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窝头“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9:08

“窝窝头“的变迁……

上星期六帮舅舅家拾棉花,快到傍晚时,妗子开玩笑地说:“今晚别走了,多干点活,晚上给你做点想吃的”,我半信半疑索性就留了下来。晚上回家后,妗子果不食言,用新玉米面蒸了一大锅窝窝,整个院落里散发着清香,儿子问这个好吃吗,我说:“我小时候人们都吃这个”,儿子抢话道:“人们都吃,那当然好吃了”,随之引来大家一阵笑声。

一顿美餐过后,辗转在床上却难以入睡……

从七十年代后期逐渐记事起,饭桌上主食多是黑的、黄的,印象中吃得最多的还是窝窝头。逢年过节家里做几个由白面和棒子面合成的馒头,或者下几盖儿多少有点肉馅的饺子,我们兄妹就会大眼瞪小眼地瞅着它,我既想使劲吃两口以解解馋,又害怕自己的过分贪婪引起母亲的斥责,其心理的矛盾真是难以把握,在今天回想起来仍感到阵阵的苦涩。

其实也不应过分指责我们这些八九岁的孩子,实在是肚子里的油水太少太少了。那时吃了上顿吃下顿的窝窝头,实在是把我们吃伤了,只觉得那粗粗的玉米碴子直卡嗓子,难以下咽。即便如此,父母仍然谆谆教导说:“应该满足了,你们这代够幸福了,我们在60年代困难的时候吃的是野菜、榆树皮,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天天能吃上窝窝头!”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对我们生活的改善可以说是“大踏步’了。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富了,家家有了余粮,白面馒头、大米成了饭桌上的主食,肉、蛋等副食品也渐渐丰富起来。到八十年代中期,偶尔看到有农家还吃窝窝头的,说明这家的生活还不够宽裕。记得八十年代后期,当看到新闻媒体传出粮食过剩了,需要尽快把仓储不下的粮食转化成肉、蛋、奶的消息时,我甚至怀疑这条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因为童年缺粮少肉的日子已给我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九十年代,人们对吃的要求更高。平时吃鱼吃肉,咸鲜并举,有炒有汤成为起码的条件。逢到过年过节请客吃饭,餐桌上冷盘、热炒、大鱼大肉才算是盛情接待。至于吃窝窝头,早已成了被人们遗忘的历史,生活终于从八十年代的“吃饱”变成了“吃好”。

如今,吃营养、吃健康、吃时尚又成为城乡人的新追求,生活讲究粗细粮搭配。“春夏吃野菜,咸菜受青睐,小菜火起来。”,人们不再以“油水多寡”来判断家里吃得好坏,食野菜、喝玉米粥、吃窝窝头成了新时尚,美其名曰为“忆苦思甜”。儿子是新世纪诞生的新一代,肉、鱼、蛋对他来说已不稀罕。每每看到妻子让儿子吃一块肉,喝几口饭、吃一个水果都要哄劝的景状,让我不由地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生活的改善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自己童年经历的那些尴尬的窘境,对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已属天方夜谭。几十年过去了,生活在变,我们的美食观念在变,口味在变,选择更在变。从厌倦吃黄面饼子到希望吃到黄面饼子,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时尚,这吃的变迁,不正是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写照吗?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