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编年史 立宪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25:34
2008年11月15日23:27 来源:独角兽博客—数卷残编
宣统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2.12),各省代表集于南京。
十月二十七(12.17),黄兴力辞大元帅,各省代表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副之,驻宁代行大元帅职权。
克强调和宁汉,其心甚苦。然实质问题不在黄黎名分冲克,而在宁汉军政两体系难分伯仲,此事实已定于前朝,犹列车出站入轨,断难调头。拥袁举孙,皆有弥缝之心,而终不济事。终民国之世,宁汉隐为敌国,虽昔日之信友,分据二地必成敌手。直至李白中南溃灭,蒋氏亡宁就台,余烬稍息。
十月二十七日(12.17)午后二时,南北代表于上海南京路市政厅首次会面。
南方代表团:首席代表伍廷芳,参赞温宗尧、王宠惠、汪兆铭纽永建。北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唐绍仪,参赞欧赓祥、许鼎霖、赵椿年、冯懿同。鄂军代表王正廷列席伍唐对座而无发言权。
伍代表建议二十九日两军停火,各军皆不调动。唐代表同意电致内阁请示,亦请伍代表电致各督。且云黄兴通电请袁出任总统,袁复以大统领非黄不可,可见和议本非反对共和宗旨,仅为先求和平。首次会谈结束。
十一月初二(12.21),孙文抵港。
粤督胡汉民迎孙,建议留粤练兵,以满廷必亡,袁军可畏,无子弟兵必受制于人。孙以急需革命政府以资号召,决意北上,胡亦随行,委粤政于陈炯明。
十一月初六(12.25),孙文胡汉民抵沪。
此刻随孙北行者尚有马君武张继吴敬恒,黄兴陈其美汪兆铭迎孙于吴淞,民党基本班底集于沪上。
十一月初七(12.26),民党召集最高干部会议。
出席代表:宋教仁、黄兴、胡汉民、汪兆铭、陈其美、居正、马君武、张静江、田桐、张继等。一致同意提名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候选人,讨论政体,多数支持宋教仁责任内阁制大纲,孙文以革鼎非常之变,当集权于总统,抗议而后勉从。多数支持宋教仁为内阁总理侯选人,渔父固辞,力荐克强,卒定议。
十一月初八(12.27),黄兴宋教仁专车赴宁,驻丁家花园,当夜赴咨议局,提交民党提案于各省代表大会,多数代表以临时政府组织法已成,毋庸议,否决民党提案。
十一月初十(12.29),各省代表会议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
选举人团:奉天吴景濂,直隶谷钟秀,河南李鑻,山东谢鸿涛,山西景耀月李素刘懋赏,陕西张蔚森马步云,江苏袁希洛陈陶遗,安徽许冠尧王竹怀赵斌,江西林子超赵士北王有兰愈应麓汤漪,浙江汤尔何黄群陈时夏陈毅屈映光,福建潘祖彝,广东王宠惠惠宪甫,广西马君武张勤士,湖南谭人凤邹代蕃廖名缙,湖北马伯援王正廷杨士杰胡瑛居正,四川萧湘周代本,云南张一鹏氼志伊段宇清。
选举汤尔和为议长,王宠惠为副议长,袁希洛为书计。各省代表团大小不一,每省皆投一票。开票结果,孙文十六票,黄兴一票,汤议长宣布孙文当选临时大总统。两议长入沪恭迎孙大总统赴宁就职。各省代表会议自我任命为临时参议院。
孙文当选,端赖三者:民党铁票;要挟袁氏,坚其反正之心,毋以南国无人,非君不可,犹疑待沽;(误判)孙文海外筹款能力。由此,孙政府必然短命。他事犹可,蔚亭非不可代,唯款不可敷衍。诸军(即令纯血统民党诸将)终当拥戴筹饷有方者,无论其为借款(袁世凯段祺瑞)勒索(李烈钧何海鸣)鸦片(何丰林唐继尧)抢劫(张敬尧孙殿英)割地乞外援(民党毛党)。
十一月十二日(12.31),临时参议院通过黄兴建议,改行阳历中华民国记元,明日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
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临时大总统孙文自沪抵宁,下午十时宣誓就职。
同日(1.1),北军诸将(冯国璋张勋曹锟姜桂题张怀芝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皆在其中)通电反对共和,要求亲贵捐献海外存款犒军。
此即滦州立宪通电之反动,北洋主要演员集体登台,电报战渐成惯例,民袁两党皆不免教猱升木之罪。望亲贵犒军,早见于崇祯一朝,历史证明非闯王不能行,今亦如是,可知贪官不畏红旗落地,海瑞之流有最大机会沦为索俸灾官,古今同慨。
同日(1.1),唐总代表电告袁总理:谈判已入僵局,若非同意国会开于沪上,蒙藏席位减至二席,势必决裂,乞另简贤能。
北方提案原拟授蒙藏六席,鉴于蒙藏事实独立,此六席必然由政府指定(后曹润田即任蒙疆议员)。
同日(1.1),袁总理告英使朱尔典,军人干政,使节请辞,我力已竭,明日唯知奉还大命耳。
英人争商利,所畏者列强瓜分或内战分裂,力主强力政府一统南北(同期支持墨西哥迪亚斯亦以此),略似今之“新权威主义经济挂帅”。于英,袁系唯一能维持中国领土完整(即英美贸易繁荣)之领袖;于华,袁系唯一能争取列强承认民国且取得贷款养兵之领袖。民初政局及袁氏外交路线皆定于此,英袁联盟拒日保土(以民党为反华分裂分子),日民联盟割地倒袁(参见孙日满洲密约,杨天石“从帝制到共和”),内乱外患纠结联锁。
同日(1.1),日军七百人入汉口,以护侨为词。
一月二日,袁总理电准唐代表辞职,否认伍唐草约。要求延长停火十五日,许北军撤出汉阳汉口。以国体尚待公决,谢绝大总统推戴,孙文复电,重申相让推戴之意。
同日(1.2),豫咨议局通电赞助共和,和议若决,豫民即绝于朝廷。
同日(1.2),滦州立宪军宣告独立,王金铭任都督,施从云任总司令,冯玉祥任参谋长。
北国瓦解,袁氏并未依约辞职,此后九日(至十一日决意促清室退位),项城内心神秘世界天人交战颇难索解。可以确定者:袁非天才阴谋家料事如神,真有把握借民锄清过河拆桥,此刻火中取栗,极有可能两头落空,虽北洋七省亦无把握。拥袁等于求奶,而取乳何方,项城亦无把握。勒逼亲贵,即崇祯病急求医之道,无非自乱,幸有洋款可借(无洋款即无左李功业,清室必如唐明,葬身流寇之手,汉民必受闯献之毒,乌得有民国?清亡杀戮极少,打破华史成例,末君亦得善终,无往而非帝国主义遗德),而借款必损国权,诸将滥用中央拨款,绝不问其来源,而后以爱国者姿态,廉价责中央卖国,一若无关我事。入主公府,等于承担历史替罪羊角色,步武李合肥。袁公之智,岂能并此而不知?辛亥军兴,本为申经济民族主义,而不得不以远劣于清室条件借款,可谓一大讽刺。
唐总代表立场,自始既逾北廷授权。至此袁氏尚无废君之志,而绍仪曲解袁电,以辞让总统为“不反对共和”证据(袁意国民公决君主共和之前,本无选举总统问题),立约迁就南方(立国会于沪,承认共和,虚言东省满蒙赞助民国------与事实相反),不类清室代表,近于“民军驻北廷发言人”。若非个人思想倾向新派,有牺牲利禄推行“叶利钦主义”之志,必有周旋两党,借南覆清,为自身开辟政治前途之意。唐袁必以凶终,北洋诸将怨唐叛北(唐确系袁公一手卵翼者),宁容伍廷芳,不容唐氏,已伏于此。
一月三日,选举人团通过鄂军都督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孙文组织民国临时政府。
阁员:陆军总长黄兴,蒋作宾副之。海军总长黄钟瑛,汤乡铭副之。司法总长伍廷芳,氼志伊副之。财政总长陈锦涛,王鸿猷副之。外交总长王宠惠,魏宬祖副之。内务总长程德全,居正副之。教育总长蔡元培,景耀月副之。实业总长张季直,马君武副之。交通总长汤寿潜,于右任副之。公府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汤化龙副之。
总长妙选名流,次长一色民党,财政假手旧臣,军务唯我嫡系,弃名取实,避艰居利,其心甚巧。然总长多不就任(仅黄兴王宠惠蔡元培赴宁办公),“文唯有”之“革命精神”不足充饷,出卖汉冶萍招商局满蒙于东瀛,条件远不及现行卖国贼盛杏蓀川汉借款(即激成保路革命者)。临时政府日坐愁城,促袁接手烂摊之急迫,尚速于袁氏夺权步骤,正所谓“看人挑担不觉沉”。
同日(1.3),章炳麟汤化龙张季直程德全陈三立熊希龄汤寿潜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
该党纯系江浙士绅代理,共和、进步党胚胎于是,议会政治行将展开。
同日(1.3),前大清邮传部尚书,大清及中华民国首席通缉犯,十八省绅共指之卖国贼盛宣怀抵日本神户避难。
彼若知孙公袁公蒋公毛邓借款条件,必将转愧为怨,嗤华民欺善畏恶有目无珠合该受报。实则“华人自有外交及定商约以来”,借洋债优于杏蓀者,唯曹汝霖西原借款、宋子文棉麦借款战时美援、陈光甫桐油借款耳。诸公皆以国贼垂竹帛,杏蓀私囊富厚,晚景优游;润田不蓄余财,潦倒扶桑僻乡;宋公尽瘁谋国,卖鸡蛋于北美;陈氏白衣临危赴难,环境最劣,借款条件最优,以战犯“运动”于本朝。华人之爱国正义感,殆有不可思议者。奈何尚有嚣嚣于射天,高呼吾民无罪遭此残罹彼苍何聩者?吾恐天道至公,诸君尚在梦中。
一月四日,北军撤离汉阳汉口。
此刻冯去段代,撤军之壮,无异耀兵,以各国领事为假定观众。
一月五日,伊犁新军起事,将军志锐死之,诸将举前将军广福为都督。
安西客强主弱,诸将内争,哥老会省府内争急,穆民大抵作壁上观,不可谓非郡县之效。秦政之妙,端在“官府面前顺民人人平等”,其势自散其力自弱,削贵族则草民颂德,有缓急而民变乏天然凝结核,乌合易与。安西郡县三朝,其校已现,伊教师拜占庭萨珊顺民传统,唯知“安拉吩附服从主事人”,不待20年文艺复兴,祸乱不起,非新军果强于驻藏川军。蒙藏久行封建,政出多门,万峰林立,此起彼伏,断非逐一达赖养一班禅所能济事。佛门虽云慈悲伊教虽云健斗,不改封建之强专制之弱。川军内斗不出一城,远不如安西长驱千里之烈,卒以自亡,势也命也。(------封建之国如守万山,败而据险甚易,不可征服------马基雅维利)
一月七日,黎元洪组织北伐军,以吴兆麟为战时总司令,李烈钧为右翼总司令,赵恒惕为左翼总司令。
宁汉分道北伐,纵令袁公自退,北军瓦解,民军破虏收京,亦不过如民国二十六年政局,内战仍不可免。冥冥造物,似有定数,非一事成败可移。
一月八日,日船运军火援宁,步枪一万二千,山炮六门,机枪六挺,子弹二千万。
一月十一日,袁氏告朱尔典,同意清室退位,询问各国是否赞成袁组临时政府。朱云各国信任袁氏,望与南方妥协。袁氏电致伍廷芳,要求开国会于京师。
骰子落地,毒汁美味尽在其中。
同日(1.11),汉上北伐军出师。
同日(1.11),以浙督汤寿潜入阁,杭州金华各府推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代督,宁波各府推同盟会员蒋尊籃代督。
陶公不去,孙文有臥塌之忧,一如吴禄贞之于袁世凯。
民党以北美南洋华人社区为基本选民(尚需与保皇党中分义工捐款),其次为留日学生,再其次为新军中级军官,而后帮会,士绅极少。光复会海外组织院逊孙梁,几纯以江浙士绅卫系,善战敢死过于民党,而活动范围狭窄更甚于民党,失江浙绝其命脉,章炳麟“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不幸中于自身。光复会员绅士气重,好逞意气,易散难合,耻于联络下层,亦难幸免于政风日趋下流之际。
一月十二日,孙大总统令蓝天蔚节制北伐海军沪军。
孙黎分道出师,酷似北伐之蒋汪,戬乱之蒋桂,历史地层之下,自有超个人之原力运动。
同日(1.12),王公反对退位,肃王恭王良弼铁良组织宗社党。
宗社党多贤者,肃王(前民政部尚书)即政闻社(保皇党)保护人,义救汪兆铭者,其子即川岛芳子--康德皇帝救星,于满洲立场,可谓满门忠烈。铁良、良弼皆能臣而较廉者,皆摄政王庆王所忌。国之将亡,大老宦囊厚积者必求仕新朝,勤王赴难者必出“前异见者”,如明之黄道周辈,俄之梅德韦捷夫辈,清人亦非例外。
一月十四日,蒋中正刺陶成章于沪。
蒋氏自谓以此事受孙文特达之知,为进身之始,然孙氏文献迄今未见明确证据,可确定者唯陈英士指使,陈蒋师徒义重,延及后代(立夫果夫皆英士侄)。民党行刺决不限于政治人物,名记者黄远庸亦系民党所杀,凶犯津贴至蒋经国时代年年照发。类此隐没者尚不知几凡。无怪乎宋教仁遇刺,與论未如洗脑史书读者设想中同情民党。而陈英士终死于帮会刺客之手,汪兆铭及其左右亦罹此难。转视梭伦立法“手持大盾保护双方”,费城立宪“贫富无过三代,孰知子孙所在?取其平允,终属最善”,可谓“君以此始,即以此终”。
一月十六日,民党张光培杨禹昌黄之萌刺袁总理于东华门外,卫队管带袁振标死之。
同日(1.16),蓝天蔚率北伐海军进抵烟台。
同日(1.16),袁总理电致伍廷芳,质问民军破坏停火协定,自汉沪两路北上。
同日(1.16),唯一残存候选人蒋尊籃就任浙督。
一月十八日,孙大总统电致伍廷芳,申五项和谈条件:1,清帝退位,不得私授政权于人。2,不得私立京师临时政府。3,退位后,应由民国政府通电各国,争取承认。4,本人即向参议院辞职。5,公举袁为总统。
同日(1.18)袁总理告朱尔典,上谕将出,委袁组临时政府于天津。
一月二十日,同盟会集于南京,议推汪兆铭为总理。
一月二十二,孙大总统致“字林西报”,外交团若能承认民国,即举袁为总统。
一月二十三日,英法俄日四使赞同清帝退位。
一月二十五日,袁世凯辞候爵。
京师盛传醇王拟以鸿门宴待袁,唆第一镇兵变,举族奔热河,据关外自王。
醇王懦弱,安能出此。然就事论事,实系清室最佳出路。前日(1.23),张作霖已杀张榕,私通日领事,谓东省人民决难赞助共和,万一皇室退位,唯乞日本保护,实无降理(后以袁公恩威而止)。设若正统皇室北狩承德,关东偏裨内蒙亲藩势必群聚,效民党“租让满洲”条款割土贿日俄,长城停战,为达赖之继,本非甚难。
一月二十六日,北军诸将(即1.1通电反共和者)通电赞成共和。
同日(1.26),民党彭家珍(滦州劫械者)刺良弼,民党薛成华刺天津总兵张怀芝事败。
一月二十七日,南京北伐军粤浙镇三军破张勋于固镇。
一月二十九日,天津民军胡鄂公部攻北洋衙门。
一月三十一日,参议院决议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月一日,沪军都督陈其美要胁招商局股东大会同意以该局为抵押借日款一千万。
就经济民族主义,此事较川汉铁路借款尤劣,民党嫡系(北伐后蒋中正青出胜蓝)勒逼手段,颇不为民党代表布尔乔亚论者留余地。
二月二日,成渝军政府合并,尹正张副,但怒刚制成都,杨莘友主警政,熊锦帆以第五师长留镇重庆。
二月三日,太后召见袁总理,授全权与民军商议退位条件。
同日(2.3),章炳麟张季直等组织统一党。
二月七日,参议院开始编撰“临时约法”。
二月九日,罢锡良热河都统。满洲最后希望,于今绝矣。
二月十日,参议院通过“优待清室条件”“优遇皇族条件”“待遇满蒙回藏条件”。
存尊号,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暂居宫禁,岁费四百万,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留用。满蒙亲藩黄教僧团旧有封地津贴一准前清旧例。各族权利平等宗教自由,风俗礼仪依旧。
同日(2.10),宁府北伐军粤军(姚雨平)克徐州。
二月十一日,袁总理致电伍廷芳,优待条件已奉旨允准。
二月十二日,宣统帝下诏辞位,命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逊帝下令共和,于理已悖,而为袁氏所必需,借天子余威收编北国旧势力,一国有二临时共和政府,始能自占地步,免受胁迫。
同日(2.12),参议院质问招商局汉冶萍低押日款案。
不负厥责,无愧青史,其唯议绅乎?胡适:“民初议员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
二月十三日(2.13),孙大总统向参议院辞职,荐袁自代。
民初尚属天真时代,出言必践,信义尚重。后之非常大总统以复国会为词,国会已复,自食其言,而激发陈炯明兵变,判若两人矣。有此表现者非独孙文一人,民初之贤人大抵即民末之权奸。政风日下,廉介者段吴反有顽钝之名,自趋毁灭。此事若有责任问题,吾民族崇暴轻法之恶根性亦当分责。
同时(2.13),袁世凯组成临时政府,自居临时政府首领,留任各部大臣为各部首领,使臣为临时外交代表,通告公使团及北方各督抚。
同日(2.13)公使团决议等待统一政府成立,不轻易承认任何一方。
东土实居下国,公使团以仲裁人足为轻重,民初内战迭起,免于瓦解,实以公使团(英使朱尔典萨道义握其枢轴)坚持门面,以便交涉故。大战革命迭兴,(英国统治的)19世纪自由主义体系瓦解,德俄日相继挑战(映射为护法军政府、国民政府、抗战戬乱),英人初尚能维持(如两广关余仅予唯一合法政府,国府深感不平),战后则力不从心,华土乃豆破瓜分矣。华人内部之主义纷程,影响此基本轨道甚微,略同拉封丹寓言青蛙之影响于公牛群斗。20世纪之多难,中枢即在19世纪自由主义瓦解,各国愈居下位,受害愈深。
同日(2.13),章炳麟致电参议院,主建都北京。
初,章孙论鼎,曰谋本部当鼎武汉,谋五族当鼎长安,谋亚细亚主义当鼎伊犁,皆无异词。而民党革命阶梯,视此可以思过半矣。自孙文私受日政府款,不予民立报,二公交恶,太炎师培谋举黄代孙,文人业余革命者终难久居职业革命家之列。民初,章氏举措,拥黎拥袁,无不以孙为假想敌。
陶成章于逐孙案主力,光复会同盟会自此成仇。孙文走南洋,不复闻东京本部事。陶氏遇刺,太炎以空言举汪,菹孙出任总统,几无应者。此刻除另结盟友、退出政坛外,章氏已无第三选择。以士大夫气类相投,首选自必为“有醇德”之黎宋卿。不幸合于文人价值观者,必不容于流氓政治现实主义传统。黎公之醇德兆铭之清誉,恰为其致命弱点。
二月十四日,参议院批准孙文辞职,待新总统接事。决议定都北京,孙黄怒,要求复议,粤督陈炯明通电反对北都。黎元洪通电要求北方代表赴汉共议总统及国都问题。
孙黄复议方式极为别致,黄兴怒吼:“政府决不为此委屈手续,参议院不能更正,明日带兵縛一切同盟会员去。”似此袁段“公民团”骚扰国会当从末减。北都派非仅同盟会员,克强似以民党为江湖帮派,尊戴渠魁本门义务重于议员豁免权。非同盟会议员无此义务。黎公之意,直以鄂军仍代临时政府,宁府谈判无约束力,似此纵分道北伐全胜,大局仍不免于灭裂。
二月十五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南下就职。
同日(2.15),袁世凯通电:清帝委任,满蒙推戴无庸再议,南下则危机立现。
二月十七日,黎元洪通电反对汉冶萍抵押借款。
黎公好名,不免于好名者天然陷阱--妄图人人满意。此刻商民称颂者,必为军人所恶。仅鄂军扩容五倍不止,款从何出?宋卿自身且受恃功索官索饷之革命英雄围攻,欲去一张振武而不能,余尚堪问否?从政之道,于自身基本盘,须有定见。欲左右逢源者,多左右不是人,黎公之谓也。
二月十八日,卸任总统孙文以蔡元培为专使,汪兆铭宋教仁为欢迎员,从唐总代表迎袁南下。
二月二十日,参议院选举黎元洪续任临时副总统。
二月二十七日,南使蔡元培汪兆铭随唐绍仪拜见袁世凯。袁氏表示拟定留守人员,即可就道南下。
同日(2.27),武昌兵变。
和谈未就,激进军人已有二次革命之说,此后苏州先锋营起事,亦属此类。大抵系新军将校功高赏薄,不满中间派坐食免费午餐。黎督必欲锄张振武,中间派相继附袁,伏脉已发。
二月二十九,曹锟第三镇兵变,南使避入东交民巷。
曹镇袁之嫡系,时论多疑袁氏唆变,今亦有辨者云军卒不解上层政治,疑南政府欲解散北军,乃劫财散伙者。真相难明,二说皆实亦有可能。
三月一日,毅军(姜桂题)入京定乱。
同日(3.1),北伐滇军司令唐继尧据黔称制。
兼并邻省恶例,自此始矣。国之乱,滇之幸,北伐、护法,就多数军人,不过护符耳。
同日(3.1),保定、天津兵变。联军二千入京护侨。
同日(3.1),南使蔡汪等电致南京,请速定大局,组织统一政府,余可迁就。
庚子阴影笼罩民初,袁氏精英改良主义蕴含针对本国民众之极端不信任,立宪派同盟会何尝不然?维系“文明革命”小圈子(黎宋卿谭组安皆有是语)实为辛亥共识,外观党争极烈,亦有二底线绝不逾越。其一:不容政治革命演变为社会革命(焦达峰死于此处),其二:不容内争演变为外患。稍近底线,各党相继束手。左派论证“革命脱离群众必然妥协投降”,极为精当。然当事诸公必自以相忍为国,实出深谋远识,非具高度历史责任感莫办。洪宪之后,共识初现裂痕,党军兴则全灭,瓜分之祸教义之争迭起,终至洪水滔天,无异为民初诸老作事实辨护。
三月三日,黎副总统通电:请速定国都,早立统一政府,以杜外人干涉之渐。舍北就南,有兵亡民亡国亡种亡之虞。
通电出于秘书饶汉祥之手。黎公虚位,用人行政多非己意,独以拔饶氏于招贤馆为出任鄂督唯一收获。二君皆长厚而庸懦者,宜其灵犀一气。
三月四日,同盟会大会选举孙文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汪兆铭为总务部主任,宋教仁为政事部主任,胡汉民、刘揆一、张继、李肇甫、居正、马君武为干事。通过政纲。
同盟会十大政纲:一,完成行政统一。二,促进地方自治。三,实行种族同化。四,采取国家社会政策。五,普及义务教育。六,主张性别平权。七,厉行征兵制度。八,整理财政厘定税制。九,力谋国际平等。十,注重移民垦殖事业。
十大政纲,如圣德太子誓言,曰美曰空。就史论实,行政统一地方自治本为宪政平衡木,民党之实迹纯系机会主义,在野则主省权,在朝则主集权,一如孙蒋二公居元首则主总统制,居下位则主内阁制,喜剧色彩浓厚。种族同化移民实边实一事,即欧文拉铁摩尔之“内亚次帝国主义”是也,确有实迹,关东内蒙华化郡县不遗余力,西康归流苗瑶用武步步为营,青海回疆筑路兴业苦心时干,地方军人虽有经营,远不及训政党国全力以赴,而唯其如此,强邻震恐,边衅易生。
就教育而言,普及初级从未实现,推广则实有之,民党之功大于北洋,30年代高等教育创造历史奇迹,确已实现学术水平“与国际接轨”,同期边缘各国,无一能及,民党之宽厚居功极伟,若无津海关五一拨款,“老北平”传奇必然胎死腹中,虽云党治,学院自治亦多美谭。北洋虽云放任过之,积极资助院不如党国,30年代教职员绝不如北伐前欠薪,硬件兴作尤远迈前人。
晚清财政混乱,大抵以关盐为主,新政兴各省自立间接税,无不劫贫右富,民变大兴,多以思旧制恶新政起,本非反满。民初军费膨胀,各省截留地丁,洪宪后历届政府(包括训政党国)无从染指。中央财政以借债为首要岁入,还息支饷为最大开支,牵补度日,无从整顿。党国虽有法币改革关税改革之利,终以间接税(关盐统三税)为重,有土而无民,上重而下轻,沪税居天下之半,津门次之,抗战军兴,二埠先亡,后之国府,乃如晚期食道癌,纯以耗蓄积打(华府美援)点滴延寸阴,其亡也宜。可异者不在其亡,而在其垂绝残焰竟能拖垮强邻,复我深仇。
终民国之世,有兵而无制。北洋以地域岐视为团体张本(参见新军篇)。党军虽兴于粤,自始集中招募江浙子弟。南北皆有募无征。抗战勉行征兵,实同画地虏人。赵宋以降,非流氓无产者求食不入军籍,国府贸然变法,而饷恤两缺,无异行社会性屠杀于农村中坚阶级。本朝文宣以民党税重为词,实则国府虽抗战加派尚不及本朝公粮三分之一,民心怨毒,实在征夫之诡道霸政,保甲奉行者多不得其死。
国际平等有形式实质二道,就形式而言,民国国际人格之完整性金瓯无缺,远在本朝之上。论及实质,如治外法权之属,非待本国司法体制“与国际接轨”不可,此事日人已于明治时代完成,日使论华人收复国权如“驾马车于马前”,即以明治废治外法权经验,讽华人内治不修。党国虽以损国权求外援而兴,得国推行革命外交,(于英美及各民主国)亦有事迹,行之于俄日二邻,乃有覆国之祸,其始也民族主义,其败也民族主义。
民党之国家社会主义倾向,远在联俄之先,在野之孙文与在野之列宁辨社会政策,思想史学者迄今尚无留意者,此事当祥论于后。可注意者袁氏亦国家主导经济论兼土改爱好者,左派痛诋之布尔乔亚代理人,无一稍有同情于市民绅商。民袁之争,类似拉丁国家激进党与军政府之争,双方皆扬官商抑私人,所异仅在前者多用经济内行,后者好用革命外行耳。此事恐与绝对主义国家官僚政治传统有关,大抵革命愤青皆文人士人精神后裔(亨丁顿称“我们的子弟),可视为候补政治阶级之不满现状者,其内层思维模式原不出士大夫传统。
三月五日,孙文通令剪辫。
剪辫令之于剃发令,皆出官权强制,所异者罪不至斩首耳。革命论之锄恶扬善,立宪论之节制一切权力,包括自身权力,凿枘难合。此事虽小,亦可喻大。
三月六日,参议院准袁世凯就职于北京,电致参议院宣誓,提交国务总理及国务员候选人,经同意任命后,于宁接收临时政府事宜。
有经有权,章法不紊,临时参议院虽非民选(各省都督府推举),亦可谓得人。
同日(3.6),袁氏电致孙文,请以黎副总统为代表,赴宁受职。
民初地缘政治,集于京宁汉权力三角,得一而问鼎,守二即定鼎。癸丑兴师,京汉和流,民党完败之形,渐次萌生。其根究在军绅党人异气,黎公之于三武,犹谭延闿之于焦达峰、李夔和之于陈英士,不去其一,其势不定,袁氏轻取渔翁之利,而自身亦受廉价午餐误导,高估自身实力,卒以自亡。祸兮福兮?
三月七日,孙文电致袁氏,同意新总统就职北京,以专使蔡汪等代表参议院接受宣誓。
袁氏初挑宁汉心结,即有大效。参议院苦心经营,全付东流。孙文心术智术,亦可嗤耳。尤要者,孙以看守政府之身,蔑视国会成议,虽如定都案胁迫复议之表面程序亦置不顾,其心殆以大家长自居,无法度蔑宪政之慨,实堪惊诧。
同日(3.7),陕西民军与甘肃清军停火。
三月八日,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亦“鄂州约法”之父宋教仁立宪思想结晶,主要特征“军兴篇”已有论述,不赘于此。以今人后见之明,约法致命之伤,不在时人争执之总统制内阁制(二者皆出国会而非选民,尽可视为超极国会制不同形式),而在司法不重,不足应对宪法危机,议会多数凌驾成法之上,唯英国瑞士荷兰以宪政悠久民德稳健少乱(实则北美独立战争即以国会专制造成),而议绅本无执政经验,逼成非修宪不能止乱,非政变不能修宪之局。华人习于独夫专制,不解宪政平衡原理,以为民主必在国会(袁党保皇党亦有同一謬见),不悟“小团体专制”与独夫专制皆不合立宪精神。
三月八日(3.8),袁世凯电致参议院,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同日(3.8),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同日(3.8),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首领胡维德请求各国公使出席就职典礼,朱尔典力主不必正式邀请。俄国照会美英:承认民国问题,列强应一致行动,维护共同利益,唯俄国保留为满蒙新疆特殊权益采取必要措施之权。
三月九日,北京外交公使团决议:不参加大总统就职典礼。
公使团一致行动,宣告远东国际均势尚可维持(暗含中华民国统一尚可保存,大英帝国盟主身份及商业利益得以延续),对华政策不得有一国单独行动、公然一面倒(如后来俄人之于广州国府)之事,而于南北各派,执行形式平等、实质则重内轻外内北远南政策,默示国际承认仅归统一政府,而统一政府当出于北廷包容而非吞并南府之不对等妥协(定都问题即易代后辛丑条约特权可否存续问题,后之国府革命外交即含“迁都南京以柔性废置辛丑特权”之义,宁府各使馆无从享受东交民巷驻军护侨之威),统一不成,虽贷款救急亦无合法主体。与此事最为接近者,即联合国针对塞浦露斯南北政府之制裁威胁。辛亥癸丑历史进程乃受此无形之手牵动而成。
同日(3.9),参议院接受袁世凯宣誓。
同日(3.9),四国银行团应袁之请,垫付一百一十万两白银。袁氏承诺今后贷款付银行团承办。
四银行团所付者,非仅白银,亦系初生民国之行政独立、百万击柱论功悍将之乳汁、南北游士策士党人帮会求官待赏者之面包篮。譬如婴儿,有未出母腹即已骎染阿芙蓉,先求福寿膏而后求食者,民国预算首项,已预定为“还息支出”。
同日(3.9),广州裁并诸军哗变,经略陈炯明讨平之。
民袁两党所乘之船,正以同一方式同一速度下沉,其应对方式,亦难以进步反动民主专制区分。以当日顺民观点,不外望彼速成和议,免我池鱼之殃,无形中与列强同心。至于兵变是否出于袁党阴谋反对南都,抑或民党投降主义之毁灭自身武力基础,皆系后人贴标签需要。
三月十日,袁世凯于北京就任第二届临时大总统。蔡元培代表前任孙文致贺词。
同日(3.10),袁大总统发布大赦令,民国肇造,普天同庆,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并免各省脱欠地丁钱粮漕粮。
满清成例,惩前明三饷之召乱侮亡,民食为重,田赋常轻,通国略计,四十赋一,仁于汉文,无愧周孔。咸同军兴,烽燧日近,文宗尽出内府珍藏,论斤变卖以养诸军,而祖训家法,谨守不渝,不加小农毫厘之捐,赣皖拘兵灾免税之常例,不救曾侯之急,苏浙克服,李抚先争减赋,左公不忘春蚕。虽云得国以诈,尚不失儒道之干城。然正以赋薄,必仰乡绅伦理统治之低成本,绝难因应近代国家必有开支。光宣新政于国为财政灾难,于民为告别伊甸,田赋不可易,所加者大抵为地方间接税,盐斤铜元路捐之属,不以财产分等,实以消费者人头共享,贫者先撅,势之必也。宣统朝以“群体性事件”螺旋上升载于史册,革命史官视为反满,绝难服人,盖民变尽为守旧乡绅与劳民结合,集中攻击新政,如长沙抢米,叶德辉王先谦以鼓惑民众受降五级重罚,旧党夺气,新政始行(即税费更重,利归官商新军新学之义)。及军兴,清室剥贫人而养育之新绅新军借民党夺权,地丁已无分文上贡。袁公之免赋令,如国民公会苏维埃之分地,接受既成事实而已。
同日(3.10),袁大总统下令延用前清法例。
此刻之清例已非雍乾之旧,司法独立至少已存于纸面及二三名埠(如袁氏政绩之天津),极小范围内之高水准制度移植,与广漠内地之有治法无治人共存,如巴蜀军兴而“法政速成班”尚未毕业,虽成都亦不过有一新式裁判厅,模范监狱及数百巡警耳,外郡全属空白。民党先锋杨维甫出模范监狱,即任警察总监,效张献忠大书“杀杀杀杀杀杀杀”七字以整顿治安。民初二十年,县级法院虚置者大半,皆以堂喻代裁判(即法官无人,县知事代行裁判权)。北伐功成,法官党化,而法学教育大兴,一变为有治人而无治法,基层稍充实,然至东渡之日,通国总计,基层法院满员者尚不足三成。
同日(3.10),黄兴电致袁大总统及各省,请督军北上,讨平各处兵变,代袁维持秩序(袁电阻)。
可见兵变时“南北政府合并,南人谋解散北军”之流言亦非无因。
三月十一日,参议院批准唐绍仪国务总理提名。
少川就出身政见政绩,实为南北新旧桥梁,而竟以北洋之叛徒民党之外人终。吾民族之团体尽忠观念过于僵硬,必以议会政治必有之妥协调和为失德,亦宪政破产一要因。可注意者,此类节烈论暗合宋儒,而于革命两党之手发扬光大,北洋诸公尚不过小巫耳。
同日(3.11),袁大总统再度请求四国银行团垫款五百万两,银行团只许二百万两,且邀日俄参加,谋组六国银行团。
同日(3.11),外交部就南北统一通告各驻外代表及万国和会。
同日(3.11),卸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立宪篇”终,其后当为“行宪篇”。
辛亥记事本末 新军篇
民初编年史 军兴篇
民国编年史 行宪篇
民国编年史 癸丑篇
民国编年史 觊主篇
民国编年史 重光篇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