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23:39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web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8    
音乐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最易引起儿童感情共鸣,儿童最早接受教育就是从感受音乐开始的。那么,怎样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1、感知觉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要及早重视孩子的感官训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听周围的声音,说出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可让孩子模拟其熟悉的音响节奏。如:小鸭叫,青蛙叫,汽车、火车的笛声等,并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动作把对节奏的感受和反映表达出来。让孩子拍拍手,跺跺脚,说一说,敲一敲,培养孩子的眼,口,耳,手,脚的协同配合。
2、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借助于歌曲对儿童强烈的感染力,选择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孩子在听听唱唱中不知不觉地丰富词汇。可以让孩子欣赏一些富有儿童情趣的乐曲,让孩子用听觉辨别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同时还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编故事的环境,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如:欣赏钢琴曲“小鸟捉虫”,孩子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编出自己喜欢的,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从中促进语言的发展。
3、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思维是随着语言的掌握而发展起来的。家长在教孩子唱歌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在熟练掌握歌曲旋律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编,填上自己想唱的歌词,并配上与歌词相适应的动作,以达到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另外,家长可通过让孩子欣赏多种性质的音乐发展思维。如:选择快乐活泼的,抒情优美的,热烈欢快的,雄壮有力的各种不同的乐曲,启发孩子根据音乐的不同性质用动作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通过欣赏乐曲“龟兔赛跑”,使孩子能正确判断哪些音乐是描写小白兔的,哪些音乐是描写乌龟的。家长可以在孩子听音乐前,通过看图书,听故事等,对小兔和乌龟的特征有所了解。当听到单簧管在高音区演奏出欢快跳跃的旋律时,孩子能把对小兔子形象的视觉记忆和音乐所表达的旋律联系起来。同样孩子也能把大管在低音区演奏的节奏缓慢平稳的旋律和视觉记忆中的乌龟联系起来。在整个过程中调动孩子各种感官积极活动,并通过对事物的分析、联想,通过联想形成思维判断。
新千年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摘自:金山艺术教育网  日期:2005-10-14 13:46:05  发布者:多哥·古…
译者的话
古德金的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古德金借用怀特海三阶段的学习理论,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精髓。怀特海(1861-1947)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其主要教育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许多闪光点,例如,"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发展和创新。"他主张教育要促使学生用智慧来统领知识,要求教育遵循"节律性原理",包括本文提及的三阶段理论。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些,在教育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的思想里,都可以发现与怀特海观点极为相似的表述。比如,怀特海所说的从浪漫到精确,再从精确到概括这三个阶段的理论,在布鲁纳那里也有相应的论述,即从动作性表象到形象性表象,再到符号性表象的三个阶段。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发掘奥尔夫的价值。的确,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奥尔夫课堂热闹场面的表面印象上,好像奥尔夫的特色仅仅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鼓励即兴创造,至于它是否能够在音乐深层概念的领悟等方面有所贡献,是否适用于高年级的教学等问题,一些老师可能持犹豫不定的态度,或者很想了解究竟如何把奥尔夫与系统的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古德金的这篇文章,恰好是在回答有关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也在译者思考的范围之内,因此在读到此文后,特别将它摘译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新千年到来了。回首过去一个世纪,我们或许应该注意到,震撼世界的光辉思想大多是在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而20世纪下半叶只有对这些思想的总结、巩固和发展。人们或许应该感觉到,二战后,很少有原创的思想诞生。我们很难在二战后找到与毕加索、埃林顿、克利、乔伊斯、叶芝、弗洛伊德、荣格、爱因斯坦、卓别麟、格雷厄姆、斯特拉文斯基、阿姆斯特朗、埃林顿、帕克相比的人物。他们都是在1900至1950年间完成其成就的。这种情况在教育界也同样存在。斯坦纳、蒙台梭利、皮亚杰、怀特海的重要教育思想是在1940年之前发表的。在音乐教育界,达尔克罗兹、柯达依、奥尔夫的新教育思想也是在1950年之前成熟的。如果说过去的50年是这些思想的实验和消化过程,那么,接下来的50年就很可能是对这些多领域的各种思想给予整合的时代。本文希望就这一点开展一些工作,在两位创新者的思想之间找到他们的连接点,就其在新世纪的意义提出一些思考。
怀特海的三阶段论
在1921年出版的演讲和论文集《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中,怀特海阐述了教育哲学的一种标准。他在卷首提出,"文化是思想的活动和对美及人类感情的接受"。这一观点奠定了他富于远见的基调。教育联系着文化、主动的思想、美以及人类感情,怀特海的表述涵盖了智力、美学、情感、道德和主动的参与。他的第二句话"信息的碎片与这种教育过程完全是两码事"。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把当今骄傲的信息时代推向羞涩的角落,足以使人们重新考虑教育的优先和重点问题,对学生书桌前不断换代的电脑给予有头脑的反思。因为,"一个仅由信息装备起来的人是世界上最无用的。"这是他的第三句话。
在怀特海的许多重要思想中,他曾提出一个论断:学习是由浪漫、精确和概括这三种显著的特征构成的有节律的循环。这三种特征是融合在所有的学习中的。然而,这三者的平衡又是漂移的,有时,某一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优先地位。浪漫阶段"是一种发现的阶段,一种倾向于求知、求异思维的阶段,一种琢磨问题、追求答案、图谋新经验等等的阶段……如果说教育的所有过程都是与学科的规定性和自由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这种浪漫阶段里,所有的重点必须落在自由而不是其他,只有如此,儿童才可能实现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行动。"
在奠定了充分的浪漫的基础上,儿童便为向精确阶段的过渡做好了准备。精确阶段的不可回避的主要事实是,儿童必须接触正确的(包括错误的)方法,确切的真理,等等。要写作诗歌必须学会诗歌的格律,要建设桥梁必须懂得材料的强度。
关于概括,怀特海的描述是:"对事物的明确认识,态度的习得,对普遍性的法则、规律及公理和范例的清晰理解。"
怀特海强调,这三个阶段在有效的教育中,在所有的学科中,都是必须的。这三个阶段的顺序也是必须遵守的。如果浪漫阶段不是在精确阶段之前,必然限制表现力的发展;如果精确没有充分的浪漫阶段的铺垫,所谓精确就会成为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还有,教育如果止于精确阶段,而不能时常重返浪漫阶段,就会造成思维和感情的瘫痪。
怀特海对课堂的优秀品质曾有如下表述:
"教育,应该使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欢乐。"
"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最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
"教育的环境,必须在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
"学习是一件无缝的外衣,是不能随意裁剪成碎片的。"
"在教学中,如果你忘记了学生是有身体的话,你一定会后悔莫及。"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警惕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也就是未经思考、未经检验的,对观念囫囵吞枣式的接受。"
怀特海的思想,敏锐而深刻。下面我们将结合怀特海的三阶段论,来探讨卡尔·奥尔夫。
奥尔夫的Schulwerk
可以说,怀特海主要是站在哲学家和数学家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的。与之相似,奥尔夫则是把他的作曲思想转移到了音乐教育。1924年,在慕尼黑一所实验舞蹈学校,与17位女学生一起,奥尔夫开始了古希腊音乐理念--"Mousike"--音乐、舞蹈、语言合一的现代实验。奥尔夫这样说:"音乐教育的'原本的'(elemental)观念并不是新东西。我只是用今天的术语表达了不朽的观念,使古老的思想恢复了生命力,并为我们服务。"而怀特海则说:"学习是一件无缝的外衣,是不能随意裁剪成碎片的。"奥尔夫的看法,与怀特海是相同的,认为表演艺术也是一种不可切割的整体。奥尔夫早在1932年就开始把他的观念运用到儿童教育。不过,直至1948年,为了满足广播电台的要求,他才开始创作《儿童音乐》(Music for Children)。他的合作者古尼特·凯特曼(Gunid Keetman)为推广奥尔夫的儿童教育观念发挥了相当多的作用。到了1963年,奥尔夫音乐教育已形成了足够的国际影响,使奥尔夫学院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建立。该院至今仍然是国际培训中心。现在,奥尔夫音乐教育(这里,原作者用的是approach,并强调奥尔夫的Schulwerk从来就不被看作是一种"方法" —— method)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其中,美国奥尔夫学会(America Orff-Schulwerk Association,简称AOSA)的全国会员逾5 000人,更多的遍及全美100多个地方分会的会员,是全球奥尔夫之最。
奥尔夫和他的音乐教育伙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的共同信仰,都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潜在音乐资质,强调主动的音乐活动,起步于听觉而不是视觉,把音乐融于某种形式的动作,把音乐看作是儿童完整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奥尔夫有别于另外二位的核心,则是对即兴的体验。尽管达尔克罗兹也有许多即兴,柯达伊也有即兴的成分,而奥尔夫课堂中创造性课题的滋味,是绝然不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涵义,让我们回到怀特海的三阶段论,来探讨奥尔夫课程的内涵。
奥尔夫课堂的"浪漫"
怀特海说所的浪漫阶段,是奥尔夫特别关注的。其关注程度,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教育方法(甚或普通教育的任何一种方法)不可比拟的。他说:"应该唤醒和应该训练的,不是别的,而是想象。"其立论的命题基础是,人都是创造性的生物。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唤醒潜在的自我创造。而鼓励即兴恰恰是唤醒潜在创造力的手段。潜在的创造一旦得以唤醒,剩下来的任务就是通过奥尔夫的训练,把最初的想象冲动引导到音乐的作曲和表演。儿童的想象力是无尽的。不过,只有当原始的幻想冲动在创造性的音乐训练坩埚中充分地烹饪之后,真正的教育方才开始。奥尔夫音乐教育之绝妙,是以浪漫为核心起步,激发创造反应,把课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自由在这里并不是随意和无目标的自由,而是创造自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自由。
自由是奥尔夫课堂的真实写照和主要的特征,这并不是不要精确。精确是在幕帘之后。换句话说,给儿童自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把握精确。一位早期的奥尔夫教师凯勒(Wilhelm Keller)曾经说过:"指导和督导教学中的发现和即兴,其备课投入的谨慎是其他任何教学无法比拟的。"在表面看起来的轻松过程背后,沉积了教师艰巨的劳动,因为他必须深思,使种子发芽的最佳土壤是什么。
那么,奥尔夫课堂里的浪漫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可以说,千人千面。不过,它们都遵循着一致的基本原则和组织过程--提供一个物品、一种观念、一首歌曲或一段节奏,然后提问:"我们接下来做什么?" 或许,孩子们在屋子中央放一个环,用一些细棍在环的周围摆出散发的图形。我领着孩子们围在图形的外面,问他们:"这是什么?""是一个太阳!"他们回答道。我又问:"有谁知道太阳的歌曲?"他们唱出"萨利围着太阳走,萨利围着月亮走,萨利围着烟囱走,每天下午走呀走,咘!咘!"唱到最后两个歌词时,所有的孩子都围着图形坐下来。每个孩子拿起一对细棍,在地板上敲出歌词"咘!咘!"的节奏。
我接着问:"下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有的孩子建议演奏节奏,按照歌词"咘!咘!"的节奏,每两个孩子组成一对,互相敲击小细棍,或者敲击中间的环。我提出下一个问题时,有的孩子把细棍当成了号角。我利用这个契机,带领孩子们在屋里即兴行进。然后,大家又把棍子当作前腿,假装一群小鹿在走路。这样,新花样层出不穷。
上述课堂,实际上就是怀特海理论见诸于行动的一个实例--一种发现的过程,好奇思维的过程,形成问题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琢磨新奇经验的过程。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允许自己来做、来看、来听。尤其是即兴,在这里以其最为开放的形式,追求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丝念头里潜在的创造性。只要我们让孩子们随着自己的直觉,十分注意地聆听和观察,创造终会显现。这种创造过程是透明的,鼓励每一个人投身其中,鼓励每一个人都成为创造的见证人。
奥尔夫课堂是一种把结果呈示于始端的艺术旅程。艺术过程的结果,是对隐藏在日常世界中的奇迹的揭示。儿童与艺术家的相同点在于,他们敢于向习以为常的迟钝感知挑战,把隐藏的奇迹揭示出来。因此,这种感悟在一开始就必须表现出来。在视觉艺术领域,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清楚,儿童画与毕加索作品之间的联系,显然更为明确。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的共同点,有助于我们用新鲜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儿童所缺少的,只是相应的技法和分类的观念而已。这就是怀特海的精确阶段所承担的任务。
音乐教育的果实
如果说通过兴趣、热情、动机和创造的激发而来的浪漫是精确的本质前提的话,那么,精确则是浪漫过程的重要结果。二者都是重要的。在音乐教育中,精确的意思,是学习音乐语言中的概念和语汇--四分音符、大三和弦、属七和弦、卡农、终止、旋律结构、和声进行、以及诸如连音、弹性速度、渐强渐弱等实用的术语涵义。此过程还包括对精确的器乐技法和音乐风格的细微变化的注意。
精确完全可以是一种浪漫的有机产物,系统地回答和组织在浪漫阶段引发的问题。实际上,即兴这个奥尔夫的核心特征,在精确阶段也有其一席之地。它不仅缓解了技术术语和正误答案的硬度和冲击,而且在三阶段中确保了对音乐概念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当我们在某特定风格内做即兴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概念的精髓。
以下课例,概要地描述了浪漫对精确所起的作用。
孩子们走进教室。教室中间立着一个空的乐谱架。孩子们坐好后,我开始在谱架的两端挂一些东西。同时,我向孩子们解释,谱架是一个框架结构的东西,我们可以为它加一点装饰品,这样,谱架看起来就不同了,我一边装饰,一边特别小心,使谱架保持平衡,不要把谱架的一端挂上太多的东西,而让另一端空着。我继续向孩子们解释,在音乐中,也有这样的原理。许多音乐作品也有一个基本的旋律框架,它也可以装饰,或在框架基础上使节奏加密,或做音符的变化。许多文艺复兴的音乐是基于这个原理的,巴洛克的不少旋律也是像我们装饰圣诞树一样,经装饰而成的。然后,我们可以借此契机,唱一段奥尔夫和凯特曼的《儿童音乐》中《三音的装饰》(Decoration of the 3rd),学习旋律框架和装饰音的即兴。
在这个练习中,我们是从浪漫的奇想(装饰谱架)进入的,在特定的风格和既定的规则(装饰音必须导入基本旋律的下一个音)范围内学习了精确的进行法则,用小小的即兴打开了这种概念学习的窗口。
下述课例,适用于一年级的孩子。
我们拿出四个积木,用它们表示拍子。我从左向右逐个指这四个木块,孩子们随之把每个木块唱作"ta",并且把第一拍唱得稍重一点。我把手的指示停下来,示意孩子们继续为每个木块唱数拍子。"嘀铃铃,嘀铃铃!"假装电话铃响。我拿起一个木块当作听筒,告诉学生,"对不起,继续数"。一边假装打电话:"喂?是。这里是音乐委员会。是啊,学生完全理解在哪里(也就是我拿起来当听筒的那个积木块)休止。是的,我也同意你的说法。他们的确是聪明孩子。对不起,又来电话了,"我放下这个假装听筒的积木,又拿起另一个。孩子们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数拍子时,到这个积木的空缺处,把它唱成休止。接下来,再给孩子们四个物品,由他们选择把休止放在什么地方.
这种活动在一开始时可能有点枯燥,但是从电话铃响起这个小把戏开始,气氛和情绪马上热烈起来,而且带进了一些神秘感--下一个电话铃(休止)是哪一个?通过他们自己对音型的创造及组合,学生实际上是在搭起通向作曲的桥梁。
以上之说并不意味着,在音乐概念和技法的乏味养料中,一定要撒些"芝麻街"的歌舞调味。它的重要的特征,在于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接触相关音乐概念时,使音乐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整个过程从发现起步,然后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用即兴来巩固理解,再基于原理让孩子们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变形。
许多人把奥尔夫音乐教学完全与浪漫阶段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曲解。尽管这的确是奥尔夫的一大特色,然而事实上它还存在一种深思熟虑的有序性,引导学生从最基础的固定低音和五声音阶起步,通过系统而有序的即兴,走到功能和声以及更远。目前,为期三周的奥尔夫暑期培训班的教学进程,一般都遵循这个思路。然而,奥尔夫本人是拒绝把这种路径系统化的,也反对把它变成一种方法。所以,每个教师必须创造自己的课程。
螺旋形上升
我们必须记住,对精确的习得,并不是学习历程的终点。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怀特海的观点这样说,"一个仅由技法装备起来的音乐家是世界上最无用的。"音乐要开花结果,它必须从浪漫的沃土中吸取水分。水分催促种子发芽,又滋润着植物的成长。音乐的概念理解和音乐的相关技法(植物),是与我们对想象的渴求(水分)结合在一起的,这两者的结合,才能生长出有思想、有灵魂和发自内心的音乐表现(花朵)。这便是艺术旅程的顶点。
在奥尔夫课堂的表演学习中,一首作品往往转变成为一种戏剧性的结尾,派生出若干片断的即兴。这恰好是怀特海所描述的概括阶段的范例。同时,也是一种"总结考试",对理解的一种测验,诸如,什么是持续音、固定低音、五声音阶、开放或闭合乐段、木琴的双击技法、歌唱姿势、竖笛的发音、舞蹈的基本元素(时间、空间和能量)。同时,对群体合作能力的检验,也不是在教学结束时为检验而检验的,而是在令人振奋的整个合作表演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和具体的手段,为合作出一把力。所谓测验、检验,在这里根本不是纸笔测验,更不是在评委挑剔目光下的恶性竞争,倒是更像巴厘岛人庙会中的社区庆典,或是一种爱尔兰俱乐部的活动。当表演结束后,下一次的活动将再一次重复三阶段的过程,不过,是在更高的螺旋层次上的学习。
或许,我们以为这三个阶段之间互不包容,每个阶段都是极其个性化的。实际上,奥尔夫(以及怀特海)认为,这三个阶段永远是互相交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一个三和弦(由特定的三个音构成),并依照它的转位在个性上有所变化。可以这样说,浪漫是do,是既定的根基或出发点;精确是五音(sol),使之稳定和平衡;概括是三音(mi),添加色彩和个性。
在理想的境界中,每一堂课都应该包括这三个阶段的某些因素,例如,有关Ⅰ-Ⅴ和弦进行的课开始时,可以唱一首简单的歌曲"Hot Cross Buns"。教师让学生在自动竖琴(Autoharp,一种音乐课堂使用的简易刮奏式多弦乐器,可以依照需要迅速地变换和弦,译注)上用Ⅰ和Ⅴ和弦尝试各种伴奏音型。学生的不同选择,在起初都可以接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哪一种声音听起来最好?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处于浪漫阶段。如果某一个学生恰好答对了"正确的"音型,可以让他做示范。否则,教师可以示范。在这里,学生必须讲明白,旋律里的什么音可以选用Ⅴ和弦(比如,re)。此时,他们的学习便进入了精确阶段,开始运用逻辑--re在Ⅰ和弦中是不存在的,而它恰好是Ⅴ和弦的五音。现在,教师可以通过某种即兴,在概括阶段巩固已有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旋律与和弦之间音关系的理解基础上,用前述的和弦连接来即兴或创作新的旋律及其伴奏。这样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艰巨的思考。教师要提前想象,用什么途径进入今天的课,在教学的进程中,又要时刻考虑在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种境界,是真正的教学艺术。最优秀的教师,可能往往以直觉开始教学生涯,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又继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或教育学课程充实自己。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管理知识的指导下,教师的风格日趋成熟。根据我在奥尔夫教师证书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在受培训人员中,对以上所谈的方法最感兴趣而且最适应这些方法的,是那些既有感悟和灵性,又追求教学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的人们。有趣的是,前面的课例,并不见得能够吸引大学的在校学生,最能吸引的, 反而是有经验的教师和音乐工作者,因为他们有教学实验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为系统和深刻的途径。
新千年的奥尔夫
多年来,教育界忽而强调创造,忽而强调基础,教育目标漂移不定。怀特海明确认为两者都需要。重温怀特海的观点,有关创造和基础的片面论点应该结束了。怀特海的理念,奥尔夫音乐教育的50年实践,应该作为灯塔,为新千年的航程指路。
有些专家认为,目前教育的重点是计算机技能,学校应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训练。然而,近10或15年计算机进入学校课程以来,计算机技能每几年就更新换代。另一些专家认为,数学和科学应该成为美国教育的重点,顽强地企盼通过某种万能药把美国孩子从每况愈下的病态分数中解救出来。还有一些人断言学校已经不可救药,认为用网上冲浪来满足孩子的幻想就足够了。
然而,怀特海和奥尔夫的实践提醒我们,"文化是思维的活动。"学校是在主动地塑造文化,这里强调的,是主动的思维--实验的、探索的和想象的思维--这种情境敦促孩子们从多重角度来审视事物、思想和问题,用创造性的反应给予综合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在新世纪面前,这样的思维至关重要。文化是"对美的接受,"任何一种教育方案如果不能为培养完整的孩子提供全面的艺术课程,它必然是失败的。美,并不是艺术的独有属性。数学教师也可以在数字里启发学生对美的接受。然而,就唤醒美的感受而言,艺术毕竟是最适合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关于美的决策的训练,审美抉择就可能成为他们未来生活里的组成部分。最后,怀特海说的"人类感情"的意思,并不是创造性音乐活动能够自动产生的。而是说,和谐的合唱、乐队中每个人的贡献、注意聆听的即兴、群体的互动式音乐创作,肯定能够强化社会的交往。音乐活动使个人体验到集体的合力,使个人变得更加伟大。从这个意义来理解,"Harmony"(和声、和谐)既是音乐的一种概念,也是天下太平的绝佳写照。
以上所说,不是对未来教育的预言,而是说,这种教育实际上已经是美国许多课堂的现实,同时这些课堂教学也正在激励着其他的课堂教学。诚如怀特海所言,"过去知识的唯一用处,是为了今天。"新千年的教师眼下仍然教着旧千年所需的技能--教育史上永恒的东西,追求精确,充实浪漫,敦促想象,鼓励参与,以及思维的求新和体验的执著。纵观历史可以看到,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恰恰是那些敢想敢为和敢于挑战常规的人。如果今天以及未来的学校要唤醒埋藏在学生的这种可能性,就必须求助于怀特海、奥尔夫这样人物的眼光,用他们的光辉思想和实践作为动力,这样,未来世界一定大有希望。
译自美国《音乐教育者杂志》2001年11月
作者介绍:多哥·古德金,奥尔夫音乐、律动教师,执教于美国旧金山学校、旧金山音乐学院以及美国和世界的奥尔夫培训机构。
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摘自:《幼儿教育》  日期:2005-11-28 15:51:54  发布者: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 X X X | X X X | )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 | X X 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 唷 哇 | 喔 唷 哇|”老爷爷拔萝卜时“ | 哎 唷 嗬 | 哎 唷 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布娃娃》,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布娃娃着急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布娃娃》伴奏。
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不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 356 | 356 356 |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幼儿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猴子学样》的配音,以表现老爷爷和猴子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有一次,我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直辖市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音乐与儿童智力开发的关系

2004年11月25日 06:53 天天艺术
从科学的优孕优生优育的角度看,音乐是胎儿-新生儿-婴幼儿智力发育的最佳养分。
孕妇经常精神愉快,心境恬静,哼唱或聆听优美的音乐,有助于腹中胎儿获得先天性聪慧的智力,古称“胎教”。为即将分娩的产妇播送轻快动听的音乐,有助于减少和消除分娩时的痛楚,促进产妇顺产;而从新生儿呱呱坠地,降临人世到三岁这段时期,经常利用变化万千的色彩、播送美妙悦耳的抒情乐曲,让婴幼儿通过眼、耳等感知器官,传导到尚未发育完全的大脑,并产生种种反应,有助于其智力的开发和发育,使其长得乖巧,呀呀学语可提早一至三个月,俗谓乳教。
现代科学证明,在中、小学校时, 那些看谱能唱、会奏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因为,音乐上的视唱、视奏,往往必须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从而,培养了眼睛的速视能力和耳朵的审美水平,锻炼了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和聪敏。
生活离不开音乐。享有“二十世纪科学巨匠”美誉的《相对论》创建人爱因斯坦,其超人的智力,也与他酷爱音乐,自幼好学提琴无不关系。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创造型、综合型人才,重视儿童音乐教育,很有必要。
关键字:音乐  想象力  注意力  理解力  记忆力  智慧
 

对音乐教育开发智力一说的理性思考
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与实验比较多,国内在这方面的探讨一般也主要是借鉴和引用国外有关的理论观点与实验成果。
对于音乐教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问题,比较权威的阐述是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的智能结构理论。加登纳认为,智力概念仅仅和科学推理、逻辑思维挂上钩是不全面的,应该把有关生物科学以及各种文化在认知发展及运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进智力概念。为此,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他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交往智能、人格智能等。而其中,前面四种智能与音乐教育有直接联系。鉴于此,加登纳指出,没有音乐教育,这些智能将会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体因而会变成一个智能不健全的人,由此证明,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人类智能的发展。很显然,加登纳的智能概念与我们通常所指的智力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实际上加登纳也并未十分清楚地解答音乐教育究竟是怎样促进智力发展的。相比之下,美国的另一位艺术教育学和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理论似乎更有说服力一些。
阿恩海姆认为,音乐艺术的基础是感知,音乐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而这种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或缺的;同时,音乐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知觉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又都是一种知觉思维,因此,音乐教育对个体智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阿恩海姆总结说:“音乐艺术作品的巨大优势之一就是,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即足以向学生们提供独立发展他们自身心智源泉的需要的训练––––艺术作品的智力追求在于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知觉经验的各个方面。”[i][i]
最近几年里,对音乐教育与智力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在1994年8月举行的美国心理学学会第102次年会上,罗斯彻宣布了她的有关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第二天,《今日美国》迅速以《音乐课可开启数学和科学的头脑》为题对此作了报道。该报道提醒家长们注意:如果每周的音乐课尚未将你的孩子变成一名小伯恩斯坦(美国作曲家)的话,它至少可以点燃一名未来的居里夫人或伽利略的天才之光。
罗斯彻的研究是把19名上音乐课的学前儿童与14名不上音乐课的同班儿童进行实验比较,8个月后她发现:上音乐课的儿童的空间智商有46%的提高,而不上音乐课的儿童仅有6%的改善。罗斯彻对此的解释是,音乐学习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罗斯彻得出的结论是:“音乐教学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甚至永久。”[ii][ii]
另据1998年6月14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的一篇题为《钢琴课能让我的孩子更聪明吗?》的文章介绍[iii][iii],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戈登·肖博士和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弗郎西斯·劳舍尔博士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接受空间——时间能力测验的成绩,比他们听10分钟消遣性磁带高出8-9分。这一发现,被两位博士称为“莫扎特效应”。其实,上述实验在1990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研究人员在发现了大脑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自己演奏音乐后,就开始用莫扎特的乐曲做实验。其中肖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生成的神经发射图形(脑电活动)模型,把各式各样的大脑活动类型输入到一台合成器中。结果他们听到的是可辨的,但风格迥异的音乐。这个发现使得研究人员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或许音乐本身也促使这些神经细胞传递信息。于是,两位博士开始在城市贫民区的学龄前儿童身上做实验,来研究音乐教育影响他们大脑发育的可能方式。
他们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把儿童分成4个组,第一组上键盘音乐课,第二组上计算机课,第三组上声乐课,第四组除了常规课程外不上其他课。6个月后进行测验,结果上键盘音乐课的学生在空间—时间能力测试中的成绩高于其他各组学生,其中比上计算机课的学生要高出34%。
对这一令人振奋的结果,科学家们的解释是这样的:儿童出生后大脑不断发育,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环境和经验都不断在神经元(即大脑内传递信息的微小的带电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神经回路和图形。而如果大脑不利用这些神经元,也不在它们之间建立通道,那么它们就会被削减掉。也就是说,儿童所处的环境越丰富多彩,其大脑网络就越发达。显然,丰富多彩的音乐为儿童大脑网络的发达注入了活力。[iv][iv]
关于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刘沛运用美国的有关统计数据进行了这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得出结论:学生学习音乐能提高其语文、数学成绩。学能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是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编制和实施的全美高中学生的标准化测验,内容分语文、数学两部分,主要考学生的词语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参加学能测验的考生须填写问卷,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他们是否学过艺术类课程,学过何种课程(包括音乐表演与欣赏、剧作及演剧、美术史与美术欣赏、舞蹈、戏剧欣赏、摄影与电影、美术与设计等八类)及学习年限。在对1987年至1993年共7年的SAT成绩和学生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1、学习过音乐课程学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高于全美学能测验考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2、学习过音乐课程的学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均大大高于没有学习过艺术课程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3、音乐课程学习的年限愈长,上述优势则表现得愈明显;4、没有学习过音乐课程学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均低于全美学能测验考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v][v]
在国内,虽然像上述这样有说服力的统计分析并不多,但有关音乐教育能提高学习成绩的事例报道也可常在报刊杂志上见到。正因为这样,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学生智力这一观点被许多人所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的片面化、简单化理解。
一些人认为,学生只要是在学习音乐,其智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学习成绩也会随之得到提高。他们很少去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去教音乐,学生应该怎样去学音乐,也很少去思考音乐教育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着智育功能的。这样,就难免有人把音乐教育无条件地视为是开发学生智力与提高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并片面地抱着开发智力和提高成绩的目的去进行音乐教学;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又不注意遵循音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使音乐教学的本身艺术化、审美化;家长们也难免常常听到来自教师或有关权威人士的如此忠告:“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让他学学音乐!”
应该明确,音乐教育智育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音乐教育必须是独立存在的、审美的、艺术化的音乐教育,而不是智育化的音乐教育。音乐必须是作为一个与科学相对应的领域而不是仅仅作为智育范畴里的一门知识而发挥作用。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音乐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出智育的功能。
审美的、艺术化的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表现在像阿恩海姆所指出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也表现在像罗斯彻所指出的,它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还表现在像戈登·肖博士、弗郎西斯·劳舍尔博士所指出的,它能有效促进儿童大脑产生神经回路和图形,进而提高个体的空间——时间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提高与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整个智力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审美的、艺术化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具有智育的功能,主要也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由于音乐这门“知识”能够直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主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地减轻智育本身对学生身心所施加的压力,从而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换句话说,除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外,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其对智育所起的平衡作用来发挥智育功能的,或者说,音乐教育是由于有效地遏制住了智育膨胀所造成的学生心智的片面发展来对智育发挥辅助作用的。
那么,怎样来理解音乐教育对智育的这种平衡作用呢?
脑生理科学认为,人脑的两个半球具有基本的分工,左半球主要负责抽象思维,俗称“数字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俗称“艺术脑”。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斯佩里在对人脑两半球施行“分割术”时发现,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有大约20亿根神经纤维相互联系着,它们每秒钟由一侧向另一侧传递着400亿次冲动;同时,两半球之间又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转移机能”,当一侧半球受损时,它的机能可以转移到另一侧半球去。斯佩里的这一发现表明,两个半球的分工只具有相对意义,二者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相比之下更为重要。就是说,一个半球的长期兴奋和劳累与另一个半球的长期抑制和闲置,不仅不能获得左右脑的协同使用所产生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使处于长期兴奋状态的半球因过度兴奋而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因过度疲劳而受到损伤;同时也将使长期处于抑制状态的半球趋于迟钝而无法对另一半球起到缓解的作用。
布莱克斯利指出:由于今天教育严重偏向语言分析,许多学生变得习惯于左脑思维,以至于除了使自己成为“学者”之外无事可做,为此,他呼吁要进行一场教育中的“右脑革命”[vi][vi](即许多人所说的“向右转”)。的确,学生们长期为语文、数学等“主课”所累,左脑正是处于长期兴奋状态和超负荷运行状态,这一方面会导致左脑的工作效率降低,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则有可能造成对左脑的损伤,最终影响正常的学习与思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右脑革命”者的音乐教育发挥出了特有的作用:它使学生的右脑兴奋起来,把大脑的兴奋灶暂时由左脑转移到了右脑,使左脑得到足够的休整而不至于受到损伤;它改善了由于左右脑平衡失调造成的右脑所处的长期抑制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同时其传导与储存能力也相应地得以提高,使大脑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配合和发挥,从而也提高了左脑的工作效率。洛札诺夫经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以优美的音乐使左脑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况的2.17倍-2.5倍。因此,音乐教育的实施,一方面保护了大脑特别是保护了承担着艰巨学习任务的左脑的健康,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了大脑的工作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学生长期为语文、数学等“主课”所累,不仅仅是累了他们的左脑,而且也累了他们身体上同知识学习有关的其他器官(如视觉、听觉器官)。音乐教育同样也可以使这些器官得以适当休整,并通过别的器官的介入与协同作用,使这些器官更加灵敏和适用。比如,学生学习音乐所需投入的生理器官就比其他学科要多,它需要学生眼看、口唱、耳听、脑思、手动、四肢乃至全身运动。各器官的协同活动,不仅使在学习中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的器官消除疲劳,而且由于有其他器官的协作,学习中使用较频的器官的工作效率也会大有提高。
上面所述,可以说是音乐教育对学生生理方面受到的来自智育的压力的缓解。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心理方面受到的来自智育的压力得以解放,即音乐教育能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趋于平衡。
智力是一个多维结构,它不仅包含逻辑思维,也包含想象、直觉等形象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不仅包含理性概括,也包含直觉综合;不仅包含意识层面,也包含无意识层面;不仅包含科学分析推理,也包含知觉辨别和类似性联想。总之,智力既包括理性的维度,也包括感性的维度。
智育偏重于理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培养,音乐教育则偏重于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的激发。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学校教育无论是偏重于理性的方面,或者是从理性的方面逃向感性的方面,都不可能获得圆满的教育效果。因为“这两方面支撑着一切知识领域中全部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没有一方的帮助,另一方也就不是完满的”,这两方面“并不各自分离地行使其作用,几乎在每一情形中两者都需要相互配合。因此在教育中,偏重某一面而忽视另外一面或将两者割裂开来,都只会让我们试图使之完满的心灵变得残缺不全。”[vii][vii]不过,就目前情况看,学校教育是理性因素压倒了感性因素,学校教育主要还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显然,当学生长时间地从事理性活动时,他们是迫切需要借助感性形象来扩充和开拓他们的全面思维能力的,而且感性形象还能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调剂,并能平衡和补偿他思维方法的不均衡性。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但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促进学生的感性成长,而且也只有在促进了学生感性成长的前提下,才可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音乐教育对智育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能使学生的感性方面与理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均势,并使这两方面的发展保持相对的平衡,由于二者的平衡同时也是对相互的促进,因此,正是在这种相互的促进之中,音乐教育实现了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这种审美情感能够直接牵动学生的理智感,激起他们对科学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而这也是智育本身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的一个基本条件。对此,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viii][viii]
卡巴列夫斯基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大基础,为了取得两者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学校教育,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它就没有资格称为普通教育。同样,学校教育如果只重视智育而忽视音乐教育,不能使学生智力的多维结构得到平衡发展,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它也就没有资格称为学校教育。
上面我们分析了音乐教育是如何发挥其智育功能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的发挥是间接的,有条件的,它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这一中间环节来实现的。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坚持了音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本质,也就是说,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是作为审美教育而不是作为智育来实施的时候,它才能够使学生的右脑兴奋起来,并使左右脑保持协调发展;它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感性成长,从而也才可能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并使学生的感性成长和理性成长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我们以为就像科学知识教学那样,在音乐教育中并不需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而只要是让学生接触、掌握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学生的智力就一定会提高,因而把音乐教育完全纳入到智育的轨道,把音乐仅仅是作为一门智育范畴里的知识而教给学生,并且照搬科学知识教学的方法来教学音乐,那么,我们很可能除了增加学生在智育上的学习负担外,再难有其他正面的收获,从而有可能使得音乐教育既达不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也达不到发挥智育功能的目的。
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
音乐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最易引起儿童感情共鸣,儿童最早接受教育就是从感受音乐开始的。那么,怎样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1、感知觉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要及早重视孩子的感官训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听周围的声音,说出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可让孩子模拟其熟悉的音响节奏。如:小鸭叫,青蛙叫,汽车、火车的笛声等,并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动作把对节奏的感受和反映表达出来。让孩子拍拍手,跺跺脚,说一说,敲一敲,培养孩子的眼,口,耳,手,脚的协同配合。
2、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借助于歌曲对儿童强烈的感染力,选择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孩子在听听唱唱中不知不觉地丰富词汇。可以让孩子欣赏一些富有儿童情趣的乐曲,让孩子用听觉辨别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同时还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编故事的环境,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如:欣赏钢琴曲“小鸟捉虫”,孩子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编出自己喜欢的,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从中促进语言的发展。
3、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思维是随着语言的掌握而发展起来的。家长在教孩子唱歌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在熟练掌握歌曲旋律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编,填上自己想唱的歌词,并配上与歌词相适应的动作,以达到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另外,家长可通过让孩子欣赏多种性质的音乐发展思维。如:选择快乐活泼的,抒情优美的,热烈欢快的,雄壮有力的各种不同的乐曲,启发孩子根据音乐的不同性质用动作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通过欣赏乐曲“龟兔赛跑”,使孩子能正确判断哪些音乐是描写小白兔的,哪些音乐是描写乌龟的。家长可以在孩子听音乐前,通过看图书,听故事等,对小兔和乌龟的特征有所了解。当听到单簧管在高音区演奏出欢快跳跃的旋律时,孩子能把对小兔子形象的视觉记忆和音乐所表达的旋律联系起来。同样孩子也能把大管在低音区演奏的节奏缓慢平稳的旋律和视觉记忆中的乌龟联系起来。在整个过程中调动孩子各种感官积极活动,并通过对事物的分析、联想,通过联想形成思维判断。
智慧人生:家校协同教育讲座之四
聆听乐音,拥抱艺术,享受人生
深圳市育才一小   王智慧
亲爱的家长朋友:
春天好!很高兴有机会与您相识、相约、相伴,同赴孩子成长之旅,一路听雏鸟嘤嘤有韵,一路看小树节节拔高。即便我们还不一定熟识,但我们能感觉您的目光如炬凝望着校园的航向,而我们同样以含笑的目光迎接您检阅的方向。
“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新学期履约而来,孩子像候鸟返巢飞回我们的视野,校园因此增添勃勃生机。看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眸,想到他们纯净如玉的童心,作为学校的成员都会思忖着如何保护这可贵的灵性。有人说现代孩子的灵气消失在大量的作业中,消失在统一的“标准”中,消失在呆板的评价中,此话不无道理。为了给我们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特长培训活动,以丰富孩子内心世界,提升孩子文化品位。这学期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喜爱的活动,让每个孩子发挥潜在的才能,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的宗旨,创办育才集团交响乐团,面向全体孩子培养艺术特长。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把文学所不能表达的留给音乐吧。”似乎语言的终结就是音乐的开始。可见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陶冶、灵魂的净化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人提倡胎教,一个幼小的生命未出世前就会接受到音乐的熏陶,足见音乐是多么丰富、多么深透!贝多芬更是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
的确,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抛开所有明确的情感,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无限渴望之中,把自我引领到最高、最纯粹的精神世界。许多人活了一辈子未能好好欣赏音乐艺术,实在令人遗憾。这是因为人类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开发得比较早、也很发达。唯独对听觉的早期训练过于忽略。而恰恰听觉更易于接近智慧灵性的层面。在西方发达国家,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小品已成了幼儿教育开发智力的必修课,钢琴、小提琴、萨克斯、单簧管、长笛、黑管、圆号等是孩子们手中常见的玩具。国家教委艺教委主任、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讽先生谈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时,曾不无感慨地说:“按现有的条件来说,要配齐全国中小学的标准师资,大概需要一百年。”整整一百年!我们的下一代何时能接受到完整的音乐教育?所幸的是在特区深圳,在南山育才,我们的孩子能享受到更多的眷顾,我们的身边就活跃着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音乐从教者和立志推进音乐事业的专家、领导。育才交响乐团的成立就给广大孩子提供了一个无比巨大的舞台,将实现许多孩子斑斓的梦想,同时也满足众多家长望子成才的渴盼。真的培养一批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塑造一所规范加特色的校园。
昔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色 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人亦有染!从小让我们的孩子饱受艺术的熏陶,自然就给孩子的心灵染上了一层真善美的光华,让它在悠悠岁月散播芬芳。更可贵者,在我们的交响乐团,我们的孩子不仅能享受到美好的乐音,掌握着过硬的技能,还炼就步调一致、令行禁止而又团结协作的品行。指挥棒下,起,可万马奔腾;收,则水过无痕。收放停顿之间,余音绕梁,意韵悠远……
育才集团交响乐团落户育才一小,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交响乐团工作一切从零做起,因而家长朋友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孩子毫无音乐方面的基础,学校和孩子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有信心万里关山从头越。我们将聘请有才华有爱心的专家辅导我们的孩子,不求功利的回报,但求事业的延续。借助艺术教育的平台,竭诚为孩子的成长服务,为家长的需要服务。乐团供大家选择的乐项有:大提琴 、小提琴 、贝斯 、单簧管、长笛、小号,萨克斯、双簧管、大管,其中大提琴、贝斯、小号、双簧管、大管由学校提供乐器,其余自理。二月十九日晚上7:30在新建的D楼三楼我们将恭候您带着孩子前来选项。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胡新叶起新知。” 关注心灵,心灵会放出光彩;关注人,人会创造神奇;播种爱,爱会开出花朵;播种真善美,真善美会变成春天。我们等待每一个真正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每一个真正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每一个真正关注孩子优质人生的父母在那一刻与音乐相约,与我们相约,与孩子的明天相约!
谨祝各位家长朋友心想事成!
愿以我们的真诚架起您和校园之间美丽的彩桥,共赴心灵之约!
你们的朋友:育才一小
04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