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是如何失真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6:13

《长平专栏》网络民意是如何失真的?

2008年 12月 15日 星期一 11:30 BJT (本专栏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媒体的年度盘点又开始了。在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然而,网络民意是否真实?质疑的声音似乎也更加响亮。

 

自从有了网络民意以来,一直都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有些看似相同的结论,却来自不同的事实和逻辑,需要进行甄别。

 

较大的一次争论发生在两年前,源自经济学家樊纲在某论坛上的一段发言。这段话至今仍然具有代表性:“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因此政府也不能光看网上的东西,不是说使网民高兴了就等于大家都高兴了。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

 

樊纲的话遭到网民普遍的炮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他的立场和态度。迄今为止,对于网络这一欣欣向荣的民意广场,从平民百姓到高层领导,整个社会都乐见其成,甚至振臂高呼。但是不止一位经济学家,对此持审慎甚至冷漠的态度。由于这些经济学家常常遭到网民的批评,网民们就断定他们的持论都出自私心。

 

不管动机如何,从事实和逻辑上说,樊纲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直到今天,中国网民人数也没有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多半国民根本不知网络为何物。而且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以民意代表自居,他们动辄说“我们网民”、“中国人”、“全国人民”如何如何。越来越多的官员在重视网络民意的同时,也有只顾赶时髦的嫌疑。比如,很多地方一边高调重视网络反腐,一边却继续坐视传统的信访材料堆积如山,而且继续对上访民众围追堵截。

 

然而,樊纲的发言中透露出的对网络民意的轻视,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为一个新的媒体,网络所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一份报纸的发行量,上百万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而网络中一个热门帖子的点击率就可能超过它。如果我们认为传统媒体中有所谓主流的话,那麽网民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更应该看到,传统媒体的门槛要远远高过网络。大量的农民和城市贫民也都订不起报纸,当不了编辑记者,遑论办一家报社。但是,报纸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他们的意见。网络更是如此,其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的方便性,吸引了更多底层民意的表达。

 

一方面,传统媒体和网络彼此交融,那些铁肩担道义的编辑记者也活跃在网络上,而网络自身又产生了一批自称“公民记者”的博客写作者。

 

另一方面,尽管那些底层民众并不上网,但是一旦遭遇不平之事,他们也会找到网络这条路径,正如他们平时并不跟信访局打交道,出了事自然会去排队上访一样。

 

再说,不能代表别人并不等于自己的话不重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言论广场上的确存在“乌合之众”现象,人云亦云,丧失自我。同时,重集体轻个人,以国家社稷的名义压制个人利益和情感,又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这些并非网络所创造,但是网络应该成为打破统坚冰的武器,而不是加固其冻结的同盟。

 

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自媒体性质。理想中的自媒体,是每一个个体的人,不经任何审查——无论是职业技能审查还是舆论引导审查,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发布信息,自由交流讨论。因此,网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我”而不是“我们”,更不是“中国人”、“全国人民”这些大而不当的称谓。

 

在这个意义上,追问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可能会有一种危险,就是忽视个体声音。只要发言人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意见就是真实的,就应该受到重视。每一个人都可以尽可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不管这个意见是否代表了别人的心声。至于这个意见是否能左右政策,那是一个政治的民主机制的问题。如果官员可以只重视网民而忽略更广大的非网民,那麽有一天他也可以忽略网民而去重视别的人群。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因为网民的声音过大,而是因为民主票决的机制不健全。只要每个人手中都真正握有选票,根本不用任何人去主张,官员们自然就会想办法去了解更多的民意。那时,官员们仍然会认为网络是一个便捷的渠道。不同的是,他们也会重视其他渠道。

 

于是,网络民意是否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声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真实地表达了发言者自己的意见。导致网络民意失真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止和扭曲这种表达。目前最大的阻止来自官方的网络禁令,最大的扭曲来自官方培训的网络阅评员,即民间戏称的“五毛党”。

 

网络禁令是早已公开的秘密,它对民意真实表达的影响不言自明。网络阅评员是指根据官方舆论需要,接受官方指令删帖、发帖或跟帖的人。很多地方或部门的官员认为,引导舆论是一件好事,因此并不讳言网络阅评员的存在和活动,甚至进行公开报导。

 

比如有一则新闻报导说:“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透露,在建立快速灵活的信息沟通与处理机制中,各级人民法院将在宣传部门中设立网络阅评员。届时,他们将主动研究和关注涉法热点、焦点问题,提高网上涉法、涉诉阅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不正确、不健康倾向的舆论,将采取正确果断的措施处理。”

 

这些“正确果断的措施”,无非就是删贴、发帖和跟帖。一般来说,网络阅评员不会亮明身份,而是冒充普通网民发言。经过他们“处理”过的网络舆论,实质上是“官意”,却仍然以民意的面目出现在网络上。网络民意就这样失真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