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过春节我们是不是该很自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19:27
2009年02月05日 13:38:50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2月4日,德籍华人刘松(中)与家人一起在北京一家餐馆品尝春饼。 当日是农历立春节气,北京人有吃春饼“咬春”的习俗,人们纷纷去餐厅里吃春饼。 新华社发(陈晓根 摄)
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做个对比,有点意思。
老外也过春节吗?据说主要是老外国度里的华人过春节。但是,我们在网络上、包括很正统的纸媒上,每年、特别是这几年我们都会看到一些有关老外也兴致勃勃过中国春节的新闻报道。在春节这几天,在某某国外大都市,代表中国的红黄两色灯光也都打在什么大楼上啦,中国大灯笼也挂起来啦,一时之间好像全世界都在大过中国年。语气明显很自豪,心里隐约很自豪,心理学解释大概就是:“呵,我们中国影响大了啊,你看,金发碧眼的也开始闹腾着过大年了!嘿,你说他们知道怎样包饺子吗?嘿,你说他们穿上唐装还真别扭呀!”
就是联合国的秘书长潘同志也题字了,上书:“祝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所有华人新年快乐。”注意啊,强调一遍是汉字;但是旋即就有消息传出来,说潘同志也就是落款是自己写的,其他的都是代笔,我们马上就有点郁闷,好像老爸对哭闹的孩子说:“嘿,你别哭呀,爸爸带你到市场上看别人吃糖去。”
但是,我就想到圣诞节,还有情人节这些个洋节日。在这些节日在中国也很热闹的时候,我不知道洋媒体会不会也像是我们一样做些报道,就说:“我国节日什么什么在东方中国大肆流行,在这些日子里,平常五块钱一朵的玫瑰可以卖到五十块一朵,苹果包上个彩色塑料纸也可以卖到五块钱一个。”然后云云、云云。但是这些洋媒体大概不知道,我们的舆论已经为这个吵闹了半天,有说不必在意的,有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的,甚至有说“这简直是有辱斯文的”,感觉了一下,大约还是反对的意见比较占主流,弄到最后连支持的,也不好意思给别人说自己对洋节日在中国流行并不是很反对了,似乎这样一说自己差不多就可以被划分到不爱国的行列之中。
不知道老外大过中国年的时候,有没有人说他们不够爱国,有没有人说他们连传统“洋文化”也给丢了。去年,有人拍到一幅中国人在华尔街骑上那头“猛牛”类似于“到此一游”的照片,惹起了一阵舆论批评,“没素质,不文明”,害得我们好像真以为自己很差劲儿。但是,刚刚我无意中又翻到一幅照片,也是“到此一游”,不过骑在华尔街”猛牛”上的换成了几个老外,不过看配文,好像是“牛年期盼牛市”的意思,和素质、和文明完全是不着调。这中间其实就是一个心理,类似于“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不过要换个说法,叫做:“孩子都是别人的好。”
春节也好,圣诞节也好,都是有些年头的老节日了,都浸润了包括文化和生活双重意义的无限活力要求在里头。在一个几乎不可能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的大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人过过圣诞节,老外过过春节,就好像是吃多了中式大餐,偶尔去吃点西餐,都不值得去上纲上线非要弄出个一二三出来。倒是如果中国人不知道圣诞节、老外不知道春节,反而会是一种不正常的世界社会形态。
要真是当成一日三餐去吃,不但我们不习惯,老外也不习惯,尝鲜而已!(张军瑜)
=======================================================================美式中餐 把名字起得都很怪
2009年02月04日 09:56:25  来源:环球时报

“左宗棠鸡”湖南人不认
但凡去过美国的华人,都知道美国其实是有两大类中餐,一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多半只能在唐人街的部分餐厅吃到,而其他的,则都已经是“本土化”的美式中餐了。在美国中餐馆里,最有名的菜莫过于“左宗棠鸡”。这道菜是用大块去皮鸡腿肉裹上面糊,用油炸过,再用浓稠的糖醋酱和辣椒炒熟,用绿花椰菜垫盘端出,味道又酸又甜。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道菜在美国几乎成了中餐代名词,不但经常出现在电视台美食专栏,还因导演李安的电影《推手》名扬天下。创始人据说是台湾名厨彭长贵,1973年他到纽约发展,在曼哈顿开了家湖南餐馆,主打“左宗棠鸡”,因为地址靠近联合国总部,加上名人基辛格酷爱这口,很快名声大噪。据发明者自己称,原本这道菜应该是辣中微酸,但为了迁就老外口味,改成了古老肉一样的味道。至于起名“左宗棠鸡”,据说是因为左宗棠当年拿这道菜犒赏三军。其实,左宗棠虽是湘人却喜欢淮扬菜,他真正用来犒赏三军的是鸡汤面,既不酸也不辣。也就是说,“左宗棠鸡”其实是为了吸引老外注意,特意借了个响亮而神秘的中国名人做招牌。
有趣的是,这道菜从美国传到左宗棠的故乡湖南时,并不受待见,彭长贵在长沙开设的餐厅不到一年就倒闭了。《纽约时报》一位酷爱此菜的记者专程前往“寻根”,结果失望而归。据康奈尔大学的一个华人厨师说,他有段时间曾按照正宗的中国做法炒菜,没想到却遭到美国学生投诉。结果改用美式做法,反而大受欢迎。每天排了长队的美国学生要买上大半盆“中国菜”才肯收手。
“李鸿章杂碎”有点甜
洛杉矶的宝记餐厅是家有50多年历史的中餐馆,其中的拿手菜叫“李鸿章杂碎”。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到餐厅里点了这道菜,其实就是些蔬菜和肉类的杂炒,调味汁挺浓,略带甜味。之所以叫“李鸿章杂碎”,还有个说法。1896年李鸿章访美9天,引起洋人吃中餐的时髦,由于中餐馆伙计语言不通,无法回答李鸿章究竟喜欢吃什么菜,只得统统答复“杂碎”,结果弄得杂碎如洛阳纸贵,许多中餐馆都以“李鸿章杂碎”为招牌菜。
“李鸿章杂碎”是美式中餐的一个缩影。许多菜肴在中国根本见不到,多是早期华人移民的发明。
由于多数美国人对中华文化知之不多,这些美式中餐常常起上带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名字,吸引人气。比如一位在加州湾区开餐厅的杭州师傅,以“楼外楼鸡”打出了名气,很多名人纷至沓来,其实那不过是改良版的叫化鸡,属于杭州“城邦”名菜,跟杭州第一名餐厅“楼外楼”关系不大。这位杭州师傅反过来还在中国推出招牌菜“亨利大虾”,如今这道不中不洋的“海归菜”也随着杭帮餐馆的遍地开花,传到了国内很多城市。
稀奇古怪的菜名不少
中餐为了适应美国人口味,还发明了其他稀奇古怪的菜名。比如新近流行的臭豆腐牛排,就是一个留学生将臭豆腐裹在荷叶里,同牛排一起煎成的,香味独特,颇受欢迎。在马萨诸塞州的中餐馆则流行炒面三明治,把汉堡包里通常夹着的牛肉改成了炒面。这道菜据说从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是当地华工喜爱的午餐。和麦当劳套餐一样,现在的炒面三明治总是同可乐和炸薯条一起搭售。
记者探访休斯敦的姚明餐厅时,发现有一道菜叫“宫保茄子鸡”,原料不用鸡丁和花生,而是用甜面酱加茄子块和鸡肉片炒成。餐厅经理介绍说,这道菜在当地很受欢迎。
从最口渴的一次谈起:以老外能接受的方式交流
与老外交往,我们要以老外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与之交往。例如,和大部分北美的人交往的时候,“是”的时候就要说“是”,“不是”的时候就说“不是”,否则对方很难猜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也就无从相互理解和交流了。尽管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学习和生活过,对老外的直率又有所了解,笔者何震自己还是出过洋相。
几年前,在中国南方的深圳市,笔者何震与两位好朋友一起去看望一位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现在回到深圳自己开办工厂的朋友,美籍华人张大志教授。事先说好了,晚上要去他那里喝茶,我们大家在外面刚吃完饭,渴得嗓子要冒烟了。到了张教授公司的办公室里,张教授自然地问“喝什么茶或饮料”,我出于礼貌和客气(部分原因是他的华人长相和流利的汉语),竟然鬼使神差地顺嘴说了句:“不、不喝。”
你猜猜结果怎么样?我们大家聊了半天美国的生活、中国的美好前景和未来,可是我们竟然悲惨到连一口水管子里的白水都有没喝到!我想张教授早就已经习惯老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了:我诚心诚意地问过你了,既然你说不喝,我相信你讲的一定是实话,没有理由勉强你喝,强迫别人喝是不礼貌的。可怜和我一起去“喝茶”的朋友,估计当时“痛饮我鲜血”的心情都有了。
不瞒你说,直到今天我都认为那是本人一生中最口渴的一次。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会回答说:“张教授,我想喝茶,谢谢”。如果他没听清楚的话,我肯定还会大声地、一遍遍地重复“喝茶、喝茶、喝茶”,直到茶杯端上来为止。
从《Mulan》和《功夫熊猫》想到的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是以前并没有太多的人会想到老外竟然也会对这样的故事感兴趣。但是,花木兰的故事在被美国人制作成了动画片《Mulan》后,在全球的收入竟达到了7亿美元,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今年的《功夫熊猫》再次重复了美国讲述中国故事的成功。
因此说,中国的很多文化、中国的很多商机并不是其他国家不感兴趣,而是我们没有能够有效地、以老外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我们只是想当然地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展示(像chinglish一样),其结果当然只是中国人自己感兴趣、自己欣赏的津津有味,而大部分的老外既不理解也没兴趣。有些事情关起门来自我欣赏没有关系,但是跨文化交往包括招商引资、对外宣传与合作方面,要运用老外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否则费时费力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换位思考与有效地展示
在跨文化交往的实践中,向老外非常有效地展示你自己或者你的机构的技巧很多,其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就是——换位思考。
与人交流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与人交流的有效目的,我们要从对方的兴趣、利益和相关性来思考和陈述问题,自我宣扬并不意味着整天满嘴的我、我、我,那反倒会贬低你自己。英语中有句谚语说:“The greatest liars talk most of themselves(最爱自吹自擂的人是最大的说谎者).”
学会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考虑问题,具体到交流沟通,语速、发音和用词等都要以对方能听懂、听清为原则。对于一位行业专家,你尽可以用该行业术语展示你高超的才能;但是对于一位行业外的人士,则要尽可能使用大众语言而不是满嘴的术语,否则展示的只是缺乏交流能力的无知。
学会以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会使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更容易被别人接受。如下的英文表述,既符合换位思考的原则,也展示了绅士和淑女的风度:
◆Is this good time to talk to you?
◆Did I catch you at the wrong time?
◆Am I calling at a bad time?
◆What time’s convenient for you?
讲话不同的角度
丘吉尔80多岁时,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最后记者祝他长寿,并说:“希望明年我还能见到您”。丘吉尔回答到:“没有问题年轻人,你的身体看起来很健康。”
为什么要换位思考呢?
因为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想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像我们内心中期望的那样在乎我们是谁,别人真正在乎的是在与我们或者我们所在的组织交往中,我们能为他们带来何种利益——短期的、长期的,有形的、无形的,个人结交朋友则是为了交流思想、分享兴趣,或者建立网络关系。
相信你也注意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愿意和有能力雪中送炭的人极少,但是锦上添花的人却大有人在。正如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人在史书中所陈述的道理一样:人们早晨大批地赶往集市,晚上纷纷离去,并不是因为人们在早上的时候热爱集市,而在晚上的时候又厌恶集市了,而是因为早晨集市上有他们所需要和追求的东西,晚上没有了。
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也曾经令人伤心欲绝地指出:“面包师起早贪黑生产面包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对你我的爱!”同样道理,企业和组织聘请员工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不是为了对员工进行福利施舍;公众选择领导层也是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取得最大的利益。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会更加成熟与自信。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我们要采取换位思考的原则。问问自己:我们要传达的真正的信息是什么?老外的需求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展示信息、展示自己或者自己的公司和组织,老外才能够理解、接纳直至赞同?中国汉代的司马迁曾经感慨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实践中常见的错误
让我们以国内大量的英文宣传资料和网站为例,你会发现其中各种各样的错误大多是因为这些英文资料的制作者们没有运用换位思考的原则,而是想当然地用中国的表达方式与老外交流,因此失误和遗憾处处可见,包括:
1、明显的拼写、语法和用词的错误
明显的拼写、语法和用词的错误只要细心一些应该是可以避免的。遗憾的是,国内的各种公共场所中的英语标示、说明、介绍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英文资料中,简单的、初级的错误举不胜举,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运用换位思考的原则,从对方的角度想想:老外会认为这些人做事认真严谨吗?明显的拼写、语法和用词的错误比比皆是,别人会放心地与我们一起合作吗?
2、只顾“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根本就不在乎老外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
国内很多公司和单位设立的英文网站和宣传资料,花里胡哨、大红大绿、小旗子到处乱飞乱闪,恨不得要把内容一下都塞到我们的脑子里,弄得人们心烦意乱、眼睛都不知道该看什么地方好。一些老外是这样评论国内类似的英文网站和资料的:“这些英文网站和资料,让人感觉到的是制作者们内心深处的浮躁和空虚,他们企图通过张扬与炫耀来掩饰自己失落后的茫然。”
相比较而言,老外更强调注重网站和宣传资料的实用功能和其友好的交互界面。世界上著名公司的网站界面一般非常简洁、朴素,淡雅而且重点要点突出,功能和内容也相对比较完善齐全。
因此,英文网站也好、宣传资料也罢,为了是与老外交流和沟通用的,我们一定要运用“换位思考的原则”,即站在老外的立场上想想什么样的页面设计、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功能是老外们所喜爱的、乐于接受的?
3、没有掌握英语中的“语气”(tone)及“字里行间”(between the lines)隐含的意思
与国外客户交往,当你取得了对方的信任之后,对方就不会太在意我们出现的一些语法、用词等错误,因为别人大致了解了我们的能力、人品。但是此时在我们使用英语时更要小心。如果我们处处以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套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极易让老外产生误解。因为我们使用英语时,老外多半会以英语世界的文化和习俗来理解。
还是以笔者从事的商务咨询为例。曾经有一家在华经营的北美公司误认为在中国经商和在北美差不多。因此,这家公司没有很好地处理与当地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其在华的生意陷入困境。这时笔者需要给客户提出意见,但是又不能让对方误以为我们在武断地指责他们。因此,在我们的咨询信函中,我们首先阐述了各个方面的关系对该公司生意的影响,然后说:“I am sure I don’t have to tell you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your company to set up and maintain relationships with them.”(我相信,我不必告诉您与他们建立和保持关系对公司而言是何等重要。)其实我已经在告诉他们,但是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却更容易让老外接受。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不可,尤其面对自己的客户。
同样,在为我们的国内客户撰写或者修改英文宣传资料时,我们也绝不会说诸如:“Our products are cheaper than our competitors’.”因为英语中“cheaper”、“cheap”等词的潜在含义不仅仅是便宜,而且通常让老外联想起低劣的质量,如果想表达物美价廉的话,可以用“Our products are more inexpensive than our competitors’.”
4、中国式的英语表达
国内有些公司喊出的口号,包括那些大话废话以及一些只有国内才有的概念,非要生搬硬套地翻译成英文给老外看,结果是不伦不类,让老外读了后莫名其妙。比如,没来中国之前,很少有老外听到过“干部”(cadre)一词,“居委会”到底是什么组织。你说“steamed bun”(馒头)英语本身一点儿错误都没有,可是很多老外听了还会如坠云雾,找不到东南西北。西方人士不把“祖国”比作“母亲”(motherIand)),也不比作“父亲”,纳粹德国和前苏联把“祖国”比喻为“父亲”(fatherIand),北美人称自己的国家为“homeland”(家乡)。
5、了解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笔者曾到一家餐厅吃饭。该餐厅反复播放一首歌“Purple Haze”。这首歌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和加拿大非常流行的Rock歌曲之一,由美国人Jimi Hendrix演唱的。但是,它让很多老外马上联想起美国当年嬉皮士(Hippie)和毒品服用者的形象。很多老外不理解,这家很有品位的餐厅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首歌作为“主题曲”反复播放,或许他们不太了解这首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