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人生的节日(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9:41
审美是人生的节日(01) 作者::童庆炳    视频来源:央视10套    点击数: 64    更新时间:2007-11-26

    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生于福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至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北京社科联常委,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18所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面对信斯女神—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朋友们好,同学们好,我讲的是一个美学问题,题目,是审美是人生的节日。你看这题目多漂亮,我希望,把这个题目,讲好,在这个题目下面,我准备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审美活动,是怎么样形成的。第二个问题,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什么条件。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现在,我们就开始讲第一个问题。人的审美活动是怎样形成的。

    在远古的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的时代,到处都是荒野,那么,在那个荒山野岭中,也存在什么美吗?谁会认为它美呢?难道是当时的恐龙认为美吗?难道是当时的猴子认为它美吗?谁,如果没有人,那么,这个动物,它是不会认为它周围的事物是美的。美,永远是对人来说的离开人,离开人的情感,就无所谓美与不美。审美这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就它的范围来讲是很宽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审美的问题。比如说,衣食住行,里面,都有审美问题。然后,就它的实质来看,就它的深层的意义来看,审美活动是怎么样形成的呢?那么我认为,人的审美活动是与人性的觉醒,是密切相关的,没有人和人性的觉醒,也就不会有人的审美活动。

    人从千万年的劳动实践当中,人,使自身成为了人,成为了具有人性心理的人。具有人的意识的这种人。感觉就成为了人的感觉,不再是那种动物的感觉。人性的心理,终于成熟了。人的意识觉醒了。人就具有了人的一切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力量。那么,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在人的意识,人性心理的主动的作用下,终于可以成为人的对象了。比如外面的山水,风景,甚至我们人体本身,都可以成为我们自己的对象了。这样,审美,就是人的一种对象性的精神活动。因为,人在审美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人的一切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力量。体现了我们情感的这种力量。比如说,当我们把自然,作为一种对象,来把握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建立起一种审美活动的机制。

    例如我们的古人陆机这是六朝时候的一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诗,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他的意思就是说,看见秋天的落叶,感到悲哀,看到春天的柳条,柔条,各种树枝就感到很喜悦,短短的两个句子就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一种表征。可见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对象之间,在人性心理的作用下面,建立起了一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建立之日,就是人的对象性的精神活动展开之时。我们说,审美,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在于在审美活动当中,人把外部的自然,和人的自然,的观照作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那么在这里,我们必须严格地区别,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这样两个观念。

    客观的存在,和审美对象,这是不同的。并不是说,有了客观存在,就有了审美对象,不是这样。所以我们中国古语有这样的话,叫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是说,你周围有客观的存在,但是,因为你各种各样的原因,你看不见,你听不见,因此,这周围的事物,就还不能够成为你的对象。所以,马克思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马克思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认为,客观的存在,比如说,音乐演奏是一个客观存在,它能不能成为一个审美的对象,还有待于欣赏者有没有音乐的耳朵,他实际上是不是在欣赏音乐,如果他没有音乐的耳朵,他不能欣赏音乐,那么,音乐,对他就不是对象,对他来讲就毫无意义,马克思讲的这个道理,看起来似乎是很深奥,实际上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

    比如说我们讲,春天的景色,这个客观存在,对不对?但是,如果因为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心欣赏春天的景色,于是,审美活动就无法形成。我住在北京,经常到香山去爬山,香山当然是很美的比如说,香山春天的桃花,夏天的绿叶,秋天的红叶,冬天的松柏,还有朝霞,落日,等等,它能不能够成为我的审美对象呢?这就有待于我和这些对象和这些存在,建立一种诗意的联系,如果没有诗意的联系,也就没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当然,也就没有美。也就没有审美活动,那么,这里我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审美活动的形成,是和人的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人的实践,这是审美的源泉,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小孩,经过湖边,他捡起了一个石块,向湖边投出去,他等待他的作品,果然不久,这个石片在水面漂过去了,漾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他觉得这是他的作品他笑了,这就是审美活动。
 
    那么在这个简单的审美活动当中,这就是小孩用他的手的臂力,用他那种心情,把这个石块投出去了,这也可以看作一个简单的审美活动,那么,看着那个漾起的涟漪,他笑了,那就是他的作品,这就是他力量的确证。所以,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多年以前,我曾经带过一个班,工农兵学生,那个班里面有十几个生产队长,我带着他们到农村去劳动,割麦子,我跟他们一起同时起步,结果呢,这些学生都是劳动的能手,割麦子割得很快,而我呢,被落到后面去了,我就很不好意思,我当老师的反而掉在学生的后面了,于是,我就虚心地向这几个生产队长学习,他们就教我,镰刀,应该怎么用,你这个步子应该怎么移动,我慢慢地就越来越快了,等到劳动快结束的时候,我割麦子的速度和他们割麦子的速度几乎是相等,所以这个时候,我回过头来看到我背后倒下去的一片麦穗,我感觉由衷的高兴,那个时候,我就有一种,一种愉快。这种愉快,今天分析起来,就是一种审美的感觉。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这就是由于实践活动,战斗的活动,使得审美活动得以形成。

    人的审美活动是人性的觉醒后,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下面,我进第二个问题就是实现人的审美活动,需要什么条件。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总的来讲,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瞬间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看一个画面,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听一首音乐,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这是比较短时间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加以解析的话,那么,起码它有四个条件。这个审美活动才能够产生,或者说,起码要有四个层面,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相互联系,协调,那么,审美活动才得以产生。

    那么第一,审美,要有主体的层面,审美的审,就是观照感悟,判断是主体的动作,信息的接受,储存和加工。也就是以我们的心理的器官去审查,感悟,领悟,判断,周围的现实的事物,和文学艺术作品里面所呈现的这种事物。那么,在这种观照感悟判断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他的一切的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现联想,情感,想象,理解,所有的心理机制,都处在极端活跃的状态。主体的动作,这是审美的动力,如果,作为主体的人,他没有审的愿望,没有审的要求,和必要的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这种活跃,那审美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审美是绝对不能够离开人的心理的全部的活跃的。

    例如我们欣赏毛泽东的诗歌,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先要有欣赏它的愿望和要求,进一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诗所提供的那个画面当中去,这样,这个审美活动才能够发生,否则的话,如果我们没有愿望,没有这种要求,我们的注意力,也不在这个诗的画面上面,那么,这个审美活动是不能够发生的。

    如果没有起码的知识准备,那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起码的审美的能力,和知识准备的话,那么,审美,也是不能够展开的。这里,我给各位讲讲我母亲的故事。

    我母亲已经去世了,但是,她在80年代初,我请她到北京来住,她来到北京以后,她很高兴,她向我提出了两个要求,说第一个要求,你一定要带我到北京最大的一个剧院里面,看一场最好的演出这是她的一个愿望,第二个要求说,你一定要给我照一张相片,这张相片用个镜框框起来,那么这两个愿望我都满足她了,我带她到北京歌剧院,去看芭蕾舞演出,结果,开始她还有一种好奇,觉得这些人,在台上,衣服也没有穿多少,这么踮着脚尖,这么跑来跑去,这是在干什么?我说这是芭蕾舞,是舞蹈的一种形式。这是很精彩的演出。后来就是说,他们这样冷不冷,我说他们不会冷的,结果我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回过头来一看,我母亲已经打瞌睡了,她不能欣赏芭蕾舞,因为她没有欣赏芭蕾舞的一种习惯,对于这么一种外国传进来的舞蹈形式,她无法理解,她没有这方面的欣赏的能力。因此,她打瞌睡。
 
    那么,第二个愿望的实现就更有意思了,我带她到照相馆去照相,我跟照相师傅说,你一定要给她照好,因为我知道,她照这张相片,意思就是说,她年纪大了,留下一张照片,放在列祖列宗神位的旁边,让她的子孙后代,能够看我的奶奶,我的祖奶奶什么样子。这是一件,对她来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了。我跟照相师傅说,你一定要给她照好,照相师傅说,我一定给你照好,一定给你照地非常地艺术,后来就回来了。然后,我第一次把照片取出来了,我一看不错,我觉得相当好然后我带回家里,放在我母亲的面前,我母亲拿出眼镜看,越看,她那个脸就沉下来了,我说究竟怎么拉?她就向我提问题了,怎么我就有一只耳朵?我那只耳朵哪里去了?因为她没有透视的知识,所以她觉得这个不好,我说好,我们这次再去照,这次一定要两个耳朵的。这次照我就跟照相师傅说,上次你照得太艺术了,太好了,以至于好到少掉了一个耳朵。第二次我把照片取出来以后,我放在母亲面前,开始她还笑了,可是,看着看着那个脸又阴沉下来了,她发现,她又对我说,我这个耳朵一个大一个小,我两个耳朵是一样大的你现在是一个大一个小。如果我放在神位旁边,将来我的孙子说,这奶奶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这个我不要。这样,我不得已第三次带她进这个照相馆,这一次,照出来一个两个耳朵一样大的照片,她欣然接受了,她信心十足带回老家了,现在这个照片就摆在列祖列宗的旁边。

    那么我就想,这里面就有一个审美的能力的问题,她由于缺少这种透视的知识,她觉得一个耳朵是没有办法接受的,一大一小,也没有办法接受,但是,现在,我回到了老家,我看到了我母亲的那个两个耳朵一样大的照片以后,我已经有新的想法,我发现,审美是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是不同的。实际上我母亲想到的,可能比我要周到一些,因为,在那个列祖列宗的相的旁边,别的列祖列宗都是两个耳朵,都是两个耳朵一样大的那种画像,如果要出现一个耳朵的那张照片的话那是不协调的就整体来讲是不协调的,现在,由于两个耳朵是一样大,跟其他那些画像融为一体,它是协调的。所以我的母亲也许,她是有透视的知识的只是她觉得,一个耳朵,或者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在那个整体当中,显得不协调。所以我根本没有资格去嘲笑我的母亲,是我的母亲她考虑得比我更周到,或者说,她更有一些艺术的眼光,更有一些审美的眼光,这这是第一层,审美的主体层。

    第二,审美活动的第二个条件,还要有审美的客体层,生活中的现实事物和文艺中所呈现的事物是审美的客体,那么,对于审美活动来说,客体层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客体和整体的关系,就是客体的整体关系,对象的整体结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这里面,我们就牵扯到一个名词问题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者,奥地利的一位学者叫爱伦费斯,他曾经提出过这么一种理论,叫格式塔概念,格式塔是一个德语的译音,中文译成格式塔,那么,有时候也译成完形,这个格式塔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完整整体结构的这样的意思。那么,审美的对象呢?是跟格式塔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格式塔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么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唱这么一首歌的头一句,大家猜猜看,这一句究竟是哪个歌曲里的一句,你们想想这是哪句啊?这是大海故乡里面的第一句,然后,我把大海故乡这一句变成很高的调子,或者变很低的调子,或者我用钢琴来演奏,或者我用提琴来演奏,不管我怎么变你都会认出这就是大海啊,故乡那个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变化,你还是听出来这就是大海故乡的那个第一句呢?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在什么地方呢?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这就是叫做格式塔质,就是因为它是在一个完形的结构中,因此,你无论怎么变,你仍然能够辨认它,可见,这个关系是很重要的。重要的不是关系项,而是关系,或者说,关系重于关系项,实际上,对审美的客观层而言,它必须要看对象的整体的结构关系离开整体关系这一点,也就无法来谈论审美活动,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古人,早就有过思考,在公元前100多年,汉代淮南王刘安,他所主持编撰的淮南子这本书里面,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说,靥甫在颊则好,在颡则丑,绣以裳则宜,以冠则讥他这个酒窝,要是长在面颊上那是很美的那是,要是长在额头上,颡就是额头,说要长在额头上就不美了,说五彩的绣花绣在衣服上很美,要是绣在当时的帽子,当时的帽子是很庄重的,不能像现在这样随便乱画的要是绣在帽子上就不美了。就会遭到别人的讥笑,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组合的问题。所以我的看法是文学的整体结构关系,是跟我们古代的一些诗论比如说,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这些词语和很相似的,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到18、19世纪才明确地提出格式塔这个思想,而我们我们古人在7世纪到8世纪这个唐代就提出了这个理论。比如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给诗歌方面的例子,给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里面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两句诗这是真正的诗,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那么,这两句诗共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共6个景物,妙的就是这6个景物就放置在一起,中间连个衔接词都没有。  
 
    如果把这6个景物,如果你孤立起来看,鸡声茅店月,你孤立起来看它也有形也有意,但是它没有诗味,一旦把这6个词把它并列联系在一起了,组成了一种格式塔,组成了一种整体的关系,那么,这首诗里面,所表达的那种羁愁野旷的韵致,也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所以,艺术它的美,文学它的美,并不在个别的因素当中,而是在它的整体结构当中。

    第三,还要有审美的时空层。审美的时空层,又叫审美场,场就是指审美活动所必须有的特定的时空组合,和人的心境的关系。那么,审美活动的展开要有场,要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心情所构成的这种场。比如我们举例来讲,如果有人问,暴风雨美不美?这个问题,我们是无法回答的,你还必须问,这对谁,对谁在什么样的时空中,小时候,我在农村挑柴,柴路弯弯,如果那个时候,我正在挑柴的路上,来了暴风雨,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悬崖峭壁,柴路很窄,那个时候,我会觉得暴风雨美吗?那个时候,暴风雨对我来讲,就是一场灾难,弄得不好,我掉下那个深渊里面去就亡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不会去欣赏暴风雨,但是,后来,我当在大学当了老师了,我有时候也有空闲的时候,而且,在空闲的时候,又缺少刺激,这个时候,我又恰好在高楼上,这个时候,雷响了,然后暴风雨来了,这个时候我也能够欣赏暴风雨的美,就像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刘邦的他写的诗。他是当皇帝以后,他有那种心情,他觉得大风是美的。

    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空间有了特定的心境,你也可以欣赏暴风雨的美,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场。一个审美场。比如说,月季花你们觉得美不美?月季花现在和菊花一起,被定为北京的市花,大家都觉得,月季花很美,我小时候,就从来没有觉得月季花是美的,我认为,月季花是非常的不美,为什么呢?我土改的时候,我们家分了几亩地,其中有两亩地,就在两亩地的地头上,就有一丛大月季花,那个月季花,长得很快,在南方长得很快,就侵占了我们的土地,掩盖了我们种的禾苗,所以过一段时间,我父亲就让我去砍这个月季花,这个月季花它上面是带刺的,你手里要捏着它一只柴刀这样砍,才能砍下来。所以当我把月季花枝条砍完了以后呢,我两手鲜血淋淋那个时候,我会觉得月季花美吗?这个月季花在那个时间,在那个心境下是不美的。 第四层,还要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审美的实现,必须要有历史文化的条件,因为,审美场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须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比如说,刚才我们读毛主席的咏梅词,这就会联想到我们民族的通过梅花比喻人的那种高洁顽强,联想到我们祖先的坚强的意志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全部的聪明才智。当以上四个层面,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关系的时候,那就是人的审美,和审美活动的实现。这四个层面,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个层面,人的审美活动,就不能实现。而四个层面,必须是一种完整的组合。那么,这样这个审美活动就实现了。

    第三个问题,我非常简单地讲一讲,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的节日,我认为,节日呢,它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个,节日,人是必须有节日的,没有一个民族是没有节日的。节日,是一种民俗,民俗,是民族的精神遗产。所以,节日就像空气和水那样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节日这个人是受不了的,那么同样的道理,审美也是人生的节日。如果没有审美,人也是受不了的。现在,大家都能看电视,看电影,有许许多多的活动,大家不缺少什么东西,如果在文革当中,8亿人,8亿个样板戏,那个时候,你就会有一种缺失感,那个时候、你就会想办法要去找这种审美的这种机会,第二个特点,节日的另一个特征是氛围感,人处在这个节日当中,就进入到一种兴奋的欢乐的氛围中,甚至进入到一种心醉神迷的一种境界中,这是另外一个世界,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世界,那么,审美也是这样,人置身节日的氛围中,恰巧也有兴奋忘我的全身投入的这样一种状态,这与人的审美在瞬间的无功利是一样的,所以也是一种过节。节日的第三个特征,或者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精神自由和它对现成世界的正规性,压抑性,永恒性不可改变性的一种消解,对于变动性,未完成性的一种肯定,如果说,非节日,由县城的条文统治的话,那么,节日是属于另外一个世界,是属于贫民的狂欢,精神自由统治一切,在节日里,你可以犯规,可以出格,可以反常,可以颠三倒四,可以不顾等级的规定,可以摆脱一些刻板的条文,那么,同样的道理,在审美的活动当中,人的精神也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在审美当中,我们就辛过节一样,在审美中,人的精神自由,可以达到很高很高的高度,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四个现代化,但,如果可能的话,我还需要第五个现代化,那就是富于人文关怀的审美的现代化,这样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

    问: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既然说就是审美有因人而异的是有差异的,那就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出现审美的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呢

    答:应该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对不对?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那种审美观念,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审美观念,比如说,我并不太喜欢那种流行曲,我喜欢美声唱法,但是,后来我就能够理解年轻人,我觉得,流行曲也有它美的地方,它如泣如诉,就像说话一样,轻轻地说,也很美,过去有一句话叫做趣味无争辩,在趣味问题上,只要不关系到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在趣味问题上,我们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宽容。这是我的看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