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科学的人口发展观的核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9:5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胡伟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有意识的控制人口数量高速增长。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为',1)">
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举国上下也深刻认识到了控制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执行上开了“小口子”。但是至今,基本的控制人口增长政策并没改变。
几十年过去了,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的系统理论观点仍然在形成之中。统领人口理论系统的一般理论是什么,怎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人口发展观,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总结。根据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人口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本文试图对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加以研究和论述。
一、以人为本与人口发展的一般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当然包括人口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口发展更要以人为本。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不仅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而且包括人口发展。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既有密切联系又存在不同。对人口发展要有规律性的看法,对人口发展的指导要有科学的理论、方针、政策,这就是要有科学的人口发展观,而科学人口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
人与人口从概念上说是有区别的,但是人口是由人组成的,它们相关连的地方很多。坚持以人为本,当然离不开人口。人口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意志为本的发展。人口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 。人口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义务与权利的个人为本的发展。
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都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说的,也是针对人口发展的人口群体的,并要体现在人口发展的许多方面。怎样以人为本观察人口发展进程,怎样以人为本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政策,怎样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发展问题,怎样以人为本谋划人口发展未来,这些都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普查、人口调查、人口统计及人口数据分析,都发展很快。这些对于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人口科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对于人口科学的实证研究也是必要的。但是,人口政策和人口科学还要有规范、理论的研究。人口研究当然是要“心中有数”,但是也要“心中有理”,有理论有观点。
二、 以人的全部过程为本系统观察人口发展进程
科学的人口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人口发展进程之上。中国人口13亿多。这样庞大的人口大军,如果不以人为本来科学地考察其发展进程,就不能认识人口发展规律,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严重偏差。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观和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是否尊重和依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否承认并尊重和依靠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笔者认为,一个人或人口群体的生命周期可以有多种的阶段划分。在此可划分为三大阶段:(1)从出生到劳动(工作)年龄之前,称为未劳动年龄阶段,可定为0岁~16岁(普通劳动者)或0岁~23岁(专业学历劳动者);(2)劳动年龄阶段,可定为16岁~60岁或23岁~60岁(也可以到65岁),老龄化加重以后退休年龄势必要延长;(3)退休年龄阶段(后劳动年龄阶段或后龄化阶段),可定为60岁或65岁以后直到生命结束。
一个人有生命周期的三大阶段,一个人口群体则可分为三部分人口:即未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退休年龄人口。这三部分人口形态既有并存性,也就是说三部分人口群体是并存的;又有继起性,也就是说一代新的人口形态追赶旧的人口形态。社会医疗保险全民覆盖,就是要覆盖这三部分人口和一个人的生命周期的三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从德国算起,已有一百多年了,但是都没有对人口发展的整个三部分人口和人的生命周期三阶段作统一地考虑和安排,没有全面考虑整个人或人口的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建立人和人口整个生命周期与其发展三阶段相适应的全社会人口的健康医疗保险制度,是需要我们认真思量的认识和论断。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在分析资本流通的三种形态时创立了社会再生产要求关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的并存性与继起性相结合的普遍性理论。这用来分析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退休年龄人口也是实用的、科学的。以人为本观察人口发展进程,就要进一步掌握这三种人口形态的并存性与继起性的规律,每一种人口形态怎样以人为本,并正确处理三种人口形态之间的关系。
过去我们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针对和强调的主要是育龄阶段人口。对未成年人口和退休年龄人口,都是分别加以研究的。现在看来,需要考察这三部分人口并存的规律性,又要考察这三部分人口的继起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律性。对这三部分人口实施的有关政策,也要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并存性与继起性。
三、 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本适时实施人口发展政策
十分明显,人口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指导发展包括人口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则,其特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入到了认识论和实践论之中。而在制定和实践政策的过程中,要将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本的精神和讲求科学发展的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实践政策的评价标准就是价值标准,这里所说的价值指的一个系统或问题的原则和偏好。对一些大问题的看法,要有衡量的原则;对一些小问题的看法,往往用偏好来说明。价值标准是对策分析的前提或重要环节,它规定了人口发展系统的政策和管理进程。
有了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就要研究怎样做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这就要制定和调整政策。那么怎样制定比较完整和调整的人口政策呢?人口对策或政策可以有狭义人口政策和广义人口政策。狭义人口政策就是平常所说的人口政策,现在就是计划生育政策。而广义人口政策则包括人口变动的三部分人以及这些人口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有关政策。广义人口政策可以把原来属于其他领域的有关规定也包括进来,不过这不是也不可能去兼并其他领域,而是彼此之间利益的交叉,就象数学上所说的交集一样。人口经济政策属于广义人口政策,同时它又是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这样,人口经济政策或对策的价值评价标准就是综合的。
以人为本,就是从总人口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现在我国的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富裕、差别大。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当时我国总人口6亿,现在13亿多。这个思想就是要从我国总人口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定政策、做计划、办事情和查效果,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牢记从总人口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制定政策,全面安排,务求实效,才能使人口政策符合国情实际,人口与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城市人口发展才能与农村人口发展相融合。
规范研究是以一定的价值评价准则为基础,提出行为标准,探讨和制定满足这些准则和标准的行动计划和对策建议。人口政策是为了解决人口问题而制定的。它一定要有特定的评价准则。西方学者往往以社会福利作为评价标准。从发达国家来看,这种标准是应当的。但从发展中国家来看,除了追求社会福利以外,还应当强调社会保障作为基础性的评价标准。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经济长期落后,一下子要实现全体人口的社会福利,难度太大。而且在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调整条件下,收入差距可能还会扩大。因此,对低收入者、贫困者、失业者、老年人群等就要有充分的社会保障。而且,从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来看,它已经把社会的、私人的保险以及退休金、救济金、缓解贫穷及不平等、慈善、健康保健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有关内容都纳入了进来。但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应当把社会保障作为中心加以强调。社会保障应成为整个人口政策和实践的重要评价标准。
效益分析是政策制定和检验政策的重要内容。一般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或代价效益分析。当所有的效益和成本均可以完全用货币表示时,分析的条件就十分理想了。当效益和成本须完全或部分用非货币形式描述时,就会形成看法上的更多差别。
效益和公平是政策包括人口政策中的重要问题。人口政策属于社会公共政策项目,但又涉及千家万户,其中的公平问题更为突出。需要指出的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时不能完全从成本效益考虑,还要从综合需要出发。而如果人口与经济方面的欠债太多,在一个时期里,为了实施政策,还会加大投入,达到所需要的效果。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长期不协调,这方面的欠债很多,实施人口政策,尤其是在实施初期,投入的代价可以是很大的,但逐渐要对成本效益进行评价。
四、 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统筹解决人口发展问题
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主要是和谐发展,统筹兼顾。由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发展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需要统筹解决人口发展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当前要调整人力资源分布和改变人口经济结构,长期的对策是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对策。综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趋势,到“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要控制在13.6亿人以内;到2020年,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4.5亿人左右。
为什么要稳定低生育率?二战以后,西方第一代经济学家在50、60年代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低收入国家陷入贫困和发展不足的困境,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是降低人口增长率。80年代,美国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可以减少人口增长的不利影响,并批评里根政府的国际计划生育援助政策。1999年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比较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绩效,这些经济学家发现了他们称为“人口红利”(demographic bonus)的效应。主要意思是:降低出生率,可以减少生育负担,既可节省资源消耗,又可增加经济增长的投资,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额外利润即红利。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人口红利”。今后,仍然需要控制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提供额外效应。
要实行以知识经济和文化建设为中心的第二次人口城市化,根本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人口分布结构。第一次人口城市化的标准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第一次人口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达到总人口的60%~70%,有的更高。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没有必要达到这么高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就基本实现了第一次人口城市化。届时可大力推动第二次人口城市化。
实现第二次人口城市化的政策指导方针,首先要有城乡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发展政策。指导农村经济改造和升级,走上产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道路。第二要发展能够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实用技术,在实践中培养技能人才。第三要发展中小城市,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力,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第四要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学制可以调整,一是实行全日制正规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种教育制度,并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二是在农村义务教育的9年中,改为7年基础教育加2年网络化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五要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建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城镇。要改变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人的致富和城市化观念,让以知识经济和文化建设为中心的第二次人口城市化深入人心。
五、以人的共同富裕为本全面谋划人口发展未来
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发展阶段,最关键的是起飞。起飞是工业革命起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对于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尤其是人口增长既快又多的中国,起飞阶段的人口政策要求是人口控制制度化。这我们已经做到了。
起飞以后,大体要经过60年,经济增长进入成熟阶段。中国经济起飞从1953年算起,如今50多年,其间可以说是三起两落,两落是大跃进年代和文化大革命年代,持续起飞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推进开始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接近完成起飞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走向成熟阶段。经济走向成熟阶段的人口政策,就是在巩固人口控制制度化的基础上实行人口发展现代化。
成熟阶段的人口发展仍然会有新的人口问题。中国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人均自然资源不充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甚至很艰苦的路要走。虽然我们早就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现在又确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然会遇到新的人口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人口政策应作出相应地调整,从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要工作任务,转移到在坚持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人口现代化、提高人口素质和达到人口全面富裕方面来。
人口现代化思想由来已久。现在有人认为这个思想是最近国内的人提出来的。其实并非如此。从国外来看,二战后,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都重视对人口控制政策施行以后将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就曾经专门调查和研究了亚洲十多个国家工业化开始时的人口问题和政策,并提出了人口控制达到目的以后下一步的目标应当是什么。他说:“当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之时,则应实现的自然目标必须是人口质量的改善。”(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
人口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我认为,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口要素现代化;二是人口行为现代化;三是人口生活富裕程度现代化。
英国剑桥学派的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曾被认为是划时代的著作。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一直占着支配地位。30年代以后至今,马歇尔仍有很大影响。当代新古典综合学派就是把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综合起来并加以发展的。主要代表有萨缪尔森等。我们研究马歇尔,是因为他的学说是西方国家起飞以后走向成熟阶段的思想之集大成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首先研究经济增长阶段的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段列了一个大致的年份:英国是1850年,美国1900年,德国1910年,法国1910年,瑞典1930年,相继达到成熟阶段。马歇尔学说正是对西方国家走向成熟阶段的总结。
1、人口要素现代化。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资本和劳动三类。在某种意义上,生产要素只有两个:自然与人。马歇尔说:“人类在数目上,在健康和强壮上,在知识和能力上,以及在性格丰富上的发展,是我们一切研究的目的;但对这个目的,经济学所能研究的不外是贡献一些重要的因素而已。”他还认为,对人口的研究,不论从哪个观点来看,都是生产、消费以及分配、交换的中心。人口作为发展要素的现代化,与单纯讲人口素质现代化不完全相同,它是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贡献一些重要的因素。”
2、人口行为现代化,就是人口再生产行为的现代化,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彻底转变。这是我们都熟悉的。这里要说的是,20世纪80、90年代,计划生育与扶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那是经济起飞阶段的脱贫做法;独生子女奖励、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相结合,那是起飞阶段的低水平支持;有的地方将土地、宅基地分配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也是增加若干起飞条件;还有些地方把集体收入分配、集体福利享受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也只是起飞的初步成果的分配。而今后,除了保持可行的办法以外,更要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口控制、计划生育的内在联系,并创新更高水平的政策措施。
3、人口生活富裕程度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人口的生活。提高生活用什么来表述呢?特别是现代化成熟阶段的人口生活富裕水平怎样来表述呢?用“生活水平”,一般只限于客观的生活变量,而且缺少环境对生活的影响。用“生活质量”,比生活水平进了一步。但是生活质量只有好坏、满意不满意的问题,不好说生活质量现代化。现在讲人口素质现代化,素质只有好坏、高低。还是用马歇尔的说法“生活程度”。生活富裕程度现代化,它是传统的生活程度发展到现代化的生活程度。
生活富裕程度现代化表明:全体人口实际收入大量增加,达到普遍富裕的程度。但消费开支是有选择的,要选择有利身体健康和符合道德的生活方式,增加舒适安逸程度,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的剩余时间用来发展更高级和范围更大的文化活动,而社会财富的分配和使用就会更加公平与完善。马歇尔也提出,“生活程度一词在这里指的是适应需求的活动的标准。因此,生活程度的提高,意味着知识、能力和自尊心的增加。”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全体人口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发展完全可以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版;
4、 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 胡伟略:《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胡伟略:《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文化论与第二次城市化》,《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期。
7、 杨坚白、胡伟略:《人口经济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