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汶川1.5万户灾民无家可归 灾区过冬雪前备战(南方都市报 2008-1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39:54
震后汶川1.5万户灾民无家可归 灾区过冬雪前备战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8-11-10 08:46:13  作者:
灾区过冬之3雪前备战
◎震后汶川1.5万户灾民无家可归,高半山地区数千农户将在简易棚中迎战首冬
◎次生灾害威胁下,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土地问题严重制约灾后重建速度

图:通山村,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孩童。用木板、彩条布、牛毛毡搭建起来的简易房是高半山村寨最常见的建筑。震后5个月,救灾帐篷仍在这些地方继续使用。

图:通往通山村的路断了,建材根本带不上去。而通山每年冬天都要下雪。村民们只能就地取材,给漏风的简易房“保暖”。

图:海拔2000多米的阿尔村,村民担心的是无地建房。部分地方被评定为地质灾害危险点,失地农民搬到平坝河谷地带,一些人只能暂时租住在同村人的简易房中。
雁门乡通山村的刘国树在地震中失去了房子。他用牛毛毡铺成屋面,用彩条布围成四壁,作为全家人的栖身之处。这座过渡房和他家的猪圈只有一墙之隔。房间里因此有了异味,却找不到成群的蚊蝇。对于这座海拔1700米的羌族村寨来说,这是冬天临近的征兆。
入夜时分,天光穿过彩条布透进屋内,逆光看上去斑驳陆离。几只野猫光临屋顶,发出余震来临一般的动静。刘国树一家睡在这个四角漏风的屋子里,目前盖两床棉被,基本没有问题。但如果再冷一些,或者下雪,他们就碰上麻烦了。而这也是政府担心的问题。
大地震给汶川留下了1.5万户无家可归的灾民,其中至少有一半和刘国树一样居住在高半山地区,这里基本无法搭建板房,很多村民只能在漏风的简易棚中栖身,而雪是高半山地区每年必来的客人。震后的第一个冬季,或许将提醒他们:危险的时候虽然远去,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
山村路断
9月底的几场大雨引发塌方、泥石流,汶川全县农村公路几乎再次阻断。100多户的通山村,有90多户需要重建住房
刘国树的过渡房是今年8月搭建起来的。他一度想过新建住房,但山路难行让他放弃了今年重建的计划。
进山公路在与山寨对望的地方中断了。政府在断头处插上红色警示牌,提示前方属于特大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点。一辆拖拉机停在路边,那是看中运输市场的主人家刚买的,现在还派不上用场。
村民到此下车步行,途中需要在碎石堆积的塌方体上攀爬近百米。9月9日,4个刚刚分到救灾物资的村民被飞石砸中,其中两名极有可能落下伤残。
县交通局上报的损失情况显示,汶川原有乡村公路1344公里,震后仅有40公里勉强通行。交通局分别向13个乡镇拨付了5万元抢修资金,目前仍有4个村处于孤岛状态。
9月底的几场大雨,引发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县农村公路几乎再次阻断。县公路局一位官员表示,农村公路是按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建设的,既无边坡也无护墙,对次生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基本为零,而治理次生地质灾害需要巨额投资,县级财政根本无力负担。
连接通山和县城7.5公里的乡村公路就是在8月后的一次塌方中中断的。这条公路是汶川县实施通达工程后首批竣工的3条公路之一。通达工程缘自国家部委的统一部署,中央每年从车购税中返还一部分,按照每公里10万元的标准,拨付给农村公路项目。地震让3年来的建设成果损失殆尽。
10月17日,村民刘国政一行人带领记者上山。他们背着尖底背篓,里面装着食盐、大米,其中一个人提着两个塑料空桶,另一个人架着一口铁锅,看上去像一支炊事班,只是没穿军装。
100多户的通山村,有90多户需要重建住房。刘国政说,依靠人拉肩扛,钢筋水泥这样的建材根本带不上去。而且通山每年冬天都要下雪,“雪大的时候,出门要用锄头开路”,村民们担心老办法今年是否可行。
现在,村里人琢磨的是如何就地取材,给过渡房穿上“外套”。比如沿着房间四壁放上一圈玉米秸秆,或者铺上一层篾席,再糊上一层黄泥。也有村民抱怨通山的土质不好,“太阳一晒,泥巴就会掉下来”。
根除地质灾害对农村公路的威胁,唯一的办法是改变线路。震后县公路局制定了乡村公路改造计划,按照“先河坝、后半山、后高山”的顺序,通山村的公路排在第二批,2009年才能动工。
无地建房
因地质灾害失地的农民只能滞留在别人家的耕地上“搭棚棚”。要从其他农户手中买地,目前价格是每亩3万元
为建房苦恼的还有龙溪乡阿尔村的余义红,和刘国树不同,困扰他的是无地可建房。
今年8月以后,余义红两口子就滞留在别人家的耕地上。这是一片河谷地,原来种植白菜,和他震前居住的地方有200多米的落差。老寨子周围山势逼人,两条滑坡带清晰可见。
6月份雨季来临前夕,曾有地质专家把这条河谷形容为“分分钟可能出人命”的地方。县政府随即组织村民撤出河谷紧急避险,并且计划将阿尔村乃至整个龙溪乡异地安置。但这一设想最终未能实现。
村民陆续回迁后,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村干部介绍说,像余义红一样的农户有20多家,“只要是在耕地里面搭棚棚的,都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曾经居住的地方,或因地质灾害,或因水源断绝,无法原址重建。
这些人盖房之前先要从其他农户手中买地。目前的价格是每亩3万元。有人说这个价格太高,因为震前政府征地修路,一亩地也才补偿1.5万元。也有人说价格公道,毕竟受灾后各家各户都不容易。
紧急避险时,余义红贱卖了猪,放走了羊,掏钱买地将使建房资金愈发紧张。现在他用篾席和牛毛毡搭起一个两米见方的厨房,两口子则生活在旁边帐篷里面。这个双层帐篷分成两间,一间是客厅,放置沙发和电视,一间是卧室,被一张双人床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从废墟里面抢救出来的碗柜、板凳等杂物,见缝插针散落在各处。
这顶多处开裂的帐篷,是余义红在未来4个月中抵御寒冷、阻挡风雪的唯一屏障,他用透明胶带把这些裂缝补起来。“要是按我的想法,我既不要政府的建房补贴,也不要银行的贷款,县城那边的板房能不能让我拖上来两间?”余义红说。
汶川县政府有官员介绍说,失地农民现象在龙溪、银杏、映秀等山区乡镇最为普遍,土地问题严重制约灾后重建速度。解决办法是将全村土地调整后重新发包,县政府文件亦允许乡镇根据实际情况撤村并村。
但基层干部们担心因此引发更多矛盾,甚至惹火烧身。阿尔村村委会书记王学林告诉记者:“比如土地问题,两家人单独谈,3万元就可以成交,村委会一旦出面,恐怕5万元都拿不下来。”
不久前,汶川县有关部门曾开会讨论,是否可以将失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并为其安排公益性岗位,不过目前尚没有结论。
雨雪威胁
今年雨季,威州镇测得只有5毫米的降雨,却在一个叫“下庄”的地方引发了泥石流。如果降雪,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无论是在通山还是在阿尔,村干部都提醒村民加固简易房,以防积雪压垮房顶。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云朵上的羌人,感觉到了来自天空的威胁,但是威胁何时降临,他们无法准确预知。事实上,就连专业人员也表示对此无能为力。
县气象局坐落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单位牌子,你无法想象在一个楼房环绕的地方,竟然设置了一个气象观测站。
在预报员何国平的办公室,一台记录风力和风向的仪器,显示着主人从事的职业。不过这台仪器年代久远,外壳上还有红漆书写的毛主席语录。
何国平说,我国气象观测站分为三级,观测设备、手段、频率从高到低逐级降低,汶川县气象局属于最末一级,因此外界无法对县气象局提出更高要求。震后汶川最令人担心的是暴雨引发次生地质灾害,阿坝州气象局专门安排一位主管业务的副局长坐镇分析各种数据。
对于震后的第一个冬季,何国平表示谨慎的乐观。他认为,既然今年年初出现过雨雪冰冻灾害,那么年底再次出现持续性低温天气的概率当属偏小。事实上,农历立秋以来,汶川县的平均气温一直较去年同期偏高。
另外,按照往年规律,寒潮正面袭击汶川的情况极少出现。冷空气由北往南翻越秦岭后,首先扑向四川盆地,再顺着岷江河谷回流,在72小时以后进入汶川,此时寒潮的威力和强度都大大减小,一次降温过程也就持续3天左右。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汶川地处山区,多个气候带垂直分布,但县气象局在高半山业务方面既无历史资料,也无观测站点。按照何国平的说法,“刚才我告诉你的,仅代表平坝河谷地区的威州镇,高半山这一块说不清楚。”
今年雨季的一天,威州镇测得一次只有5毫米的降雨,却在一个名叫“下庄”的地方引发了泥石流。这就像一个花洒,当水量恒定时,出水孔是分散还是集中,造成的冲击力相差甚远。如果换成降雪,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刘国树从废墟里面刨出一些木料,他准备在屋面下多撑几根柱子。余义红还剩下两桶牛毛毡,他打算在帐篷外面再建一个天棚。
刘国树说,5月12日那天,包括他父亲在内,全村被砸死了17人,其余400多人幸运地活了下来,“现在大灾大难都过去了,要是不小心被雪埋了,那就太不划算了”。
衣难称身
理论上说,每个汶川人可以分到两床被,10多件衣服。但衣物中夏天短衣居多:“量身订做”的捐赠模式难以复制
自从打消了年内重建永久房的念头后,很多人就把希望寄托在过冬衣被上。
汶川县民政局局长张毅说:地震后5个月来,民政部门发放的物资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汶川县发放救灾物资的总和。这里面包括近23万床棉被毛毯以及100多万件衣物。汶川总人口有12万,从理论上说,这意味每个汶川人可以分到两床被盖,10多件衣服。
县民政局一度为存放这些救灾物资发愁。“我们借用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售楼部,州车管所的检测线厂房,阿坝师专的教室和周围几个电厂的车间,还不够用。”张毅说。随着汶川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单位、企业纷纷要求民政部门将物资撤出,最近几天来,几个副局长整天忙于移库、并库。
不过,当这些物资到达灾民手中时,问题就出来了。雁门乡萝卜寨的老释比王明杰先后领到了半麻袋的衣服,但其中“年轻人的衣服多,女娃娃的衣服多,夏天的短衣多”,适合王明杰的冬衣一件也没有。除了一身军大衣外,余义红领到的衣服也不合身。那条男式长裤对他来说太大了,裤腰可以提到他胸口上。
直接面对受灾群众的村官们常常因物资发放身背骂名。一名村主任告诉记者,有次他从乡上领回一批冬衣,按人头发不够一人一件,按户数发那些人口多的农户又强烈反对。为了显示绝对公正,这批冬衣还是按照后一种方式发放下去。至于大小是否合适,这名村主任说,“只能让村民们私下里再相互交换。”
张毅说,他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有效发放的问题,这需要足够的人员进村入户调查,需要物资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如果允许乡镇和农户随意挑选,那将导致一片混乱”。
据他介绍,县民政局共有干部职工30人,除去残联、驻点和离岗待退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只有20人,平均每人服务受灾群众5000人以上。
各个乡镇从事民政工作的人员更加捉襟见肘。从理论上说,各乡镇都应配备一名专职民政助理员,但实际上这个岗位通常由其他人员兼任。以映秀镇为例,民政助理员在地震中遇难,现由镇政府会计代行职责。
前不久,负责对口援建三江乡的惠州市,按照不同性别、尺寸向全乡4233名受灾群众捐赠了一套冬衣。挂职团县委的一名广东干部介绍说,此次捐赠之所以能够做到“量身订做”,是因为团组织发动当地青年,调查搜集了大量数据。这种模式能否在其他地方、特别是几个万人大乡得到复制,一些官员则表示疑问。
重点援建
源源不断的广东物资正在陆续抵达灾区。被确定为重建示范点的村寨最早从援建单位得到实惠
对于余义红来说,广东对口援助汶川,意味着家里多了一身冬衣、一床棉被、50斤大米、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热水壶。这个围绕过冬物资开展的捐赠活动,缘于总理温家宝9月2日考察震中映秀时发出的号召,源源不断的广东物资正在陆续抵达灾区。
保障灾民顺利过冬是广东官员的分内之责。广东安排了13个地级市对汶川县13个乡镇进行对口援助,省工作组长和地市组组长分别挂职县委副书记和各乡镇党委副书记。
被确定为灾后重建示范点的村寨最早从援建单位得到实惠。雁门乡有着4000年历史的萝卜寨,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老寨子被确定为重要文物不再变动,新寨子将在数百米外的新址整体重建。
记者见到村主任王建明时,他正指挥着3部大型机械平整地基,山风撩动他的衣服,让他看起来意气风发。几个包工头模样的人围在他周围,对他毕恭毕敬。附近一个村的组长则专程登门,想把挖掘机借去用上半天。
王建明介绍说:对口援建的江门市承揽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包括道路、管网、小学、卫生站、活动中心、引水工程、垃圾处理等在内,投资当以数千万元计。村里人把政策上的倾斜归结为“托老祖宗的福”。
这种突出重点的援建模式,使同乡的其他村寨感到失落。当地一名副乡长说:如果把广东的资金撒到各家各户,最后也做不出什么像样的事情,重建的思路只能是逐点突破。
在一些非公开场合,汶川当地干部喜欢将来自广东的挂职副书记称为“财神爷”。一名基层干部说:汶川县一年的固定资产增加值在一亿元左右,而广东援建3年投入资金总计60亿元,因此广东援建汶川一年相当于汶川发展20年。很多人认为:待到来年冰雪消融,气温回升,大型工程陆续上马的时候,才是广东发挥能量的真正时机。
像刘国树这样的普通山民,对于广东的了解来自小孩的电话。他在广东复学的小女儿说:那里天气很热,10月份还可以穿短袖;学校伙食很好,让她长胖了一圈。和刘国树同村的一个中年妇女则小心翼翼地向记者打听,可不可以帮她给女儿带点特产。她的女儿来信说,“好想吃个棒棒糖啊!”
这些山民有5个月没有见过儿女了。尽管冬天会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麻烦,他们却希望冬天的脚步更快一些。等到春节时候,回家过年的学生会让山寨焕发生机,嬉笑打闹声证明汶川不会消失。
采写/摄影:本报记者 贺信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jx/200811100021.asp
震后汶川1.5万户灾民无家可归 灾区过冬雪前备战(南方都市报 2008-11-10) 汶川大地震遇难人数逾6万/川高校60多人遇难 请志愿者另择时机去灾区(南方都市报 2008-5-25) 美间谍卫星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拍摄灾区图像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重建的十二条建议 汶川大地震后一个月灾区见闻[组图] 美间谍卫星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拍摄灾区图像 汶川大地震后一个月灾区见闻[组图] 张东峰:汶川地震半年网祭(南方都市报 2008-11-13) 灾区基层干部成"灾民中的灾民" 急需心理危机干预 最新统计:地震死亡589人,10万户灾民需转移安置 两月七慰问“最幸福灾民”(南方都市报 2008-1-22) 学殇(上):永远消逝的班级 灾区学校“缩班”后异地复课(南方都市报 2008-5-20) 棚屋区蹊跷失火 300人无家可归(南方都市报 2008-1-14) 震区特写:玉树震后灾民生活实录 震区特写:玉树震后灾民生活实录 罗马著名大型古迹震毁 死亡逾百 7万人无家可归(图) 汶川县城震前全景照 汶川震前预报18宗 姜英爽:老板提28万现金每天徒步进灾区派钱 赖金土:这样捐款最直接(南方都市报 2008-6-4) 韶关前副市长炒股11天赚了17万(南方都市报 2009-12-13) 喻尘:7教授筹款142万借给灾区建房(南方都市报 2009-3-27) 杨涛:灾区迫切需要法律救济(南方都市报 2008-5-28) 杨涛:灾区迫切需要法律救济(南方都市报 2008-5-28) 汶川震后的极端怪异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