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二)汉武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24:41
01-宫闱角逐画外音:汉武帝是《史记》中记载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与司马迁关系最为密切的皇帝,就是因为汉武帝,司马迁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对于这位争议颇多的汉武帝,司马迁的观点是什么呢?他在《史记》到底如何记载和评价他的这位顶头上司呢?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从今天开始,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将带领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入手,阅读《史记》这一通史巨著,细细口味司马迁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讲汉武帝。汉武帝是汉代风云人物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个第一,他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第二,他是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他是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他是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他是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他是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来自我批评的皇帝。所以,汉武帝这个皇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上,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我们上面讲了他的六个第一。这六个第一,特别是他罢黜百家,用儒家思想来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影响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我们这个社会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这个开创者就是汉武帝。由于他在位时间很长,他创造了那么多个第一,人们对他的评价差别很大。有人说他雄才大略,也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说他有重大贡献,也有人说他极端独裁。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这样一个让两千多年来人们说不尽道不完的汉武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我们慢慢地把他讲一讲。
汉武帝的出生是出生在汉景帝前元年,汉景帝的时候,刚才我讲到过,是汉武帝第一个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元的。以汉武帝之前,没有用皇帝的年号纪元,皇帝没有年号,所以汉景帝的时候没有年号。所以我们今天看历史书记载汉景帝都说前多少年,中多少年,后多少年,按前中后排。汉景帝前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56年,汉景帝的第十年儿子出生了,取名为彘,刘彘。刘彘在汉景帝的儿子中间排行第十,他属于皇十子。我们知道汉景帝是一个高产的皇帝,他一共有了十四个儿子,比刘邦的八子要多得多,十四个儿子出自六个妃嫔,由六个母亲所生。其中,王美人,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生了一个。唐姬,一个姓唐的妃嫔生了一个,这是两个。贾夫人生了两个,其中有一个我们在后来会不断地提到他,贾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中间其中有一个儿子被封为中同靖王,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大家听三国都知道,刘备一说就是刘皇叔,他一追述他皇家的血脉,就追到哪儿去呢?就追到汉景帝的那个儿子中山靖王那儿去。中山靖王你们知道他有多少个儿子,中山靖王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我们现在搞不清楚刘备究竟是中山靖王哪个儿子的后裔。但是就这,这个刘皇叔就给汉景帝这个儿子中山靖王攀上亲戚了。所以人产说蜀汉政权强调它的正统,其实我们说汉景帝他已经够多产了,十四个儿子,他的中山靖王他这个儿子就更厉害,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另外还有两个妃嫔,就是栗姬和程姬各生了三个儿子。最后还有汉武帝的母亲,她有一个妹妹叫王兒姁,她也送入太子宫中,她们姐妹两个都是景帝的妃嫔,她生了四个儿子。所以这样一来呢汉景帝就有了十四个儿子,这十四外儿子中间汉武帝的排名不靠前,皇十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继承制度上,大家都知道有两个原则。一个叫立嫡,一个叫立长,这个明显的刘彘都不在其列,他怎么从皇十子一跃而成为皇太子的呢?这中间牵涉到了五个女人。他从皇十子变为皇太子,是五个女人互相角逐的最终结果。所以这五个女人是谁,她们是怎么样角逐这个太子之位的,我们下面一个一个地介绍。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的继承制上,一般是立嫡和立长当太子,排行第十的刘彘无论如何也不会轮到他当太子。既然太子都当不上,更谈不上当皇帝了,但是历史也会开玩笑,刘彘竟然当上了皇帝。那么命运为什么偏偏垂青于这位排行第十的刘彘呢?难道刘彘上面的九个哥哥都愿意自动放弃太子之位吗?在王立群先生多年对《史记》的研读中,他认为到底是谁把少年刘彘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呢?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复杂的过程呢?
第一个女人,薄皇后,也就是汉景帝的第一个皇后。薄皇后是汉景帝作太子的时候由他的祖母给他指定的。他的祖母是谁呢?他的祖母是薄太后。这个薄太后原来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妃嫔,就是他的一个妃子。后来,魏豹被刘邦打败了,最后魏豹是在荥阳被杀。魏豹被杀以后他这个妃子薄姬就被刘邦收留了。不过刘邦刚收留她的时候,她的位子很低,就是做一个女工,普通的女工。后来刘邦在一个很意外的事件中间发现这个女工,薄姬啊,还是长得很漂亮的,就把她从女工的行列中间把她挑出来,给她选入自己的后宫。选入后宫以后,刘邦并没有宠幸这个薄姬,因为刘邦后宫的女人比较多,其中有两个是薄姬当年要好的朋友。这两个女人就在一块聊天儿的时候嘲笑这个薄姬。因为她们三个人小的时候很好,说将来无论谁被皇上宠幸了千万别忘记了另外两个伙伴。结果她两个先后被刘邦宠幸了,所以她两个在一起说起薄姬就在嘲笑。这个话刚好被刘邦听见了,刘邦一听见以后就问怎么回事,这两个妃嫔就把这个经过讲了一下。讲过以后呢,刘邦倒是很同情这个薄姬。觉得三个人很要好,两个被宠幸,就这一个薄姬还在后宫,就召见这个薄姬,要她伴寝。这个薄姬原来在后宫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有了这么一次机会,本来她也是一个很不受器重的人。不过这天晚上见到刘邦以后她很会说话,她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苍龙盘腹,就是梦见我肚子上有一条龙。本来刘邦是因为可怜她,召她,结果她见了刘邦说了这番话,我们不知道薄姬这个是真的是假的。不过这些话说完以后刘邦很高兴,就因为这一夜情,这个薄姬很幸运,她就怀孕了,生下来就是刘邦高祖八子中间的第四子刘恒,这是她第一个幸运。第二个幸运之处在哪儿呢?就是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刘邦除了召见她这一次以外再也没有召见过这个薄姬,所以吕后知道在刘邦的后宫的众多的妃嫔中间,这个薄姬是个最不受宠幸的人,所以刘邦一去世,吕后一掌权,她把刘邦当年宠幸的那些妃嫔全关在宫中,一个都不准出来,惟独这个薄姬她放她走了。她觉得她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就放她走了,放她到哪儿去呢,上代地和她的儿子代王刘恒生活在一起了,这是她第二个幸运。第三个幸运之处,就是吕后在高后七年迫害刘姓诸皇子的时候,刘恒躲过了一劫,这个我们《吕后》系列讲过。当然,刘恒躲过去了,薄姬也躲过去了,这是第三个幸运。第四个幸运,我们在讲《荡除诸吕》那一集中间讲过,齐王刘襄起兵,周勃、陈平、刘章在宫中,在京城把诸吕全部灭掉了。本来这个灭掉诸吕立功最大的是谁呢?是齐王刘襄和他的弟弟刘章立功最大,但最后在立谁做继承人的问题上,大臣们不愿意立刘襄和刘章。因为刘襄和刘章是刘肥的儿子,两个人很小很能干,大臣们觉得他们上台以后不便于控制。而那个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大臣们觉得他很老实,好控制,就把刘恒立为了继任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所以第四个幸运的地方就是说这个薄姬的儿子,当别人在除诸吕,浴血奋战的时候,他在代地休息。等人家诸吕除完了,他被迎接回来当皇帝了。这个薄姬就非常幸运地当上了皇太后,但是当了皇太后的薄姬就开始有变化了。她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家族富贵,在这一点上,她几乎和吕后犯了同样的毛病。她的儿子,就是她已经管不了了,她就考虑到她的孙子,她这个孙子,她的孙子当时是太子,就是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这个薄太后就为她的孙子选了一个太子妃,选的是她们薄家的娘家孙女。太子妃是个什么前景啊?太子继位将来就是皇帝,而这个太子的妃将来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后。就是她做过皇后,她知道皇后是很尊贵的,她还想让她的娘家孙女也做皇后,又犯了吕后同样的毛病,吕后不是给那个姓刘家的专门配姓吕的,刘吕配。这个薄太后她也是如此,她把她薄家的孙女挑出来搞这个刘薄配。其实汉景帝并不喜欢她祖母给他选的这个太子妃,但是没有办法,这是老太后。在那个年代中间,他如果不服从的话,他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的,就接受了。汉景帝继位以后,这个太子妃就很自然地升为皇后了,这就是薄皇后。这个薄皇后确实是命薄。因为这个薄皇后她给汉景帝作为太子妃,到后来升为皇后这一段时间中间,始终没有孩子。我们刚才介绍过,汉景帝是十四个儿子,出自六个妃嫔,唯独这个正牌的皇后没有儿子。一个正牌的皇后却没有皇子,而六个妃嫔生了十四个儿子,就就带来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这就在汉景帝的宫闱中间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皇后无子,而其他的六个妃嫔生了十四个儿子,那么这个皇后的位置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吗。毕竟汉景帝继位以后是要立太子的,所以这个宫闱之争,就因为这个薄皇后无子而引发了。
画外音:王立群先生刚才讲到,汉景帝时期,由于景帝不喜欢祖母给他指派的薄皇后,导致薄皇后无宠无子,这样一来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可能。王立群先生认为,根据封建帝王继承制,皇太子的确立一般是立嫡和立长,排行第十的刘彘是根本没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那么少年刘彘的命运会怎样发展呢?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第二个女人又会是谁呢?
第二个女人,王娡。王娡,就是汉武帝的生身母亲,这个女人是影响汉武帝走上皇帝之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女人,这个女人的经历也不寻常。我们要讲王娡,首先从王娡其母说起。王娡的母亲叫臧儿,史书的记载就叫臧儿,臧儿是谁呢,臧儿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曾经封了一个燕王臧荼,燕王臧荼是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后来他投降了汉朝。到了汉五年,臧荼又造反,被刘邦平定了,所以臧荼这个家族就消亡了。而臧儿是燕王臧荼的亲孙女,她是燕王的孙女,她家族曾经有过一个显赫的过去。而且臧儿的婚姻经历也很坎坷,臧儿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嫁到一个姓王的家里去了,这个人叫做王仲,嫁到王仲家里。臧儿嫁给王仲以后,生了三个孩子,一个男孩王信,两个女儿,王娡和王兒姁。王娡就是后来我们提到的汉武帝的生身母亲,但是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以后,非常不幸,臧儿的丈夫王仲去世了。丧夫,这样导致臧儿又改嫁,改嫁以后的臧儿嫁到谁家呢,嫁到田家,一个田姓人家。到了田家,她又生了两个儿子,就是田蚡和田胜。大家看《汉武大帝》故事中间都知道,有一个宰相田蚡,就是这个田蚡。生了两个儿子,一个田蚡一个田胜。这样臧儿就嫁了两次生了五个孩子。我们从臧儿的改嫁可以看出来,汉代的风俗对女子的婚姻是比较宽松的,女子随便改嫁。这个丧夫,离异,改嫁是很普通的事情,而臧儿这种婚姻观又影响到她对女儿婚姻的指导和她女儿对婚姻的把握。王娡早年在她母亲的主持之下,她出嫁了,嫁到哪儿呢,嫁到一个姓金的,金王孙家里了。嫁到人家这个金王孙家里面,而且已经生了一个女儿,当王娡生了第一个女儿以后,她的母亲算了一卦,这个算卦的人告诉臧儿,说了四个字,说两女当贵,说你的两个女儿将来都能够大富大贵。臧儿非常信这一卦,她信到什么程度呢,她的小女儿还没有出嫁,她提大女儿已经出嫁而且有了孩子了,臧儿决定把王娡从金王孙家里夺过来,而且这个事情,史书没有记载她是怎么办成的,我觉得这个事情办起来很难。她这个难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她这个女儿已经出嫁了,大家都知道人都有一种惯性,特别是女孩子,为人妻,为人母,已经出嫁有了孩子,她有一个生活的惯性,你要她脱离它重新出来,这个是很难的。当时臧儿就根据这一卦做了一个决定,叫王娡出来,然后是生生地把王娡给夺过来了。而且这个金王孙是不同意啊,金王孙闹了很长时间,这个事情最后还是强扭不行吧,最后还是出来了。出来以后,臧儿不但把她的女儿从金王孙家里夺出来,而且把她的女儿送到太子(汉景帝)的宫中,这个叫我们今天想起来是不可思议的。把一个已婚的而且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的(送入宫中),我想她绝对不敢暴露她前面的婚史,她绝对不会讲,如果她已经结过婚,有了一个孩子,再往太子宫中送,我想太子(汉景帝)不会接受。这个肯定是把这一段婚史给隐瞒了。然后送到太子宫中,而且非常意外地送成功了。
画外音:曾经有过辉煌家族史的臧儿不甘于自己家族的贫穷和破落,把赌注押在了女儿身上,她冒着灭族和欺君的危险,把一个有婚史的女儿强行送入宫中。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她的女儿王娡能否像臧儿想象得那样,能得到太子的宠幸吗?臧儿这一把能赌赢吗?
从王娡出嫁金王孙她母亲把她夺出来,然后把她送入太子宫中来看,王娡这个人的身上至少有这么几点:
第一,冷酷。你想想,作为一个母亲,她能够斩断母女之情,毅然决然地出来了。她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肯定她一定能进入太子宫中,她面临很多变数。第一,她能不能进入太子宫。第二,那个算卦的那一卦到底灵不灵。这都是未知数啊,送到太子宫中,能不能得到太子的宠幸,这些都不可知道。就这,听她娘这一说,这个王娡就毅然决然地出来了。这叫我来说,这个女人至少说是非常冷酷。
第二,有野心。王娡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她并不满足在金王孙家过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她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三,王娡富有冒险精神。你看她冒多大风险,万一她这段婚史被人举报了,那会是个什么结果,那恐怕太子宫中待不住,金王孙家也不会再要了吧。就这样,她到了太子的宫中。她的母亲臧儿不但把王娡送到宫中了,而且把王娡一个未婚的妹妹王兒姁也送入宫中,等于说她把她的两个女儿都送入汉文帝的太子(汉景帝)宫中,去服侍这一个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所以臧儿这个人,我们今天在这里不是重点讲臧儿,但是臧儿这个人很不简单。就是按我们今天保险来说,她上了两份保险。因为她的两个女儿无论哪一个得到宠幸的话,她将来都是赢家。如果两个女儿都得到宠幸,那她是个大赢家。这是她的这个母亲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啊。结果送入太子宫中以后得到宠幸没有呢,我们看结果,王娡送入宫中以后结果生了一龙三凤,就是一个皇子三个公主,她的那个妹妹王兒姁更了不得,生了四个皇子,所以在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中间,臧儿这两个女儿一共生了五位皇子。当然,这里边有一个条件,史书没有讲,但我认为这里边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她这两个女儿肯定都长得非常漂亮,这恐怕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条件。你想想那个王娡结了婚,生了孩子,再把她夺出来,再把她送入太子宫,又得到太子宠幸,又生了一龙三凤。这个如果王娡和她的妹妹,她的妹妹生了四个,她也生了四个,如果说这两个女儿长得不是很漂亮的话,恐怕很难做到这一步。当然臧儿敢赌这一把,她就把这一宝押在哪儿,押在她这两个女儿的漂亮身上,这一把赌成功了。
画外音:臧儿的冒险举动终于成功了,她的两个女儿非常成功地进入了太子宫中,而且都生了皇子。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关于武帝的出生,民间有不同的版本传说。给这位皇帝附会了很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这位帝王的诞生的呢?
王娡入宫以后很快就怀了孕,在怀孕期间,王娡告诉太子说她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是什么呢?叫日入其怀,就是她梦见一个太阳落到自己的肚子里边了,这个梦非常奇特啊。在中国古代,像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我们这个先民历来都有太阳崇拜。我们到今天,还用太阳来比喻帝王,所以“日入其怀”这个梦她告诉太子,太子当时就说,此贵征也,这是个非常显贵的征兆。不过“日入其怀”做这个梦,我觉得它可能有这三种可能:一个是王娡自神其子。我们现在社会中很少碰到哪个怀孕的人梦到太阳落到自己的肚子里边去了,因为现在没有这么一说,可以做帝王,大家不去梦这个太阳了。所以她这个梦太阳我觉得很可能是王娡她自神其子,她自己要神化她的儿子。因为她儿子后来要做皇帝了。再一个,有可能是后人神化刘彘。因为后来她的儿子做了皇帝了,后人就附会她说她日入其怀。再一个,这两种可能都有。既有王娡的神化,也有后人的神化。而且我们前面在讲项羽和吕后的时候,我都没有提到过野史。但是汉武帝,有关汉武帝的记载有两部野史:一部叫《汉武故事》,一部叫《汉武帝内传》。这个《汉武帝内传》就说得更神乎其神了,说的是什么呢,说汉景帝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女拿了一个太阳送到王娡,就是王美人的嘴里边,王美人就把这个太阳吞了。吞下太阳以后怀孕怀了十四个月,生下一个孩子。当然《汉武帝内传》这个说法不可靠,倒是“日入其怀”这个在《史记》跟《汉书》的《外戚传》中间都在记载,这个是真的。不过我觉得这个真的跟王娡自己的造势有关系。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刘彘诞生了,而她的母亲又是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所以到刘彘四岁这一年,也就是汉景帝前四年,刘彘被立为胶东王。在封刘彘为胶东王的同时,汉景帝又封了他的长子刘荣做皇太子。王娡入宫的第一个目的是达到了。她进入宫中,而且生了龙子,又被封了王。但是王娡的野心并没有到此为止,因为毕竟胶东王跟皇太子这个位置差距还是太大了,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这样一来,我们上面介绍了两个女人,一个女人是薄皇后,一个女人是王娡。在这两个女人中间,薄皇后是无子无宠,而王娡被送入宫中以后,既受宠又生了皇子。这样一来呢,在这五个女人中间已经出场两个人了,那么,下边还有三个女人我们没有介绍到。这三个女人会怎样影响到少年刘彘成为皇太子的道路呢,请看下集《立储风波》。 02-立储风波
画外音:在上一期节目中,王立群先生讲到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两个女人,一个是薄皇后,一个是刘彘的母亲王美人。汉景帝前四年,在薄皇后无子的情况下,汉景帝立了栗姬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立刘彘为胶东王。这样看来,皇太子已经名花有主,刘彘的皇太子之梦也就此该结束了。那么,刘彘的命运还会发生改变吗?谁会对已经定型的格局进行调整呢?影响刘彘命运的第三个女人是谁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两个女人,一个是薄皇后,一个是王娡。这一集我们开始介绍其他几个女人。
第三个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人是长公主刘嫖。长公主也被称为馆陶公主,窦太主,她是后来窦太后的长女。这个人在刘彘登上太子之位的过程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长公主刘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是汉景帝的姐姐啊,这个位置已经很高了,但是长公主这个人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贪欲。她的贪欲特别强,她自己做了长公主,她还想让自己的女儿也同样富贵。在这一点上,就像我们上一集讲过的吕后、薄太后、长公主都是一个样,这大概也是一种人的天性,就是自己这一代人富了,贵了,还想让自己的子孙万代都要既富且贵,所以长公主刘嫖她本来不应该搀和到这个事情中来。结果她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很有名,她的女儿叫阿娇,是个很有名的人物。在汉武帝的早年和武帝的初年,她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她想让自己的女儿也富贵。她就怎么办呢,她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太子。如果自己女儿嫁给太子的话,那么将来太子一继位当皇帝,她的女儿就自然而然升为皇后了。所以长公主刘嫖卷入这个事件,她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太子。
刘嫖首选的当然并不是王娡的儿子刘彘,因为在景帝前四年,他封刘彘为胶东王的同时,我们上一集讲过,他同时封了长子刘荣做皇太子。所以那么长公主选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太子刘荣,当然他找太子刘荣(的母亲),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这件事情碰壁了,被太子刘荣的母亲拒绝了,拒绝得非常干脆。这一拒绝,导致长公主把目光转移到其他皇子的身上,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娡又出面了。王娡这个时候她的儿子已经被封为胶东王了,王娡抓住这个机会,因为长公主向太子的母亲求婚这件事情被太子的母亲拒绝以后,长公主正在生气,正在寻找一个新的将来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人。这个时候,王娡就贴上去了。就靠近,有意地靠近她,这样在宫廷内部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呢,就是长公主刘嫖和王美人王娡两个人联手的这样一种局面。这个局面如果一旦形成的话,那么有可能得益的将来是她们两家,她们的如意算盘也是这样打的。如果王美人的儿子刘彘将来被立为太子,那么有可能长公主让自己的女儿由太子妃再升一步。长公主与王美人的联手对少年刘彘登上太子之位的影响可是太大了。因为长公主她有一个很便利的条件,她可以很轻易地见到她的弟弟汉景帝,所以她就可以在她弟弟面前说刘彘和王美人的好话,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这个人物对刘彘登上太子之位影响很大,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故事叫金屋藏娇,这个大家都知道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它是写刘彘小的时候,长公主把刘彘,因为她是刘彘的姑姑,把这个小刘彘抱在腿上逗着他玩,然后就问刘彘说你要不要娶妻子啊,指了指身边她那百十个侍奉她的宫女,一个一个点着看问刘彘要不要,刘彘都不要不是。最后点到她自己的女儿阿娇,然后这个刘彘就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若得阿娇为妻,当造金屋储之。就是说如果要娶阿娇为妻子的话,我要造一个金房子让她住。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金屋藏娇”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之广,已经到了人们都已经忘了它是出自野史了,并不是出自正史的记载。我们看《史记》,看《汉书》都没有这个“金屋藏娇”的记载。这个记载出自什么呢,出自有一部书,我上一集讲到过的一部书叫《汉武故事》。《汉武故事》现在署名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写作了《汉书》,但是现在人们把《汉武故事》这一个野史也说成是班固写,这个我们只能说是后人托名于班固写的,班固写没有写这本书历史没有记载,所以我们不能相信野史的话,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少年刘彘是个很聪明的人。当几个女人为太子的位置,为皇后的位置,在角逐的过程中间,受到影响的刘彘他并没有卷入这个事情,特别是他没有主动地卷入这个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刘彘是多大呢?是他立为胶东王到立为太子这个期间,三年的时间,他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四岁被封为胶东王,四岁到七岁之间这三年发生的事情,刘彘不会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少年刘彘应该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至于个“金屋藏娇”的话是不是出自刘彘之口,无考,史书中间没有记载,但是野史和小说家记载了,这个故事又流传非常广,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金屋藏娇”。
画外音:王立群先生认为,对于长公主和王美人来说,一个是想让女儿富贵,另一个是想让儿子当太子。俩人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一来,长公主和王美人就联起手来,而四岁的刘彘哪里知道其中的复杂,他的命运还会受到谁的左右呢?
从前面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来看,栗姬得罪了长公主,确实对太子刘荣来说是一件很不利的事。但是以长公主单方面的说辞,汉景帝也决不会废掉太子改立他人,这对刘彘来说,仍然没有当太子的希望。而王立群先生认为,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还透露了一个人,她对少年刘彘来说意义非同一般,那么这个人她会是谁呢?她到底会怎样影响少年刘彘的命运呢?
下面我们介绍影响少年刘彘的第四个女人,栗姬,也就是景帝长子、皇太子刘荣的生身母亲栗姬。我们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她是齐地人,就是山东人,她生了三个儿子。一个被封为太子,另两个被封为王。但是,在她的儿子在景帝前四年被封为太子的时候,栗姬竟然意外地没有被封为皇后。当然这个没有被封为皇后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个封她儿子做太子这一年是汉景帝前四年,这个时候皇后是谁呢,还是上一集我们讲到的第一个女人薄皇后,薄皇后虽然无子无宠,但是并没有被废,她仍然是皇后,但太子立的是栗姬的长子,也就是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中的长子刘荣。就是因为原来那个薄皇后没有被废,当然,这里边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汉景帝在继位的第四年,也就是景帝前四年,只立太子不立皇后有没有其他的意思。比如说,等待,观察,另有所想,会不会有这些想法,没有记载。但是我想,汉景帝这个时候只立太子不立皇后一定有他的考虑。因为他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之中,那么多儿子到底立哪一个,他首先立的还是长子,但是不是嫡,这个时候他的嫡妻是薄皇后。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栗姬足够的重视,因为立了栗姬的儿子为皇太子没有立她为皇后,这里面存在很多变数。
第一,栗姬将来能不能被立为皇后,这是一个问题吧,这也是一个变数啊,她能不能立为皇后,会不会让那个局面一直保持下去。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太子,本来皇后跟太子应当是母子关系,现在却分为两块,这个局面要保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才能改变,不知道。
另外,如果说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而自己长期不可能立为皇后的话,会不会又反过来又影响到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呢,这也是个变数啊,这也是一个当时难以回答的问题。
第三,薄皇后是皇后,栗姬的儿子刘荣是太子,这样一个两下分离的状况,会不会给其他的妃嫔们造成一种错觉,让她们感到有机可乘,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总的来说,太子立了,而皇后没有立,这应当对栗姬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和《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栗姬其实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但栗姬自己一点意识都没有,还在做着美梦。或许栗姬非常自信,毕竟她的儿子是汉景帝的长子。根据立嫡为长的原则,刘荣的太子之位是当之无愧的,所以当长公主向栗姬提亲时,栗姬大胆拒绝,毫不犹豫。那么栗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王立群先生又是怎么评价栗姬的呢?
在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之后,她就遇到了第一件事情,就是长公主代女儿阿娇向她的儿子提亲。长公主刘嫖这样做的目的我们上一集讲过了,她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将来做皇后,但栗姬的反应是非常果断,非常快,断然拒绝。栗姬的拒绝,理由史书没有讲,我想这个理由大概主要有两点。
第一,妒嫉。栗姬是一个妒嫉心很强的人,因为这里边有这么一个事实,栗姬之所以这么妒嫉长公主,是因为长公主不断地向她的弟弟汉景帝推荐美女。长公主这样做显然是为了讨好她的弟弟,她不断地向她提弟弟推荐美女,这样长公主在景帝面前实际上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扮演了一个婚介所的婚介人的角色,不断地去介绍,而且她提介绍又非常准,一介绍就成功。汉景帝对他姐姐介绍的这些女人一个一个地加以宠幸,这个对栗姬的刺激很大,所以栗姬就觉得她之所以受到冷遇,都是这个馆陶公主在中间捣鬼。现在你竟然还想让你的女儿来做我的儿媳妇,那没门儿,绝对不可能,所以她断然拒绝,这是妒嫉。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幼稚。栗姬这个人她并不坏,这个人有妒嫉心,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有夫之妇,自己的丈夫,当然自己的丈夫是个很特殊的男人,他是皇帝,不断地有人给他介绍新宠,那么作为栗姬来说,她不满意,这很正常。但是栗姬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她太幼稚。她这个幼稚就是她不知道,宫廷之中是充满了各种变数,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而且栗姬这个时候,她的幼稚最突出的表现,我们可以替栗姬想一下,栗姬这个时候只盯着谁啊,因为她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她只差一步就可以当皇后了,而那个皇后还是占着位子不生孩子的薄皇后。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栗姬的眼睛只盯着谁啊,只盯着那个薄皇后。她只想着什么时候,怎么办法,让薄皇后把这个位儿给腾出来,她就想这么一点,她盯着薄皇后,她忘了还有人在盯着她。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话,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栗姬是眼睛盯着薄皇后,她没有想到后面还有一双眼睛在紧紧地盯着她。这个人是谁呢?王娡。王娡还在盯着她呢。所以栗姬在这个问题上面表现得很幼稚,由于她的幼稚,她不了解宫廷斗争的复杂,她不了解太子之争、皇后之争是生死之争。其实在她前面栗姬应该有所耳闻了吧,栗姬是汉景帝时期的人啊,她起码知道戚夫人的故事吧,起码知道吕后的故事吧,她知道皇位之争、太子之争、皇后之争是生死之争,她应当有这个经验。但是她没有考虑那么多,所以这个人是个很幼稚的人。所以在这种局面下,栗姬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断然拒绝了长公主。
画外音:本想自己女儿富贵的长公主没想到在栗姬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王立群先生认为,栗姬的妒嫉和幼稚无疑把长公主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而长公主也决非等闲之辈,她会善罢甘休吗?得罪了长公主,这会给栗姬带来什么呢?
遭到拒绝的长公主马上就做出了反应,长公主做了两个方面的反应:
第一,在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她诋毁得很厉害,据记载,这个长公主给汉景帝讲了一件事情,她说栗姬对她很不好,说栗姬和其他的妃嫔们在一块聚会的时候,长公主只要一去,栗姬总是让自己的侍者,就是自己的宫女指着长公主的背辱骂她,诅咒她,结果导致景帝望之,史书记载“景帝以故望之”,这个望就是怨恨,汉景帝为这件事情对栗姬产生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很怨恨她。这个事情当时并没有发作,但是长公主长期地不断地在汉景帝的面前说栗姬的坏话,日积月累下去,它对栗姬是非常不利的,这是长公主一个方面的反应。
另一个方面的反应,长公主主动地去交好王美人。这样栗姬就处在王美人和馆陶公主,长公主,两家联手来对付她的局面之下,所以栗姬是影响少年刘彘一个很关键的人。因为她的儿子是太子,如果说栗姬的地位动摇了,会直接影响到太子的地位。如果栗姬的地位动摇,太子的地位动摇,那么王美人和刘彘就有可能有机会。所以我觉得栗姬在这个时候她确实有自己的过失,有她的取死之道,就是她犯了一些不可原谅的错误。
她这些错误,我给她归纳起来大概有四点:
第一,栗姬对帝王妃嫔的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你既然作为帝王的妃嫔,作为帝王的妃子,你就不要指望帝王忠于你,忠于爱情啊。当你嫁给皇帝那一天起,你就要做好这个准备啊,你就要面对你的许许多多情敌。你既要嫁给皇帝,又希望皇帝对你用情专一,海枯石烂,这怎么可能啊。这就是太幼稚了,这就是栗姬对帝王妃嫔的地位她缺乏足够的认识,她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上一集讲过的薄太后她很高明,你不就是一夜情吗,以后再不见面吗,她就都认了,一切都承认了,她不去和这个命运做任何抗争,结果她一连串的幸运。栗姬对这个问题没有这样自觉的认识,她是觉得我给你生了一个长子,你和那么多人好,你就再不理我了,她就抱怨,甚至把这怨气发泄到长公主的身上,她圣贤帝王妃嫔的这个位置缺乏自觉的认识,这是她的第一个不足之处,取死之道。
第二点,她严重地低估了长公主的能量。她太低估了长公主的能量,因为她觉得你叫你的女儿嫁给我的儿子,我拒绝了你不能怎么样我,我的儿子是太子,她太低估长公主了。长公主之所以在汉景帝面前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刚刚讲过,是她不断地向汉景帝介绍美人,所以景帝很信任她,景帝离不开这么一个婚介人。所以你现在和她较起劲来了,当然她在景帝面前说你的坏话。栗姬对长公主巨大的破坏性太缺乏了解,太缺乏认识,在这一点上她远不如那个王娡。王娡是利用了长公主,而栗姬是得罪了长公主。
第三,她严重高估了太子地位的稳定性。她觉得她的儿子立为太子了,这就是铁定的了,不可能再改变了,太子的位置就永远不会变,这也太幼稚了。
第四,她对自己能够取得皇后之位过于乐观。儿子已经立为太子了,自己当皇后不是早晚的事吗?未必。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只想到自己的儿子是太子,自己早晚要当皇后,所以我谁都不怕,你长公主我也照样顶。将来我的儿子当了皇帝,我就是皇太后,她整天做着这个梦。
画外音:浅薄的栗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潜伏的危险,她还完全不知,但是仅仅因为栗姬的幼稚和无知就能改变少年刘彘的命运吗?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上都充满了血腥的味道,刘彘的太子之路还会受到谁的影响呢?
从王立群先生根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的史实分析来看,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四个女人已经纷纷登场,她们分别是薄皇后、王美人、长公主、栗姬,但是从这四个女人的力量对比来看,还都没有对刘彘的命运产生关键性的改变,尽管她们都在不同方面影响着汉景帝,太子刘荣的母亲尽管很不得景帝的喜欢,但是景帝仍然没有废立太子的意思。那么刘彘的命运还会受到谁的影响呢?
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第五位女人,窦太后。这个也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窦太后也是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我们先简单回述一下窦太后的身世,窦太后这个人原来地位很低,窦太后叫窦漪房,她最初入宫的时候是做吕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吕后都没有想到,她身边的这个小丫头将来就是汉朝的太后。她没有想到,作为她的一个宫女,但是后来呢,吕后有一个决定,就是把她身边的宫女赐给当时刘邦已经分封的几个刘姓王,而且规定,一个刘姓王分给王个宫女。结果呢,这个窦漪房恰好也在分封的这些宫女之中。窦漪房是什么地方人呢,是当时赵国人,赵国清河人,也就是现在河北的清河。所以她希望能把她分到赵地去,这样离家不近一点吗,她就给管分配的宦官打招呼,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托关系了。她先托关系给主事的宦官说,将来分的时候你一定把我分到赵王那儿去,大概是没有送礼,主管这个事的这个人印象不深,话虽说到了,到分的时候忘了,印象不深忘了,结果没有把她分到赵地,把她分到了代国。走的时候,窦漪房是哭哭啼啼,死活不愿意走,就阴差阳错地把她分到了代地,和她同时去的还有四个女的,五个宫女全分去了,结果一去,窦漪房的一生出现了很多戏剧性的变化。
五个宫女分到那儿去了以后,代王刘恒就喜欢这个窦漪房,这是第一个幸运。
第二,得到宠幸以后呢,这个窦漪房为代王刘恒生了一个女儿刘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次子刘武就是后来的梁孝王,生了一女二子,这是第二个幸运。得到宠幸了,分到赵地是个什么命运不知道,分到代地她成了代王刘恒宠幸的宫女。
第三,就是在平定诸吕之后,这个代王刘恒出乎意料地被大臣们推举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文帝,这是第三个幸运。
最后一个幸运,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窦漪房虽然受到刘恒的宠幸,但是刘恒前面有一个嫡妻啊,就是他有一个王后,而且这个王后她还有四个儿子,有的史书记载是三个儿子,就是她还有几个儿子。非常奇怪的是,汉文帝被立为皇帝以前,他的王后和这个王后立的四个儿子都先后病故,一个接一个地死了。王后死了,王后的四个儿子也一个接一个死了,当然这个死和窦漪房无关,不是她要谋这个位置害人的,都是意外地死了。这样一来的话呢,窦漪房的位置突出了,所以这个窦漪房就被汉文帝封为了皇后,她成了汉文帝的皇后了,到了景帝朝她就成了窦太后了。所以这个窦漪房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人,我们在中间讲过,宫廷中间的很多妃嫔有一些像戚夫人像栗姬是非常不幸的,也有一些非常幸运的女人,像我们上一集讲的薄太后,这一集讲的窦太后,都是非常幸运的妃嫔,她最后竟然做了太后。她做了太后之后,那么她对少年刘彘的命运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个窦太后在皇子的继承权上应当是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她在皇子继位的问题上,她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请看下集《储君之争》。 03-储君之争
画外音:在上一集里王立群先生讲到,汉景帝册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但栗姬因为政治幼稚拒绝了为女儿求婚的请求,这使怀恨在心的长公主和皇十子刘彘的母亲王夫人联手对付栗姬。长公主还在汉景帝面前不断诋毁栗姬和栗太子,她们的目的是想让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彘为太子。而汉子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在皇位的继承权上也是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那么,她心目中的太子人选又是谁呢?围绕太子之位,在这几个女人之间还将有怎样激烈的争斗呢?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复杂的过程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窦太后非常幸运地当上了皇太后,而窦太后又是一个非常爱管闲事的人,那么在窦太后的心目中间,谁是储君的最合适的继承人呢?
其实窦太后心中,她最希望的储君继承人是好的幼子梁王刘武。窦太后之所以希望梁王刘武作为储君,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梁王是幼子。这个作母亲的往往都有爱护幼子之心,小儿子啊,特别疼爱,特别喜欢他。今天我们如果到河南永城的芒砀山,那个芒砀山就是当年刘邦落草为寇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梁孝王的墓和梁孝王王后的墓,你看一下,你就可以知道当时梁国的富庶。这个富庶和窦太后的赏赐和偏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中间说过一句话。这个事情的经过是汉景帝在没有立太子之前,曾经举行过一个小型的家宴。家宴是在皇宫中进行的,由窦太后来主持,参加家宴的有汉景帝,他的弟弟梁王刘武,还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就这么几个人。在这个酒宴中间,汉景帝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话,说千秋之后,传位梁王。这个话一说,史书记载“太后欢”,太后非常高兴。但是参加这个酒宴的还有一个大臣,窦太后的侄子窦婴马上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下面接头就说了一番话,说父子相传是汉朝的祖制,皇上怎么能够擅自传位给梁王呢?窦婴讲的话意思从汉高祖刘邦开始都是父子相传,现在皇上要说把这个王位,这个储君传给你的弟弟,这不合祖制。在这段话以后,司马迁又写了三个字“太后憎”,这一“憎”一“欢”把太后的心理全部写出来了。太后高兴的是传位给梁王,太后恼恨的是窦婴的阻止。窦婴是她的亲侄子,关系非常近,就因为这窦太后就取消了窦婴出入皇宫的门籍,不允许他自由进宫了。可见在这个事情上,窦太后是多么计较这个话。
画外音:窦太后因为喜欢小儿子梁王刘武,所以不顾汉朝帝位父子相传的祖制,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由梁王刘武来继承帝位。她的想法也有依据,因为中国古代有另一种皇位继承方式,“兄终北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继承皇位。而在家宴上,汉景帝确实也说出了将来把皇位传给梁王刘武的话。那么,汉景帝为什么要这么说,他有没有真心传位给梁王刘武呢?司马迁在《史记·魏其侯列传》中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呢?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那么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第二年,也就是景帝前四年,汉景帝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从第二年的行动来看,汉景帝没有传位梁王的意思,那么既然没有传位梁王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
两个解释:第一,向他的母亲示好。表示一种友好,就是讨好他的母亲。第二,安抚梁王。因为梁王,他母亲这么一个劲儿地说,梁王早就有这个心。而且在《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这件事的时候,还写了这么两句话,说梁孝王当时就知道景帝说的不是真心话,但是他也心中窃喜,偷着乐,很高兴。毕竟这是一个很入耳的话,听起来很高兴。这就是景帝在家宴当中传达的这个信息。如果说汉景帝不打算传位给梁王,又说了这番话,我觉得汉景帝这番话是个误导,他只能使窦太后的偏心更偏,使梁孝王的野心更野。所以景帝的误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次家宴完了以后,这一年的春天,就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画外音:根据《史记·孝景本纪》记载,公元154年,汉朝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因为汉朝建立后实行了同姓封王的分封制。各诸侯国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势力越来越大。在汉景帝当政的时候,诸侯国的强大开始影响到中央政权的稳固。于是,汉朝大臣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个建议被汉景帝采纳,在这个背景下,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汉景帝开始有过一阵惊慌失措,后来稳下了神,才决定要平叛。在平叛的时候,他任命了他父亲汉文帝临死之前托付给他的一个大臣,因为汉文帝临死之前给他托付了一句话,他就用了当时的一个中尉,周亚夫。也就是荡平诸吕的那个周勃的儿子,用他做太尉统兵,同时任命大将军窦婴坐镇荥阳,平定齐赵的叛乱,周亚夫对付的是吴楚,而且在周亚夫出征之前跟汉景帝有一段对话,这个周亚夫就在对话中间讲了自己平叛总的方针。怎么定这个平叛计划,周亚夫这样讲:说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呢?说吴楚七国的军队它的士气相当旺,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避让它的锐气,不能够正面各它冲突,那怎么办呢?把梁国扔给他们。这个时候梁国的国君是窦太后的幼子刘武。这个梁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我们讲《项羽》,讲《吕后》,都提到彭越这个人,彭越是最早任命的梁王。这个梁国的土地跨在什么地方呢?山东的西南,然后继续向南,到河南的东部,再到河南的南部,这个地方横跨山东、河南两省,历来是个战略要地。当年楚汉战争就是因为彭越在梁地断项羽的粮道,而现在吴楚七国的叛军要向西攻打,打入函谷关,必须拿下梁国。如果不拿下梁国的话,可能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如果拿不下梁国,他西进的话,梁王有可能断吴楚叛军的粮道。所以周亚夫的计划把梁国扔给他,当然这个计划是很冒险的一个计划。周亚夫这个计划可以说是谋国不谋身啊,为国家谋划的多,为个人谋划的少。如果说这个梁国扔出去了,万一梁国叫吴楚军攻陷了怎么办?那这个结果,要么梁王被俘,要么梁王自杀。梁王或者被俘或者被杀的话,他的老娘窦太后能答应吗?窦太后最疼的是这个小儿子,周亚夫的主张就是把梁国扔出去。当然,周亚夫这个主张在当时来说虽然冒险,但是有它的可取之处。它的可取之处就在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
梁国首当其冲经受吴楚军的进攻以后,梁国军队战斗得非常苦,一开始就几万人全军覆灭。梁孝王在最紧张的时候,他把韩安国为首的七个大将请出来,他亲自跪在地下拜托这七位将军为他去抵抗吴楚之兵。那么骄横的一个诸侯王,竟然跪拜将军,你可见梁国危险到什么时候了。而且梁王是一天一个使者向周亚夫请救兵,周亚夫是一兵一卒不派,梁王在周亚夫哪儿请不到救兵,直接把状告到汉景帝那儿,汉景帝下诏书叫周亚夫求梁国。史书记载是五个字“太尉不奉诏”。太尉周亚夫不奉诏,不执行皇帝的命令,这个事情就很严重了。周亚夫为什么敢不奉诏,而且这个事件结束以后,因为平叛只有三个月,平叛结束以后汉景帝并没有处罚周亚夫,而且重用周亚夫,非常信任周亚夫。那说明汉景帝对周亚夫不奉诏这件事根本不在意,这个不在意我们可以倒着推出来,他们开始的时候是有过一个约定的,就是要把梁国扔给吴楚兵。如果梁国被攻破了,那也是牺牲局部,保全了大局。如果梁国被削弱了,那刚好满足了汉景帝的愿望,梁国的被削弱,梁王今后再向他的哥哥汉景帝叫板的实力就弱了。吴楚七国之乱平叛,梁王是立了大功,据史书记载,平叛结束以后,梁国立的功和中央政府立的功是各占一半。他能以一个诸侯国的人力物力立了一半的功劳,梁王是立了大功的,立了大功的梁王当然更具备竞争储君的地位了。也就是平叛之后的第二年,汉景帝突然宣布,立皇长子为太子。但这时候薄皇后没有废,也没有立栗姬,只是立了太子。他这个立太子明面上看,他是应大臣们的要求,因为他当皇帝当了四年了没有立太子,太子是国之根本,所以大臣们有这个要求。另一方面,汉景帝是想用立皇长子的办法封堵梁王。所以窦太后第一次发力去为梁王争取储君的事情就这样宣告失败了。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汉景帝并不想把皇位传给梁王,所以梁王虽然在平定吴楚七国的叛乱中立有大功,但汉景帝却迅速把栗姬的儿子刘荣立为太子。太子人选已经确立,按说太子之争就应该结束了。但《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栗姬在汉景帝病重期间做出了一次不理智的行为,这使汉景帝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栗姬究竟做出了怎样不理智的行为,她的不理智会对太子刘荣的地位产生影响吗?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梁王刘武虽然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但汉景帝心目中的储君人选并不是梁王。为了封堵梁王,汉景帝迅速把栗姬的儿子刘荣立为太子,但栗姬却因为一次不理智的行为在汉景帝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栗姬究竟做出了怎样不理智的行为,她的不理智会对刘荣的太子之位产生影响吗?
但是这件事情失败以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汉景帝病重,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因为在病重期间,汉景帝就感觉自己的这个病未必能好,所以他给栗姬一个嘱托,就所谓的托孤了。这个嘱托说,“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嫌之而未发也”,就是汉景帝在病重的时候,把这些已经封为王的这些儿子都托付给栗姬,让她好好照应这些皇子,这个话至少说明两点:第一,汉景帝对自己的病情很不乐观;第二,吕后之祸的惨痛教训,使汉景帝不得不考虑对其他皇子有一个交待。汉高祖八个儿子,吕后就给收拾了四个,还弄死了一个孙子。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按一半来处理至少要处理掉七个,这个对汉景帝来说威胁太大。所以他嘱托这个栗姬一定要照顾好其他的皇子,这就是汉景帝托孤的两个原因。这个时间是在什么时间呢?我们再往下看,因为在这个托孤中间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无废太子之意;第二,有立皇后之心。理方面没有废太子之意,另一方面有立皇后之心,他既然这个话是对栗姬说的,很虽然,汉景帝这个时候已经考虑要立栗姬为皇后。她的儿子已经三年前被立为太子了,那么三年后,立她为皇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既然考虑到封后的问题,而薄皇后是在汉景帝六年的九月被废的,所以这件事情,汉景帝病中托孤这件事情应该是在废薄皇后前后,而且来说,放在废薄皇后之后更合理。如果薄皇后没有被废,或者不打算废,他应该向薄皇后交待善待诸子。之所以向栗姬交待,说明薄皇后可能是被废掉了,又打算立栗姬为皇后,所以向她交待。这是两个重要的信息,可惜的是,这两个重要的信息栗姬都没有抓住。这两个重要的信息她都没有听懂,她就记住,她先来了一个什么呢,先是怒,然后是不答应,再往后就是言不逊,说话还很难听。据野史《汉武故事》记载,“栗姬怒,弗肯应,骂上老狗。”还骂皇上是老狗。骂皇上是老狗这句话,第一,不是空穴来风,野史记载有它的根据,栗姬确实出言不逊,但是不是出言不逊到了骂皇上是老狗这种程度,我觉得不大可能,这叫恶语啊。一个妃子,还没有被立为皇后,她居然敢骂皇上为老狗,这个就是栗姬再怒再不理智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但至少说栗姬这个时候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她失去了最后一个当皇后的机会。所以这是栗姬非常不理智的一点,这件事情不久,汉景帝竟然意外地好了,她没有死,汉景帝这件事就压下来了。这是我们说栗姬的反应。汉景帝是什么反应?汉景帝的反应首先是恼,再一个是没有发作。汉景帝的恼是可想而知的,你想想作为汉景帝他会怎样想,你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两年了,我就一直没有立你,为什么不立你啊,我在观察你,观察的结果是你不合格。所以汉景帝非常恼火,他为什么没有发作呢?大概不出这两个原因:第一,汉景帝这个人是个非常有城府的人,他不愿发作。再一个,在病中,不能发作。你现在发病,你再一发怒,岂不是病情更加严重了,太不聪明了,所以汉景帝这个火压下来了。这个事情虽然因为汉景帝病好后过去了,但这个事情并不算了结。如果我们推测不错的话,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景帝六年九月薄皇后被废之后。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栗姬缺乏政治智慧,她没有听懂汉景帝病重托孤背后的意思,丧失了最好的能够当皇后的机会。而她的不理智,导致汉景帝对她极为不满。她的幼稚也使太子刘荣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而就在这个时候,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汉朝的宫廷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这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这是一个什么事情?汉景帝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
景帝病重托孤实际上暗示着栗姬可能会被立为皇后,但栗姬的不理智行为使汉景帝对她极为不满,她的幼稚也使太子刘荣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就在这个时候,汉朝的宫廷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这是一个什么事情?汉景帝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
到了景帝七年,又出现了一件事,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王夫人她指使外朝的一个管礼仪的官,这个官的职务叫大行,叫大行向皇上写一个奏章,说栗姬提儿子立为太子已经三年了,中国历来是母以子贵,子以母贵,那么根据母以子贵,栗姬应该被封为皇后了。当然外朝的大臣他并不了解宫廷之中五个女人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反而以为这可是个邀宠的机会啊,假如皇帝批准了这个奏章,那栗姬岂不要大大感谢这个提建议的大臣吗?所以这个大臣就提了个建议,这个建议报告一打上去,汉景帝是龙颜大怒啊,非常恼火,他这个恼火也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汉景帝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这一次他上了王夫人的当,他不知道指使大臣做这个事的人是王夫人,他以为是谁来指使做的呢,他以为是栗姬,他觉得是栗姬等得不耐烦了,儿子当了三年太子,老娘一直没有被立为皇后,等不及了,急不可耐地让外朝的大臣们替她去提建议。这样一来,这个老谋深算、极有城府的汉景帝把去年的旧帐,加上今年的新帐,其实旧帐是真的新帐是错的。不过这些当皇帝的人,一方面自己确实很聪明,另一方面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两方面的聪明加到一块儿,他就觉得自己更聪明了。有聪明,又自以为聪明,他怀疑是栗姬,所以他来了个秋后总算帐,老帐新帐一块儿算。那个病中的事情是远因,这次大行的奏章是近因,他一块儿发作,把太子给废了。所以在景帝前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其实这个太子是最亏的,这个太子刘荣,他是在五个女人的角逐之中,他是一个卷入的人,但他又毫无能力左右这个局面,就因为他的母亲,他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贬为临江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是一不做二不休,一方面是废了太子,另一方面他指使手下的大臣把栗姬在朝中的所有的亲属全部逮捕处死。所以汉景帝这个人是一个后发制人的人,他的恼怒他能憋很多年,然后一块儿发作。他一旦发作起来,是雷厉风行,双管齐下,一方面贬太子,一方面贬栗姬,一方面把栗姬的亲属全部抓起来处死,把栗姬的问题干脆利落不留后患地全部解决。所以栗姬最后就失去了做皇后的机会,在忧愤之中不久就死去了,很快就死了。
画外音:因为栗姬政治幼稚,在汉景帝重病托孤的事件中表现极不理智,埋下了汉景帝对她不满的隐患,再加上王夫人的煽风点火,这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决定,贬斥栗姬,废掉太子。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再次空缺,但王夫人还没有来得及动作,窦太后再次跳了出来,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取储君之位。那么,汉景帝究竟会怎么办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的呢?
汉景帝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他的母亲他是表示我同意,表示了同意。另一方面,他又向他母亲提出来,这件事情关系重大,需要和朝中大臣们商量一下,这就是所谓朝议,在朝中大臣们要讨论一下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所以汉景帝就召集了一些大臣,这些大臣中间有一个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就是主张杀晁错的那个大臣袁盎。袁盎参加了这一次会议,而且袁盎是这次朝议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本来是轮不到袁盎的,应当轮到晁错,但是晁错在景帝前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已经被冤杀了,错杀了。所以到景帝七年这个朝议的时候,这个主角就是袁盎了,结果袁盎这些大臣和汉景帝最后商量的结果导致窦太后的建议被搁浅了,不提了。其实汉景帝召集这次朝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对他老娘说我同意,反过来召集大臣们一开会大臣们不同意,他的目的是想以朝臣之嘴以封太后之口,用大臣们的嘴封住太后的嘴。然后,以袁盎为首的一批大臣到宫中直接去见窦太后,给窦太后说了一番。袁盎到了窦太后那儿,窦太后马上就把自己的观点亮了出来,要立梁王为储君。袁盎就问,说您立梁王为储君,那梁王死了,梁王要是下世了,您把这个帝位再传给谁啊?她说我再传给他哥哥的儿子。哥哥死了弟弟当,弟弟死了,再传给哥哥的儿子,就是传给汉景帝的儿子。袁盎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春秋时期有个宋国,那个宋宣公死的时候就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他弟弟做了几年国君死的时候非常感激他哥哥传王位给他,所以他弟弟在死的时候又留下遗诏,把王位的继承权再还给他哥哥的儿子,就还给他侄子,结果他的亲儿子不同意,他的亲儿子把他的表哥杀了,又把这个权夺过来了。结果是他兄弟两家的后代是你杀我,我杀你,搞得宋国是五代没有平安。袁盎就把这段话,这个历史故事,这个历史教训讲给窦太后听。窦太后一听,楞了,我们知道窦太后的学问不行啊,她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她家里出身是一个很低的低层,没有多少文化,春秋时宋宣公的故事她是一点儿没听说。袁盎给她一讲,她觉得这是个事,你传给梁王,可以啊,梁王死了怎么办?再传给景帝的儿子,那要是梁王的儿子不同意呢?那景帝的儿子跟梁王的儿子这中间不就要拼起来了吗?所以这样一提,窦太后是再不提立梁王为储君了,但是窦太后心里头是勉强接受了,梁王会同意吗?梁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请看下集《继位太子》。 04-继位太子
画外音:在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栗姬因为政治幼稚,再加上王夫人从帝煽风点火,最终使汉景帝做出贬斥栗姬,废掉栗太子的决定。而根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栗太子被废后,窦太后马上跳了出来,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储君之位。这个时候,汉景帝利用朝议的机会,让大臣们出面说服窦太后放弃这个打算,梁王刘武争夺储君之位就这样失败了。那么梁王刘武会就此罢休吗?而皇十子刘彘在一开始并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景帝朝真正的太子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汉景帝在景帝前七年废掉太子刘荣以后,窦太后第二次发力,提出来要让梁王刘武接替储君之位。这等于说给汉景帝第二次出了个难题,汉景帝怎么来破解这个难题呢?你可以回忆一下,汉景帝在未立太子之前他先说传位给梁王,等梁王一立大功他再不提了,马上立他的皇长子,等他的皇长子一废,窦太后再次提出来,他交给大臣们去说,然后他也不解释,让大臣们去说服窦太后。窦太后在道理上就觉得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后患极大,这样梁王就基本上被排除了。当然,这个排除是在窦太后那个地方被排除,而且这个事情汉景帝做得是不显山不露水,他没有反对啊,他同意啊,是大臣们不同意啊。但是实际上大臣们的那个幕后主持人,那个幕后指挥,那个幕后的手,就是汉景帝。这首先就要排除梁王,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汉景帝为什么一直在阻挡梁王去做储君?
为什么?一个,是亲情。窦太后想立她的儿子,汉景帝何尝不想立自己的儿子呢?再一个,是祖制。汉朝的祖制是父子相传。第三个原因,梁王的骄横。梁王由于窦太后的支持,窦太后的赏识,所以梁王虽然封在梁国做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但是他的出入,他的那些个仪仗完全比照天子的仪仗,所以汉景帝听了以后很不高兴。这三个原因,亲情,祖制,还有他的骄横,都导致汉景帝不可能传位给梁王。当然,窦太后的第二次的发力又被汉景帝给化解了。
画外音:根据《史记·魏其侯列传》中记载,窦太后在一次家宴中曾经提出让梁王做储君的建议,这是窦太后为梁王做储君的第一次发力,但是没有成功。关于这件事情,王立群先生在上一集《储君之争》中已经讲过,而王立群先生在刚才的讲述中又讲到,窦太后趁着汉景帝废掉栗太子刘荣,储君人选暂时空缺的机会,第二次发力。再次为梁王争夺储君之位,但又一次失败了。那么梁王会因此放弃储君之位的争夺吗?他下一步的举措会是什么呢?
这一次发力被化解之后,梁王心里非常不服,他就派人去打听,谁坏了我的事。后来一打听,袁盎和朝中的一帮大臣坏了他的事,结果梁王是真大胆啊,他派刺客进京,将袁盎和参加朝议的十几位大臣全部刺杀。你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因为没有立你为储君,你竟然敢派刺客进京把大臣给杀了,这件事情是当时震惊朝野的一件大事情。一个国家的大臣一夜之间都被杀了,这还了得,汉景帝立刻派人追查。而且汉景帝马上意识到,这个幕后的主使人很可能就是谁呢?就是他的那个小弟弟刘武,梁王刘武,而且立刻派人到梁国去调查,果然不错,查来的结果抓住人了,抓住人一追查就是梁王手下两个最信任的人,他们干的事。而且当中央政府的人到梁国去逮捕这两个人的时候,这两个人竟然藏在了梁孝王的王宫里面不出来。当然中央政府不能到王宫里去直接逮捕他们了,所以汉景帝这个时候就发诏书发了很多,一天一个诏书,要严查凶手。最后,又是韩安国亲自出面去给梁王刘武讲了一番话,韩安国这样说,他说大王你想一想,他说你和当今天子的关系,和当今天子和那个被废掉的临江王刘荣,就是那个废太子皇长子哪个关系近,梁王说那不用问啊,他们是父子关系肯定比我近啊。对啊,你明白他们的关系那么近,就是因为刘荣的母亲说错了一句话,他的太子被废,废为临江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历来朝廷办事,是不能够因私废公的,现在是太后保着你,如果是太后百年之后,你依靠谁?这么一来,梁孝王这么一听,大惊失色。这才同意交出凶手,这两个人一听说梁王要交出他们来,这两个人就自杀了。然后梁孝王亲自进京,负荆请罪,化解了这场危机。所以这个储君之争一直到这个时候才算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个梁王是夺,夺不过来然后就明着去抢,抢也抢不过来,最后就杀大臣。其实梁王这次就是死罪啊,结果还是看在窦太后的面上没有杀他。所以这个梁王待了一段就回去了,回去心情很不好,过了没有多长时间,他就中暑死了。
画外音:司马迁在《史记·梁孝王世家》里记载,梁王派刺客刺杀了反对立他为储君的大臣,这是景帝朝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追查的结果是梁王刘武失去了争夺储君之位的资格,他心情抑郁,不久中暑死去。这样,有能力争夺储君的只有王夫人的儿子皇十子刘彘。于是,在公元前150年,汉景帝立王夫人为皇后,把王夫人的儿子改名为刘彻立为太子。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刘彻四岁被封为胶东王,七岁就被立为太子,这么小的孩子,他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那么,在景帝朝的储君之争中他为什么会最终胜出呢?
我们知道,梁王派刺客刺杀大臣事件被追查后,他心情抑郁,很快就中暑死了。因此,储君之争的人选就只剩下王夫人的儿子皇十子刘彘。根据《史记·孝景本纪》记载,在公元前150年,汉景帝立王夫人为皇后,把王夫人的儿子刘彘改名为刘彻立为太子。刘彻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只有七岁,这么小的年龄,实际上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那么,在景帝朝的储君之中,为什么最终胜出的是他呢?
那么我们前面讲了五个女人的角逐,讲到梁王失败为止,算基本告一个段落。下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讲的过程中间没有仔细梳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皇十子刘彻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子,他为什么能够继位?这里我们要追述一下这几个女人的情况,我们一个一个地讲。
我们先看一看那个薄皇后,这一个人是汉景帝的祖母薄太后指婚,给他指定的,薄皇后看来很明显是个悲剧人物,她这个悲剧有两个原因:第一,薄皇后不具备笼络汉景帝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两个方面都不具备。你不要小看那个王夫人,我们前面介绍过,王夫人是嫁到金王孙家,然后又跟人家强行离婚,生了一个孩子又过来了,但是她具备得宠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薄皇后虽然是正宫娘娘,但她不具备笼络汉景帝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就是她能力比较弱,客观条件也不太好,她只不过是有一个好祖母,所以她做了这个皇后,这是她的一个悲剧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后台支持力度不够。她的后台是薄太后,这个老太后能活多长时间?汉景帝前二年,薄太后就去世了,所以她只是依靠薄太后的支持,而薄太后的支持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这个薄太后是汉景帝的祖母啊,她老奶奶,老奶奶能活多长时间?一旦归西,这个支持力度就没有了。这是个悲剧人物,但是这个人在皇十子刘彻继位的问题上,你别看这个人不起眼,她的存在阻止了栗姬在儿子被立为太子的同时被立为皇后。因为在立太子的时候,薄皇后并没有被废,薄皇后是景帝前六年被废,立太子是景帝前四年,所以立皇长子为太子没有立栗姬为皇后是因为有一个薄皇后存在。虽然她是一个早晚要被废的一个人,但是她占一天位,她不腾这个位,别人就顶不上去。所以她的存在客观上阻止了栗姬和她的太子同时被册立,只册立了太子,没有册立皇后,由于她阻止了栗姬在儿子被封为太子的时候自己被封为皇后,她就给王夫人赢得两年宝贵的时间。那么这两年的时间等于说王夫人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笼络长公主,可以做好多工作。如果不是薄皇后的存在,栗太子被封为太子的时候栗姬同时被封为皇后,当然,可以将来把她们母子同时废,但是你同时既废皇后又废太子,比只废一个太子难度要大得多,所以薄皇后在皇十子继位的过程当中还是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她就占着位她就起作用了,就发挥作用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人,王娡,王夫人。对王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借用京剧《沙家滨》的一句台词:这个女人不寻常。她是个非常了不得的女人,她在皇十子继位的途中她可以说有四步棋都走对了,而且非常关键。这四步棋:第一步,遵从母命。她妈幛臧儿叫她跟金王孙离婚,她就毅然决然地离婚,也不要自己的丈夫了,也不要自己的女儿了。至于将来能混成个什么样子一概不知道,她就毅然决然地跟金王孙拜拜,分手了。然后她就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到太子宫中去了,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第二步,博得宠爱。得宠不得宠你看看她的孩子你就明白了,那个薄皇后是一个孩子没有生,无子只是个现象,无宠才是本质。你看看,王娡进入宫中生的是一龙三凤,生了四个孩子,她妹妹王兒姁进来,更厉害,生了四个儿子。她姊妹两个进入汉景帝做太子的宫中以后为汉景帝生了八个孩子,这说明她们姐妹两个人都具备笼络汉景帝的客观条件。当然,汉景帝的几个妃子,他的妃嫔比较奇怪,就是得宠的能三个、四个地生,不得宠的是一个也不生。这就说明汉景帝跟那些得宠的妃子是经常在一起生活的,所以她能连续生。第三步,巧抓靠山。王夫人更了不得的是凭借着她的敏锐,她发现长公主刘嫖是个极其有用的人,她就死死地抓住刘嫖,这个不得了啊。第一需要有眼力,你得看出来谁将来最能为你办事;第二你还能贴得上,让人家心甘情愿为你办事。所以她发现了刘嫖,而且利用了刘嫖,这一点是王夫人得以成功非常关键的一步。第四步,自我炒作。王娡这个人很会炒作,我们前面讲过,她生刘彘的时候,她竟然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说梦日入怀。就是在她怀孕的时候,她梦见一个太阳吞到肚子里面,生不来就是刘彻。这按我们今天营销学的角度来看,这叫包装啊,这叫炒作,当时汉景帝就说“此贵征也”,这是一个非常贵重的象征。当时没有起作用,但是后来这个包装跟炒作就发挥作用了。当汉景帝越来越讨厌栗姬的时候,他就不时想起那个“梦日入怀”的王夫人。可见那个炒作,那个包装,当时没起作用,几年以后还在起作用。你想想,进入太子宫中那么多女人,谁也没有想起来炒作自己,就这个王娡自己炒自己啊。没有借助媒体,是吧,她自己给自己就炒作起来了,说明王娡这个人非常聪明。她这四步棋:遵从母命、博得宠爱、巧抓靠山、自我炒作,这四步为她的成功,为刘彘的继位,都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这个女人不寻常。
画外音:在景帝朝太子之位的争夺中,薄皇后和王夫人她们一个是无意,一个是有心,都起到了对栗姬和栗太子不利对皇十子刘彘有利的作用。而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在汉朝的宫廷中能对汉景帝起影响的除了薄皇后和王夫人,还有栗姬、长公主、窦太后等人,她们在皇十子刘彘最终被册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在前面的讲述当中,王立群先生告诉我们,薄皇后在被废之前,她的存在阻止了栗姬被立为皇后,而王夫人更是处心积虑想要出人头地,所以,薄皇后和王夫人在景帝朝太子之位的争夺中,都起到了对皇十子刘彘有利、对栗姬和栗太子不利的作用。那么,栗姬、长公主、窦太后等人,她们在皇十子最终被册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下面我们再说说那个栗姬。栗姬绝不是个坏女人,栗姬缺少的不是人性,栗姬缺少的是智慧。栗姬这个人并不坏,直肠子,景帝托孤她为什么发怒啊?她发怒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你平时宠这个宠那个,宠了一大堆,等到你不中了,你要断气了,你交待叫我去照顾她们,我不干。她是个直肠子,其实她这种人并不坏,但这种人不适合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间应对自如。所以,她缺少的是智慧,但并不缺乏人性。这个人在皇十子的继位中间,她起的什么作用呢?两个作用:第一,她的存在转移了窦太后的注意力。窦太后想立她的小儿子做储君,把注意力都盯在栗姬跟皇长子刘荣的身上了,没有注意到这个王夫人是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转移了窦太后的注意力。第二,由于她的愚蠢和不理智,给王夫人的胜出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她足够地理智,如果她足够地聪明,没有王夫人的戏,王夫人再不寻常,没机会了。由于她的不理智和不聪慧,给了人家的机会
第四,长公主刘嫖。这个人在皇十子胜出的过程中间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看刘嫖这个人,刘嫖这个人如果叫我来概括的话,这个人的性格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了,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贪。第一,贪宠;第二,贪贵。什么叫贪宠呢?她已经是长公主,已经是当今皇上的亲姐姐,她还不断地向她弟弟推荐美女,为什么?讨她弟弟的喜欢啊。博得她弟弟的宠爱,博得当今皇帝的宠爱,这叫贪宠。再一个,贪贵。你想想,你那么一个长公主,她之所以跟王夫人联手,她之所以跟栗姬闹翻,都是为了一个原因,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将来能够做上皇后。已经是够贵的了,还想更贵。作为一个女人,不能贵为天子,起码贵为皇后吧。这个人性格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贪宠,贪贵。她在皇十子刘彻胜出的过程中间起了这么两个作用:第一,她种下了汉景帝对栗姬怨恨的种子。这个怎么说的呢?因为她不断地跟汉景帝说栗姬的坏话,其实汉景帝是听进去了一半,有一半没有听进去,但是最终还是听进去了。这个种子种下来,什么时候开花结果呢?就是我们上一集讲到的,等到大臣们要立栗姬为皇后,这个种子就一下子,一分钟就开花结果了。所以她起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这个作用。第二个作用,她为王夫人和刘彘出了大力。可以说出了大力了,当然,她的出大力有她的私心,因为只要刘彘当上太子,她的女儿将来就是皇后,所以她甘愿出力。她这个出力是王娡做不到的,你比如说,就拿诋毁栗姬这件事儿来说,长公主说是恰如其分,汉景帝一点儿都不会责怪。反过来,如果是王夫人三天两头跑到领导那儿去告栗姬的状,你想想那个领导对王娡是个什么看法?所以,王夫人直接向汉景帝告栗姬的状,是最蠢最笨的方法。因为她这样做很可能适得其反。汉景帝是个很多疑的人啊,那么你诋毁她,是不是你想取而代之啊?这都是很现成的,马上就会想到的。但是由于长公主去告状,王夫人就洗涮得干干净净,与她毫不相干。实际上,长公主充当了王夫人的代言人,所以她起了这么一个作用。所以王夫人她最后能够胜出,而刘彘由皇十子一跃成为皇太子,她们母子两个的胜出其实都和长公主刘嫖关系十分之大。所以在刘彻胜出这个问题中间,刘嫖发挥了两个重要的作用。这是第四个人。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景帝朝太子之位的确立,薄皇后、王夫人、栗姬、长公主,这四个女人都发挥了作用,而她们发挥的作用还都对皇十子刘彘有利。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景帝朝还有一个很有权势的女人,窦太后,那么,她在皇十子刘彻继位的问题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对这件事情,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第五个人物,窦太后。我们先说说对窦太后的评价,我对刘嫖的评价就一个字:贪。对窦太后的评价,这个人不但贪婪而且霸道。她的大儿子当皇帝了,她还想让小儿子也当皇帝,总而言之,让她的儿子都当皇帝,你说贪婪不贪婪?一个当娘的,有一个儿子当皇帝就足够了,你要有十个八个儿子怎么办?挨着个儿地都轮个遍?不可能的事情啊。都来过把皇帝瘾,太贪婪了。这一点跟长公主一个样,她们不愧是母女两个。再一个,霸道。霸道到什么程度呢,她竟然几次发力,未立太子之前她发力,废了太子之后她又发力,两次公开提出来要废除祖制,立幼子刘武为储君的继承人。当然她这个霸道和她这个地位有关系,她是皇太后,而且这个人还特别爱管事。汉朝的好多太后都是特别喜欢干政,从吕后开始,薄太后,窦太后,窦太后特别厉害,下面我们还会讲到这个人不断干政的事情。窦太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愚蠢,窦太后蠢在什么地方呢?窦太后蠢在她不知道她的小儿子刘武不可能当上皇帝,而且也不适合去当皇帝。一个胆大妄为,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就敢谋杀大臣的人,要当了皇帝那还了得,谁也管不了他了,这是不可能的,不适合他当。再一个不可能,这一点实际上我刚才已经讲过了,窦太后让他的儿子当皇帝的原因就是因为她作为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亲,但是你没有个换位思考啊,你爱你的儿子,“汝爱汝子,彼爱彼子”,那个做父亲的汉景帝他也爱他的儿子啊。你光想立你的儿子,那做父亲的汉景帝想立他的儿子怎么办呢?你不可能当得上,这一点她始终想不开,这就是她的蠢。那么,窦太后这个又贪、又霸、又蠢的老女人,她在皇十子继位的问题上她起了个什么作用呢?两个字:延缓。她起了延缓的作用,因为汉景帝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是非常迟缓,他景帝前元年继位,到了景帝前四年才匆匆忙忙立了太子,立太子是为堵住梁王。当这个太子被废,梁王第二次发力想当的时候,他废了太子,是冬天废的,到了夏四月才封了王夫人为皇后,封了王夫人为皇后之后又停了十二天,封王夫人的儿子刘彘为太子,这个中间相差的至少有四个月以上。为什么等了这四个月,其实汉景帝就是在等处理窦太后的问题。窦太后的问题不解决,他弟弟梁王的问题不解决,他没法封自己的儿子。要解决问题要时间,所以窦太后她起的作用只是延缓了王夫人册封皇后,延缓了刘彘册封太子,她只起了一个延缓的作用。但是,她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刘彘登上太子之位。
那么我们上面讲的情况我们归纳起来就可以看出来,这五个女人在相互角逐的过程中间,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最终导致皇十子刘彻继位。那么我们讲了那么多,五个女人在发挥作用,其实五个女人都抵不过一个男人。这句话不要理解错啊,我不是要说我们这五个女人赶不上一个男的,我这是有特指的,五个女人指的是薄皇后、栗姬、王娡、长公主、窦太后。一个男人指的是谁?汉景帝。如果我们把整个汉王朝比作一个大公司的话,那么汉景帝就是最后拍板的董事长,他有决定权,他有最终的裁决权。那么,汉景帝对这个太子的继位他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他怎么样能够保证他立的太子平平安安地继位呢?请看下集《景帝清障》。 05-景帝清障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汉景帝在立储的问题上曾经有过彷徨和犹豫,他在继位后就匆匆忙忙立了皇长子刘荣为太子,这一做法完全符合立嫡以长的祖制。但是皇宫的这五个女人出于不同目的纷纷走上了左右太子位置的政治舞台,最后,王美人异军突起如愿以偿,使自己的儿子刘彻立为继位太子。这给人们的感觉是,立太子的问题都是这些女人们在发挥着作用,而汉景帝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则像在海上的一叶扁舟一样左右摇摆,那么汉景帝是不是太懦弱了?司马迁笔下的汉景帝究竟是什么样性格的一个人呢?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汉景帝作为一个君主,他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刘彻在最后胜出,汉景帝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尽管有五个女人相互角逐,起关键作用的其实是汉景帝,在这个过程中间,汉景帝的表现非常令人仔细品味。我们可以略举几个事例。比如说对梁王,在他未立太子之前,他亲口许愿立梁王为储君,一旦梁王立了功,他马上就立他的皇长子刘荣为太子。等他废了皇长子刘荣以后,窦太后第二次发力的时候,他又借朝臣的建议,把窦太后的建议挡在了门外。所以在这个表现过程中间,我就觉得,汉景帝这个人是个打“太极拳”的高手,非常善于打“太极拳”,他这一招一式看起来是软绵绵的,但是有千钧之力。再举一个例子来看看,比如说,他对薄皇后的利用。其实薄皇后他早就不喜欢了,只是因为薄皇后有她祖母薄太后的支持,但是,薄太后在景帝前二年就死掉了,那么,按说在景帝前二年以后他可以废掉薄皇后了,没有废。到景帝前四年,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废薄皇后立栗姬,他没有做。他搞了一个两下分家,皇后是薄皇后,太子是栗姬的儿子,他又放到这儿了。这样做使汉景帝就很从容了,他将来废皇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废太子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一直等到景帝前六年,他把薄皇后给废了,废了薄皇后,他又不马上立。所以汉景帝在太子储君的问题处理中间,他始终在那儿打“太极拳”,这个打来打去记局外人,甚至是局内人都不明白汉景帝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到底谁是储君,到底谁能做皇后。所以景帝这个人是个非常了不得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精于权术之人。在整个刘彻胜出的过程中间,其实最不幸的就是皇长子刘荣,他是最不幸了,就是因为他母亲的一句话,他丢了太子之位。而且,他被贬了以后事情并没有结束,他被贬为临江王以后,过了两年,到了汉景帝中元二年,刘荣又出了一件事,这个事导致刘荣丢了命,命都丢掉了。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导致已经被废掉的皇长子刘荣最后死去了呢?这个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汉朝从汉文帝以后,在各个诸侯国和各个郡的郡府所在地建了两种庙,一个是汉高祖刘邦的庙,一个是汉文帝刘恒的庙,这两个都叫做祖庙。这个祖庙建了以后,他有一个庙宇,周围有一个围墙,另外庙的周围还有一些属于庙宇的地方,用一个矮的围墙把它围起来。这个废太子刘荣他出的事就在于他做临江王的时候,他自己扩建他的宫殿,把宫殿扩建得侵占了祖庙的地方。当然,侵占的不是祖庙的内院,是祖庙外面那个小围墙围的那块地,侵占了,这就算违法了。结果,这个事情报到中央政府以后,汉景帝就下令召刘荣进京。刘荣据说进京的时候就很不幸,他刚一上路,他那个车的车轴就断了,所以临江国的老百姓当时就预言,说他们的国君不会再回来了。事情果然不错,到了京城以后,就把他押到中尉府。中尉我解释一下,这个中尉的职务就是管首都的社会治安,相当于我们现在北京市的公安局长,这个中尉是《史记·酷吏列传》里名文记载的一个酷吏,叫郅都。他审这个案子,郅都这个人执法非常严酷。刘荣为了说明情况,向郅都要纸要笔,就是我要写封信,给我的父皇写封信,一方面说明情况,一方面我要谢罪,郅都不给,连纸和笔写封信都不给。最后还是谁呢,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他做过刘荣的太子太傅,他偷偷地给刘荣送了纸笔,刘荣就写了一封绝笔书,写完以后就自杀了。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景帝是一个很会打“太极拳”的皇帝,他在以巧力制约着各方面的力量对皇太子之位的窥测。那五个女人在太子之位上的纷争,只不过是汉景帝借力打力的砝码而已。所以,皇十子刘彻成为继位太子,表面上看是刘彻的母亲王美人的胜利,其实,没有汉景帝的最终点头认可也是行不通的,正所谓几多欢喜几多愁,刘彻胜了,他的哥哥刘荣却最终命丧黄泉。那么,这个结果是汉景帝的初衷吗?刘荣为什么会有这个下场呢?《史记·外戚世家》中如何记录这一重大事件呢?
刚才王立群先生讲到,汉景帝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皇帝,他其实是一个精于权术的皇帝,做起事来不显山不露水,任何人不过都是汉景帝棋盘上的一粒棋子。那么,掌握生杀大权的汉景帝能够立皇十子刘彻为继位太子,为什么他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儿子刘荣的性命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应该为刘荣之死负责任呢?
刘荣自杀以后,这个消息对当时的朝野震动很大。曾经有人问过我,说这个刘荣如果他不犯法,他会不会最后被杀掉?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你要想清两个问题就好办了。第一,刘荣为什么被杀?第二,谁是主谋杀害刘荣的凶手,就是谁指使的这件事?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刘荣死以后各方的反应。牵动这个事的人,首先一个是他的祖母窦太后,第二个是他的生身父亲汉景帝。大家可以想想,这两个人跟刘荣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至于他的母亲栗姬早已经忧愤而死了,他母亲家在朝廷做官的这些人也全部被汉景帝处死了,所以刘荣这个时候在他母亲这一支中间他已经完全没有亲属了。所以刘荣的死首先是对未来的恐惧,他不知道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在人的一生中间,最让人恐惧的是未来,只有未来最让人恐惧。这不光是古人,也包括今人,不光是包括在座的,也包括我这个主讲人,大家最恐惧的事情:未来。因为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最大的恐惧。何况是投入到中尉府中的那个刘荣呢?刘荣他还是一个孩子,他对他前途的恐惧是导致他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自杀以后,第一个做出强烈反应的人是他的老祖母窦太后。窦太后听说她的长孙自杀了,窦太后是勃然大怒,立即要求把审这个案件的中尉郅都处死。我们讲过她是个很有权势的人,她偏爱的是她的幼子刘武,那是在争夺储君的时候,现在储君的位置已经定了,她对她的孙子也很疼爱啊。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一种隔代情结,作为一个祖母对自己的长孙那是很有情感的,虽然他被废掉了,还是自己的长孙啊。结果这个小孩子这么一点儿错就被逼自杀了,所以窦太后要求汉景帝立即处死郅都。窦太后的这个意见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个祖母的愤怒,不过这个意见显得有点偏激,因为到底这个郅都有多大的责任我们还没有分清。这是一个反应,下面我们再看汉景帝的反应,按照常理来说,自己的儿子死了,特别是自己的长子死了,应该感到什么?首先应该感到的反应是痛心、震惊,可是,汉景帝是一不痛心,二不震惊,好像死的是人家的儿子,不是他的儿子。窦太后要求处死郅都的时候,汉景帝是怎么做的呢?汉景帝被迫无奈,把郅都免了官,他是以罚代杀,就是我罚了你,不再杀了。免官到家里,没有几个月,然后汉景帝就派人亲自到郅都的家,安慰郅都,任命郅都做雁门郡的太守。为什么把他派到雁门郡?因为雁门郡是很远的地方,是属于边关,他不但把郅都派到雁门郡做太守,而且给他一个授权,他可以便宜行事。所以便宜行事,就是遇到情况紧急的时候,郅都可以不向任何人报告,就可以擅自做主来处理问题。这是一个特权啊,汉景帝这样一个反应,窦太后是那样一个反应,我们从父亲和祖母的两种不同反应来看,你们能品出来一个什么问题呢?窦太后的反应是很正常的,汉景帝的反应让人感到非常奇怪。
画外音:刘荣虽然不是太子了,但毕竟是汉景帝的儿子,还是皇子,所以刘荣的狱中自杀引起了轩然大波。刘荣的奶奶窦太后听说后勃然大怒,要求把审理这个案件的官员郅都处死。但汉景帝知道自己的儿子刘荣之死后,竟然有些无动于衷,并且还很偏袒审理这个案件的负责人郅都,不想处理郅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史记·酷吏列传》记载的郅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们可以通过三件事看一看郅都是个什么样的人。郅都原来是汉景帝身边的一个侍从,有一次汉景帝外出打猎,这次打猎汉景帝带了一个他的妃子姓贾,史书叫她栗姬。在打猎的过程中间,贾姬就去了皇家猎苑的卫生间,贾姬刚进了卫生间,发生了一个意外。一头野猪,因为这是一个皇家打猎的场所,那头野猪突然间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也一头钻进卫生间里了。这个贾姬跟野猪是一前一后进了卫生间,汉景帝见了是大惊失色,这个贾姬在汉景帝的心目中间是个什么地位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了。这个贾姬为汉景帝生了三个儿子,汉景帝一共是十四个儿子,她生了三个,仅次于王夫人的那个妹妹王兒姁,她是冠军,生了四个,这个是个亚军,生了三个。这在当时,我们知道汉景帝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宠爱的人是一个劲儿地生,他不宠爱的是一个也不生,那个薄皇后是一个也没有生,王夫人生了四个,是一龙三凤,王夫人的妹妹王兒姁是生了四个儿子,这个贾姬是生了三个儿子。那可见贾姬在景帝的心中是很有地位的人,所以景帝一见野猪也进了卫生间,景帝就大惊失色。就使眼色给那个郅都,叫他进卫生间去救贾姬,郅都是权当没看见,纹丝不动。景帝一看就毛了,景帝提着剑就要往卫生间里面冲,郅都就拦住景帝的路,“噗通”一声跪下来说皇上这个贾姬不过就是一个女人啊,死一个女人下面还会进一个女人,天下的女人有的是啊。你即使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的话,你也得为太后考虑考虑啊,你也得为大汉江山考虑一下,你怎么能为了一个女人就去冒险呢?因为郅都我刚才说过了,他属于酷吏,酷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汉代的酷吏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忠于皇帝一个人,其他人一概不管。皇帝的生命高于一切,其他的人哪怕野猪把贾姬给吃了或者给吃了,郅都完全不考虑。郅都说得很清楚,这个死了,下一个就来了,老的不去新的不来啊,所以他就阻止了汉景帝的冒险。后来,这是一场虚惊,野猪在卫生间里转了一圈又出来了。野猪出来以后,惊魂未定的贾姬也出来了,是一场虚惊,但这个事儿立即就被报告到窦太后那儿去了。窦太后一听,这个郅都行,救了我儿子一命,所以窦太后立即就重赏了郅都。从此以后,郅都就大得信任。所以这个主审官有这么一个故事。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汉景帝在处理贾姬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完全不了解郅都这个人,他要了解他,你不要说给他使眼色了,你就是踹他一脚他也不进卫生间,他不可能去的,他不了解他。但是经过这件事,汉景帝对郅都有了深刻的了解,所以过了不久,齐地的济南郡出现了一些不法豪强,然后汉景帝就毫不犹豫地把郅都给派过去了。郅都到那儿之后,三下五除二,把为首的豪强一下就杀了。杀了以后,整个济南郡都害怕,连临近的郡守见了郅都都像见了上级一样,就是郅都这个人还有镇压豪强,执法严厉的一面。第三件事,就是我们前面讲,汉景帝废立太子的时候是一边废立太子,一边杀栗姬在朝中的亲属,那么杀栗姬亲属的人是谁呢?就是这个郅都。而且还有一个背景,当时要杀栗姬在朝中的亲属的时候,当时的中尉并不是郅都,当时的中尉是一个叫卫绾的人,这一个人我们下面还会讲到他,但是汉景帝觉得卫绾这个人比较忠厚,不适合做这种杀人的事,他就临时叫卫绾休假,你回去休几个月的假,临时把郅都派过来,郅都一上任把栗姬的亲属三下五除二全部杀光。所以郅都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我觉得在野猪事件的过程中间,汉景帝对郅都并不了解,但是济南郡的事件和杀栗姬亲属的事件中间,汉景帝对郅都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至少他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可以启用郅都。这一点应当没有疑问的。
画外音:郅都是一个如此秉章办事的人,而且是一个让汉景帝非常信任的臣子,看来,让郅都去审理废太子的案子是汉景帝早就盘算好的。刘荣被杀应该是汉景帝早已预料到的事情,既然这样,那么汉景帝为什么还要让郅都来审理废太子刘荣一案呢?他难道不想放过儿子刘荣吗?刘荣之死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揭露这一历史真相呢?
刚才王立群先生讲到,郅都是一个只为皇帝负责的秉公执法的官员,而且通过几件事郅都最终获得了汉景帝的信任。所以让郅都审理废太子刘荣一案,汉景帝对审理的结果一定是心知肚明的。那么,汉景帝既然知道让郅都审理这个案件刘荣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为什么还要让郅都审理这个案子呢?老谋深算的汉景帝究竟想做什么呢?王立群先生对刘荣之死有着怎样独特的分析呢?
如果我们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一个,刘荣自杀以后,汉景帝跟窦太后的两种不同反应。两个人的反应不一样,一个是痛心疾首,一个是麻木不仁,两种反应不同。再一个,从汉景帝任命的审理这个案件的主审人的来看,要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皇长子刘荣被逼自杀这件事情,汉景帝脱不了干系。我们可以倒过来推想一下,如果说他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那么,当皇长子刘荣自杀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他能不感到悲痛吗?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既然儿子的死讯来到之后他麻木不仁,反过来说明,他早就料到刘荣可能会有这么个结局,这是一点。再一个,郅都那个主审人是个非常可怕的人,他杀栗姬的亲属的时候临时换下了卫绾,把郅都换上去,你要把两件事情合起来看,当然史学界没有人这样讲,我个人认为,皇长子刘荣的死,汉景帝是主谋,是他逼杀了自己的皇长子。当然这个结论要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一些疑虑,其中一个疑虑就是,一个做父亲的人,一个做皇帝的人,为什么一定要逼杀自己的皇长子呢?他已经不做太子了,他不可能再威胁到其他的人了,那么为什么还要把他赶尽杀绝呢?
我想,这里面不外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废太子的身份。历朝历代被废太子的结局都非常惨,因为太子是储君,储君就是后备君主,所以,无论谁被立为太子之后,在太子的周围总有一些大臣在积极地支持他。这些大臣围绕在太子的身边,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太子一旦登基了,他们就成了拥立太子登基的有功之臣,他有一个拥立之功。这个拥立之功就可以使他们获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所以每一个太子的身边都会有一群人在支持他。那么这一群人支持他,对于登基的太子来说,自然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对于废掉的太子来说,废太子和他周围的人就成了皇帝心中的心头大患。因为这些人随时可以把废太子抬出来,和新太子抗衡,所以刘荣在这点上他很不谨慎。其实刘荣从太子的位上被贬到临江王的时候,他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地位。是个什么地位呢,是个已经被废掉的太子,已经废掉的太子地位非常不稳,他随时可能被皇帝还有新太子视为政敌,视为隐患,所以废太子必须要十分小心。当然,刘荣有他的必死之道,就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有必死之道。当然,他还有取死之道,就是他的不谨慎。你已经被废了,你的母亲被杀了,你的母亲家族的人也被杀了,你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当极其小心,极其谨慎,他竟然扩建宫殿,占了祖庙的地,这明显是违法的事啊呀,这件事情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万万做不得的事情,可是刘荣做了。我们从这一点来看,刘荣这个人不智,很不理智,很不聪明,就是他意识不到自己身份的危险性。他还以皇子自居,以诸侯王自居,他和其他那些没有做过太子的诸侯王完全不同,他们不可能对新太子构成威胁,唯独这个废太子最容易对新太子构成威胁,所以废太子要特别小心,刘荣犯了大忌,这也是刘荣被杀的第一个原因,他的身份。
再一个,刘荣被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汉景帝在废太子的时候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主要是两个人,这两个都是了不得的人。一个是周亚夫,我们前一集讲过,周亚夫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太尉,立了大功的人,是周勃之子,立子大功。周亚夫可以说是景帝朝的重臣、功臣。一个是周亚夫坚决反对,另一个坚决反对的是谁呢?另一个坚决反对的就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另一个主帅,大将军窦婴。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窦婴因为平叛立有大功被封为魏其侯,所以两个都非常有地位,非常有身份。特别是景帝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朝中的大事基本上就是条侯、魏其侯两个人说了算,条侯就是周亚夫,魏其侯就是窦婴,这两个人是坚决反对废太子刘荣,这两个景帝朝最大的重臣和功臣都是废太子刘荣的最坚决的拥护者,这岂不是把刘荣给害死了吗?你想想有这么两个人拥护着他,汉景帝能不提防吗?这两个人,你想想那么大的权力,那么大的声望,如果在景帝百年之后,这两个人打出拥立废太子刘荣的旗号的话,刘彻能对抗得住吗?这是汉景帝非常担心的事情,这也是汉景帝一定要想办法把废太子刘荣除掉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一集的题目叫《景帝清障》,他要清除太子刘彻登基道路上的障碍,这个障碍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废太子刘荣,这就导致刘荣被逼自杀。当然刘荣自杀了,并不意味着这件事情了结,这个废立之争的余波还要延续下去,并不意味着这件事情全部结束了。那么,刘荣虽然自杀了,拥护刘荣的人还在啊,拥护刘荣的周亚夫还在吧,窦婴还在吧,这些人还会有什么动静呢?汉景帝对他们还会有些什么行动呢?请看下集《平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