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美国神话 布什:提前的告别(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0:09
                                       奥巴马:美国神话 布什:提前的告别(图)

在“一个哀伤者的国家”,人们需要的,正是一座供仰望、供依靠、供忏悔的神像。而布什当了八年总统,现在几乎没人喜欢他

  奥巴马:美国神话

  公元2000年前的某一天,乔治·W·布什对竞选总统仍然犹豫。他的母亲、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同他上教堂,牧师布道讲起先知摩西带领犹太人,排除万难走出埃及。芭芭拉用手肘碰碰小布什:“这是在说你呢。”小布什如受天启,决意参选。

  如果说,8年前小布什抓住上帝的袍子,出现在美国人面前,那么对于2008年的美国而言,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就是上帝。

  神像

  在华盛顿坐地铁,好几次看到一顶用亮石拼出“Obama”(奥巴马)字样的黑色编织帽一闪而过,帽子下面大多是黑人脸孔。后来读到,《时尚》主编安德烈·利昂·托利最近也一直戴着这样一顶售价20美元的帽子,四处标榜他的“时尚宣言”。

  2008年8月28日晚,奥巴马参加民主党代表大会,正式接受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发表演说。会议召开前,奥巴马决定将演说地点从党代表大会现场转移到当地一个足球场,以便容纳更多听者。足球场容量为75000人,而他本人,也得以被 450盏聚光灯同时打亮。这是民主党历史上第一次为了一场讲演,更改大会地点。

  “如果有人说,奥巴马获胜是因为正值金融危机,那么他只说对了一半。他赢了,因为他展现了如何面对危机。”专栏作家乔·克莱因写道。

  不止一次,听美国人谈论奥巴马时,更多不是关于他的政策,而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他表现出超人的自控力。如果没有电视辩论,肯尼迪当年不一定赢得了尼克松。而在电视的时代,奥巴马注定成就王道。

  看不到他有一丝慌乱,他永远像一尊挺立的石雕。两年多漫长的选举之路,明枪暗箭,未能在他脸上留下压力,至多是《时代》杂志女摄影师拍到过,他在一所大学穿着深色西服做引体向上的背影。

  伊战泥潭、金融海啸,“美国正变为一个哀伤者的国家”。他们需要的,正是一座供仰望、供依靠、供忏悔的神像。


戴着“拯救者”的光环,奥巴马依然难得地务实严谨

  世界人

  美国作家比科·莱尔利两年前带着孩子去夏威夷度假,巧遇奥巴马——当时后者已宣布两周后竞逐总统。同样在度假的奥巴马全然不觉被打扰,与他大谈当地的汉堡包、玩乐的地点、正在阅读的书籍……

  “并不意外,他的生计就是关于‘赢得好感’。”莱尔利受宠未惊,“但意外的是,我突然感到,他就像我们在巴黎,在香港,在中东碰到的那种人,很难马上说出他来自哪里,但又似乎跟哪里都沾边……他自己也谈到全球化、地球村。”

  说实在的,一路选来,自然愿意看到奥巴马睥睨群雄、光芒四射,但当他优势明显的时候,我却对自己说,他还是做明星吧,不是总统。这场选举,越来越像加长版“美国偶像”。

  然而,11月4日的那个晚上,当不分肤色的听众,随奥巴马发表胜选感言而泪流满面,如痴如醉,我开始理解,奥巴马所代表的“变革”是如何正中美国人心坎。

  7年前,“9·11”发生的第二天。一个在北京做导游的朋友告诉我,他接待的美国团落地,一个老太太哭喊着跟他拥抱:“一切都变了!”7年中所发生的,所改变的,不仅仅是几次战场上的胜负。美国被改变了——为了更多安全,孤立了自己。

  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写过,美国驻土耳其大使馆从与周边社区融为一体的便利之地,迁入远离闹市铜墙铁壁的城堡,“连只鸟都飞不过”,隔绝了所有可能。

  美国拥有了更多安全,却失去了与世界的交流与创新,更无从带来希望。美国需要重新融入世界。而奥巴马本人,正浓缩了美国所面对的矛盾:如何令黑肤色与白人血统共处?如何安抚非洲老乡,又不令本土亲戚难堪?如何把印尼穆斯林学校同哈佛大学联系起来?

  奥巴马一辈子为自己寻求的答案,正是今日美国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非洲裔的美国,不再分亚洲裔的美国,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他的胜选证明,对于今日美国,今日世界,重要的,不是他来自哪里,而是他去向何方——将带领一个国家去向何方。

  竞选机器

  奥巴马拥有一支竞选“军团”,已经不再是秘密。选举团队一般是即兴组合,如小型爵士乐队,而奥巴马则建立起一支合作无间的交响乐团。他们高效而低调,务实而节约,杜绝内讧,对外严谨,荣誉全归奥巴马。

  这同样惹来猜疑:奥巴马会不会只是完美的竞选机器,而对领导国家一无所知?

  “希望政治”的主题,是由曾经为克林顿撰写名言“通往21世纪的桥梁”的大卫·阿克塞尔罗德一手包办;讲演稿中的感性小故事,常常由瓦莱丽·贾勒特在飞机上提供;科技投资公司帮助他们用维基百科的方式更新选民资料库……甚至有了“奥巴马管理学”一词。

  不过,随着竞选团队功成身退,奥巴马揭晓的“安全团队”、“经济团队”、“能源团队”等,仍然凸显务实与专业的原则。

  没有什么不可能。希望与风险同在。而美国人选择的勇气证明,立国两百年之后,这个国家仍在自我完善之中。

  布什:提前的告别

  离卸任还有37天,他突然造访伊拉克,却遭遇“飞鞋”袭击。比起历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这八年走得坎坷,连句号都难以画得圆满。

  “现在人们有一个基本共识:这是一任失败的总统。”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总统问题专家查尔斯·沃尔科特的直白,是布什最不想听到的评价。

  冰火两重天

  从11月6日开始,美国政坛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当选总统奥巴马在正式就职前频频举行记者会,一个接一个地推出其执政团队成员,活跃于聚光灯下;另一方面,黯然失色的布什则带着郁闷的心情苦熬白宫的最后时光。而后者任期的开始和结束,都那么与众不同。

  众所周知,由于票数相差甚微,布什2000年当选总统比别的总统费劲得多。要不是戈尔最后“发扬了一下风格”,此事还不知如何了结。

  而今即将离开白宫,美国面临两场战争和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这种内外交困的状态,其他总统离任时亦十分少见。回首这八年,布什经历的跌宕起伏鲜有人能及。

  “9·11”事件后,布什以“反恐总统”的强力形象赢得国民的普遍支持,一度成为有统计以来美国支持率最高的总统:92%,连二战之后的杜鲁门和海湾战争之后的老布什,都难以望其项背。然而,时至今日,贬斥、批评甚至是挖苦都漫天袭来,支持率惨跌至24%——60年以来的最低。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其中滋味,他人难知。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对伊战争民调上。当初,80%的民众支持出兵伊拉克。然而,这是一场赌对了开头,却没有押中结局的战争。截至2008年9月,美国举债6530亿美元投入这场战争,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于是,数据来了一个 180度的大转弯,反对伊战的变成了80%。也许布什心中很委屈,但作为美国总统、三军统帅,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差总统”有多差

  109位学者把布什评为美国历史上最差总统。《时代》周刊评论说,布什最后的日子百无一用。在当前美国舆论眼中,布什政府的“成绩单”不是糟不糟的问题,而是究竟糟到何种地步。

  他的政绩主要有两个“亮点”。一是在“9·11”之后,美国本土迄今未遭到重大恐怖袭击,这似乎不能说与布什加强反恐无关。二是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尚未出现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布什力促救市,或有功于此。

  当然,其他的“亮点”还包括积极援助非洲对抗艾滋病、推动老年人处方药计划和减少政府对宗教项目的干预等。还有就是国务卿赖斯力指八年里美国跟亚洲包括中国及印度关系的发展良好,是布什执政的一大成就。

  但这些功绩早已被他的失误淹没。人们如今已经熟悉的许多新词,都会让人联想起布什的“负面遗产”:蝴蝶选票、窃听门、卡特里娜飓风、开除联邦检察官、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阿布格莱布监狱、特工门、水刑、关塔那摩和经济衰退。

  而布什政府更为严重的“硬伤”则在于,由于推行牛仔式的“布什主义”,美国的国际声誉受到重创。

  等待“隐居”生活

  面对指责和批评,布什倒是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淡定。他的“军师”卡尔·罗夫说,在白宫上班时,只要每天早晨翻开报纸,迎面而来的,都是有关布什政府的负面报道,因此心情压抑。“但总统总是说:别管这些。等我们都死了以后,历史会做正确评判。”

  他会跟记者一起骑山地车,在人仰马翻之后继续跨上车座;他会热情地搂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肩膀合影,还会在会谈间歇,向他索要奥运会篮球赛门票;他会站在“9·11”之后的废墟瓦砾上煽情,也会在镜头面前“反思”自己决策的失误。他还试图让继任者明白:对一位总统来说,要明白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会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他如是告诉奥巴马:“如果我能帮助你,尽管跟我说。”

  现在,布什在静静等待迁出白宫的日子。他希望在离任后过“隐居”生活,返回得克萨斯州的老家“好好歇一口气”。反正,他已经有了计划:演讲挣钱、建图书馆、写回忆录……跟其他退休的总统无异。曾当过教师的夫人劳拉也希望回到德州后能重返教育领域,以及为“阿富汗妇女权益工作”。

  年轻时的布什曾喝酒作乐放纵过。可是,有前总统父亲这座大山在前,他只有压抑自我,走家族需要他去走的路:结婚生女,子承父业。无论如何,布什都要感谢父亲和命运。有贤妻一直支持他、陪伴他,这对于年逾花甲的布什应该是莫大的安慰。至少再骑山地车的时候,也不怕摔倒了没人搀扶。

  附:奥巴马能否拯救美国经济?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评论说“奥巴马将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有能力影响全世界的美国总统”。这种观点也许对美国经济自我修复的功能过于悲观,却无疑折射出人们对这位年轻的新总统报以何等厚望。外国媒体纷纷赋予奥巴马“金融危机终结者”的名号,学界用“罗斯福新政”比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欧美股市也在其胜出后全线上涨。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实体经济摇摇欲坠的当口,美国人似乎需要一位英雄式的“领军”人物,告诉他们——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日子,已经临近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美国经济究竟会不会因为这张全新的面孔出现而重抖精神?

  面对金融海啸的惊涛骇浪,年轻气盛的奥巴马能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吗?与许多悲观的经济学家相左,笔者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奥巴马完全能够在任期内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

  美元霸权可转嫁危机

  从刚刚闭幕的G20国际金融峰会来看,美元霸权仍然是无法撼动的。

  环顾世界,欧元尽管看上去异常坚挺,但欧洲国家的众口难调注定欧元的繁荣还必须仰美元鼻息。新兴大国持有的储备货币,对欧元仍然信心不足,尽管美元已经泛滥成灾,市场行情前景不妙,但世界各国央行的行长们心底深处的美元情结恐怕短时期内难以移情别恋。美元也许已经是一个老气横秋的黄脸婆,但终究比那些花枝招展的新兴货币来得牢靠。

  只要世界各国对美元仍存一丝侥幸,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础地位就难以撼动。作为世界基础货币,美元也不在乎有多少国家舍它而去,因为它有一万种办法操纵国际金融市场,让那些离开美元的货币再回来。在可见的未来,世界各国还将会以本国源源不断的财富,从美联储手中换回似乎毫无用处的美元,这还将是国际金融世界的一种时髦病。

  只要美元霸权的地位不动摇,美联储就有足够的美元来平抑市场上的恐慌。美元印钞机加班加点的工作,美国就可以像变戏法般地一下子创造惊人的财富。当然,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受金融海啸冲击的银行、企业和民众立刻会感受到口袋里的财富一下子被剥夺了。

  然而,奥巴马主导下的政府立刻就会送出大礼,为银行注资,为企业补贴,为民众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得利,奥巴马的支持率会大大提升。不过,经济学上有句话,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究竟是谁在支付成本呢?当然是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为美国买单,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爱上了美元”呢?这就是一种“爱的代价”。

  两党共识的经济救治方案

  熟悉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的问题在于两党的离心离德和相互争斗。从历史上来看,上下一心的美国在多数情况下能化险为夷。

  从大选中麦凯恩和奥巴马的争论来看,美国的政治力量对于眼下的问题存在着惊人的共识。他们均主张通过减税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支持国会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区别仅仅在于对什么人进行减税。麦凯恩强调为公司减税,而奥巴马则认为真正需要减税的是普通工人家庭、老年人、私房主以及失业者,主张不能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下的美国人增税,宣称95%的人将从他的计划中受益。

  在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能源危机问题上,双方的分歧也不大,都是强调开发新能源。麦凯恩强调解决能源危机的最佳方式是投资核电,海上钻井对解决美国能源紧张至关重要。而奥巴马则更强调开发新能源,争取到2025年美国25% 的电力消耗都来自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并打算通过对新能源工业的投资来创造500万个新的、高工资的就业机会,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即修建公路、桥梁和学校来创造200万个工作机会。

  即便奥巴马的这些举措不能根本解决美国的问题,但坚持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并使监管机构合理化,严厉打击市场投机,却是治理金融危机和经济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逐渐走出危机的必由之路,问题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的权力及其经济学

  奥巴马在今年的大选中是以一边倒的优势赢得总统宝座的。尽管奥巴马的支持者看上去鱼龙混杂,但凭借极高的民意支持率、金融海啸的危机共识和民主党居于多数的国会,奥巴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特别在就任后所谓“蜜月100天”内,奥巴马说什么,国会多半都会照单全收,这一点和当年的罗斯福新政相比也不逊色。

  因此,关键在于奥巴马能否提出系统的“奥巴马经济学”。也许有的学者怀疑奥巴马没有提出“奥巴马主义”的能力,这位政坛上的毛头小伙在国会的表现令人有些担心,以往政治成绩最多只能够得上“B”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美国学界不乏聪明智慧之辈,越是领导人不大懂经济,越是能够释放学者的才华。想当年,克林顿同样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经济门外汉,但500多名经济学家提供的计划,令美国经济一下子找到了感觉。

  再者,美国的经济是否真的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坏?前不久,保罗·克鲁格曼就坦言,美国经济的问题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是保守主义分子丑恶的灵魂得到了上帝的报复,华尔街的无耻银行家玩得金钱赌博的冒险游戏,一下子吹破了牛皮。华尔街上演的金融大溃败与其说是经济规律的悖论,不如说是经济规律的证实。

  奥巴马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由政府出面抚慰那些一不小心坠入负债深渊的“迷途羔羊”,积极修复被布什和保守主义政客蹂躏得不像样子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劫富济贫,让那些能源巨擎和华尔街财团吐出积累多年的不义之财,一方面为疲弱不堪的美国经济输血打气,另一方面重新带美国人找回“美国梦”。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