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抄袭他人成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47:48

 

  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抄袭他人成果
  方先生:
  你好!
  本人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功能材料》2006年第6期上的文章《基于沉淀转化法制备的纳米NiO混合电容器研究》基本上全文抄袭了方勤副教授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年第12期上的文章《基于沉淀转化法制备的纳米NiO超级电容器研究》,该文章为方勤副教授的博士后研究成果。无独有偶,本人偶然看到《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伦武全文抄袭他人成果》一文,感到这一问题值得一提。附文是两篇文章的摘要,附件是两篇文章。
  刘秉义
  附文:
  方勤副教授文章《基于沉淀转化法制备的纳米NiO超级电容器研究》摘要:
  运用沉淀转化法制备Ni(OH)2超微粉末,并通过热处理得到纳米NiO。利用TG、XRD、TEM、N2吸附、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NiO粒径为10nm左右,比表面积达到186.3m2/g,并具有合适的孔径分布,NiO赝电容器的工作电压为0.35V,在电流密度为60mA/g时,其比容达到243F/g……
  邓梅根博士文章《基于沉淀转化法制备的纳米NiO混合电容器研究》摘要:
  运用沉淀转化法制备Ni(OH)2超微粉末,并通过热处理得到纳米NiO。利用TG、XRD、TEM、N2吸附,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NiO粒径为10nm左右,比表面积达到186.3m2/g,并具有合适的孔径分布,NiO赝电容器的工作电压为0.35V,在电流密度为60mA/g时,其比容达到243F/g……
  (XYS20080927)
   对《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抄袭他人成果》的答复
  我是邓梅根,新语丝曾刊载“08.09.27,刘秉义《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抄袭他人成果》”的文章。对此,我本人感到震惊,刘秉义先生怎么能不经仔细推敲就发表如此不负责任的言论,而新雨丝也同样不经调查核实就将此贴发布,此贴已被一些网站转载,对我本人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把这两篇论文附上,供核实。我个人对此事具体解释是:
  1)文章上已清楚地标明的我的论文的收稿日期是2005-11-02【方舟子按:这是“收到初稿日期”,“收到修改稿日期”为2006-03-08】,而方勤论文的收稿日期是2005-11-07,我论文的收稿日期比方勤的早,先投稿的论文怎么可能抄后投稿的论文。虽然方勤论文的刊载时间是2005年12月,我的是2006年6月,但不同编辑部稿件的发表周期不同,这是我们搞科研人的常识。单从这点说,所谓抄袭的说法就站不住脚。
  2)我和方勤在同一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工作,而且是同一个课题组,做同一课题研究。成果是大家一块做出来的,自然是共享的,而且我的论文署名也有方勤(排名第三),退一万步说,即使我的论文与方勤的论文完全一样,也最多属于一稿多投,同一课题组,共同署名的东西怎么能叫抄袭?【方舟子按:两篇基本相同的论文,如果作者不同,即不是一稿多投,而是抄袭。方文只有一个作者,而变成邓文后却有了4个作者。】
  3)我的论文研究的是NiO-AC混合电容器,里面用到了课题组研究的NiO材料作为其中一个电极的材料,而方勤论文写的是课题组对NiO的详细研究过程和分析,所以关于NiO的部分和方勤的论文很多地方相同自然就不足为奇。由于我论文的侧重点是混合电容器,研究内容在方勤论文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而且论文署名也有方勤。这完全是同一课题组写的两篇侧重点不同的文章,在两个不同的期刊发表,是很自然的事情。【方舟子按:邓文共7张数据图,其中4张与方文完全相同,剩下的3张也都采用了方文的图再上NiO-Ac数据,故邓文与方文比,“拓展”程度仅为21%,大部分与方文相同,算不上“有很大的拓展”。可见邓文的主要工作实际上是方勤的,为何方勤仅列“第三作者”?为何邓梅根成了第一作者?】
  我想我上面的解释应该已经足够了,请方舟子先生核实,并将此文转刘秉义先生(我没有其联系方式),你们也可以就此事询问方勤同志。方舟子先生和刘秉义先生有不解的地方我会随时作出解释。不过此事已经有人转贴了,而正在不断扩散,对我本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所以请及时消除影响,同时对此事本人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邓梅根
  (XYS20081014)    方勤对《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抄袭他人成果》的答复及方舟子评论
  ZTacetone发表于2008-10-175:38:00◇◇新语丝
  【方舟子按:此事看来属于变相的一稿两发和侵吞他人成果。邓文的数据79%来自方文,而方只在邓文中署第三作者,这就说明要么邓文的第一、第二作者侵吞了方的成果,要么单独署名的方文侵吞了他人成果,方文的数据其实不是方一个人做的。告诉方院长几条科研规范的常识:一、数据图是原创性成果的主要体现,从数据图的相同程度当然可以知道论文的原创程度。何况两篇论文的文字部分也大部分相同。二、你不能把同组的数据同时在两篇论文中发表,更何况多达79%的数据是相同的。三、如何署名,并不是“课题组内部协商”就可以随心所欲别人不能批评监督了,否则学术界为何要反对挂名作者?一些国际期刊为何又要求在投稿时必须说明各个作者都做了什么具体工作才那样署名?方院长、邓副院长能否按这个要求具体说说在邓文中的四个作者都做了什么工作?把已在方文中出现的数据全部抽调,邓文还能凑成一篇论文吗?】
  对《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抄袭他人成果》的答复
  方舟子先生,您好!
  我是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院长方勤,是新语丝网站关于《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抄袭他人成果》文章的关联人。既然邓梅根博士本人对您的回复您不予采信,那么我本人郑重陈述如下:
  (1)邓梅根和我是同一单位,同一课题组的,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是我们课题组共同的研究成果,而且我们的论文也差不多同时投稿。双方都互相参与了对方论文的研究工作,成果共享。所以,绝对不存在所谓的抄袭问题。至于怎么署名,那是我们课题组内部协商的结果,只要我们课题组内部不存在版权争议即可。
  (2)按照您的算法,两篇论文仅有21%的不同也不属于一稿多投。其实只计算图,而把获得出表格中数据的研究工作及其他工作内容忽略是非常不科学。
  既没有抄袭,也不存在一稿多投,自然就是同一课题组两篇不同文章的正常发表。
  方先生,我们都很忙,还有很多很多正事要做。因而希望在您没有花时间调查之前,慎重考虑您的文章对这些辛勤劳动者的影响。最后,希望您还我们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把精力放在为社会和国家多作贡献上。
  请把我的信原原本本地放到新语丝上。
  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院长方勤
  2008年10月15日  江西财经大学方勤教授——中国高校最牛的教授 作者:章校朋   方老师   您好,我们经常看您写的文章,觉得特得劲。前段时间几个哥们看了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方勤院长对《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邓梅根博士抄袭他人成果》的答复及您的评论,觉得方勤院长特牛,哥们几个在实验室闲来无聊,就在中国知网上看了看方勤院长发表的文章,这一看不要紧,竟然发现方勤院长是中国高校中最牛的教授。从1999年到2008年十年中,方勤老师以第一作者共发表了五篇文章,而这五篇文章竟然全部为抄袭他人的文章,方勤老师也是老牌的硕士生导师,看来她的弟子比我们还倒霉。   1. 方勤教授的文章“超级电容器用中孔炭的研究”(功能材料,2005年第12期),全文抄袭了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
(2005年3月)”,下面是原文内容和被抄袭文章内容的页码对照。
  方勤文章内容  抄袭博士论文的页码
  摘要               Ⅰ(摘要)
  1.引言             1、2、7、9、21
  2.1                  53、58、73
  2.2                  28、34
  3.1                  59、60
  图1                 59,图4.6
  图2                 58,图4.5(b)
  图3                 60,图4.8
  3.2                 36
  图4                 36,图3.5
  图5                 62,图4.9
  图6                 41,图3.11
  图7                 68,图4.15
  4.结论             69   2. 方勤教授的文章“沉淀转化法制备的纳米NiO超级电容器研究”(电子元
件与材料,2005年第12期),也是全文抄袭了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电化
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2005年3月)”,下面是原文内容和被抄袭文章内容的
页码对照。
  方勤文章内容 抄袭博士论文的页码
  摘要               Ⅰ(摘要)
  1.1                  73
  1.2                  73、74
  1.3                  76
  2.1                  73,74,75,82
  图1                  74,图5.1
  图2                  74,图5.2
  图3                  82,图5.11
  图4                  75,图5.3
  图5                  75,图5.4
  2.2                  76,77,78,79
  图6                  78,图5.7
  图7                  79,图5.8
  图8                  76,图5.5
  图9                  77,图5.6
  3.结论              78、83、87   3. 方勤教授的文章“LnSrCoO4稀土复合催化材料制备与表征”(稀土,2006年第3期),全文抄袭了《环境化学》2004年第6期上的文章“LnSrCoO4对CO和C3H8的氧化性能”和《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4年第1期上的文章“K2NiF4型稀土复合氧化物LnSrCoO4催化性能”。   4. 方勤教授的文章“煤矿地面车场的智能视觉监控”(矿山机械,2006年第6期),几乎全文抄袭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2期上的文章“地面车场多媒体信息融合监控的研究”。   5. 方勤教授的文章“面向矿山企业的共用信息平台”(煤矿机电, 2006年第5期),全文抄袭了《ITS通讯》2002年第3期上的文章“智能交通系统中共用信息平台的通信网络设计考虑”、《交通标准化》2006年第1期上的文章“高速公路ITS共用信息平台的研究”和《同济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上的文章“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共用信息平台”。   附件是方勤老师发表的五篇文章和所抄袭的文章,请方老师给我们作一鉴定,看看方勤老师是不是中国高校最牛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