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解读3:菜篮子里风波起,转型才是硬道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01:42
2010年12月30日19:26南海网社论我要评论(1)
字号:T|T
社论 执笔人 赵柯
2010年,国际旅游岛元年。似乎每一个发生在海南的新闻事件,都暗存深意。当然,这无疑是一种非理性的幻象,有的意义可能与往年并无不同,而有的意义尚未被清晰地发掘和阐释。读懂海南,是南海网做新闻的一贯操作思路。鲁迅曾说,历史“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因此,从易碎、喧腾而零散的新闻记忆中,我们截取了十个最具标志性影响力的事件,试图做一次样本辨析:它们对于海南乃至中国的历史性转型,以及每一个与海南相关联的人,到底都意味着什么?它们携带了怎样的基因?又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选择?今天,南海网编辑部推出海南2010年度事件述评之三:《毒豇豆事件》。
2010,海南的故事——电信特约•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海南十大新闻事件述评3:毒豇豆事件
2010年1月底,武汉市农业部门检出海南豇豆的农药残留超标,2月开始禁止海南豇豆进入武汉市场。随后,北京、广州、南京、上海等地先后禁售海南问题豇豆,甚至对海南瓜菜需求也锐减,农民损失惨重。“毒豇豆事件”引发了对海南农业监管的反思,冀望于农业转型升级的提速。
南海网论:菜篮子里风波起,转型才是硬道理
南海网编辑部
现在的人吃猪肉,总是怀念20年前的那种味道。曾经以为,这是在过去的短缺时代里人的心理上对肉类味道的过于美化,实际上,当现在吃到真正的农家猪肉时才知道,好的味道一直都在,只是饲料和喂养方式已经异化。
国内外农产品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品牌、安全等问题受到空前的关注。而中国的农产品,其实面临了不容乐观的信任危机。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过于追求产量、降低成本的落后竞争方式,一直在左右中国农业20多年来的发展思路,它和中国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发展思路如出一辙,最终导致瓜特别圆、玉米个特别大、苹果特别红,但你吃了总觉得不是那个味道。加之以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为目标的海南,又是全国的“菜篮子”,不幸的是前两年还有“毒香蕉事件”的铺垫,所以2010年初的“毒豇豆事件”,才在全国备受关注,甚至险些诱发了对反季节瓜菜的质疑风潮。
其实,令中国十分头痛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既包括流通、供应的安全,比如海南就存在“两头叫、中间笑”的蔬菜产销怪局;更涉及更为普遍的质量、标准的安全。根本的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转型战略要提速,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导向,重建市场的信心基础。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率目前已经超过45%,预计全部完成只有25—30年的时间,那么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会遗留哪些问题?后工业社会的中国农业又何去何从?这些已经是摆在了眼前的问题。
说到底,最大限度地尊重市场的需求,海南乃至中国的农业转型才有出路。没有市场的认可,所涉及的远远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反哺、乡村文化伦理的重建、城乡二元结构的心理分化、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定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之化解,也就无从谈起。农民是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一个阶层,但他们有的是智慧,只不过缺一种基于现代农业转型的引领力量。
而这方面,海南作为全国的“菜篮子”,有条件也有义务作出探索。因此,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序列中,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重要目标。
比如“用利润带动农民积极性、用榜样带动一方发展”的乐东模式,农科110和电子农务的推进、农业小额贷款的格莱珉模式、瓜菜出岛“绿色通道”的建立、通过农业保险来逐步化解“增产不增收”难题等等举措,都很好地对应了“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思路,各有创见。然而,我们发现,这些举措大多是零散的单个领域突破,尚且不成体系,离农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三大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以利益的引导机制让农民意识到“绿色”和“品牌”重要性,以及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和监控体系的建立等工作,目前推进迟缓,既制约了海南的农业转型、农民增收速度,难以突破性地参与外部竞争,也无法根除“毒豇豆事件”再度发生的土壤。如果一个农民不吃自己所种植的蔬菜,不管他是吃不起,还是不愿吃,都是一个严重的危险信号。
“毒豇豆事件”后,海南省农业厅总结教训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监督体制薄弱和菜农知识匮乏。”斯言诚哉!海南的农业出路,就是“标准的绿色”,舍此无他,当然,这也正是解决中国农业何去何从的一个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