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改革三十年__父亲的“万元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0:50
 包产到户仅仅二三年,农民就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每次探望父母,在村里总能感到喜气洋洋的气氛。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谈到当时的生活时,情不自禁地齐夸改革政策好。

   85年春天,我又回村探望父母。如今我家的粮食已经仓溢柜满,所以每次母亲都为我做以往只有喜庆时才能吃到的油炸糕。在满家油香味的热炕头上,吃着香脆可口的油炸糕,父亲和我又议论开了农家事。

   父亲先问我知不知道培养万元户的事。我心中暗暗好笑。父亲毕竟是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这片热土的农民,居然只知儿子在政*府某部门供事,不知其对农村的政策也知道一二。于是,我先耐心地把政*府关于培养万元户的政策象他解释了一番。

   话分两头,各表一端。先说说培养万元户是咋回事儿。因为,甭说没读过书没闯荡过世界的父亲了,就是如今的年青人,肯定不会想象到当时是如何培养万元户的。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农民面临的是如何尽快致富的问题。“要想富,搞工贸”、“要想富,多植树”之类的口号就是那时提出来的。但是,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普遍禁锢在极左思潮中,谁还敢致富?为此,政*府想出了培养典型、以点带面的办法,希望以此来促进农民走出“温饱则安”的徘徊局面。具体办法是,由各级政府层层下达培养万元户的指标,一直到村到组。培养的任务具体由干部和党员来承担。项目可以随各地的情况不同而不同,可以是豆腐坊,铁匠摊、裁缝店、小卖铺;也可以是养猪场、果树园、瓜菜地、拖拉机等等(大办乡镇企业那是其后的事儿了)。只要能挣到钱,只要不违法缺德(当时的提法还有政策和道德界限),只要各村的培养典型不重复,都可以干。更优惠的政策是,国家提供贴息贷款,根据项目大小,不用做任何担保就可以得到多至几千元,少则几百元的实际上就是无息的贷款。就这样的优惠条件,县、乡、村三级干部们走村串户地做工作,也还是难以完成分派给自己的培养万元户的任务。

   话说父亲听了我的政策宣传,略思片刻后说,家有千万堆成山,凭辛苦,哪能挣那么多钱?见父亲似有心动之意,我便鼓动说,您的特长是养牛,我帮您贷些款,再买些小牛来养,逢年过节杀了卖牛肉,总能挣到钱。父亲嘿嘿了几声说,刚吃饱了粗粮,就又想吃牛肉,世上有几个人能享到这清福?没人吃你的牛肉,哪能当上万元户?见这主意不合父亲的意,我又鼓动说,咱家承包的那几亩乱坡地种粮没啥收成,不如贷些款种果树合算。这次父亲才点头称是。他说,虽然种果树得利时间要长些,但有你母亲和你姐姐都在生产队的苗圃干过的经验,肯定吃不了亏。五几年后,成不了万元户,也比种庄稼强。

   返回单位后,我就和公*社(当时还叫人MG社)干部联系贷款的事。这并不费事。因为当时各G社都愁着没人当万元户。只要你报了名,并且符合上面批准的万元户内容,贷款就不成问题。下一个星期天,我联系好贷款事宜后,又回到了家。

   父亲从农田里回来后,我赶紧把贷款联系好的消息告诉了他。但父亲一脸无奈地说,万元户当不成了。他说,因为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拿这事儿和村支书商量。谁知,支书一听这主意不错,就先前一步到G社报了名。人家现在连贷款的事儿都办了,哪还能轮到咱们啊!我建议再想别的主意,不论干啥总比在土里刨食要强得多。但父亲坚定地摇了摇头说,咱没当财主的命,还是老老实实地种地吧!

   果树专业户的名额如果落实到父亲头上,他也不一定能当了万元户,但失去了这次机遇,父亲却丢掉了一个梦。

   四年后,我问起村里的万元户的情况。他说,村里的万元户都不是当时培养的典型;而当时培养的典型,一个都没成了万元户。倒是他给我讲的邻村的一个万元户典型,听了让人哭笑不得。

   那人早年丧妻,丢下他和三个儿子一块儿过活。当时,父子四人四条光棍,正愁无钱成家立业,听说各村贴息贷款培养万元户,他就鼓动如簧之舌游说各级干部,说是只要贷给他八千元,他就通过磨豆腐、喂母猪、生小猪、养肉猪的滚动,不出三年成为万元户。如此魄力的致富典型,当时实属罕见,于是他成了县*委书*记的培养对象,并且很快特批了八千元贷款。钱到手后他连夜召集三个儿子开了个会。他指着坑上的四个纸包说,这纸包每人一个,里边的两千元就是你们成家立业的本钱。明天开始,你们再不能在我脚下混饭吃了,有本事自己找前途去吧!

   父亲说,培养万元户的政策只见到这户真正成了万元户。老家伙自己的光景过得舒坦,三个儿子都已成家,并且都在外面打工混得不错。

   至于还贷的问题,我们村会编顺口流的三楞说:减得减,免得免,贫* 下*中*农干熬眼。花GCD的钱,哪有还!父亲说,三楞的话也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