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育系_教育信息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5:49
专业介绍

1.概况
教育技术系隶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培训工作。其领域包括:传播媒体与人类学习、网络学习资源开发运用、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绩效技术与人员培训等。
本系还包括获教育部首批批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秘书处也在此设置。

2.学生培养
(1)硕士点建设:
2000年"教育技术"已经作为高等教育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教育技术系硕士点将于2001年正式独立招生。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班也在审批之中。有关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参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各类培训:
本系为学校教师长年开设各种教育技术、教育软件培训班。今后,将扩大培训规模,对在校学生、校外人员提供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类型的培训以及资格认证培训。

3.科研工作
目前主要承担教育部科技司立项的"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远程教育标准化研究";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远程教育技术与应用研究"、"教育技术资源"网站建设;高等教育研究会立项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研制与应用";以及北京大学教育资源库建设、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示范课程等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

4.发展目标
教育技术系作为一个新组建的系,力争在十年或更短一点的时间内,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达到具有中国特色和北京大学特色的,国内一流的水平。目前,正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有关组织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协作进行教育培训与服务工作。


●主干课程研究方向一: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

培养目标:
1)能熟练制作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熟悉数据采集、加工、制作、管理全套流程
2) 会设计和开发有效的教学系统,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于教与学实践
3)有能力从事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开发、教学和咨询
基本知识:
要求:
1) 系统掌握教育理论及其发展演变历史
2) 了解经典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能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3) 熟悉各种媒体的特性及在传播交流方面的使用原则

有关课程:
1) 《课程与教学论》
2) 《认知心理学》
3) 《媒体和传播理论》
4) 《高等教育原理》
5) 《中国教育史》
6) 《外国教育史》

基本技能:
要求:
1) 会用合适的多媒体工具采集、制作多媒体教育素材
2) 会有效地管理多媒体教育资源,能进行相关系统的设计、开发
3) 会检索发现所需要的多媒体教育资源,能进行有关工具的设计、开发

有关课程:
1) 《多媒体技术》
2) 《网络技术》
3) 《视听教材编导和制作》
4) 《数字图书馆》
5) 《教育技术学》
6) 《数字通信》
7) 《光纤通信》
8) 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要求达到基本编程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践能力:
要求:
1) 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和理论
2) 会实际开发一个合理使用教育资源的教学系统
3) 能指导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有关课程:
1) 《教学设计与教学开发》
2) 《CBE理论与方法》
3) 《CAI中的教学模式》
4) 《计算机在教室中的运用》
5) 《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
6) 《建立基于web的教育系统》
7) 《智能教学系统》
8)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9) 《虚拟学习环境建构》
10) 《人机界面设计》
11) 《多媒体课件制作实习》
12) 《课程开发实习》

研究技能:
要求:
1) 会设计与研究方向有关的教育实验课题,能控制管理实验项目的实施,从中采集合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解释
2)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了解有关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活动,并形成自己研究的专攻方向
3) 具备独立思考、合作从事科研的能力

有关课程:
1) 《教育统计学与SPSS统计软件》
2) 《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
3) 《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
4) 《领域方向专题讨论班》
5) 《论文开题》
6) 《硕士论文》


研究方向二:网络教育技术

培养目标:
1) 能根据用户需要,设计和开发有效的网络教学系统和培训系统
2) 能为网络教学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工具开发
3) 有能力从事网络教学和培训方面的研究、开发、教学和咨询

基本知识:
要求:
1) 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及其发展演变历史
2) 了解经典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能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3) 熟悉各种媒体的特性及在传播交流方面的使用原则 有关课程:
1) 《课程与教学论》
2) 《认知心理学》
3) 《媒体和传播理论》
4) 《高等教育原理》
5) 《中国教育史》
6) 《外国教育史》

基本技能:
要求:
1) 会用合适的多媒体工具采集、制作多媒体教育素材
2) 了解如何构建完整的学校教学信息系统及基础网络设施
3) 能进行网络教学有关工具的设计、开发
有关课程:
1) 《多媒体技术》
2) 《网络技术》
3) 《数字图书馆》
4) 《教育技术学》
5) 《数字通信》
6) 《光纤通信》
7) 《校园网和教学信息系统建设》
8) 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要求达到基本编程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

D.实践能力
要求:

1) 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和理论
2) 能实际开发一个网上教学和培训系统,进行有关的项目管理和开发过程评估
3) 能根据用户需要,设计网上教学和培训方案,并给出合理的经济核算
有关课程:
1) 《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发》
2) 《CBE理论与方法》
3) 《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
4) 《建立基于web的教育系统》
5) 《网上培训系统:设计和开发》
6) 《教育评估和绩效分析》
7) 《智能教学系统》
8)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9) 《虚拟学习环境建构》
10) 《人机界面设计》
11) 《多媒体课件制作实习》
12) 《网上课程开发实习》
研究技能
要求:

1) 会设计与研究方向有关的教育实验课题,能控制管理实验项目的实施,从中采集合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解释
2)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发展动态,了解有关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活动,并形成自己研究的专攻方向
3) 具备独立思考、合作从事科研的能力
有关课程:
1) 《教育统计学与SPSS统计软件》
2) 《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
3) 《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
4) 《领域方向专题讨论班》
5) 《论文开题》
6) 《硕士论文》

 

教育技术系研究生招生FAQ

1. 教育技术系研究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教育技术的英文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最早叫做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研究如何在教育中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如教学设计技术、视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北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二是网络教育技术。"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方向研究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及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教育资源;"网络教育技术"方向研究基于web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方方面面,包括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系统设计等。
北大教育技术系希望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实践能力,可以从事院校、公司、乃至地方部门的教育信息系统规划、决策、咨询、管理、开发工作。

2. 教育技术系招生对象是什么?拿什么学位?

答:教育技术为交叉学科,所以招生对象不限制考生原所学专业,只要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较好的文字功底,较强的英语基础,对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有兴趣,一般都能学有所成。
所以教育技术系面向北大所有专业招生,考生考试可以选用本专业的试卷,或者采用教育技术系试卷。毕业文凭根据论文工作决定授予理学硕士或教育硕士。

3. 教育技术系招收免试推荐研究生面试条件

答:非北大学生要求是所在系前三名。北大学生只要符合所在系免试推荐资格,就可以报名参加面试。

4. 教育技术系就业前景如何?

答:北大是第一所成立教育学院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全国大约有近60所学校有教育技术系,多为师范院校,一些理工类院校,如清华大学、北航有教育技术研究所(室),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不足20所。
从相关院校的已有分配情况来看,教育技术专业炙手可热,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在师范院校,去公司的较多,多从事网上教学系统开发,另外,去院校教书的也比较多。特别是现在培训市场渐热,很多公司都需要教育技术人才辅助人力资源培训。
从北大教育技术系的培养目标来说,我们希望培养项目管理一级的人才,希望培养经验丰富睿智的咨询师,更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到国际一流的大学进一步深造,教育技术系正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5. 教育技术系考什么?

答:考生考试可以选用本专业的试卷,或者采用教育技术系试卷。教育技术系考试科目为:(1)教育技术学 (2)教育学原理(3)两门选其一:数学或软件应用基础。
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所开列的参考书在图书馆都有借。

6. 我们考的是不同专业的试题,如何具有可比性?

答:在所考专业考生中的相对位置作为进入复试的一个评测参数,另外,进入面试后,面试结果很重要。

7. 教育技术系现状如何?

答:教育技术系的前身为北大电教中心,现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 3人,教员多为北大理科硕士毕业,有较强的计算机背景。目前有计算机房三个,各类计算机200台,大小演播室各一个,还有成套的多媒体制作系统。
教育技术系虽然是2000年10月25日才成立的新系,但是有多位教员已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具备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承担了教育部科技司"远程教育标准研究"、高教司"远程教育战略研究"、以及学校校园网上教学环境建设等科研项目,力图在教育技术理论和课程建设方面建立学术地位,并通过横向合作在教学资源开发、评估、教师培训方面创立北大特色。目前已与一些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教授及研究方向高利明,女,1945年生,她是从1986年开始在远程教育领域的耕耘的,当时正值世界银行贷款电大/短大项目执行期,刚刚担任北大电教中心主任不久的高利明被确定为该项目的中国专家组成员,担任秘书工作。
1993——1994年高利明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系研修,研修方向为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其间又应印地安那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西文博士之邀前往进行短期学术交流。
1995年以来,高利明共完成著作三本:《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中央电大出版社);《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包括“远距离教育的决策与开发”、“多媒体、超媒体的教育运用”、“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Distance Teaching LearningProceses(将信息技术融入远教过程)”等;音像作品三部;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六个,其中包括“教育技术、绩效技术和人员培训”(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和中国政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展贫困地区初等教育”、“远距离教育”两项目的资源中心独立评估人。
许多读者认识高利明是从她那本名为《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的书开始的。该书1997年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发行,颇受广大教师、干部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好评。1998年9月21日的《中国教育报》用了半版的篇幅发表了一篇对高利明的专访文章,题目即用的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文中介绍了高利明自1995年起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一门新课——《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课程包括“人类传播、媒体选择”,“多媒体”,“internet功能和资源”,“视觉文化”,“人类学习的信息过程”和“远距离教育”等内容。文章报道说:“在知名教授云集的北大,高利明开设的‘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课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听讲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不仅有本校的,还有外校的。”现在这门课又被列为电大系统的全国性公共选修课,并在中央电大的电视直播课堂中对课程内容和特点进行了专门的推荐与介绍。

林建祥(Lin Jianxiang),1928 年9月13日生。福建福州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原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电教中心CAI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基于计算机的教育(CBE)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教育应用促进协会(AACE)亚太分部理事。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协会(GCCCE)理事,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ICCE98)程序委员会中方副主席。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工作。在数学这类课程如何集成信息技术促进思维能力训练,发挥计算机的潜力有较独到的见解。

●研究生招生研究方向:

01.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
02.网络教育技术

考试科目:

1 102政治(理)
2 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 304数学(四) 、704计算机软件基础
4 843教育学
5 957教育技术学基础

参考书目:

计算机软件基础参考书:
0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麦中凡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Jan 1 1999 12:00:00:000AM
02 数据结构 许卓群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03 数据结构 严蔚敏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04 数据库系统概念 杨东青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05 Internet技术基础 袁兆山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育学参考书:
01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Jan 1 1984 12:00:00:000AM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03 教育概论 叶澜 人民教育出版社 Jun 1 1991 12:00:00:000AM
04 教育原理 孙喜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Dec 1 1993 12:00:00:000AM
05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Jun 1 1997 12:00:00:000AM
06 现代教育论 黄济 王策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Mar 1 1996 12:00:00:000AM
08 高等教育学 潘懋元 福建教育出版社 Jan 1 1995 12:00:00:000AM

教育技术学基础参考书:
01 教育技术学 章伟民 曹揆申 人民教育出版社 Jul 1 2000 12:00:00:000AM
02 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 高利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Sep 1 1997 12:00:00:000AM
03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Sep 1 1999 12:00:00:000AM 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