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国经济面临八大危机 腐败资金拉升房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40:59
企业家的钱与腐败干部的钱流入楼市,导致了楼市泡沫
郎咸平“心忧”中国百姓:在二元经济下,价格被扭曲了,房价和股价都被扭曲了,环境越来越恶化,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萎缩。经济学上有个财富效应,当一个人觉察到他的财富缩水了,他就会本能地降低消费——否则我怎么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呢?
朗咸平不敢谈政治——
记者:您是主张国有资本让百姓受益的基本态度。但很多垄断行业的国企,他们的财富并没有流向公众,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郎咸平:我们能不能不谈这个问题。扯上政治就敏感了。我们就针对经济问题谈经济——因为你要达到目的,就一定要谈重点。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就不说。是为了这个国家好,没有必要再挑起一轮战火。那我就这么说:由于你是这样的改革,就会产生既得利益集团,就有阻力。我反问你一个问题——既得利益集团希不希望政府搞GDP为纲?当然希望了。你说,既得利益集团希望不希望地方政府搞建设?当然希望了,你不知道地方建设有多少利益。
朗咸平观点——
在2007年,中国股市、楼市一轮疯狂的飞涨中,不是流动性过剩,而是投资营商环境恶化,根本是产业链问题。
鼓励老百姓消费,不是靠五一、十一放大假
搞政治的人就要有一种心态——要防!
不是我“左”,是中国别的经济学者太“右”了
经济生活多事而动荡的2007年过去了,前景未明而让人心生不安,声名赫赫的“郎监管”重又出现,“八大危机论”的大标题,一切似乎又恰逢其时——“这个时候,我觉得是该……”
台湾的“笨”孩子,美国某著名商学院的博士,香港的教授,在这个利益群体分化加剧的中国内地,郎咸平找到了可让他淋漓尽致发挥自己专长和表演天赋的巨大舞台。2004到2006年间,因着“维护广大社会主义劳苦大众的利益”之名,他一举成为最名声显赫的经济学家。
成名后雪球越滚越大,在各个论坛和讲座赶场子,在内地和香港两所大学任教,在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开一档个人财经脱口秀——《财经郎闲评》,火爆上海滩。“出去的时候会带把梳子,因为知道观众会和我照相。”碰上漂亮的小女生粉丝,他会“激动”。对自己成名成腕的强烈欲望,郎咸平倒也不否认——“我要做经济学领域的谢霆峰”。
当我们的话题稍及政治,这位最爱四处出击的“斗士”每每如同踩到了地雷,“我们能不能别谈这个。”——“说该说的话,不该说的话别说”、“没必要再挑起一轮战火嘛”。
言谈间,中央领导人和十七大的表述是他最爱援用的内容。对中共的思想,“学得很透彻”;对十六大、十七大精神,领会得很好,“我很用功的!”
当下情况不是简单的流动性过剩
在2007年,中国股市、楼市一轮疯狂的飞涨中,“流动性过剩”已经是主流观点。
郎咸平的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不是流动性过剩,而是投资营商环境恶化,根本是产业链问题。
如果郎咸平是对,其他人都错,那中央从紧的货币政策,非但是下错了药,还是个“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毒药。
郎咸平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八大危机是否真正触及到中国当下的经济生活的实质?
记者:您认为现在根本性问题不是流动性过剩,理由是什么?
郎咸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都是表面现象。从广义货币/GDP来看呢,确实是流动性过剩了。但是,投资营商环境的恶化,使得企业家把应当投资而不投资的钱转移到股市和楼市上,这才是造成泡沫的真正原因。
从2006到2007年,全世界的国际化进入到了产业链竞争格局,从过去厂商和产品的竞争,进入到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国企和民企谁有效率了,而是我们处在产业链价值的最低端。随着利率、汇率不断上升,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使得利润逐渐下跌。而这会使投资营商环境更加恶劣,这也就是你们经常谈的,深圳、东莞工厂倒闭的数量大量增加。
记者:您提出的“虚拟资金”,是个什么概念?
郎咸平:我就是把企业家本来应该投资的钱,不去投资,转去炒楼炒股的资金取了一个名字——虚拟资金。在我谈到的四类资金中,我把第二类的腐败资金也称之为虚拟资金,因为这个钱也是查不到的。第三类才是国际热钱,第四是老百姓的储蓄钱。广义地,我也把这四类通称为虚拟资金。
记者:之前是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吗?
郎咸平:对,我做过大量的调研。这个解释起来太专业了,我简单点说,我们把投入股市的资金按比例算,再扣除掉你可以观察到的第三第四项,反推一下,就是第一、第二项资金。
但是,对第一第二资金项各是多少,我就不清楚了,这两项混在一起。根据我们的统计方法,中国企业家应该拿去投资但是没有去投资的、拿去炒楼炒股的,跟英美国家比,占到转投资金额的八成以上。
记者:如果企业家不是通过企业名义去买股投资房地产,你怎么区别第四项和第一项?
郎咸平:当然,我说的不是老百姓赚100块钱存30块的那种正常储蓄款,而是那种飘忽不定的账户,他可以去炒楼炒股的钱。
记者:除了这些数据分析,使用的调查手段主要还有什么?
郎咸平:还有访谈。根据我们对企业家的调研,由于他们处在了产业链最底端,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和利率上升以及2007年底的银行收紧银根的比例超过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因为生存环境恶化,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查得到的。
鼓励老百姓消费,不是靠五一、十一放大假
记者:您反对货币从紧的政策,认为会进一步恶化投资营商环境。但是,如果利率维持不变,至少第四项老百姓的储蓄,会更多地投入到股市楼市。
郎咸平: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不能用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方式,要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是因为中国环境的复杂。中国进入了工商业链条时代,环环相扣,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以一个行业是否过热还是过冷作为判断标准。针对不同的行业,要有不同的调控方式,有些行业要采用行政手段。你可以打组合拳嘛——行政手段和金融调控,还有别的方法,要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
记者:借助行政手段,不是又回到了过去时代了么?从市场化进程来说,这是一种倒退。
郎咸平: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之前没有把这个讲清楚。如果我们的经济是和美国一样的,那就不需要行政调控了。美国是一元经济,所以金融调控非常有效率,而中国是二元经济,在二元经济下,金融政策一定会失效,反而造成资金逆流转的现象——提高利率,过热的行业更热,过冷的行业更冷,因为更多资金从过冷部门流向过热部门,股价、楼价也就更涨。
所以不得不用行政手段,这是没有办法的。我也不想,但是实在没有办法。
记者:二元经济的形成,是源自“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
郎咸平:首先,银行信贷向国营企业倾斜,另外,卖地的款,政府都做什么用了?很多都投入到地方建设;地方财政赢余做什么用了?也投入到地方建设很多,拉抬GDP。这已经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了,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二元经济,也就是和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
记者:还是回到最基本的商品消费,老百姓的购买力为什么这么弱?
郎咸平:在二元经济下,价格被扭曲了,房价和股价都被扭曲了,环境越来越恶化,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萎缩。经济学上有个财富效应,当一个人觉察到他的财富缩水了,他就会本能地降低消费——否则我怎么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呢?
如果政府能给老百姓创造一个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买得起房子、敢于消费的环境,再加上没有污染,他就会有消费的欲望。所以,鼓励老百姓消费,不是五一、十一放大假,这完全是误区。而是要营造一个胡锦涛所说的公平、公正的环境,让百姓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买得起房,退得起休。这就是所谓的围魏救赵,要解决经济问题,一定要跳出经济圈子来看。
记者:谢国忠认为,中国国内消费能力不足,是因为财富过多集中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手里,只有把财富更多和公众分享,才能解决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您怎么看?
郎咸平:你说,中国的国营企业和美国的上市公司有什么差别呢?都是一样的。他们就是偷换概念,总认为让政府来掌控一些行业就是不对的。今天的国营企业,谁是股东?就是全体的社会大众。问题是我们没有落实藏富于民的社会主义理念。
记者:这只是名义上的所有人,您应该很清楚。
郎咸平:那不谈,那是另一回事了。如果国营企业赚到的钱,通过国家这个中介,能让老百姓少交很多的税,那和老百姓的富裕不是一回事么?
记者:您是主张国有资本让百姓受益的基本态度。但很多垄断行业的国企,他们的财富并没有流向公众,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郎咸平:我们能不能不谈这个问题。扯上政治就敏感了。我们就针对经济问题谈经济——因为你要达到目的,就一定要谈重点。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就不说。是为了这个国家好,没有必要再挑起一轮战火。
那我就这么说:由于你是这样的改革,就会产生既得利益集团,就有阻力。我反问你一个问题——既得利益集团希不希望政府搞GDP为纲?当然希望了。你说,既得利益集团希望不希望地方政府搞建设?当然希望了,你不知道地方建设有多少利益。
搞政治的人就要有一种心态——要防!
记者:您是反对浮动汇率的,但中国现在有这个不升值的选择自由么?
郎咸平:没有。但我的反对是有原因的。你不要以为汇率浮动就是国际化,我们没有浮动汇率方面的人才,那是我最担心的。在金融战争中,我们一定处于劣势,那会使大量的国家资产将被席卷一空。
和制造业不同,金融的影响太快太大了,上午出一个小错,下午就会引起几千亿资产的损失。亚洲金融危机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那些国家就是没有理解金融战争的可怕。
记者:您听说过一本叫《货币战争》的书吗?认可书里的观点吗?
郎咸平:我知道。部分认可。其实,其中很多的观点是我们在二十年前在美国学校里就念到过的。
记者:难道我们要回到固定汇率时代?
郎咸平:浮动汇率是很好,但是中国现在没人才。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真正懂汇率的操作,只有美国和欧洲。日本只有制造业和家电还可以,在美国金融战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美国金融领域是真正人才济济,在美国最优秀的人才都是去读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
记者:不能否认一个基本事实:这一百年间,日本是全球唯一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非欧美国家,即使在浮动汇率改革时曾受过冲击,那也不过是经济发展经历一个过程。中国难道不能同样走过这一段么?
郎咸平:嗯……这个问题……我想想。我这么说吧,如果从我个人角度讲,我希望中国走的路,是金融独立自主的道路。
记者:国内缺乏高端金融人才的支持。但是,在危机论中,您对向中国各大银行提供金融咨询的国际投行,抱的是“阴谋论”立场。
郎咸平:我不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我讲的是基本事实。资本一定以追逐利益为唯一的考量标准,他是不可能有宏伟的理想,一定想大赚一笔的。
记者:难道中国和欧美间就不可能是一种双赢关系吗?
郎咸平:不可能!(一定是零和游戏?)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上的金融就是零和游戏,在金融方面怎么可能有双赢。你觉得他们会考虑中国的现状吗,你觉得他们会有仁慈的心吗,有良心吗?我跟你讲,不要对他们寄托幻想。这些大行之所以在美国严守法律,是因为他们在美国完善的法制环境中。一旦他们脱离这些,就一定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这是一定的!
记者:他们是商业机构,他们有可能是为中国提供可行的咨询意见,同时也能赚不少的钱。
郎咸平:是可能的。但我跟你说,搞政治的人就要有一种心态——要防!小老百姓可以乐观,但是执政者不能乐观,随时随地要防着。
记者:所以要先预设“阴谋论”?
郎咸平:不是假设,就是事实。美国的监管规则是怎么来的?是根据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之后形成的规则。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的时候,操盘手都是你说的这些公司。他们当年在美国敢,为什么在中国就不敢呢?
不是我“左”,是中国别的经济学者太“右”了
记者:可能我会认为,您是公司治理方面的专家,但对宏观经济发表看法有些力不从心。
郎咸平:任何宏观,如果不是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就是华而不实的。我跟你谈宏观,都是从各个微观领域入手的,在不同的领域,需要分开解决问题,过冷的行业要解决过冷的问题,过热的行业解决过热,在美国,宏观和微观是不分的。现在,中国经济学者的问题就是,他们只谈宏观问题,犯了明显错误。我是以微观为基础的宏观研究。
记者:您一直在资本主义世界受教育、赚薪水,为什么思想会这么“左”?
郎咸平:不是我“左”,是内地很多的经济学者太“右”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没有深入的了解,一谈改革就是“引进外资”。我就是想告诉他们,他们的观念要改变。我是真正的不左不右,最最中立的立场。
郎咸平:房价不会大涨
企业家的钱与腐败干部的钱流入楼市,导致了楼市泡沫,郎咸平再一次语出惊人
临近年关了,房地产商的日子不太好过。
先是王石发表了“拐点论”,被广泛报道。随后他本人澄清:“我同意出现拐点的说法,但也补充中国东西南北中,幅员广阔,不同地区城市处于不同的房市周期,不能一概而论。前一句话被大量引用,第二句话却没人提了。”
不过,王石不光说说而已。很快,万科在广州的楼盘就开始低价销售,预计2万开盘的中心地段房子却以13000均价开盘,两个小时内就被排队售罄。同时,万科的股票应声而落,跌破了31元的增发价格,至今仍在27、28元间徘徊。
坏消息不断传来。据报道,上海80%的购房者持币待购,处于观望阶段;很多房地产商谨慎起来,不敢轻易拿地。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对记者表示,万通最近在广州拿到的几块土地的价格都不高,与上半年不断涌现“地王”的时候形成鲜明对比,现在中小房地产商几乎都不敢竞价拿地了。
2007年的楼市在高歌猛进后划了一个休止符,大家都在猜测,这个休止符是暂时的还是要持续很长时间。为此,记者专访了经济学家郎咸平。
两笔资金导致房价上涨
深圳在2007年1月的平均房价是1万每平米,到了10月份变成1万7,不到半年涨了70%,这个数据在您看来合理吗?
这个还只是平均楼价,我告诉你实际楼盘的数据,比如深圳东部华侨城,目前卖到多少一平米呢?20万。前一阵子我的助理打电话到高尔夫球场询问房价,他们推出很多漂亮的别墅,2007年中间涨到9000万,而且很多人是用现金来购买。而且,另外一个奇怪现象出来了,就是深圳的家具、装修生意并不好。
那是不是因为太多资金进入楼市,他们是为了投资而不是自住而造成的?
这些现象不是简单的流动性过剩所能解释的。流动性过剩也就是假如我们老百姓钱真得多的话,应该楼盘价格上升,而且不应该有楼无市,应该整个社会都会同时起飞,或者同时变得更热,所以这一轮房价涨幅很奇怪。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房价上涨呢?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思想没有被彻底地贯彻,到最后由于调控的手段出了问题,而使得四年来的宏观调控基本失效,这就是我的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2007年的楼市泡沫,我的观点和国内几乎所有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你们知道,我一定是对的。(笑)
您能阐释得更清楚些吗?
我认为楼市泡沫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这一两年来,我们中国的投资环境继续恶化,所以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和不投资的钱汇集成为所谓的虚拟资金打入楼市造成的,这些钱数量非常庞大,基本上是买高价楼盘。这笔钱是真正造成楼市泡沫的主因。那么第二笔钱,也是第二笔虚拟资金是什么钱呢?这就是某些干部的腐败款,这些钱不会消失。
也就是说,只有很好地控制这两部分资金才能抑制楼市泡沫?
前一阵子温家宝总理对深圳的地下金融做了一个改革,做了一番整顿,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对这种资金进行查处规范。可是这种资金已经不仅仅是在深圳发现,这笔贪污款在全国各地大量进入股市。此外,第三笔资金就是各位所熟悉的国际热钱,第四笔资金就是小老百姓的钱,包括我本人在内。那么,宏观调控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没有一个宏观调控是针对第一项资金和第二项资金的。致于第三和第四笔资金,不是说它们完全不重要,而是重要性在第一项的跟第二项的虚拟资金之后。
为什么您觉得前两部分资金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呢?
可以说,四年来宏观调控打击的对象都是针对后两笔资金,这也是为什么楼市泡沫依然存在的原因。比如,北京不准外国人买房,给了诸多限制,就是限制第三项资金。又比如最近政府有关单位推出措施,就是你要卖房子的话,你必须先还贷,然后买第二房利率提高,这一切的措施是针对第四项老百姓的资金。
相反地,我们从来就没有针对第一项资金跟第二项资金进行过任何的宏观调控。
而针对后两项资金宏观调控的结果是什么呢?会进一步打击已经恶化的投资营商环境。比如,我们的银行到年底大量抽紧银根,那么就会让企业客户们日子不好过。如果你是企业家,你会不会想着干脆拿钱出来去炒股炒楼算了。上午宏观调控,下午股市大涨,也是这个原因。
如果我说的是对的,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四年来,金融的执行单位他们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够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思维就这么简单。因为你的手段是错的。
2008年房价不会大涨
今年十一之后,深圳、广州出现了房价下跌的现象,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房地产要跌不容易,而且房地产价格大跌也是不利于稳定的。香港1997年就出现过一次房价大跌,但并没有造成金融危机。因为香港的老百姓非常具有信托责任,就是该还就要还,基本上香港老百姓死扛着贷款,一直扛到七年之后的2004年。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内地,房价下跌40%,50%,60%后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不知道,但我们不扛就是金融危机。现在深圳、广州房价开始下跌,原因是我们针对第三项以及第四项资金的政策产生了一些效果,也就是中低楼盘接盘者后续无力,老百姓缺乏接盘的能力,因此时间一久,某些楼盘一定会下跌,尤其中低楼盘一定会下跌,高价楼盘可能持有不动,但是全面来讲整个房价会下跌。
那您同意“拐点论”吗?
上海房价跌了7%,深圳也下跌,是不是一个拐点不好说,应该说房价再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了。
以北京为例,很多地产商,他现在怎么卖房呢?就是先推出几户,看看市场行情怎么样再说。也就是说,地产商对于未来也不确定,所以目前对于所有的人而言,对于政府而言,对于地产商而言,2008年的走势,说不清楚的,但是我不相信还会像今年一样疯狂的大涨。而且这种所谓的虚拟资金问题经过我几次演讲,已经引起了注意。只要抑制虚拟的乱串就不会有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政府理解房价泡沫的主因,要针对这方面严价控制,之后,政策如何推出,就是政府的事了。
但是打击虚拟资金并非一日之寒,如果虚拟资金再度活跃,房价还会继续大幅上涨吧?
如果虚拟资金明年再度活跃起来,可能是由于投资营商环境继续恶化,房价又到一个新的高点,但是按照我的理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只会使得高点的房价缓慢下滑,一个最不好的状况,就像楼梯一样,可能慢慢下跌,过一阵之后子由于虚拟资金冲击,又到新的高点,过一阵子,再大一个新的高点。所以我认为政府除了推行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打压承接能力之外,对于整个虚拟资金的走向以及虚拟资金治理,包括治理投资营商环境等等需要加大力度,我们要防止什么?防止楼价像楼梯一样增长。而增长的动力基本上来源于这种不可测、不可控制、不可监管、来无踪去无影的虚拟资金。
总之,您认为只要能控制住虚拟资金,就一定能解决楼市泡沫问题,就能控制住房价是吧?
也不尽然。我认为真正要解决房产泡沫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宏观调控,而是一定要跳出经济圈才能解决。比如,我们竞价之后的钱怎么运用,这不是简单的财政盈余,而是应该应用到刀口上,就是贯彻目前中央政府的思维,即推行各地建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
目前坦白讲,中央政府做起来也是比较积极的,我个人看还是比较乐观。
镜鉴莱维顿式房屋与美国城市化格局
二战后大批美国大兵返回国内,需要购买住房。莱维顿父子建造的郊区城镇解决了他们的安居问题,也改变了美国城市化的格局
莱维顿(Levittown)在美国是一个著名的词,指的是莱维特父子建造的郊区城镇。这种城镇的发展,引起了美国城市化格局的重大转变,大大促进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二战结束以后,大批美国大兵返回国内。这批人为数可不少,超过1600万,而且大多是年轻力壮之辈。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年以后,他们回到了家乡,该建设自己的小日子了。他们要结婚生子,要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住房。1946年一年就出生了新生儿340万——这就是所谓的战后“婴儿潮”。同时,战后纽约等大城市纷纷展开了城市的改造和建设。这造成了大量“拆迁户”。这些人也要购买新的住宅。怎么满足突然爆发的对住房的大量需求呢?这成为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及随后的世界大战,使建筑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抑制。用于建造住宅的资源数量大大减少。房地产商或者破产或者转行,新屋建造数量很少。因此,那些退伍的大兵和“拆迁户”,想要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中购买自己的住宅,基本上是痴心妄想。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暂时和父母挤在一起居住。
这时,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正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能否为人民提供足够数量且足够好的住房,甚至具有了制度竞赛的意义。杜鲁门总统就曾宣称:“在我们证明我们的民主体制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像样的住房以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而所谓“像样的住房”,在美国人看来,就是指独立的带有院落的住房。这种住房区别于苏联那种集中居住的公寓式住宅。美国人讽刺那种集中式的住宅是“巢穴”。
杜鲁门总统设法说服国会,向建筑业投放了几十亿美元的财政拨款,以推动住宅业的快速发展。这笔钱主要用于帮助退伍军人们获得低息贷款。莱维特父子机敏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投身于住宅建造业之中。
莱维特父子在战前就曾经从事住宅业,并取得了成功。战争期间,他们曾为美国海军一家造船厂的工人建造住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大批量、低成本建造住房的经验。正是这种经验,帮助他们在战后开创了莱维顿这种开创性的住宅建设模式。
1947年5月7日,莱维特公司在当时的纽约郊区购买了4000英亩土地,宣布要在这里建造2000套住房。这些住房结构简单、便宜,但配备家具和足够的厨卫设施,主要供退伍军人家庭租用。在这个项目出现以前,美国的住宅建造业一般都是小规模的分散项目。莱维顿是当时美国全国最大的住房开发项目。也可以说,莱维顿住宅把住宅建造带入了工业化阶段。
为了加快建设的进度、降低建设成本,莱维特父子专门建成了制造房屋半成品的工厂。半成品从工厂运到工地以后被组装成房屋。这样一来,建造速度就大大提高了。1947年当年,莱维特公司就完成了2000套住房的建设计划。这是当时美国建房速度的最高纪录。
2000套住房投入市场以后,很快就全部都出租出去了。但还有更多的退伍军人在排队,想要租到这种住房。莱维特父子乘势而上,宣布将再建造4000套住房。而且,这些住房将不再出租,而是直接出售给消费者。
在许多美国人心目中,西部牧场主式的房屋是最理想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宽大舒适,有自己的院落。投其所好,莱维特父子就把自己将要建造的住房称为牧场主住房。当然,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纽约郊区的住房不可能拥有西部农场那样大的面积,但在独立性、舒适性上,莱维顿确实很接近牧场主的住宅。这样的独立住宅售价7990美元。当时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5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依靠政府和银行推出的分期付款政策,普通的刚结婚的年轻夫妇也完全有能力购买一套这样的住房。
当然,这样的住房是位于大城市的郊区的,远离城市的中心。但是,30年代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了高速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住在郊区所带来的不便大大减小。更重要的是,由于投资者在获得土地、自由建设、自由开办商业设施方面没有什么人为的障碍,当莱维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以后,相应的购物中心、娱乐场地和社区中心也相继建造起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获得公共服务方面已经和城里没什么大的区别,甚至更加舒适惬意。
到1951年,莱维特父子共在纽约郊区建造了17000多套住宅。容纳了将近10万人居住。由于各项公共设施的完善,这里已经从单纯的居住区演变为纽约的一个巨型郊区,这实际上是纽约市范围的大幅扩大。这时,“莱维顿”这个名字已经不胫而走、声名远扬了。1950年7月3日,老莱维特被选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莱维顿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量到纽约的游客都想要到这里看一看。这里的知名度仅次于自由女神像。
1951年,莱维特父子从纽约转战宾夕法尼亚州,在费城郊区又建造了一个莱维顿。这个莱维顿占地多达6000英亩。区内同时兴建了丰富的公共设施,包括美国最早的一批郊区购物中心。这个莱维顿地跨四个行政区域,虽然不能单独建市,但按照人口规模计算,已经成为宾夕法尼亚州的第十大城市。
1955年,莱维特父子又来到新泽西州。吸取了宾夕法尼亚州的教训,他们尽量避免跨行政区域的规划。这一次,他们集中购买了一个乡的大部分土地,并重新划定行政区域。这样从一开始就保证了莱维顿住宅区的有效的公共治理。这个莱维顿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更加成熟,居民的生活从一开始就非常舒适。
这些莱维顿社区建立以后,成为其他人效仿的对象,大大加速了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二战以前,美国郊区也建有一些住宅,但规模很小,很分散,远远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莱维顿等社区出现以后,大批人口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域转移到这些郊区。到1970年,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市区人口。这成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后的又一次历史转折点。美国的这些大城市,通过不断地向郊区扩张,兼并了许多周边的县市,甚至跨越了州的界限。同时,这些大城市已经从原有的单一中心格局,转变为分散性多中心的大都市区格局,甚至转变为容纳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带。
现在,莱维顿式住宅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居住地。在这些社区,相比于老城区,人们的同质性很高,生活宁静,公共设施则丝毫也不落后于中心城区——也许更好。在莱维顿社区,家庭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的公共精神非常突出,生活温馨轻松,总之,是近乎完美的生活社区。住在莱维顿的人们也非常自豪。今天,在互联网上检索Levittown这个词,会看到许多人的赞誉之词,比如“造访莱维顿就像观赏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莱维顿是全美国最具代表性的郊区”。莱维顿所在的郊区,地价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成为了新的财富之地。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莱维顿式的郊区发展模式已经证明了许多当初对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怀疑意见是不成立的。当初,有人认为,住在郊区会由于大量时间消耗在交通上,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疏远和冷漠。但事实是,郊区化生活使家庭的凝聚力更强,人们的家庭意识也更强,更不容易被各种城市中纷扰和喧嚣所影响。在政治倾向上,莱维顿地区一向是美国更加保守、更加重视家庭、责任等传统价值的共和党的选民集中地。
对郊区化的另一个质疑就是这种发展模式将大量占据城市周边的农田。这种资源转换现在也被证明是完全正面的。失去这些农田对于美国农业来说无关紧要。现在,美国主要的农产品都产自现代化的巨型农场。在这些巨型农场,在高度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之下,根本不存在产量不足问题,只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事实上,今天的美国政府为了稳定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不得不付费换取农民的休耕,也就是需要设法人为地降低农业产出。那种认为城市发展会导致耕地不足的观点,是根本不合逻辑的,也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在莱维顿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存在政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但起核心作用的是自由投资的私人商业的力量。莱维特父子凭借他们的商业精神和市场意识,不但取得了他们事业的巨大成功,还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也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去做的事情。莱维顿的事实表明,在动员资源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方面,私人商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美国有研究专家指出,如果依靠政府来解决美国战后的住房紧张,政府基本上只会采取密集居住的政策——如同苏联人那样,也如同中国目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