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健获诺贝尔,我们该自豪还是自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3:56
文/凭栏望海
之前被广泛猜测并被寄予厚望的钱老的堂侄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如愿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我们究竟是该自豪还是更加自卑呢?二者似乎皆有理由。自豪论者,这说明华人的智力因素是优秀的,这是我们华人的骄傲,说明今后中国人还是有可能获得诺贝的;自卑论者,这些获奖的华裔,全都没有出生在中国本土,全部都是美籍,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迄今为止仍然无法实现诺贝尔的零突破?其实,这两样情绪都大可不必,无论钱永健得不得诺贝尔,中国都还是那个在世界的注视下,一步一步走向更好明天的国家。
每年的十月都是诺贝尔奖的发奖期,从此前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大肆报道,并且欣欣然以某位权威人士的口吻猜测这位华裔有可能获奖,以及耿耿于怀与当年我们曾几次和诺贝尔擦肩而过,都能够看出国人对于诺贝尔奖还是心有千千结的。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就算中国人某天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中国的国力与地位也不会因此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别人看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我们自己更不该因此就觉得有什么不同了。所以,对待诺贝尔奖,即使抛开所谓的它以西方人口味和价值观这件事,我们也应该以正确、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它,看待自己,既用不着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也犯不上吃不着就检讨自己牙口不好。不过,毕竟诺贝尔奖的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视的,虽然我们犯不上以获得诺贝尔奖作为奋斗目标,但能够得到诺贝尔奖,无论如何也是一个巨大的荣誉。
中国人得不了诺贝尔奖,难道板子就要打到教育的屁股上? 如今说起教育,似乎谁都能大骂几句。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别的且不说,至少教育产业化就是最大的问题。国外也有不少将教育产业化的国家,但人家是为赚外国留学生的钱,而不是去赚国民的钱,而且,为了能够赚到外国人的钱,人家会进行真正市场化的商业运作。而我们的教育产业化,却是建立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非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场经济掠夺,在这种导向下,很多学校更看重经济利益,学生看重文凭,使得很多文凭的含金量反而大大降低,很多大学生甚至赚不回上学的学费。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大可不必把中国的教育看得一无是处,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说做得相当不错,而且它是一种适合大多人的普及式教育。当然这种适应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枣核式受益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在诺贝尔奖项中推崇的创新精英的产生确实几无益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精英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对于诺贝尔的影响,其实应该在这点上加以改进。中国的教育,普遍缺乏对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鼓励,它鼓励的是一种让大家向标准答案靠拢的从众模式。这个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种通往成功的捷径,但对于一切有特殊才能的人,却往往成了扼杀他们天分的工具。
但是,我们得不到诺贝尔奖,或者如某些人所说,诺贝尔奖离我们越来越远,真的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的关系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诺贝尔获奖者是从未受过任何教育的,而且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很高。犹太人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也是获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可见教育虽然不能说与诺贝尔奖成正比,但至少还是起到支撑作用的。但真正使我们远离诺贝尔的却并不见得是中国的教育。相反,在国内广受民众诟病的中国教育,其实倒是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承认,比如,我们国内顶尖大学培养的大批精英,在国外念了硕士、博士之后往往就留在了那个国家,成为人家的高级白领,为别的国家做着贡献。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平均年龄是40岁,良好的并且没有扼杀他们创新天分的教育对于他们,只是获得诺贝尔的一个必要条件。大部分学科专业的诺贝尔奖,都是出自需要国家投入巨大财力进行研究的项目,而不是仅凭获奖者本人的努力和天分就能取得成功的,这其实也正是许多精英们学成之后不愿回国的原因之一。所以,不是我们的教育糟糕到培养不出人才,而是我们缺乏让他们进一步发挥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中国人要通往诺贝之路的关键,与其说是教育改革,还不如说是如何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
所以,只是看到教育问题对诺贝尔的影响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人何时能够得到诺贝尔奖并那么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的方式。我们需要的是一点一点、踏踏实实的进步,而不是如何挣来几个诺贝尔的光环。一旦我们实力日渐强大,又何愁得不到诺贝尔呢?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奖,从同为华夏子孙的意义上说,我们替他高兴。但是,离了诺贝尔,日子终究还要过下去,而且还要过得更好。也只有把日子过好了,中国人才会离诺贝尔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