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中国实行过剩货币政策 未来经济前景更加黯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7:51:27
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4530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GDP的10%,银行贷款总额(9.6万亿元人民币)的32%,名义GDP的增长率则为 5%。显然,是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因素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状态,投放到经济中的海量资金,对于 GDP增长的贡献颇为可怜。
  这些资金基本是通过房地产部门进入经济、发挥作用:2009年新房销售的增量,估计高于名义GDP。
  在泡沫之下,资源被用于制造更多泡沫。这些资源将被永久性浪费掉。例如,商人再也不愿意把精力放在实体经济中,转而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事市场投机。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国,将不会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尽管中国已经历30多年的高增长,但很少有公司拥有全球竞争力。
    
  两个信念
  市场中一直存在两个信念:一、人民币只涨不跌,二、中国的土地价格只涨不跌。这两个信念驱动了资金的不断流入。前者造成了跨境资本流动。是资本流入,而不是贸易顺差,推动了中国外汇储备在2009年的增长。证据之一,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之前,外汇储备激增。在此次访问期间,我发现许多对冲基金都赌人民币必将升值。只是由于预期落空,资本流入有所减慢。2009年12月外汇储备增长放缓正是因此。
  第二个信念,对国内资本流动产生了有力的影响。2009年新的房地产销售额同比增长了75%,超过全年(真实)GDP的14%,这不但对于中国,而且对其他任何主要经济体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家庭储蓄占到GDP的20%到25%。从房市销售数据就能很轻易地知道家庭储蓄到底流向了何处。商业领域里的资本配置,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频出的“地王”——也就是那些在土地拍卖中不断刷新价格纪录的地块——显示出了商业资本的流向。新拍卖土地的拿地成本比同属一区的现有房地产的价格要高,这一畸形却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明了大家对于囤积土地的渴望。我怀疑,2009年各大银行的贷款流向,与房地产市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这两种信念都源自于一个假设,即中国政府不会让汇率和土地价格下跌。即便是暂时的,中国政府仍有能力干预汇率走势。中国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如果它希望汇率稳定,它可以动用如此多的储备,并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抵消市场调整的影响。土地销售收入以及物业销售带来的税收,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很大一块,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动力来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正是由于“政府会兜底”这样颇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心理,鼓励了这群投机分子敢于在任何类别的资产上进行投机。这个假设是没有经过检验的,因为是美联储持续的低利率政策,不断地将钱从美元资产中驱赶出来,进入中国的相关资产。美联储的零利率才是造成近来中国出现投机狂潮的根源。中国正在上演的是以投机分子为主角的、“敢拼才会赢”的故事。当通货膨胀迫使美联储快速提高利率的时候,或者就在2012年,上述假设就会露馅。不过,恐怕不会有很多投机者能撑到那一刻了。
    
  悄然通胀
  当谈到通货膨胀的时候,货币供应量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不可能永远都比GDP的增速快,二者之间一旦长时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资产泡沫。但是,持续的资产膨胀,或者通过财富效应,或者通过推动生产成本上升,最终必然导致消费价格上涨。2009年,中国的名义GDP和M2之间存在着23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为将来的通货膨胀累积了相当大的能量。这笔钱暂时被“困”在房地产市场里,表现为资产价格上涨。它正在通过不断上升的销售成本,悄然向通货膨胀方向演变。
  一个颇为反常的现象是,那些“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国内百货公司的售价比其他许多国家都要高。高昂的房地产成本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这就像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昨日重现”,当时日本本土生产的商品,在本土比美国卖得还要贵。
  货币供应量激增形成的心理预期,也正不断推动市场朝着通胀的方向迈进。当工人们衡量自己工资的时候,房地产价格可能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通胀初期的工资上涨,可以部分地理解为房地产价格飞涨造成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一代,对真正的工作兴味索然,反而沉迷于股市投机。固定薪水涨幅不及房价,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在一天内变来变去,然后产生幻觉,认为自己能在股市里面挣大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会输得一无所有,然后,可能就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如此造成的社会后果可能相当严重。
  我看到许多商店尽管并没有太多的生意支撑,但是出售商品的价格一点都不便宜。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店铺本来就是靠着高价低量策略为生,因为他们在租金上花的成本过高,根本承担不起“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高价策略也并不见得有效,但至少有了一线生机。
  据我所知,中国的消费通胀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印度和俄罗斯的货币都比中国的人民币坚挺,但它们正在经历着接近两位数的通胀。当然,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报告,通胀率还很低。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衡量通胀率的方法不同造成的。涨价,常见的手法就是将商品重新包装,减量不减价。消费物价指数统计的基础是比较同一商品的价格变化;价格变化不大,但人们的实际消费成本在上升。
  货币供应量急升恰恰发生在容易发生通胀的经济环境下。大印钞票最终将演变为通货膨胀,其速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当生产要素充沛的时候,印出的钞票形成通胀之间,二者之间时滞一般较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间,即使劳动生产率以年均约8%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没有增加。这是制约中国国内以及全球未发生通胀的最主要的力量。而蓝领劳动力供应的转折点来了: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工人工资开始上升。这种变化,缩短了货币创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时滞。
  两股力量正在推动这一变化。首先,高校系统扩招,大大削减了蓝领劳动力的供应。大学生在校学生总数,相当于全国三年的劳动力供给。此外,当学生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中时,他们不会考虑蓝领的工作。这也造成了白领和蓝领之间工资差距急剧缩小。其次,十年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的那部分人,大多数已经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蓝领工资的变化,是推动生产成本上升第二重要的因素,在制造业排在原材料成本之后,在服务业排在地产成本之后。
  在当前的环境下,原材料价格保持着向上的走势。较低的利率,以及规避通胀的考虑,推动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商品市场。金融需求和生产需求共同争夺着有限的自然资源。因此,疲软的全球经济并没有减少石油或铜这些资源类商品的价格。我想,这些价格在今年将继续上升。
    
  政策失误
  中国在本就容易发生通胀的环境下所实行的过剩的货币政策,预示着在今年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严重通胀的到来。从另一方面说,经济的增长前景,比以前更加黯淡。
  在需求层面,发达经济体继续受制于高失业率和资产缩水。尽管2009年12月出口颇为强劲,但是,中国的出口增长也不太可能再现过去五年的辉煌了。我认为,中国的出口在未来五年中,将以平均为个位数的速度增长,而在2003年到2008年间,出口增速一直维持在27%左右。出口部门对GDP增加值的贡献大概在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出口减速,可能会使总体需求的增长降低4个百分点以上。
  在供给层面,目前的巨额资本重新分配,从制造业向房地产业倾斜,将大幅削减未来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房地产并不是一种生产性资产。估计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总是很困难,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指标衡量的是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的产出增加值。三年前,我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粗略估计是4%。由于房地产并不能领涨生产率,如果将一半的生产资本都分配给房地产行业,那么生产力增长率很有可能也将减少一半。我怀疑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未来的几年间,将仅为2%。
  许多分析家认为,经济增长放缓,需要更多的货币刺激。这尽管听起来易做又有效,但其实恰恰用错了药,但后遗症也没那么快显现出来。在短期内,这一做法能够带来的一个优点是资产膨胀,那些对该政策表示支持的既得利益集团往往获益良多。因此,这项政策很容易被接受。而后遗症就是,一旦没有了“刺激”,就会演变为持续的高通胀。
  要想遏制通胀,中国的利率大概还应该提高3个百分点。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还看不到会采取这一重要政策的迹象。近来,中国央行迈出了其紧缩政策中的关键性一步,但是动作不大。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这对于有着67%贷存比的银行来说,对其贷款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缺乏的是资本,并不是流动性。换句话说,如果能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改善整个系统来说更加有效。其实,央行此举的意义只是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属于“心理战”的范畴。
  中国需要做的就是增加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以抵消出口放缓的影响。这需要缩小投资规模。由于投资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这也等于降低了政府筹集资金和消费的权力。如果没有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例如,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中国可能会连续几年出现通胀速度超过GDP增速的情况。它可能不符合严格的滞胀的定义。印度和俄罗斯所遭受的通货膨胀就比GDP增长率高得多,但两国经济运行情况仍旧不错。不过,最好还是不要陷入这种情况,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会限制到政策的回旋余地。如果再出现一轮冲击,比如说,另一场全球性危机,中国就根本没有能力像2009年一样,推出那些刺激政策了。
  事实上,2012年是酝酿另一场危机的一年。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没有处理好上一轮的危机。没有人关心全球金融系统改革,尽管整个问题的根源就是由于盲目刺激以及胡乱使用别人的钱进行投机造成的,大家都企盼通过拯救那些投机分子去稳定整个系统,这样的做法,也就奠定了另一场危机的基础。所有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印刷的钞票,正在变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一旦他们要收回这笔钱,由于缺少完善的全球性经济结构,另一场危机也就到来了。  作者:tetrachromacy 回复日期:2010-01-26 18:31:30      美国传统基金会亚太经济政策研究员德瑞克·希瑟斯(Derek Scissors)博士25日发表文章“中国的经济: 北京某些事情不太对劲”(China's Economy: Something Is Not Right in Beijing),认为中共公布的去年经济数据造假,中共的经济政策让人无法理解,数字背后则潜藏泡沫的危机。
  作者认为,中共公布的数据很多地方自相矛盾。其一是几个月来2千多万人口失业,但失业率维持在5%的低水准。其二是刺激政策规模相当GDP的13%,让去年GDP增长8.7%,消费增长16%,但却无通膨问题,物价反而下跌0.7%,出现与日本类似的通缩。其三,去年房产销量推估的价格上涨率,远远超过了中共官方公布的物价上涨率3倍。
  此外,民间消费的数据也有问题,因为中共将零售销售与国营企业相互间的买卖混为一谈。这导致了2001年至2009年间的零售销售与个人储蓄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家计收入的增幅。换言之,这9年来中国家庭的消费与储蓄都超过了收入,这分明是一组离谱的数据。
  其他GDP的组成因素,如固定投资、贸易顺差、政府预算的计算也都有被夸大的问题,如此便将GDP重复计算,也导致了实质GDP的增长幅度低于各个组成因素的错谬了。每当被问到数据为何兜不拢时,中共中央统计局(SSB)往往辩称,零售销售与固定投资都不是衡量消费与投资的正确指标。如此一再的错谬,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开发中国家。 2010年之后的中国的经济预测其实很简单

作者:chtxiii 提交日期:2010-1-26 13:21:00 访问:291 回复:4

    中国经济预测实在是太简单了,何必如此的长篇大论,国家把自己的命运绑在房地产上,房地产的泡沫的终结就意味着命运的结束,现在的房价高的离谱,已经不能简单的用供求原理来分析,全国的地方政府都在大拆大建,借着区域升级改造的名义大面积拆迁,这不过是用所谓的行政手段来增加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维持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假象,政府的这一做法可以理解但不可理喻,可以理解是因为土地收入以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已经是维持地方政府行政开支的最大来源,房地产破灭也就意味着政府破产,政府既然没能力去挽救广大的中小企业,扩大税源,也就只好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了,不可理喻是因为如此一来,会将广大老百姓的最后一点积蓄也投入的房地产中,强行的将老百姓的命运和房地产绑在一起,进一步的压制内需,在国际环境未有改善的情况下,消费的降低必然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大批企业的破产随之带来的就是失业率的升高,房奴不用多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不至于闹事,即使待业五,六年也饿不死,如果广大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或者欠薪情况依然严重,怎么办? 也只有偷和抢了(广州的飞车党为什么屡禁不止,农民工找个一般工作欠薪,做个小生意有城管,不工作又没积蓄,不抢难道饿死吗?)但如此一来,社会动荡,政府维护公共安全的支出加大,必然导致近一步的赤字,政府为了弥补赤字避免破产不得不印刷钞票,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增加社会动荡。我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一个人的想法和努力都是渺小的,无论你怎样的规划,怎样的拼搏,其实大家最后的结局都差不多,你可以否认,你也可以怀着某种幻想继续活下去,但幻想终究是幻想。
  我的表哥和表姐所在的公司最近都倒闭了,一个32岁,一个35岁,没房没车没伴侣,很多亲戚觉的他们好可怜,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可怜,其实我们都会有那么一天,早晚而已。嗨~~~ 一声叹息。  作者:shenzhenboy75 回复日期:2010-01-26 09:12:18      上周的股市反应过度,只是传闻加息就连续两天大跌,周五尾盘在银行股的带动下才把指数拉起来,但是,绝大多数投资人已经失去信心。其实,我前两天就在博客当中指出,央行根本不可能在元月份加息,道理很简单,央行加息的依据是CPI指数,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CPI为1.9%,尽管环比增加1.3%,但是,如果加息,那CPI要超过2% 才会加的。
  不管这个1.9的CPI是如何做出来的,只是向市场传达了一种不会加息的信息,表明管理层不想这么快加息。去年12月份的通货膨胀无疑是非常严重的,我查了一下中国30年来三次通货膨胀的全部资料,CPI一个月上涨1.3%已经预示将爆发恶性通胀。
  第一次是1985年的通货膨胀。当时的情形是,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 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但是,CPI环比增长1.3%的时候也很少。
  第二次是1988年的大通胀。当是的情形是,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这一轮通胀引发了1989年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第三次1995年的大通胀。当时的情形是,银行信贷规模一再扩大,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一轮通胀导致中国经济调整持续到1999年,前后经历了6年。  2010年爆发的通货膨胀与前三次不同,这一次是面对普通城市居民的恶性通胀,这种通胀是一种熊市通胀,这种通胀是一种定向通胀。从来也没有哪个国家出现这么无耻的通货通胀。为什么是熊市通胀,是定向通胀呢?这个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复苏,大量的普通城市居民,包括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在下降,找工作都很困难,还谈什么增加收入呢?
  为什么又是定向的通胀呢?因为这一次通货膨胀,是在资产泡沫大量衍生后爆发的,一部分人在资产泡沫中享受到财富的增值,只要资产泡沫没有破灭,这一部分人投机所获得的财富完全跑过了CPI。比方说,我们这里很多是做股票的,股指从1667点开始上涨,最高上探3478点,翻了一倍多,就是,回调到3200点上下方,一般投资人获利也比较丰厚,但是,这是在法制体系下的正常获利。
  还有一种不正常获利的就是,在官商勾结进行垄断的背景下的炒楼行为,这也是全人类最无耻的行为之一。中国是公有制的国家,老百姓没有办法只能依靠政府解决住房问题,但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和开发商一起炒买炒卖哄抬房价,逼着老百姓几代人凑钱去交一个首付买房子,所有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在为楼市无耻的投机行为大开绿灯,导致了中国30年罪恶性的全国性的房价泡沫大面积衍生。形成了有钱的就越有钱,即将开始那种没钱的就没办法生活的恶性通胀。
  这种通胀的成因与货币发行有关。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2.0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 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38246亿元,增长11.8%,回落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
  大家一定知道,M227.7%的增长意味着什么?美国国会为M2的增长是专门立法的,上限为5%,也就是说,美联储的M2增长超过5%,美联储的主席就要滚蛋,就要承担责任。中国200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对M2的上限为17%,你现在超过 10.7%了,谁来承担责任?难道央行行长面对广大城市居民在即将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下的挣扎,就可以无动于衷吗?我相信即使老百姓答应了,历史也不会答应。
  加息是一定的,首次加息也可能选择的是不对称加息,也就是存款利率不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估计是27个基点。而美国是经济正在复苏,美国多家大银行昨日报告,其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它类型贷款的亏损程度正在减轻,这为美国消费者正在走出衰退提供了证据。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富国银行(Wells Fargo)和美国合众银行(US Bancorp)等多家银行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由于政府巨额刺激带动了经济复苏。
  自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各银行已损失巨额美元。衰退导致负债过度的美国人拖欠各类债务,包括信用卡、抵押贷款和房屋净值贷款。所以,消费者走出衰退,也是经济好转的信号之一。但是,美国没有发生CPI月度 1.3%的环比上涨,因此,美国的加息不会这么快,预期将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以后开始加息。而中国的加息,时间节点可能会在一季度数据出来前后,因为,今年元月数据出来,正好是春节前,加息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