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实行名紧实松的货币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9:32
Paul Cavey

如众多经济学家所料,周四中国将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值此中国面临1978年以来最大经济考验之际,北京希望以这种经典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另有一种看似矛盾的货币政策手段或许更为有效,那就是刺激性紧缩政策。
从表面上看,中国面临的问题与亚洲其他国家并无显著不同。实际出口增速已放缓至10%左右,不过从海外市场的动荡情况看,出口形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更大的问题出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主要引擎,中国房地产销售量近几个月来萎缩了50%以上。中国现在面临着国外和国内需求同时陷入低迷的风险,这在1996年以来还是第一次。
一个正常的经济体应对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减息。事实上,北京周三也确实将贷款利率下调至6.9%,并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各家银行具体的存款准备金率会因其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别),这两项举措都意在提高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然而,引发上述经济问题的内在结构性原因却是中国所独有的。尽管进行了30年的经济改革, 但中国经济中一项最为重要的价格──货币价格──依然被政府控制着。
人民币汇率的低估(这一点从中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中可以推断出来)在海外引发了要求重估人民币汇率的呼声。北京对此的回应是,今年让人民币升值了8%左右。但升值的结果只是让更多外资涌入中国,为了不加剧外资流入问题,北京一直将利率控制在低水平。这两项措施综合运用实际上是制造经济泡沫的一剂经典配方。海外输入的流动性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剩,而低名义利率(目前为7.2%,大大低于20%的名义GDP增长率)则导致了国内需求过剩。
北京对此的应对措施是通过宏观调控来遏制贷款增速。各银行已被命令不得超额放贷,一些银行今年更是被要求不得发放新贷款,与此同时政府则在努力回笼市场上的过量人民币。中国目前的银行贷款年增幅约为15%。虽然从绝对数额上看这是一个可观的增长率,但放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就不显突出了。中国的贷款余额目前与GDP已大体相当,而2003年时则比GDP高出25%。在此期间,美国的贷款余额却已膨胀到GDP的近1.8倍,这还未将杠杆比率超高的金融业那些债务包括进去。
乍看上去,中国以行政手段限制银行贷款规模的举措起到了使银行不被自己的问题贷款拖垮、使中国经济不被银行的问题拖垮之效,这与出现了此类问题的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对照。但问题是,这些政策正在断绝中国银行业磨练风险管理等技巧的机会,而这些技巧是中国的银行成为自立型商业机构所必须的。
在中国,是由政府来决定银行能够发放多少贷款。从理论上说,只要不突破事实上存在的贷款额度,银行可以凭自己的判断将钱贷给那些它认为最有偿债能力的企业。但实际上,这种判断力对银行来说并没有什么价值。银行只需向一批毫无偿债风险的企业放贷就能用完一年的贷款配额,而具体向这批企业中的哪些发放贷款只需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就能搞定。在这种局面下,银行很有可能基本上只向它们最熟悉的企业放贷。
结果之一是,尽管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私营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贷款。正因为如此,北京才很有必要以加息来取代控制银行贷款规模的行政手段。在这一新的政策下,政府将通过提高贷款成本而非限制贷款规模来控制贷款增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的银行才能学会如何判断风险,才能使自己不再依赖于向国有企业放贷,而开始向更具活力的私营企业贷款。
这一转变将具有巨大的经济影响。众多证据显示,小型私营公司是中国最具生产能力的企业,也是雇用员工密度最大的企业。由于事实上的信贷配给制使它们无缘获得银行贷款,这类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它们因此被逼入非正常信贷市场,那里的贷款利率有时高达40%。事实上,即使正常银行渠道的贷款利率升至15%,比目前水平提高一倍多,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依然算低的。
所以说,如果不再以行政手段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加息这种名义上的货币紧缩政策实际上未必能够收到紧缩之效。通过鼓励银行自行判断贷款风险从而给中小企业提供获得较低利率银行贷款的渠道,这种名为紧缩实为放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恰恰才是中国所需要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Paul Cavey是Macquarie Capital Securities中国经济部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