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之志,不在温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1:19
平生之志,不在温饱 (2008-10-30 21:35:31)
标签:教育 四中 毕业典礼 母校
高三的全体同学们:
首先,我要代表四中的全体教职工祝贺你们完成学业,成为四中合格的毕业生,成为四中最年轻的校友。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是你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标志着你们即将结束一个成长的阶段,又将开始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向衔接的时候,你们又面临着一场重大的考验。我和我的全体同事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这场考验和拼搏中实现理想,并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在思考今天的讲话时,我想起了曾读过的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王曾的人考取了状元。有人对王曾说(或谓曾曰):“状元一生吃著不尽”。王曾严肃地回答说(曾正色答曰):“平生之志,不在温饱!”
我想,“平生之志,不在温饱”,这八个字就是我今天要对你们讲的最主要的话。
今天之所以要讲这些,是因为在我看来,你们能够在四中完成高中学业,已经是同龄人中最幸运的了。以四中三年的教育为你们搭建的平台,以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来能够衣食无忧,享有远高于国人平均水平的生活。你们不会像我们和你们的父辈当年那样,在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生计而奔波操劳。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如此,使你们的人生中缺少重要的一课。有我们这个年龄和经历的人,目睹了太多的各不相同的人生轨迹。从这些轨迹当中,我们多少会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这也许就是“人生哲学”吧。尽管人生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是你自己亲身实践和经历的过程,但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想把这些感悟讲给你们听。今天你们这近500名同学,过去的三年是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度过的。不久,你们就要走上各不相同的道路。再过10年、20年或30年,你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人生轨迹。你们将来所达到的境界肯定是不同的。决定这一境界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和各种机会外,关键取决于你们自己,取决于你对未来生活的定位和你的人生态度。三年前,当你们刚刚踏进四中的时候,我们和你们谈的就是理想和目标。三年过去了,今天,当你们即将离开四中的时候,我们讨论的仍然是这个话题。因为在我们看来,这的确是最重要不过的事情了。在你走入社会后,你会遇到一些庸庸碌碌、满足于衣食温饱的人,对他们我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不应该是四中人的境界,不是一个杰出的人之所为。
我还有一点感悟要告诉你们。当你们不满足衣食无忧的时候,当你们不甘心碌碌无为的时候,当你们踌躇满志想要干一点事情的时候,困难、阻力、挫折甚至失败都要来到你的面前。这时你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和坚定。冷静就是你们要把准备做的事情仔仔细细前前后后完完全全想明白,坚定就是你们一定要把想明白的事情做成,决不动摇,决不放弃,决不退缩!这才像一个四中人,才像一个杰出的中国人。
今天的场合,使我想起了过去的一位同事,我们一起在毕业班教课。到高三的后期,这位老师的身体越来越糟,但他总是舍不得抽时间去医院,以至于脚被热水烫伤后去医院,才知道患了严重的糖尿病。他架着拐杖坚持上课,希望能坚持到最后。但由于严重的糖尿病,他的伤口无法愈合。就在那年举行毕业典礼的那一天,他做了截肢手术。当我把消息告诉学生时,许多学生哭了。一个月后,这位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是他的学生们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讲这些,是要让同学们知道,这就是四中的老师;是要让同学们知道,与你们相处三年的老师,总是把你们的未来和四中的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是四中的职业精神。说到这里,我想提醒你们,你们要永远记住那些曾经帮助过你们的人,那些对你有恩的人,不要忘记去报答他们。这是最起码的人性和品德。当开创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时候,你们就会明白,你的品德、你的善良、你的达观、你的胸怀、你的谦诚、你的修养是你们将来安身立命、与人共事、成就事业、享受幸福的最重要的基础。
同学们,你们在四中生活了三年,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有喜悦和欢乐,也有痛苦和忧伤,这一切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是母校给你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想你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时光,不会忘记母校,不会忘记师长和同学,也永远不会忘记这句口号,今日我以四中为荣,明日四中以我为荣。母校以你们的什么为荣呢?当然是以你们为祖国、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为荣。这是我们过去曾说过的话。今天我还要特别补充地说,将来也许你们大多数人都没能做出惊天动地、名垂青史的事情来,但是只要你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修身,不断完善,使自己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个品位高雅的人,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一个智慧高超的人,当与人交往和共事时,你的品格被别人赞叹和景仰的时候,当你用自己的行动对“杰出的中国人”做出诠释的时候,当你感到自己所作的一切都问心无愧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就以你为荣!
同学们,我最后要说,不论将来怎样,母校都会永远铭记你们每一个人。
谢谢。
(本文是2004届高三毕业典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