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9:53
我想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在改革开放之后表现得如此出色,而在同一政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却非常糟糕?第二,如果有人认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1978年我们实施了改革,那么,在20世纪80年、90年代有不少国家都进行过改革,为什么中国可以一枝独秀,而有的国家却发生了危机甚至遭遇了崩溃?第三,今后其他的国家是否能够实现类似于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所实现的改革开放成就?

我认为,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潜力保持年均8%-10%的经济增长率,并在20-30年内完成现代化进程。这是由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在前面,它们每实现的一步成就都是来源于其自主创新,它们要为此承担巨大的成本和风险。而发展中国家还远在国际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引进和模仿技术,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较快地照搬一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来发展,因而可能在20年内追赶上国际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中国在1978年以前并没有从这种技术进步中得益,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策制定者没有意识到,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和技术的选择实际上是内生的。在一个给定时刻,每个国家的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禀赋是给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禀赋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了数百年,劳动力相对稀缺,所以适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低收入国家的富裕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所以有竞争力的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然而,包括1949年以后的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想快速成为现代化的国家,所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但这违背了比较优势理论,违背了中国的禀赋条件。中国发展的这些重工业,大部分在开放竞争市场中都缺乏自生能力,因此,政府不得不保护他们,对他们进行补贴,这些都是对价格信号的扭曲,导致企业激励缺乏。这也就是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能够实现8%-10%的经济增长的原因。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改革后的30年内实现了年均9.5%的增长率,而其他国家的改革大多失败了?问题仍然在内生性上。当改革刚刚开始,人们并不明白,扭曲内生地来自于政府对缺乏自身能力的重工业的保护。许多国家试图在“华盛顿共识”的指引下即刻解决这些扭曲。但是在给定存在这些缺乏自身能力的企业的约束下,对这些企业进行保护也许是一个次优选择,立刻撤除保护则会把这个次优选择的状态引向一个第三优的状态。中国所做的,第一是通过奖励措施改善工业和农业部门的激励;第二是采取双轨制,一方面承认缺乏自生能力的产业的存在,继续对其提供保护,另一方面解放过去受到压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理解扭曲的内生性,正是造成中国与其他国家改革结果迥异的主要原因。如果其他国家也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它们也可以实现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

有两种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竞争市场机制,由于产业选择是内生的,如果没有市场,企业就无从选择。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竞争市场来显示要素的相对价格,给企业家正确的信号,从而可以选择正确的产业。但是我们也需要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加强激励、改革制度、保护一些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并在必要时去除进入壁垒。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提高信息,由于信息是公共品,如果有私人提供必然导致信息缺乏。政府还需要在改革中健全法律制度,使其适应市场化的进程。

总之,中国改革的经验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国家在消灭贫困和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 张牧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