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你要抛弃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38:26
上海,你要抛弃谁???


  
   2007年8月,上海市出台禁止“群租房”,房地局下发增补后的《业主公约》、《业主临时公约》示范文本,不仅对人均承租面积标准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还明确规定民房出租,一间房只能出租给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居住。即使单位承租用于员工宿舍的,也应该符合这些标准。
   9月6日,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沪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治群租房行动正式展开。被称为“上海滩第一群租小区”的中远两湾城,通过这次严厉的整顿,将会让633家群租户在数月内消失。这种一刀切治理弱势群体的行动引起主流舆论界的强烈质疑,引起全国人民普遍关注。
  
   上海此举行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众说纷纭。
   支持方认为: 此举行动可以清除群租群体制造垃圾、噪音,存在明显消防隐患,混乱作息、扰邻,给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带来混乱和治安问题。
   反对方认为:在上海高歌“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大好形势宣传下,此举通过行政手段强令禁止群租房是对弱势群体的打击,是对民生的漠视和蔑视。实际上就等于将上述那部分合租群体从“拼房”中挤出来,他们要么为因此付出更大的房租代价,承载更大的经济负担;要么被迫背负巨债去买房,被挤进了“房奴”的队伍;要么只能用脚离开这样的城市另谋发展,甚至是不得不悲怆地卷起铺盖回家。每一种结局,都伴随着民生的艰难与沉重。这也说明,这样的社会公共管理,离体恤、关注民生太远。
  
  
   上海的一刀切禁止群体租房,还上海一个安宁的住宿环境,当然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对于那些漂在城市里买不起房、工资也不够高的租房一族来说,这个规定近乎残酷。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或许没来得及找份工作,但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几个人合租一间房,在他们看来是节省成本的最好办法;想到上海打份工养家糊口的外来人员,挣钱很不容易,多少苦都能吃得了,住的地方也不敢奢求,几人挤在一起,只为能省几个给孩子读书的钱,可现在,城市却用越来越高的门槛在阻挡着他们;就是城市白领,在高昂的房价面前,也有不少无奈者只能以合租的方式默默承受……
  
   在上海物价高昂的城市里,人们的普通感觉到生存的极大压力,以至于在来上海的广大外地人都说:“赚钱都奉献给上海了”,如果只用一刀切来解决群租房并不是长久良方,而政府推出廉租房,对于上海广大普通市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对于数量庞大需要租房的外地人更没有奢望的份了。
   那么以此相论,上海是否演变成精英上海?上海是否要抛弃大部分弱势群体和外来民众呢?
  
  上海的发展
  
   1979年,共和国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海边划了一个圈。成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因深圳毗邻香港,所以选择了深圳,深圳那时成了共和国的宠儿,享受中央极大优惠政策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绽放出光芒四射的魅力和耀眼的光环。
   在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睿智的目光放到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
   1990年2月13日,邓小平同当时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谈到建议开发浦东时说:“你们搞晚了。但现在搞也快,上海条件比广东好,你们的起点可以高一点。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就在鼓动改革开放这件事。胆子要大一点,怕什么。”2月17日,邓小平谈浦东开发问题,对李鹏说:“你是总理,浦东开发这件事,你要管。”3月3日,同江泽民等谈话时又说:“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比如上海,就是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4月18日,李鹏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上海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国家提出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重点倾斜和大力投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商业、贸易、航运中心,浦东开发、开放十几年来,浦东新区等于新造了一个上海。在陆家嘴金融、银行、证券所扎堆的贸易区里,有中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和正在建设世界第一高楼的环球金融中心为代表的金融区里,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
   以上海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上海以平均40层以上的高楼密度居世界第一,人口拥有数量在世界大城市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纽约。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已经有246家在上海投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4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50家、外资研发中心196家。
   目前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三位。
   长兴岛屿兴建中国最大船舶制造基地,东海大桥和洋山港的建设及2010年成功申办世博会和虹桥国际机场的扩建,充分说明上海在中国重大国际工程和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也是中国唯一GDP过万亿的城市,比上年增长12%,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已连续第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上海能成为金融中心吗?
  
   上海正在着力打造中国金融中心,同时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浦东在短短的十几年间由一片农田迅速发展成为高楼林立的繁荣的金融中心,这是中国经济崛起最为深刻和具体的佐证。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上海众多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上海目前的证券交易所、货币、外汇和黄金交易市场在国内独占鳌头。在加入WTO的最后协议里,首批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城市名单中,上海也榜上有名。目前,外资银行已经有70多家进驻上海,其中30多家开展了人民币业务。为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针对金融企业税收、金融人才购房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较高的市场自由度和宽松的环境,上海在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进入、对外开放中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
  
   然而这并不是说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是完全无法动摇的。最近一段时期的政策变化也确实给上海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中央提出的实现缩小贫富差距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的策略意味着政策的中心将逐步从沿海地区向相对欠发达中西总地区倾斜、从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延伸,这包括进一步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经济振兴、2006年,天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2007年,西部的成都和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专家称之为“新特区”等。这表明,绝大部分优惠政策集中在上海或由上海独享的日子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国务院于2006年5月将天津滨海新区确定为新的全国经济增长中心,从而可能造就天津以及周边地区成为继80年代的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之后的“第三次经济增长浪潮”的中心。天津幷且很快向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金融改革试点的请求,包括以产业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允许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创新消费信贷和中小企业融资;设立上海和深圳之外的第三个交易市场以促进产权交易;试点开放外汇市场和资本账户幷引进离岸金融业务等。
  
   凭藉现有的市场基础和独特地位,上海将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改革和开放的最大的受益者。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无疑得益于中国经济与金融的改革和开放,但可以说,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仅仅只是开了一个头。早在2005年6月,国务院就批准上海浦东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但由于种种原因,上海在过去没有能够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在一些前沿性的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金融改革和创新方面也同样如此。2006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中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这一方面与上海浦东新区构成了竞争,但另一方面,在改革方面的竞争可以推动上海在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据有关学者分析,尽管上海在许多方面远远领先国内其他城市,但在大公司总部的分布上,上海落后于北京。一部分总部设在上海的公司也承认,公司高层每周花费很多时间奔波于上海与北京之间,由于政府和企业大部分决策仍然在北京,新增的金融活动是否会转向其他城市,对上海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中国,上海并非唯一渴望成为主要金融中心的城市。中央正在努力将与北京相邻的天津打造成另一个商务及金融中心。而北京自身也将加入对亚洲最有影响力金融中心的角逐。特别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中央投资2800亿巨额资金进行建设,此举使北京在世界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在过去10年中,北京开发了金融街(行情论坛),这里坐落着中国央行、中国最大商业银行的总部和许多政府高层决策机构。
   在这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却容纳着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控制着中国1.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美国私人股本集团黑石(Blackstone)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投资30亿美元的重大决定,就是在北京做出的。
   北京尽占首都地缘之利,拥有中国最优秀的高校资源和人才资源,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80%左右集中在北京,如此庞大的资金调度总量,在东亚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此外,中国保险业三分之二以上的资金统一运作也在北京完成,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结算中心。还有,国有资产总量的一半以上,由总部在北京的国有大企业所控制,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移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华能、中远等,它们所带动的庞大的资金流,是北京成为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
   北京意识到,经济是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基础,而金融则是经济的核心。事实上,北京坐拥“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及九大银行总部,占据了中国银行业务总量的60%以上,集中了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80%左右;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再保险三大保险公司的总部都在北京,中国保险业70%以上的资金也在北京统一运作。资料显示,2005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位居全国第一。
    
   至于上海,迄今为止,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实施始终让人不甚了了。首先,上海想要成为怎样的金融中心?是纽约、伦敦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是着眼于为内地蓬勃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国内金融中心?似乎上海始终在"在岸"和"离岸"之间徘徊,如果说上海希望成为离岸中心,那么其直接的对手是香港,这意味着上海有能力吸收很多的非居民存款,并成为净资本输出地,这至少在目前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上海目前致力建成国内金融中心,那么其直接对手是北京,这首先需要国有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巨头们愿意将资金调度和结算机构等迁移到上海来,更多地依靠上海来展开国内的人民币业务。上海目前已有的条件是证券交易所、货币、外汇和黄金交易市场,但目前直接在上海的金融机构握有的金融资源仍难和北京抗衡,更为关键的是,近两年来上海在金融行业的发展显露了疲态,至今其金融行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尚不及北京。
   目前港沪京的三足鼎立之态而言,上海的角色是超越者,这意味着上海必须在金融增量方面,击退香港和北京,争得最大份额。上海应清醒地看到,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香港这个遥遥领先者,上海需要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此外,分析人士之间也存在争论,不知道是否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成为香港的噩梦,抑或两个中心在未来10年会形成强大的联合体,将一个庞大本土市场与一个没有资本管制、以西方治理和法律标准为基础的交易所融合在一起。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用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来衡量,香港都已经成为亚洲和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同时,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市场经济制度健全,这是其优势所在 ,法治、开放的市场、透明度、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本和自由兑换的货币是香港竞争力的有利条件。这些软件基础上海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
  
   2006年,上海陈良宇的及大小十数名官员的腐败案发影响了上海的声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无论在监管方式方面,还是在产品创新、公司治理方面,都是领先于上海的。有专家则认为,在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上,上海还无法与香港比较,香港是世界第九大股票市场,上海的股票市值不及香港的一半。虽然内地资金非常充裕,流动性已引起央行的关注,但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优质企业却仍愿意到香港上市。
  
   在银行业务方面,上海的银行资产仅及香港银行总资产的41%。香港拥有许多世界级的银行,全球100家大银行,有70家落户香港。香港银行的海外业务约占贷款总额的13%,香港金融开放及国际化程度远超过上海。事实上,今年3月英国伦敦金融城公布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调查报告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报告显示,伦敦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纽约其次,香港和新加坡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而上海排名第24位。报告称,由于在人才、市场管制及企业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上海,从各项指标来看,目前都无法跟香港比。但是,上海毕竟是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花旗、汇丰、渣打、东方汇理、荷兰银行等19家外资银行都不约而同地选定其驻上海机构为主报告行,上海的商务成本与香港比起来较有竞争力。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额去年超过了香港。
  
   上海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首先上海拥有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国际交通便捷,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而且上海地处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增长最为迅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潜力很大。与香港相比,上海更易获得整个中国经济的能量。上海的经济实力和其连带的长三角经济地带是香港无法比拟的,当然香港也不会坐视不理,香港越来越受到上海咄咄逼人的挑战,曾经光芒四射的深圳欲以打造金融中心与上海抗衡,但随着国家金融战略政策的转移以及处在香港、广州等城市的尴尬的边缘化,深圳已经不再向上海叫板了,逐渐向香港靠拢,努力打造成为香港的后勤基地。
  
   由此相论,上海面对北京与香港的挑战,能成为金融中心吗?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能否继续领导中国未来的经济中心?
  
   目前引领中国最发达地区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在领跑中国经济的最重要动力。
   2006年珠三角(广东省)GDP达到25800亿,是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第一的省份,占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的比重达到12.3%;
   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苏浙沪)GDP47493.9亿,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7%。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增速均值达到14.7%,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从2006年经济总量发展情况分析,上海继续扮演龙头老大的角色,成为全国首次GCP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城市,达到10296.97亿元,江苏实现GDP21548亿元,浙江15648.93亿元。
   2006年环渤海湾经济圈GDP总量:54628.73亿,超过长三角,生产总值占国内比重达到26.1%;北京GDP7720.3亿、天津GDP4337.73亿、河北GDP11613.7亿、辽宁GDP9257亿、山东GDP21700亿。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是目前领跑中国经济的火车头,然而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及向中西部和北部经济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那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还能继续成为中国未来经济中心吗?
  
   “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天津”。这已经成为国人熟知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深圳率先改革,带动珠三角;90年代浦东率先开发,带动长三角;新世纪前10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进入“国家战略”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而打造的环渤海湾经济圈:“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心,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湾经济圈发展战略。目前新规划的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中东部和北京、天津在内的七省、市、区,陆地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4亿,分别占全国的12%和20%,经济总量(GDP)占全国的1/4以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整个范围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是中国亚欧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专家指出,此地区作为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对于解决中国经济南北差距具有特殊作用。专家认为,在2010年左右,环渤海经济圈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 由于享受税收优惠,这里的土地也比上海或深圳便宜得多。有关方面希望这里能成为制造业的动力源泉,生产包括飞机、汽车、微芯片和化学品在内的诸多产品。
  
   2006年6月,中央通过《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这一事件成为主流言论认为,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担负起引领中国经济未来的使命。紧跟着,6月8日,投资100亿欧元的空中客车已经决定落户滨海新区。据悉,组装于欧洲大陆之外的首架空中客车,将于2008年起飞。此举似乎立刻成为主流言论的佐证,滨海新区的热度再次升级。
  
  
  一些观察者认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比上海浦东来得更猛烈,因为滨海新区的发展将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甚至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推动,将发挥重大作用,环渤海湾更大优势的是拥有中国最多能源资源基地的山西省及东北重工业制造基地和河北新发现的10亿吨油田的能源资源。这个时代,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保证。
  
  而且,滨海新区的开发不完全等同于深圳和浦东的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一开始就被确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全国新阶段改革开放提供示范性经验。深圳和浦东的最初开发动力则重点来源于政策或财政倾斜等等。换句话说,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已经涉入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深水区”,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就是为了让滨海新区在“深水区”给全国的改革探路。
  
  2006年,中石化投资的125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已经于当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以后,产业链的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投资约80亿元的天碱搬迁改造、新港船厂搬迁改造工程等项目全面展开;全长144公里的京津唐高速二线天津段,已有34公里于去年底通车,西段110公里计划于2008年6月底建成通车;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以2015年为目标年,按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6.6万架次设计,总投资约26亿元,计划到2007年底竣工,目前进展顺利。
  
  天津港据称辐射面超过深沪,已与170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国际港口、1万多户外商建立通航与贸易关系;其二,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法国空客总装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总投资100亿欧元的空中客车落户滨海新区,投资力度不亚于三峡工程。这是空客除德国汉堡、法国图卢兹之外第三个A320飞机总装线项目,也是欧洲以外惟一的项目。
  
  
  
  当年以深圳经济特区为首的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面临着土地开发消耗殆尽、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劳动力与土地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局面,珠三角地区“电荒”、“油荒”、“劳工荒”接踵而至,要素供给不足,土地、劳动力、能源配置等均出现瓶颈。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珠三角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珠三角制造业早已大量向北上转移,而且珠三角发展空间越来越缩小,影响力越来越低于长三角和环渤海湾,面对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的挑战,2003年,广东省就推出了“泛珠三角9+2规划”。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九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目前泛珠三角经济区跨越国界与东盟对接,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和机制创新作了新探索,上世纪八十九年代以深圳经济特区辉煌一时的珠三角,面对落后于长三角和渤海湾经济圈的经济,珠三角企图通过扩张和跨越国界合作,虽然“9+2”的模式有些松散 ,但是广东通过扩张和合作的模式试图努力找回曾经的辉煌!
  
  
  
  目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无疑是中国最发达地区,但是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扩张、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长三角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产业能级瓶颈的严重约束,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调整。
  
  长三角现在不但能源资源极端缺乏,而且更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扩张,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更由于长三角制造业成本的剧烈增加,长三角的制造企业开始向安徽和苏北大量转移。
  
  德国大众2002年就计划在上海之外建设新厂,上海方面则极力挽留。然而,由于汽车业利润日趋微薄,上海大众最终将普桑的生产基地建在了江苏仪征。
  
  2004年,跨国企业联合利华将生产总部从上海迁往合肥,是当时震动上海的新闻,跨国大型制造企业因为上海的成本急剧高涨,纷纷逃离上海。
  
  2007年10月,投资约19亿元人民币的上海通用试车场在迁出上海崇明后,将于本月正式落户安徽广德。作为通用汽车在亚洲的最大试车场,上海通用广德试车场一旦建成,将大大提高通用汽车联合研发新产品的能力。通用此举更让上海感到失落。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面临土地、劳动力成本高涨,电力、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迫使跨国制造企业纷纷逃离和迁出上海,向安徽、苏北和江西等地区转移。
  
  在以中央提出的实现缩小贫富差距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的策略意味着政策的中心将逐步从沿海地区向相对欠发达内陆地区倾斜,那么上海似乎再享受国家的重点投资优惠政策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在以天津滨海新区打造北方经济中心和以重庆、成都为国家新一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更可以看出国家战略的中心和重心转移到北方和中西部广大不发达地区。
  
  
  
  面对国家战略政策的转移,那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的越来越受到环渤海湾经济圈子的挑战,而作为长三角地区受到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的严重稀缺和商业成本的高涨及跨国企业的逃离,而上海必须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基地,2005年,上海投资53亿建立安徽淮南田集电厂,2007年,中广核沪皖三家联合总投资460亿在芜湖建立核电站,充分说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是多么需要安徽这样一个大省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基地。特别是今年夏天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事件,严重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制约和困绕长三角的问题,长三角的企业必须转型和创造及创新,面临长三角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长三角必须向安徽和苏北进行扩张,进行资源整合和区域联动及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进一步深入促进经济区域一体化,“大长三角”呼之待出,然而面对安徽及苏北城市 纷纷提出加入长三角。
  
  
   而长三角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城市化水平不低于20%、GDP总量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5%、人均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20%、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不低于10等成为入会“门槛”。把安徽和苏北城市拒之门外,长三角用经济指标来设置高门槛,势必会阻挠次发达城市分享区域经济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是典型的嫌贫爱富”,更加阻碍经济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转移。
  
   与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的扩张相比和进一步加快地区区域性联动及发展各自的优势,长三角显然是在自我封闭,打造典型的“富人区”,同时这是跟邓小平同志当年开发浦东的意义相左,邓小平同志1991年就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到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1992年,他再次强调:上海开发了,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由此论断,邓小平同志希望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思路,而并不是仅仅长三角眼前日益饱和状态的闭关自守。
  
  
  
  
  上海,你在抛弃谁?
  1、高昂的房价
  
   2007年5月份上海一手房均价达到10439元/平方米的基础上,6月份的房价再涨,并且呈现出从原先的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迹象。纵观上半年数据,前6个月上海商品房的总成交量比去年同期高出23.3%,达到1290.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的成交量高达1046.4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22.9%。上海网上房地产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上半年商品房平均成交价格已突破万元关口,从去年同期的9813元/平方米,上蹿到10028元/平方米。 震惊全国的上海房地产的“高端新闻”莫过于汤臣一品均价11万的天价楼盘,创造中国房产的“巅峰世界”神话,此举说明上海将逐渐成为富翁的俱乐部和天堂!
  
   房价是怎么样放开的呢?
  
   1998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而改为货币化分配。停止福利分房后,新建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同时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当年中国建设银行发出了中国的第一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随后,7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23号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也就是停止福利分房。从此中国房地产进入商品化市场。
   2000年的上海的房屋每平方米均价为3326元,到2004年时均价已上升至6385元,涨幅达到92%。2001年,上海只有4%的住宅售价超过8000元/平方米,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16%。到2005年第一季度,有40%的住宅成交价格超过8000元/平方米, 而市中心的房价更大多已经突破16000元每平方。
  
   在居高不下的房价下面,老百姓们面对越来越多新建的商品房只能望楼兴叹,一套房子至少百万以上,而以上海的工资水平上涨速度远远不及房价上涨的速度,以目前上海平均月薪3000元计算,要得多少年才能买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央行加息,无疑是让众多的购房者望而却步。
   那么在高昂房价面前,市区拥有旧房子的百姓只能等着拆迁,住安置房。然而安置房与商品房又是有区别的,今年8月份,《南方周末》报道的上海浦东康桥镇安排拆迁的农民住劣质房,领导住别墅区。说明安置房存在的问题让百姓同样担忧。
   10月份《财经》杂志曝光,浦东新区副区长康慧军落马的“违纪行为”与其利用职权低价购买房,抛售挣取差价有关。其涉及的房产共计24套,其中8套已经出售,获利达1600余万元。消息人士说,所涉及房源多为“豪宅”一级,其中16套在其妻王某名下,8套在康的名下。由此康慧军被媒体称为“炒房区长”。
   在上海,与康慧军同样利用职权低价购房,抛售赚取差价的暗藏的官员也许并不在少数,一些官员的腐败不仅是一种病态的社会问题,同时亦成了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炒房团勾结起来共同炒房谋取暴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喊了多年房价下跌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的一厢情愿。诚然房价也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核官员的政绩和财政收入的关键性数据,更涉及到某些相关部门利益,当然政府也不会痛下狠心割肉来大幅度降低房价,喊了多年减低房价也只是光打雷,不下雨的局面。没有房的老百姓们只能望楼兴叹,或者倾其一生成为“房奴”。
  2、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平等待遇
  
   上海外来人员总量达581万人,这庞大数量的人群为上海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上海,本地户口与外来户口有着不平等的待遇,具有上海户口的可以办理“四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从外地来沪工作但没有上海户口的人员,上海社会保障局推出保障外来从业人员权益的两部法规,《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外来从业人员在参加综合保险期间可享受日常医药费补贴待遇。标准为每人每月20元。
   在上海生活指数如此高端消费的城市,区区20元完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但是这个钱是只能消费不能提现。外来务工人员对上海做出辛勤汗水的奉献,却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险,无疑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歧视的不平等国民待遇。
  
   2000年前,上海对外地来沪的人群就业有很大的歧视,不管任何地方人来上海,都被上海人称之为“乡下人”,就业的岗位对外地户口大加限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及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上海对外地户口的限制显然不能满足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于是大量解禁了户口这一歧视政策,但某些职位方面依然限制着外地户口。上海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是外来民工们用着默默无闻的辛勤汗水建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离开不了外来民工的辛勤奉献,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是处在城市边缘民工群,上海出台的群租禁令,无疑是伤害这批为这座城市奉献过汗水的人群,在上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上海此举,可能导致日后出现的民工荒。
  
  3、日益困绕的交通问题
  
   上海每天上下班高峰,高架上,公路上大小车辆如同蜗牛般爬行,堵在路上,公交车、地铁拥挤程度是国内最高的,成了世界性的难题。上海现有机动车几百万辆,每个月增加私车8000辆,不包含公车,每年光私车新增加10万辆,以上海目前现有高架路及普通路,上海根本无法解决这堵车世界性的难题,虽然地铁已经正在建到十几号线了,但依然很难解决上海的交通瓶颈问题。
   上海市10月份私车额度拍卖结果显示,上海车牌平均中标价首次突破“5万”关口,达51000元、7500个车牌,9月刚刚改写的49631元上海车牌拍卖史上最高纪录被再次刷新。相当于半部经济型小车,无疑是国内最贵的,当然一味以提高车牌价来限制私家车数量显然是治标不治本,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出现,5万元左右的车牌价阻挡不了买车的人们。
   政府实行私车车牌照拍卖制,限制私车数量,以求缓解交通压力。但是,交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限制车牌发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上海很多车行都提供购车、异地上牌等一条龙服务,因此,车的数量依然是快速增长。汽车工业的发展尽管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但所引发的交通堵塞、城市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更是不可忽视。
   然而令人可笑的是,高昂的车牌价反而成了众多小偷偷车牌致富的门路。
  
  4、品牌的消失
   2005年中国评出的300余个名牌中,上海仅有21家企业的24种产品上榜,而且价值含量低。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让国人自豪的是拥有上海产的几大件品牌,然而这些曾辉煌一时的上海品牌,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凤凰、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音机、金星牌电视机、红双喜乒乓球、大白兔奶糖等等。这些上海产品曾经在全国消费工业品市场中的份额高达20%以上,但这些当年叱咤一时的上海老品牌,大多已成明日黄花。至今像冠生园、三枪、光明、白猫等在市场的牌子越来越在市场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影响力。
  
  5、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及年轻人的“啃老族”?
  
   2005年年底,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360.2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37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占总人口19.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这表明,每5个上海市民中就有1个老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大大高于全国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是7%左右。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日本,人口老龄化高达22%。因此,上海的老龄化已经“比肩”日本。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型人口的城市,上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2年,联合国将老龄人口的标准提高到65岁,根据这一界定所做的人口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7%以上为老龄社会。 与此同时,上海连续10年人口负增长,再加上海人普通晚婚,这使上海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有专家分析,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上海离现代化还有一段路程,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不仅将日益加重广大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会给上海的社会保险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上海要建成国际大都市,从城市环保、生态、交通等方面考虑,上海的人口总量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上限。但从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调整和老龄化趋势等方面看,上海又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各类青年人才。因此上海城市人口总量与结构间存在着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
  
  
  
   在上海各大超市与各大写字楼都能看到老年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或做售货员或卖盒饭,但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上海出现相当部分年轻人的“啃老族”或“傍老族”。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工资高的没经验干不了,工资低的 就不愿意去做,有些干脆待业在家,吃父母的退休金或被父母养着,被人们戏称为“啃老族”或“傍老族”,年轻人整日沉溺于《传奇》《征途》网络游戏和麻将之中,“啃老族”的实质是一些青少年拒绝或不愿长大,“太辛苦”是他们拒绝工作的重要理由,这些年轻人身上存在共同的缺陷,例如技能低、害怕竞争、责任心偏差,勤俭意识淡漠,加上父母溺爱、学校升学或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让他们心高气傲,价值观出位。他们是80后出生的人群,被社会普遍称之为“跨掉的一代年轻人”!
  
  
  
  
   每一次打开办公室的窗户向外看去,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路上匆匆行走的都市人群,四处林立的摩天大楼与繁华的商业街,见证了这个百年历史的盛世城市的繁荣。
   时常朋友们的聚会,聊起了上海的高昂的房价、房租上涨、物价飞涨,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未来有些迷惘、困惑、茫然;面对盛世繁荣背后的生活艰辛和巨大压力,感觉在游走没有归宿感的城市边缘地带。
  
  上海,你要抛弃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