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秘密买筹囤仓:中国太保海通证券照单全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7:59
QFII秘密买筹囤仓:中国太保海通证券照单全收来源:理财周报  2009-01-04 10:21:06  作者:张伟湘

  

  理财周报获悉,QFII正积极与多个持有中国太保海通证券的大小非接触,愿以市场价9折大宗交易方式接货

  海通证券、中国太保等金融股此次解禁时未遭遇市场的抛售潮,某种程度体现了市场整体环境的改变,至少是市场的流通性得到改善

  理财周报独家获悉,QFII派遣多个猎头同时撒网,与持有中国太保、海通证券大小非接触,愿以市场价格9折大宗交易接货。

  一家持有海通证券约2亿股的上市公司在2008年12月28日回绝了一家QFII的接盘意图,原因是“价格太低,不想出手”。

  2008年12月29日,海通证券(600837.SH)20.69亿股限售股全部解禁,但与此前业界普遍预期不同的是,海通证券不仅没有大幅下跌,还逆市飙升了5.03%。当天以8.30元高开,涨幅7.09%,盘中最高曾上升约9%,达8.53元,而收市也能报8.14元。解禁第二天,海通证券继续攀升,收盘报8.32元,升幅约2.2%。

  无独有偶,在海通证券解禁的两个交易日前,金融板块的另一只权重股中国太保(601601.SH)也平安地度过了其15.81亿股的解禁日,2008年12月25日,中国太保曾一度上升至11元,不仅没有下跌,还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10.68元上升了3%,只是接近收盘时受大盘拖累,全天微幅下跌了1.8%。截至12月30日,中国太保已升至11.13元。

  这与去年8月中旬中信证券(600030.SH)的9.87亿股解禁完全不同,中信证券在解禁的第二天,就深度下探8%;甚至也与海通证券去年11月解禁时的表现大不一样,11月21日,海通证券12.89亿股解禁时,海通证券破天荒地一连遭遇3个跌停板。

  招商证券(香港)公司资产管理部副主管徐锋对理财周报记者说,海通证券、中国太保等金融股此次解禁时未遭遇市场抛售潮,某种程度体现市场整体环境改变,至少是市场流通性改善。

  资金的运作也能佐证这一点。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在海通证券解禁前的一周内,机构和法人一共增持了约1.65亿股海通证券,如果以每股均价7.5元计算,约耗资12.3亿元。而换手的海通证券基本来自散户,据统计,散户解禁前减持1.5亿股,约11.25亿元。

  海通证券的最大抛售浪11月已过

  实际上,与其他金融股一样,海通证券去年内最大的抛售潮估计已在11月完成。进入12月,海通证券二级市场上的参与方基本以营业部为主,基金和保险资金席位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在2008年12月22日至26日当周,海通证券的前十大买家中,交易量最大的是光大证券总部,其次是光大证券宁波灵桥路营业部和广发证券深圳深南东路营业部,除此之外,只有3只基金和1个保险公司席位。

  而去年12月15日至19日,海通证券二级市场的前十大买家中,甚至见不到基金和保险资金的身影,其最大的两个买家分别是方正证券杭州保掓路营业部和银河证券宁波和义路营业部,而最小的买家是国信深圳红岭中路营业部。但是,记者调取海通证券12月初至今的买卖公开数据发现,国信证券深圳泰然九路营业部屡次在前十大卖家中现身。

  国信证券泰然九路营业部是典型的私募和大户的聚集地,此前曾多次出现在贵州茅台、中国国航、泛海建设的大额买卖记录上,由此可以预计,海通证券二级市场上的卖家包括部分大户和私募。据Topview显示,自12月17日至12月26日,散户的持股量减少了4%,大户减少了0.4%,而机构增加了2.5%,法人增加了1.9%。

  海通证券在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上的卖家则主要来自中信证券北京北三环中路营业部、平安证券国债部和信泰证券南京丹凤街营业部,其中,前者的客户包括众多保险公司。

  但是,海通证券大宗交易上的买家和二级市场一样,缺乏某些典型资金的操作逻辑。譬如经常出现的渤海证券北京西外大街营业部、东海证券常州博爱路营业部此前在其他股票的交易中并没有特殊的QFII或险资的背景。

  保险资金抛售金融股可能是调仓

  值得关注的是,海通证券去年12月的大宗交易只有9起,但11月却有35起,其中绝大多数的大宗交易都集中在 11月21日。当天,中信证券客户资产管理部以11.99元至12元的价位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完成了21宗抛售,其中,最大成交额达8610万元,最小成交额也有720万元。但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QFII对海通证券显示了浓厚兴趣,正与持有海通证券的公司接洽。

  事实上,海通证券今年的业绩表现也许并不会遭遇寒潮,安信证券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杨建海认为,海通证券的自营仓位较低,如果明年市场上涨,公司的自营业务将有较大的爆发力。

  与海通证券相比,中信证券去年12月29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的表现也许更能反映中资金融股在QFII心目中的地位。

  据上交所数据显示,当天,中国人寿共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抛售了13笔中信证券,每笔成交价均为17.7元,除了一笔交易由国联证券无锡中山路营业部接手外,其余卖盘均由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和中国国金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瓜分。众所周知,上述两大营业部都是 QFII的大本营,花旗、摩根、汇丰和瑞银系的资金几乎都曾利用这些营业部进出。

  而广州冷石投资公司执行董事曾凡也认为,中国人寿抛售中信证券应该不是出于资金要求。“中国人寿调仓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中国人寿发现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有行业的获利可能超过金融业,那它就有可能调仓去那个行业。”

  金融股长期价值已显现

  但相对于抛售者来说,买入者的选择也许更重要。“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海通证券、中国太保和中信证券目前的价格已比较适当,因为你要知道,一个长期投资基金的建仓时间往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曾凡说,“QFII此时的战略投资也可以视为一种大小非的换手,因为以前 QFII如果要持有国内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往往需要通过艰苦的谈判,但现在由于大小非的存在,QFII在二级市场上就有大量机会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始终认为,国外的投资机构比国内的资金更成熟,譬如2004年和2005年QFII大量建仓的时候,国内没有机构意识到春天就快来了。而QFII对建仓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好,他们不会选择市场已极度低迷的时候建仓,因为到了那时,市场上已没有足够的筹码流出。”

  但是,徐锋则认为,此时QFII进入金融股可能与额度期限有关。“据我了解,去年10月之前,许多QFII只用了年额度的一半,如果在期限之前不将额度用完,将是一种浪费,审批一个新的额度,大约要排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