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中国经济面临明显的结构性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4:26
  •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已经非常明显,政府的征税能力过于强大,对于经济资源的垄断过于强势,造成人民的消费能力受到抑制。

作者: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的最大变化或者说意义,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民众的财产权和自由权至少得到了部分尊重。“文革”年代,遑论财产权,人身权都没有。人没有自由,也就不会有创造力。

现在中国民众有了相对的自由,可以自由地谈恋爱,不用组织批准;农民虽然还是没有土地所有权,但至少可以决定种什么;城市居民还拥有了自己的房产,不用担心单位领导把自己赶到大街上。这些比起“文革”时代,都部分释放了中国民众的活力和创造力。

有一些信号让人感觉中国的确和过去不一样了,比如木子美和芙蓉姐姐这样的现象,她们的文化姿态完全是悖逆传统的,不管你喜不喜欢,她们大大方方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就很不简单。过去的社会可以轻而易举地孤立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而被孤立的人就被隔绝了几乎所有的资源,生存能力非常弱。有了财产权,才能生存得有底气,不用在乎别人的脸色或偏见,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社会实在比过去要健康得多。

有些文章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们是在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条件下启动市场经济改革,是一种成功模式,比苏联更加高明。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我们要明白改革路径的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效率的选择,而且是涉及非常复杂的政治博弈的决策。中国和苏联面临的具体环境很不一样,但两个国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冲破僵化的旧体制的束缚。中国当时的教育水平比不上苏联,但劳动力实在太充沛了,这是有利条件,可以在国内体制不作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先把外资吸引进来,拿外国人的钱和技术帮中国人发财。当国内经济发育起来,社会呼声强烈,保守力量也衰落后,再搞政治体制改革水到渠成——这是那一代领导人中英明者的设想,应该说是很有政治智慧的。苏联当时无法这样做,他们劳动力稀缺,除了出卖自然资源很难吸引外资,且那时苏联人均GDP已达到8000美元,门槛相当高,靠开放来推动改革没有可能,所以只能走改革这条路。

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利好几乎已充分释放,下一阶段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更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

上世纪末有一个统计,中国人愿意工作的时间不仅远远超过美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甚至远远超过日本。这个强劲的因素弥补了我们在市场和政治体制发育不足方面的缺陷,拉动了经济增长。但这并不能掩盖我们体制的不足,就像茅于轼先生在书里说的,谁在阻碍中国人致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按照中国老百姓的勤劳程度,我们不该仅是现在这个样子,原因在哪里?观察周围就会发现,大家都在流汗,但很多人在做无效功,还有很多人专门在努力抵消别人做的功。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已经非常明显,政府的征税能力过于强大,对于经济资源的垄断过于强势,造成人民的消费能力受到抑制。产业发展严重畸形,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占有大量国家资源和国有银行贷款,又在证券市场圈钱,管理效率却极其低下——这些都是损害中国人民福利并会抑制经济长远发展的。

可以说,中国已再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能否闯过这个关口,将决定中国的未来。 (原载于《同舟共进》由资深媒体人郭宇宽采访、整理)(原题为《改革的利好已充分释放》)

 汇集更有力的声音,更多评论请点击进入 评论频道 (本文来源:大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