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晓玲想到人生的审美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9:04
时间:2006-3-20 14:14:00 来源: 新疆天山网  作者: 点击: 355发送给好友
■观察社会,可以有许多视角,如果用高雅和庸俗来分,就可以分功利的视角和审美的视角。用功利的态度来看人生,人和人都是一种利益关系。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用审美的态度去观察人生,就是另一种景观,这时浮现在你眼前的都是美和善,这个时候你就能把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人生的美组成一个链条,你会感到是在一个美的世界里遨游。
■人在从事的事业中,有困难,有挫折,有成功,有失败,曲曲弯弯,萦迴百折。用功利态度去看事业,人的情绪就千变万化,经常处于波动状态,时而喜,时而愁,时而欢呼,时而哀叹。操纵人的情绪的是得失进退。用审美的态度看事业,事业就是一首诗,这时候的得失进退都带着诗美的意义,得亦喜,失亦喜,进亦喜,退亦喜,它显露给人的是一个没有愁云浓雾的充满了自信的形象。作者 洛露 读了《新疆经济报》3月17日四版关于新疆杰出女科学家、43岁的新大副校长潘晓玲因癌症逝世的报道,至为痛惜。
报道中引用了潘晓玲的两首诗。一首是:独自津楼听晚钟,万家灯火醉朦胧;
西望落日无边云,犹见大漠天外红。
虚花岁月空春秋,人生百年难从容;
不信长江千古流,惟敬年少已英雄。另一首是:西楼凭栏望归雁,溟色苍茫布满天;
幽幽小径积落叶,脉脉大湖笼寒烟。
回首历见经年路,蔷薇黯淡桃菊艳;
袅袅忧思挥不去,诏诏天涯寻梦闲。
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豪情壮志,在她这个年龄段,古诗写作达到这么深的造诣,已属凤毛麟角。她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科学家,她的生活就是一首诗。
从潘晓玲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人应该有一点诗人的气质。生活中什么是诗人的气质呢?就是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
观察社会,可以有许多视角,如果用高雅和庸俗来分,就可以分功利的视角和审美的视角。用功利的态度来看人生,人和人都是一种利益关系。朝晖、晚霞、清风、明月、小桥、流水、大漠、荒原,都要从人的生活领域中把它们排斥出去,因为这些对生活毫无实际效用。他们只看得见名缰利索在盘龙走蛇,人都在名利网中跳踉、挣扎、拼搏,人与人掂斤播两,锱铢必较,人活得那样的累,那样的痛苦。存在主义哲学把人生看成是荒诞的,孤独的,寂寞的,这都是用功利观察人生的结果。用功利去观察人生也只能得到这个结果。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用审美的态度去观察人生,就是另一种景观,包含着明争暗斗相互仇视的人际关系顿时就消失了,这时浮现在你眼前的都是美和善,这个时候你就能把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人生的美组成一个链条,你会感到是在一个美的世界里遨游。一团白云是诗,一朵浪花是诗,一个人是诗,一支歌曲是诗,一幅社会景观也是诗,在这些诗里能享受到一种乐趣,生命得到一次丰富的补给,方才还萎靡不振的人,突然之间会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起来,这就是诗美在人的精神深处产生了暴发力。人总是按平时习惯回忆着,想象着,思考着,都是在固定轨迹里打转,许多时候仿佛捆绑在轨迹中,很难超脱。诗美,它能产生顿悟,突然之间,脑中灵光一闪,好像悟到了什么。就是这一悟,就像宇宙飞船摆脱了地心引力,从轨迹中超脱出来,升华到九霄云头,一下子人就处在一个高度,有了一个高的视点,站在这个视点上,居高临下,来重新观察你的生活。方才你还耿耿于怀的事,突然之间就变得无足轻重了。释去心中的重负,人一下子就变得轻松愉快,许多人生的谜团突然之间变得明亮了。生活中没有审美态度的人,他永远也品尝不到这种人生的特殊趣味。笔者虽然没有见过潘晓玲,未曾和她有过对话,但可以肯定她每次挥毫赋诗时,她就处在这种精神状态中。
人在从事的事业中,有困难,有挫折,有成功,有失败,曲曲弯弯,萦回百折。用功利态度去看事业,人的情绪就千变万化,经常处于波动状态,时而喜,时而愁,时而欢呼,时而哀叹。操纵人的情绪的是得失进退。因为失多得少,它经常显示给人的就是一张愁苦的脸,因他感到从事一项事业是折磨是受罪。用审美的态度看事业,事业就是一首诗,这时候的得失进退都带着诗美的意义,得是诗,失也是诗,进是诗,退也是诗,因在进退得失中他都能悟到人生的真谛,正如写诗需要有抑扬顿挫,事业中不可能没有进退得失,因为从失中能悟到寻求得的途径;从退中可做好进的准备。用审美的态度看事业,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辩证法,得亦喜,失亦喜,进亦喜,退亦喜,它显露给人的是一个没有愁云浓雾的充满了自信的形象。
当然,人是要食烟火的,人是要脚踏大地生活的,人不可能永远栖身在审美的境界里,许多时候不能不接触到功利,你不追逐功利,有时功利也会主动找到你头上,就像潘晓玲这样杰出的人物,在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不会是永远和谐的,难免总有这样那样的冲突和磨擦。人是有七情六欲的,这些磨擦必定会给人带来某些不愉快,但是因为她用审美态度对待人生,她就可把这些不快化解成零,不至于使这些不快凝结成生命中的一个梗阻,甚至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社会历史转型千百年一遇,现在让我们遇上了,这是我们的幸运。这个时代就是诗,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新鲜事物茁长出来,要用审美的态度去观察,到处是诗情诗意诗美,虽然人间有腐败有丑恶有卑劣,但在诗美的光照下,它们是何等的渺小,何等的苍白,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诗,缺少的是潘晓玲那样的审美态度。
当潘晓玲知道她的生命已快走到终点时,她带着女儿去丽江旅游。按常理,这时的心情是凄凉的,是伤感的,但她用诗美审视她的生活,她是不会用泪洗面的。就在丽江,她写下了一首词:《江城子·丽江》
“小镇又逢火把明,
东邑文化,悠悠见古城。
……
……
凭爱林风,品普洱,
浑不似,昨日茗。”
此时此刻,她坐在林间,悠闲地推敲词句,品尝普洱茶,她还尝出这普洱茶确实不同于她过去喝过的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