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2:58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9:26 中国经济时报
步德迎
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相对于传统的发展观,是
',1)">
宏观经济管理指导思想的一次飞跃。实现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实属不易,但更难的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政策法规中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行动上。本文针对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谈几点体会。
改进政府业绩考核办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各级政府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对经济发展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让各级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经济社会,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制订的干部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是万万不行的。遍观各种破坏环境、非法开采资源、重复建设的项目,往往都有当地政府或明或暗的支持。在以往的考核指标中,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过于强调GDP的增长,对环境和资源保护虽然也很重视,但缺乏考核指标,导致各级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效益,重项目轻环保,重资源开发轻资源保护,教训极为深刻。说到底,是干部考核指标在决定着干部的行为,干部正确的政绩观取决于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对此,《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效益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以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还是单纯以GDP的增长为目的,是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建议》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由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改革,使政府和企业由过去长期只重生产不重效益的计划经济思维转向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思维,应当说是一大进步,但如果只追求效益而不考虑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就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传统的效益观是以利润为中心,通过一切手段增加利润,包括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增加劳动者的生理和精神压力,用降低劳动者的生存质量换取个人收入的增加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从媒体报导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劳死”较多的行业都是那些个人收入高企业效益好的行业,还有许多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收入很低,工作环境很差,劳动强度很大,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即通过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此相适应的科学的效益观应是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逐步降低劳动者的工作强度,通过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提高宏观经济综合效益,促进社会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全方位的创新
“创新”一词在《建议》中共出现31次,是《建议》中使用最多的一个词,可见创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作用。《建议》中所说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包括了方方面面,从创新内容看,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了理论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从创新主体看,不仅要求企业创新,政府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军队、各社会团体都要创新。从创新形式上看,不仅鼓励原始创新,还鼓励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就是鼓励学习型创新。这一点对于创新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我国许多方面还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下,更应将学习型创新与原创型创新相结合,凡是能拿来的一定要拿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拿不来的和外国没有的要组织自主创新。这样做可以提高创新效率,少走弯路。
建议提出:“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对其中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理解为国家科研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对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以及大企业集团的研发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应当误解为非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就不需要。非关键领域的技术,只要是市场需要的,普通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都应当积极进行研究和创新。《建议》明确提出,“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这些政策的落实,将极大地促进全方位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认识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关于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设定,比以前的指标更高,也更符合实际,特别是用人均指标来指导各地区的规划更加科学。因为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各地区之间存在区位差异、自然差异、资源差异、市场差异和经济基础差异,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必然有快有慢,有高有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必然的,市场经济就是通过这种发展的差异引导人口的流向,一步步实现城市化的。经济发展慢的地区人口会向发展快的地区流动,从而使自己的人均经济水平与发展快的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完全依靠这种市场引导,必须由政府进行适度的调控,以避免经济在地区空间上的失衡,造成长期的不经济。所以,《建议》提出,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对这种加快应有清醒的认识,是要快于这些落后地区原有条件下的发展速度,而不是要使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个别有条件的落后地区可能做得到,但希望多数落后地区做到这一点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一方面在中央的扶持下加快发展,一方面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劳动力,从而达到与发达地区人均水平差距的缩小。
节约、环保也要贯彻科学二字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容。但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应是全方位的,而且应当是科学的。这方面有许多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如保护环境是不是一定要保持自然的原貌?植树造林是不是多多益善?如何对待生态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有利?目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十分混乱,存在大量形而上学的片面认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要明确保护生态的目的是使人类有一个可持续的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以人为本,不能为保护生态而保护生态,要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用经济杠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市场经济体系,但仍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许多由政府定价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不能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如土地、矿产资源、水、能源等,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投资的误导。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建议》指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显然,用价格手段来抑制需求、减少浪费比任何宣传教育都更有效,但必须认识到,价格杠杆既有抑制需求的一面,也有刺激生产的一面。对有些产品可以单纯使用价格杠杆进行调控,而对一些特殊产品则应将价格杠杆与税收杠杆和行政、法律手段配合使用才能达到目的。如煤矿开采应当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回收率,当 煤炭价格提高后,虽然抑制了需求,但同时也刺激了供应,对小煤窑的限制就更困难,大煤矿也会出现采肥弃瘦的情况,从而降低资源回收率,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类情况,应当在煤炭价格提高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煤矿资源税税率,并将税率与煤矿所占有资源总量挂钩,鼓励煤矿企业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限期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窑进行关停或改造。
总之,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采用一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宣传教育的手段,全方位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