。然后到了休息的地方也不按建制休息,谁想跟谁在一块儿就在一块儿,而且晚上他的部队是不打更,不站岗,不巡逻,而且他大帐中间也没有那么多文书,所以李广带兵的方法和古今中外所有的将领都不一样,他带兵特别简单。这种带兵之法我有一个说法,这叫才将带兵,它不是常规将领的带兵之法,而且李广就带这样的兵,别人带不了他能带得住。李广手下的兵士跟着李广打仗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不需要很严格的一个组织,所以士兵平时很轻松,打起仗来遇到紧急情况愿意为李广出力。所以李广应当说是一个很有才的将领。
Iy i:l;K&?7\y9C;}#w;A*P}&wOE

)fo b0{7D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e6cbj|
u

    画外音:无论是李广的骁勇还是他的善射,李广的军事才能都堪称一流。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位有才能的军事将领为什么没有封侯呢?李广曾几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很多。那么李广为什么还是没有封侯呢?
k|:v/vf)?7P
4ht3NO7Yo
W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2r|"E:p*dh

0``,QS6ob3r?p^|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封侯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我们来看李广两次封侯的机遇。李广有两次封侯的机遇,第一次,是汉景帝时期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参战了,当时他是太尉周亚夫手下的一个将军,而且他夺了对方的军旗。我们知道在古代作战的时候,夺得对方军旗是立了大功的,夺了军旗是可以立功受赏的。但是这一次李广接受了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我们前面讲过,汉景帝和他的弟弟梁孝王之间是有矛盾的,实际上汉景帝对他弟弟是戒备森严,而李广这次刚好是犯了大忌。他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他作为中央政府的将军接受了地方诸侯王的将军印,惹得汉景帝非常不满,回来以后汉景帝就没有赏他。这是第一次机遇,错过了。当然这次李广有责任,他的责任就是他不懂得汉景帝同他弟弟矛盾的这种关系,接受了梁王的封赏。第二次,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漠北之战,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他本来是前将军,是先锋官,他有可能在和单于接触的时候立功受奖的,但这一次他又错过了。而这一次错过,卫青把李广调走,实际上并不是卫青的主张,把李广调走是汉武帝的主意。汉武帝在这次出征的时候,原来没有打算让李广去,李广这次主动请缨要求出战的,因为这个时候李广年龄已经六十多岁了。汉武帝这次没有让他去,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年龄比较大。再一个,汉武帝认为李广这个人“数奇”。所谓“数奇”,“数”就是命数,“奇”不是一个偶数,“数奇”就是命不好,认为李广这个人命不好,所以不想让他去。李广是坚决要求去,这个坚决要求又犯了一个忌讳,因为在封建专制体制之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上面决定的。上面可以给,下面不可以要,李广要,其实又犯了忌讳。汉武帝这次表面上让他做前将军,但是他告诫卫青,一旦遇上匈奴的单于要把他调走,不能让他做前将军,实际上卫青是接受了汉武帝的批示。但是这个事情李广本身并不知道,卫青把李广调走以后,任命了他的亲信公孙敖,这个事情李广知道。而卫青跟公孙敖之间的这个生死之交,李广是很清楚的,所以李广对这件事情是愤愤不平,非常气愤,所以这样李广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那么这两次封侯机会的失去,应当说李广难封的第一个原因是汉景帝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排斥和压抑,这是李广终生未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a
VN#Kq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B*[,Q\H5V$|D9G

-D~:F7G5|4|l"B;Hz"L v)@p
    画外音:李广两次封侯机会都被他小小疏漏错过去了,但是在最后一次机会里汉武帝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汉武帝的干预让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认为李广的命不好呢?这是他调开李广的借口还是李广真的如此呢?
K,OEqCfI2lF7Ic
   5^*W \q]1jv

)^
F;|:{ e'F-|*Zwww.1baijia.com.cn     李广未得封侯有没有他命运的关系?古人老是认为,李广的未得封侯是他命运的关系。比如说,唐代诗人王维写诗就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就是李广不封,没有封侯是他命不好。是不是这个原因?汉武帝说的“数奇”有没有道理?李广确实有过一些不太好的记录,比如龙城之战,他和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四个人一块儿出征,每个人一万人马,公孙贺是无功而返,公孙敖是损兵七千,李广是全军覆灭被俘了,只有卫青是直捣龙城,杀敌七百,人数不多但是立功了。这是李广第一次作战中间不太好的记录。再一个是无朔六年,他跟着卫青出征,又一次没有立功。所以李广确实在战功的记录上有一些不良记录,但这是不是他的命不好呢?是不是命运造成的呢?我认为,这里面有命运的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人为的因素。李广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就是他自己有一些失当的地方,我觉得李广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他的封侯。首先是侍才而骄,李广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但正因为他有才,在作战的时候他有时候表现得有一些骄傲。比如我们前面讲过,汉景帝时期他在边郡太守任上,天天跟匈奴打,天天打,后来还是那个公孙昆邪说了一番话,说李广天下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这样汉景帝把他调开了。再一个,李广有时候过于冒险。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他带一百个骑兵去追匈奴的射雕手,那件事情上固然说表现了李广的智勇神射,但是反过来讲,你作为全军的统帅,发现了对方是三个射雕手,你有必要亲自去追吗?而且你不和军其他人商量你带着人就去追,后面的大部队不知道自己的统帅跑到哪儿去了,连接应都无法接应啊。这是你这一套把匈奴人给迷惑住了,你把人家忽悠了,万一你忽悠不了人家呢?万一这几千匈奴骑兵跟你赌一把,他就用这几千人打你一下,你怎么办?万一对方识破了你的计谋你怎么办?那么李广可就惨了,那就是再一次被俘的命运在前面等待着。所以过于冒险对一个统帅来说是个致命伤。第三个影响他封侯的不利因素是他的适应能力。李广的名声是在什么时候出来的呢?汉文帝朝和汉景帝朝李广已经是名将了,但是文帝朝跟景帝朝打的是防御战,武帝打的是进攻战,汉武帝是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的进攻。汉文帝、汉景帝朝是一个被动的防御,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变成运动战,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个人觉得,李广对这个转变好像有点不太适应,其实你看卫青,你看霍去病,他们跟匈奴作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叫长途奔袭,运动歼敌。就是在长途的奔跑之中找一个机会消灭匈奴的军队,而这种打法李广似乎不太适应,李广长期适应的是阵地战、防御战,而且从年龄上来说,当汉武帝决定发动这个进攻战的时候李广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比起十八岁的霍去病,比起二十多岁的卫青,李广这个年龄跟他们相比,那个敢打、敢拼、敢闯、敢深入,这个“敢”字精神要相对弱一些。所以李广和卫青跟霍去病相比的话他少了一点冲劲儿,闯劲儿,所以李广在运动歼敌、长途奔袭的这个过程中间,李广表现得并不出色。其实李广表现出色的是文帝跟景帝朝的防御战,这也是影响李广封侯的重要因素。 I&r|'M;Fni;f

?U!R9n#E6o|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
8I HMIA3|-cwww.1baijia.com.cn
FKowb,X

    画外音:不管是时运不济还是自身弱点,李广封侯的夙愿始终没有实现。但是让人奇怪的是,他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呢?如果李广不选择死亡,说不定他以后还有封侯的机会,西汉时期的法律规定,打败仗的人是可以拿钱来赎命的,那么,李广为什么不选择这一条路呢?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0]5]Iv|5L_a~
议百家_百家讲坛3P!N6j y
zn

www.1baijia.com.cnjv}r2Tf|)s

a"L
Y:F@    那么,李广在误期以后,其实面临两种选择。和他一块儿误工期的还有一个右将军赵食其啊,那个赵食其选择的是什么呢?赵食其选择的是拿钱赎罪,交了钱,买了命,废为庶人。那么李广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呢?其实李广在前面也有被敌人俘虏后来叛了罪,然后拿钱把自己买回来了。为什么这一次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李广不再拿钱买命呢?而选择了自杀,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李广非常看重他一生当中最后这一次漠北决战,因为这一仗打的时候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李广知道自己从军作战的机会不多了。他非常看重这一次战斗,而这一次战斗是汉武帝不派他,他主动请缨要过来了一个前将军,所以他把他人生一个目标、一个愿望,也就是封侯的这个目标和愿望都押在了这一次对匈作战之上,而这一次得到的情况又刚好正面知道了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所以李广把这次战斗看得非常重。他觉得这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唯一机会,最后的机会,但是,卫青把他调走了。卫青作为大将军,卫青的地位,卫青的威望,卫青的身份,卫青的战功,卫青的年龄,这都是李广无法相比的,如果李广不选择自杀,拿钱买了命,将来再跟随大将军出征还会有机会吗?因为据李广看来,如果卫青这一次能挟自己的私怨,调开他安排自己的亲信,那么今后还会这么做。所以李广自己隐隐感觉到我就是拿钱买命,也没有价值了。所以李广最后选择死是他绝望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李广的男儿血性啊。李广是一个有血性的好男儿,好男儿应该是有血性战死疆场的,马革裹尸,这是李广的梦想,但是这样的梦想他无法实现。所以,当卫青下命令李广调到右将军这一路的时候,李广按照礼节他应该跟卫青有一个告别,结果,李广是愤愤而别,跟卫青招呼都不打就到右将军部去了。这是很失礼的,李广是一个很率真的人,他不善于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他觉得卫青是挟了私怨,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再顾及上下级的关系,愤然离开。这个时候李广觉得自己宁可死,我也不能受辱。所以李广死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我不能面对那个刀笔小吏啊,你找来一些小秘书来录我的口供,怎么样迷失的道路,这个耻辱李广是不能受的。李广在受辱和自杀之间他宁可选择自杀来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李广只能选择死亡,而不可能选择受辱,所以我们如果把李广这个人物的身世和司马迁来比较的话,李广这个人之所以我们今天读起《史记·李将军列传》还能够潸然落泪,就是司马迁对李广这样的悲剧人物倾注了更多感情,他不但是用历史的笔法写了这个人的一生,而且是用文学的手法写了李广的很多轶闻,写了李广的性格,写了李广的才气,写了李广的命运,写了李广的不幸,写了李广的抗争。所以,我们今天读起来《史记·李将军列传》才能够那么深深地打动我。www.1baijia.com.cn.H8t(^sS        G;|
E%wh+`#s#O3XP

h L}*sT$Pe1b:v议百家_百家讲坛
#HI,P+A*Fr    画外音:李广率真的个性让他没有选择屈辱地活,而是悲壮地死,李广的死引起无数后人的同情,就连司马迁都给他单独列传,用相当多的笔墨和深情来描述李广的生平事迹。那么李广之死真的是他自身的弱点造成的吗?谁该为李广之死负责呢?
Y        Eu$R^vI9P^+V:l|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www.1baijia.com.cnIU!G*Vvn

K'TO){9c'{*gfMu1Vwww.1baijia.com.cn|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Q[?zwt1{W
    李广自杀以后那么多人对他很同情,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当时的老百姓知道了以后都哭了,而且我们从后来的中国古代的诗文记载来看,所有的人提到李广之死都是悲痛欲绝,都非常同情李广。我们可以说是汉武帝和卫青两个人联手杀死了李广,如果我们要追究李广之死的话,卫青是执行者,汉武帝是谋划者,卫青是表面上的人,汉武帝是卫青背后的隐形杀手,是杀死了这位抗匈名将的主谋。在这一点上,汉武帝跟卫青都有永远不能洗涮的责任,我们读《史记》,读李广传,读卫青传,你们会有一个明显的对比,李广无功但是有盛誉,人们对李广赞扬了很多。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最后太史公曰中间写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是因为桃树、李树的果实那么甜美,所以人们来采摘桃李就踩出路来了。这叫桃李不言,不自成蹊,可是我们读读卫将军列传看不到这样的赞扬。卫青是有功而无誉,李广是无功而盛誉。尽管是李广难封有李广自身的责任,但是人们从来不去追究李广的责任,对李广非常同情,为什么?本来李广难封是个事实,那么多文人探讨这个问题,大家只有同情的,很少有人指责的,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两个人晋升的台阶不同,李广是行伍出身啊,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直做到将军,卫青是依靠外戚的身份做了将军,在这一点上,人们普遍同情李广这样的将军。还有,李广作为一外将军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到官兵一致的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中间记载这样的事情,说遇到没有水的地方,如果士兵们不喝足了水,李广绝不喝第一口水。遇到断粮的时候,士兵们不吃饱,李广绝不吃饭。他是一个能够跟士卒同甘共苦的将军,所以李广的官声非常好,这么一个将军,最后却被逼上了绝路,被汉武帝跟卫青逼得最后自杀而死,所以人们同情李广也是人之常情。汉武帝时期不仅出现了像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名将,而且在汉武帝时期也出现了在政治上治国很有名的人物。因此,我们下面要讲的就是武帝时期治国的人才,请看下集《公孙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