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启明星教育1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24:4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008-04-28 22:34
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创新内容,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揭示了中国式发展的本质和核心,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把发展目的定位于造福全体人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本质,规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拟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本质出发,增强读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核心   执政为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论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将以人为本与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联系起来,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我们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 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理念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依靠人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又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它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内容有三各方面:第一,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形式。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社会的存在。人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调解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认识主体,也是实践主体。认定,确立和维护人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人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本身,而不是社会或者自然。第二,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必须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主体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符号,也不是任人支配的工具。主体拥有各种基本权利,权力是主体存在的标志。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这些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实现的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第三,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以人为本思想的这些基本内容同时也为我们衡量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起码的尺度。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来讨论以人为本,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个整体,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为什么发展。科学发展观和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在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中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认识发展问题和推动发展工作。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观从传统到科学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确切地说,就是再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又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事实证明,经济不发展,社会很难发展;经济、社会不发展,人很难发展。事实也证明,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等同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内容。离开人的发展的发展观,仍然属于传统发展观的范畴,而不是我们所要树立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不仅回答发展的内容、发展什么,而且要回答发展的目的,为什么发展。传统发展观之所以不科学,也在于它片面地把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把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当作目的,看不到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发展,而且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意义。
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传统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区别,还表现在如何认识发展的手段及怎样发展等问题上。科学发展观重视发展的物质因素、物质条件,但与传统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认为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关键在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人的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 利用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支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我们要在实践中落实这个科学理念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执政理念,赋予了科学发展观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与时俱进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已经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特别是扬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看成实践的人,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强调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有需求、有思想、有观点、有血有肉的社会的人。离开了人的实践就谈不上观念,因为观念无非是人的感官直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形成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科学发展观是人通过实践形成的进步观念,反过来指导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思维模式。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进步的观念,如科学发展观一旦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就可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有效的分解与组合,从而创造出体现认识目的的新对象。这个新对象最初是观念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从观念的对象到实在的对象的转化过程,就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过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强化过程。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在实践中表现为“人的能力”。是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利地完成一定使命的本领。
显然,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实践的人,社会的人,有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体现。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这里不仅包括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即吃、穿、住、行等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通过建设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即精神解放、思想交流和文体娱乐活动等;还包括通过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发展需要,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个人权利的实现、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及参与国家事务的自主性;也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能够和谐相处;等等。显然,只有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只有满足一定的需要,才能体现一定的价值。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体现。在这里,动机、手段、目的三者的区别只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在人的本质中达到了统一,在科学发展观中实现了共同的价值。也就是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本身既是人的需要,也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和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刻都不能动摇。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强,适应新的变化,满足新的需求,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条件。我国“十一五”发展突出的许多方面,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强化环境保护等等,正是要多维突破,形成科学发展合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我们坚信,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就能创造富裕而美好的生活,就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更加宽阔的道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也是为了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要,就是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包含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一种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利益都包含在公众的利益之中,是一个以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因而,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定位于“解放全人类”。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既不能代表一己的私利,也不能代表少数人的利益,更不能代表小集团的利益,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现在又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都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一种新的境界。作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时,真正要把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更好的在基层的经济建设的实践性体现出来。
第一,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基础的增强,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绝对化,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绝对意义,庸俗地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物欲的满足。那样,不仅背离了社会演进的规律,也玷污了人性和人格的尊严。然而,否认物质基础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人就不能发展,以人为本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在社会发展中,凭借虚幻的理想和空洞的热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不能画饼充饥,不能在幻想中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以人为本。因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第二,依靠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这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经济、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还必须把“一切为了人”的原则,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础上,不但要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理念,也要确立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力量源泉的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依靠力量。一切为了人,必须以一切依靠人为依托和保证。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以革命的方式,摒弃了资本主义使劳动与劳动成果的获得相分离的状况,把劳动群众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并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真正实现,必须依靠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人民群众。
第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观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人为本,体现了共产党的执政为民的宗旨,因此,牢固树立执政为民观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以民为本”、“以人民为本”,尊重“人”与尊重“民”是一致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同以往一切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所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夺取政权,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人民热爱共产党,共产党关心人民,党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形成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革命胜利之后,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有些共产党人自觉不自觉地淡忘了群众,对人民的冷暖漠不关心,淡忘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执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牢固确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所以,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始终不能迷失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本质目标,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切切实实为群众谋利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拓展人的个性自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为人的聪明才智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的创造才能搭建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正确处理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妥善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缩小差别,扩大就业,维护稳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结束语
总之,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实践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