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1:49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影响 制作:杨柳杨絮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昂, 父亲约翰·贝多芬是宫廷里的男高音手, 祖父曾任波昂宫廷长。约翰·贝多芬是一个贪婪的酒鬼。贝芬幼年时代, 莫扎特的故事家喻户晓, 约翰·贝多芬眼见此种情况, 羡慕万分,于是强迫五岁的贝多芬开始学琴,并给予大量的功课,目的在于培育他成为一个音乐神童,以便藉此赚钱。在如此的环境下,贝多芬别无选择,只好任由父亲摆布,而走向音乐之路。对贝多芬而言,有这样的父亲或许是不幸的事,但他因此而创作了许多旷世名曲,对于后人是相当幸运的。
贝多芬虽未能如父所愿,成为一名空前绝后的神童,但他非常努力学习,小小年纪,琴技已相当出色。一七八四年,当他十三岁时,波昂教会任命他为宫廷风琴手,并早在两年前完成“德雷斯勒主题变奏曲”且被出版。波昂时代的贝多芬曾师从艾登、倪富、高赫等人,其中倪富可以说是贝多芬的启蒙老师,对他的一生影响颇大。一七八七年,对贝多芬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是年由伦敦归来,中途路过波昂的海顿给予贝多芬很高的评价,使贝多芬因此获得宫廷颁发的奖学金,也得到前往维也纳学习的大好机会。定居维也纳之前,贝多芬的作品除上述之外,还有钢琴曲、室内乐曲、清唱剧等,大多未脱习作范围。这个时代的作品明显地到乐派的影响。
贝多芬从小就很崇拜莫扎特,并且极渴望拜其为师,一七八七年,因丧母失去机会。此时,虽能定居维也纳但莫扎特也已离开人世。贝多芬因此豪不犹豫地转向海顿门下学习作曲,但是,他对海顿的教学颇有不满,当时海顿使用对位法古典名著为教材,六十岁的海顿经常遗漏了贝多芬习作中的错误。贝多芬趁海顿去伦敦时,改向沙里埃利学习,并向辛克、艾布雷斯贝格等人学习作曲理论。到维也纳不久,贝多芬便以钢琴手的身份活跃于当地乐坛,他的演奏颇受好评。在波昂时期便作为贝多芬后援者的华尔斯坦伯爵更是力捧贝多芬,使他在维也纳的首次公演获得非凡的成功。俄国驻维也纳的大使李希莫夫斯基也大力支持贝多芬。

贝多芬为了感激此二人,曾先后谱写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与弦乐四重奏“李希莫夫斯基”呈现给他们。还有一位李赫偌夫斯基候爵也是贝多芬的后援者,他长期提供贝多芬住所,并将他的沙龙借给贝多芬举行初演。“钢琴三重奏”(作品一)、钢琴奏鸣曲“悲呛”、“第二交响曲”等作品便是献给他的。在贝多芬作曲生涯第一阶段的作品中,除了贝多芬独具的特质外,受到先人的影响很大。例如:奏鸣曲式尚未把基本功仔细地发展,缺乏他后来作品上的特征,乐式的不规范性也比后来的作品多。又如管弦乐保持正统的古典乐派手法,规模也比较小,不似后来的壮大。贝多芬以如此的手法陆续创作出旷世佳作,成为海顿之后古典乐派的发展和引导者。

25岁前的贝多芬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并且有后援者的支持,可以说相当幸运。但是,贝多芬25岁之后,发现患有耳疾,这开始使他陷入了病魔缠身的不幸境遇。1800年之后,贝多芬的耳疾已相当明显,他为此而烦恼不堪,1802年前贝多芬住在当时的避暑胜地海里根休养,曾经想要自杀,并留下著名的“海里根遗言”,但是贝多芬却没有死。一个人一旦决定死而复活,再生的意志便会变得非常坚定,且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一般。1803年,贝多芬想交响曲的计划。此时,拿破仑正率领军队打仗,逐一打破欧洲的旧体制。贝多芬十分感动,他非常崇拜英雄,本来想把一首新的交献给拿破仑,未料,拿破仑自己登基并实行专制统治。贝多芬由崇拜转为失望与愤怒,将原题名为“拿破仑交响曲”的一页撕破,改名为“回忆一位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
该曲叙述的特征之一:追求理想、逃避现实。在此曲中已可看出端倪,故此曲可说是浪漫乐派的始创曲,这就是贝多芬的第三号交响曲,此交响曲明显地与前两首交响曲有着不同的形式。例如: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中,主题的发展非常充实,第四乐章中变奏曲手法也非常圆熟。象征伟大英雄的雄壮音响揭开第一乐章,附有“送葬进行曲”标题的重厚的第二乐章,均为十分杰出的名曲,除了他们具有最纯粹的美感之外,再也找不到其它适当的形容词。贝多芬总共作了九首交响曲,而他使用的管弦乐技法极为娴熟,而且奥妙无穷,其九首交响曲手法上也有不同之处。原则上,除了第九号之外,其它都是典型的二管编制。
晚年的贝多芬非常不幸。首先是1808年,贝多芬38岁时由维也纳三位贵族支付年薪,但由于这三位贵族没落,无法再照原来条件支付,贝多芬其他收入亦不少,但由于本身浪费,故经济变得很拮据。

贝多芬的作品种类很多,最重要的是包括管弦乐在内的乐器曲。例如:九首交响曲、十六首管弦乐四重奏、五首钢琴协奏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多首复数乐器的奏鸣曲、三重奏曲、五重奏曲。贝多芬的独唱曲也很有名,有多首至今仍被各国各校作为音乐教材,但作品数量有限,因此未能占重要位置。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

贝多芬音乐专题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生于波恩(Bonn),1827年卒于维也纳。他出生于音乐世家,这个家族发源于安特渥普(Entwerpen),他的祖父曾做过波恩的管弦乐队指挥,他的父亲是男高音歌唱家。第一个影响贝多芬的先生是尼菲。尼菲是歌曲作家兼喜歌剧作家,担任波恩管弦乐队副指挥,他教贝多芬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并把童年的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介绍给社会,这些无疑地促进了贝多芬的成长。1792年,贝多芬经过再度学习,特别是在钢琴方面,决定完全致力于作曲。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有:
1800年 G长调第一交响曲
1802年 D长调第二交响曲
1804年 英雄交响曲
1805年 歌剧费德里欧(Fidelio)
1806年 B长调交响曲
1807年 C短调第五交响曲
1808年 田园交响曲
1812年 A长调第七交响曲和F长调第八交响曲
1814年 费德里欧第三次修正
1818年 钟动钢琴奏鸣曲
1818/1823年 D长调庄严弥撒
1823年 D短调第九交响曲
1824/1826年 最后几部四重奏
贝多芬的音乐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尤其是贝多芬的交响乐,那是后人永远不可能企及的艺术高峰。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这九部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的交响曲好比是--《第一》是青年时代新生力量和光辉理想的表现:《第二》是青年时代的行动意志和建功立业的渴望,是扬眉剑出鞘,《第三》(英雄)是理想中的英雄形象,以及英雄舍生取义的豪情,《第四》描写个人的幻想和体验;《第五》(命运)描写英雄斗争的意义和目的;《第六》(田园)是对大自然的理解与热爱及大自然对人思想感情所艳情的影响;《第七》描写英雄与人民的节庆欢乐与舞蹈;《第八》表现平凡的日常生活、幽默和轻柔的微笑;最后的《第九》(合唱)表达了全人类团结友爱的理想。--贝多芬的革命精神和博爱思想正是在这九部交响曲中得到了最完善的体现和表达。
第一 C大调交响曲
',1)">
第二 D大调交响曲
',2)">
第三 降E大调交响曲“英雄”
',3)">
第四 降B大调交响曲
',4)">
第五 C小调交响曲“命运”
',5)">
第六 F大调交响曲“田园”
',6)">
第七 A大调交响曲
',7)">
第八 F大调交响曲
',8)">
第九 D小调交响曲“合唱”
卡拉扬,穆特,贝多芬D大调小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