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国:向“大清国”学习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8:35
朱健国:向“大清国”学习什么?
发布时间:2002-1-31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作者:朱健国
"央视"连续四年倡导"向清朝学习"
每天晚八点至九点,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综合)节目电视剧黄金时间,这个时间播出的电视剧皆经层层严格审查,乃"主旋律"之样板戏--代表着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意向。1999年至2002年,央视每年都在岁头岁尾的黄金时间隆重推出一部"向清朝学习"的大型电视连续剧:1999年元月播放了歌颂雍正皇帝的《雍正王朝》(40集),2000年底播出侧面歌颂康熙皇帝的《一代廉吏于成龙》(19集),2001年12月播出全面歌颂康熙皇帝的《康熙帝国》(46集),2002年元月播出歌颂乾隆皇帝的《天下粮仓》(25集)。
考之"新中国"52年历史,连续四年推出四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在主渠道公开高唱向一个封建专制朝代和皇帝学习的主旋律,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否标志,在"走进新世纪"后的中国执政者心中,清朝这个"大清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楷模?康熙雍正乾隆三个专制皇帝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最可敬的学习榜样?
从八十年代末起,中国上焉者一反民国以来政治家对"满清"的贬斥,鼓励史学界与文艺界竞相掀起歌颂清代帝王的浪潮。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以至多尔衮、孝庄文皇后,个个雄才大略,人人清正贤良,"圣明君主之多开历朝未有之盛"。九十年代后期,"大清颂"更是越唱越高了,以至出现"满台大辫子"、"五个乾隆闹荧屏"的闹剧景观。这种极力美化清代君主的现象实在耐人寻味。
"向后看"、"向古看"是老传统
以前朝为学习榜样,本是中国历代君王的一个"向后看"、"向古看","以祖宗为法"的老传统。不过,历代君主们总是"敬远",春秋战国时是以黄帝、尧、舜"三代"和西周的周礼为学习榜样,唐朝以后各朝,崇尚西汉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即便是清代11位皇帝,虽然敬重祖宗,但正式在主渠道发布"主旋律",也遵从汉文化,只崇"三代"、周礼、文景、贞观为榜样。
这个传统到得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被中断。此时的中国,响彻云霄的口号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所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时中国的一切文艺宣传,都是倡导向苏联学习,学习苏联的压榨农民的"集体农庄",学习苏联的"重轻农"经济秩序,更学习苏联的阶级斗争、党内斗争、个人崇拜、领袖专制,虽然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反修防修,但实质性的学习一致继续到文革结束,直到1979年"三中全会"后,才基本结束了对苏联专制的学习,这时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一些高干纷纷改变把子女送往苏联留学的传统,而带头送子到美国留学--国家领导人把子女送往哪里留学,最能说明这个国家在以谁为榜样。但是20世纪末20年的"向美国学习",和20世纪50年代的"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相比,其诚心是不同的。当初向苏联学习,可以说是全心全意。而后来向美国学习,则有"师夷之技以制夷"之意--此时的中国领袖们并非完全喜欢美国,对于美国的科技力量、市场经济比较喜爱,而对美国的社会制度,所谓民主选举、言论自由一套,则又是既厌且怕。然而此时的美国虽然不尽人意,却又没有谁比它强,只好半热半冷地学美国。正是这种半热半冷,终于使庙堂想到了一个补充方法:经济上技术上学习美国,政治驾驭上则可学清朝康雍乾三代。
这向清朝康乾盛世学习的理由一如向美国学习的理由,因为美国正是当今最强大的,所以中国学习它;同理,大清国康乾盛世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是中国版图最大最统一的时代,因此我们当然也可向清朝学习。而且这个学习正好弥补了向美国学习的不足和不快。
也许,这就是当今中国连续四年开展"向清朝学习"的大背景。
借古颂今的《雍正王朝》
中华文化传统向来是借古讽今。一首批评唐明皇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天下",堪称典范。但"走进新世纪"后,喜爱创新思维的领袖将借古讽今创新为"借古颂今"--连续四年推出四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高唱向康雍乾三代皇帝学习,就是为了借康雍乾三代颂今之"新世纪"。
有人说,1999年推出电视剧《雍正皇帝》的背景有两个,其一是雍正皇帝承前启后的艰难与功勋和总书记相仿佛,其二是雍正新政与朱总理新政有异曲同工之处--雍正最大的经济成就是使国库存银增加到了5000万两,而朱总理新政则使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到2000亿美金。
据邓良平《从《雍正王朝》想到朱镕基新政》一文透露--
"《雍正王朝》这部戏终于演完了,但在中国政界的影响还将延续。江泽民在谈到为什么这部戏有这么强的现实感和现实针对性时说:一,我们依然生活在传统文化中。二,现代中国是传统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今年春节回老家,去省计委副主任家拜年,没想到他也看得津津有味,一集不拉。他说朱总理号召所有党政干部都要看雍正王朝,并说朱总理还真有一点雍正的味道,一曰勤政为民,二曰铁腕整顿吏治,三曰反走私清税充国库。"
这是说从《雍正王朝》里能找到治理中国的新路。
《康熙帝国》制片人刘大印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在《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这篇文章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经历了20年的改革已进入微妙阶段,公正问题凸现,社会矛盾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心理易于失衡,加上某种文化积淀的作用,人们隐约产生某种渴望:如果有人能以铁碗扫清腐败和积弊,赐社会以公平和安宁,赋予新雍正以足够的强权,自己少点民主,又有什么不可呢?吃饭问题总比民主要重要吧!"
可见,四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高唱向康雍乾三代皇帝学习,既是颂圣的需要,更是为说明专制胜于民主。制片人刘大印的这种高见,到底是有高官耳提面命,还是他自己无师自通,心有灵犀一点通?
当今谁最有"康熙情结"?
说到《康熙帝国》这部戏的现实意义,制片人刘大印在《详说《康熙帝国》制胜法宝》
(记者 陈静 通讯员 胡鹏)一文中的观点是--
"康熙平三藩除鳌拜,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可见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大中华统一是全剧的主题。只有稳定团结,有了祖国的统一,才有后面的康熙盛世,才能发展生产。当然还提到腐败问题。比如康熙的老丈人被他下了死牢,康熙的大舅哥也未能幸免。两人一个是支持大阿哥的,一个是支持二阿哥的,这两个太子之争就是因为有两个亲家在后面撑腰,
而这两个人也是腐败分子。"
有作家说,《康熙王朝》中康熙除鳌拜,使人联想到总书记除掉"杨家将",而拿下陈希同,拆散"广东帮",回归香港,则就是现代"平三藩",如果台湾能收复,"当代天子"就是康熙转世了。
至于十九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表面上说的是一个廉吏于成龙,实际上是盛赞康熙时代有一个上下尊重清廉的机制,终于使于成龙从一个小小县令(处级干部)最后升为两江总督(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兼华东局书记)。而《天下粮仓》表层上说的是刑部侍郎刘统勋的反腐赈灾之功,赞的是乾隆皇帝的英明--没有康熙定弘历为接班人,又哪有乾隆皇帝施展才华?最终还是在称赞康熙。
当今谁最有"康熙情结"呢?
反驳"向清朝学习"
从1999年元月电视剧《雍正王朝》掀起"向清朝学习"热潮,民间就开始了抵制与反驳。
但主旋律遵从"总设计师"的方法论:一直以"不争论"的态度冷处理。但"不争论"并非不回击--后来接连推出的《康熙帝国》等三部"大清颂"电视剧,就是以实际行动坚持"向清朝学习"。
是反驳"向清朝学习"的民间思想毫无道理么?让我们看看两篇代表作。
1999年夏,《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著名自由思想者秦晖的《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秦晖深刻地批判了"雍正是无私的'道德皇帝'",揭示了雍正对"天下读书人"的挑衅--
1、小说原作者二月河,对电视剧"把雍正塑成无私无畏的、一点缺点也没有的人"颇有微词。 电视剧中的雍正与二月河小说中的形象已判若两人,而与历史上的雍正更是相差万里。
2、片中屡屡出现关于的"清流"乃万恶之渊的现代话语,突出表现雍正敢于杀言官、诛谏臣,宁用家奴不用名儒,公然标榜"以一人治天下",为得罪"天下读书人"而不惜"身后骂名滚滚来"的种种豪举。
雍正最不能容忍那种自许清廉而对君主保持某种独立的"海瑞罢官"式行为,在他看来这种"洁己沽誉"的"巧宦"比那种唯君命是从的贪官更坏,但雍正的"反儒"与现代意识对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反思是截然相反的:它反对的不是"天下读书人"对皇权的依附性,而恰恰是对皇权的相对独立性。
雍正这样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电视剧作者对此的赞赏。岂止赞赏,电视剧实际上是青胜于蓝地强化了这种"雍正思想"。它不仅把知识分子勇于讲真话的一面视为大恶之尤,而且对连在传统文化中也作为正面价值的士大夫清操自守、犯颜直谏的精神都加以嘲弄与攻击,而把目不识丁的皇家奴才塑造为盖世英雄。这样的价值观真叫人目瞪口呆!
电视剧对专制皇权大加歌颂,却把一切罪恶归咎于"天下读书人"的清流、清议与知识分子的敢讲真话(当然是相对而言),这不是颠倒黑白么?
3、该剧对雍正的颂扬到剧末出现一个"数字化"高潮:据说康熙末年留下的国库存银仅700万两,而经雍正大治之后,他留下的国库存银已达5000万两矣!这数字其实是个巧妙的游戏:康熙末年国库存银是800万而非700万两(见《清经世文编》卷26),但这是康熙年间的低潮而非最高数字。而雍正末年国库存银,一说是三千余万,一说有2400 万两(见同上,又见《啸亭杂录》卷一),只是在雍正五年一度达到过5000万两的最高额。编导妙笔生花,把康熙年间的最低数字(还有误)与雍正年间的最高数字变成了"康熙末"与"雍正末",一下就把三倍之增扩大成了七倍多!
问题在于"国库"之富不等于国民之富,朝廷之富也不就是国家之福。在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古代中国,国富民穷的状况十分常见,国穷民富的情形也间或有之。两宋朝廷长期困于财政拮据,号称"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于盛唐。而明末李自成进京时发现宫中藏银达七千万两之巨,比雍正时的国库要多多了;西汉末新莽朝廷灭亡时,仅集中于王莽宫中的黄金就达七十万斤之多,其数据说与当时西方整个罗马帝国的黄金拥有量相当!而明王朝与新莽王朝都是在饿殍盈野的社会危机中爆发民变而灭亡的。按编导的逻辑,崇祯帝与王莽这两个亡国之君不是比雍正更伟大么?
经历20年后我们的改革已进入微妙阶段,利益调整剧烈,公正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心理易于失衡,加上某种文化积淀的作用,人们隐约产生了某种期待:有人能以铁腕扫清积弊,赐予社会以公平与安宁。而电视剧迎合了有些人的这种心理。仅就这一点而论,"雍正现象"便令人担忧:人们难道真能指望一个雍正式的人物吗?
100个朱镕基也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不久,民间思想者邓良平又在网上发表《从雍正王朝想到朱镕基新政》,质疑"从雍正王朝里能找到中国的新路"的愚蠢--
1、我们真能从雍正王朝里找到解决今日中国问题的药方吗?其实辛亥革命的炮声早已告诉我们答案。如果我们的领导人只学雍正的勤政和铁腕,而不从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改革着手,有100个朱镕基也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2、但其实民主和吃饭问题是互为因果。越不民主,越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越吃不饱饭的国民,越渴望强权人物来解决肚皮问题。想当年饱受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苦的德国人民,不就是渴望有饭吃有工做,把权力、思想、灵魂交给希特勒,也交给了魔鬼。
再回想--毛泽东是何走到他的晚年的。当年中国人民不就是饱受内战之苦、外强欺辱而渴望有一个明君让自己扬眉吐气,同样把民主、权力、思想、灵魂交出去,结果换来一场文革恶梦,肚皮问题也没解决。
3、有几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据人民银行一季度的统计,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全部储蓄余额是一万亿,这个数字我认为基本等于全国农民的储蓄余额,而中国城里人的储蓄额是4.5万亿。而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0%,是9.1亿,而中国城里人占中国总人口的30%,是3.9亿。
由此可以算出:
中国农民人均储蓄余额:10000亿除以9.1亿=1100元
中国城里人人均储蓄余额:45000亿除以3.9亿=11538元
整整相差十倍!!!
而如果加上城里人占有的6万亿国有资产,6000亿国债、6000亿证券流通市值,以及城里人拥有的汽车、洋房、别墅、家用电器等,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人均占有财富有20-30倍之差。
多么可怕的贫富差别!!!!
所以,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城乡的巨大贫富差别和城里人的贫富分化而引起的,有消费能力的人没有消费需求,有消费需求的人没有消费能力,靠朱新政的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不可能解决问题。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将中国的9.1亿农民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成为二等贱民,喝不上自来水,看不上报纸、有线电视,陷入信息贫困。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公平竞争机会。在通往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公共教育更伟大的步骤了,但城里人和乡下人受的免费公共教育却有天壤之别。更可怕的是,政府把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学里的精英教育(大学教育应以收费为主,奖学金为辅)。公共教育的天渊之别决定了大学精英教育是为城里人准备的,而只有极少数像我这样的又勤奋又聪明又幸运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乡下人的孩子能接受大学教育。
秦晖和邓良平的上述观点,也许不无偏颇,但是其核心论断,却充满建设性,一片善意。然而,三年过去了,上焉者非但不从中汲取半点教益,反而坚持"按既定方针办",誓将"向大清国学习运动"进行到底。
新的"伪现代化细节"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在大播"颂大清国"电视剧时,也同时在组织一批"左花重放" 。如2000年3月,"央视"在黄金时间隆重播出20集新编电视连续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由中国人编剧拍摄,俄罗斯人演出的"昨日左花",无视前苏联毁掉无数保尔柯察金,当年中国人人学保尔,却和苏联人一样惨遭"钢铁炼成废物"的悲剧,极力重弹"乌托邦","为斯大林时代平反","为毛泽东时代平反"。这使我发现,"风起于青萍之末"--新一轮"伪现代化"浪潮由此悄然兴起!
2000年3月7日,我愤然写下了专论《我看伪现代化》。我以为,自由主义是现代性的灵魂和大本营。而"伪现代化"正是违背了这一现代性灵魂所致--它从推翻压制个人自由的神仙皇帝开始,最终又走到剥夺他人自主的造神运动、专制独裁和科技污染--走向自己追求自由的反面,与自己先前的敌人穿一条裤子。"伪现代化者"大都是由"初级自由主义者"异化而成,他们不知,一个人的自由离不开他人的自主,自由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宽容多元,只许自己自主而不许他人自由,便是专制;推翻神的专制建立的人的专制,推翻他人的专制建立自己的专制,这就是"政治伪现代化";从追求科技,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走到污染自然危害人类,这就是"科技伪现代化";从反对"政治专制"而建立"话语霸权",这就是"文化伪现代化";"伪现代化"就是"政治伪现代化"、"文化伪现代化"加"科技伪现代化"。
现代人对历代专制帝王不是不可以资治通鉴,但是有一条根本的底线:无论怎样学习都可以,绝不可颂扬和效法其专制手段与体制,绝不可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全盘否定"帝王将相"不对,全面继承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