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一)(39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49:25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一)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经过3年多的经营,军事上节节胜利,政权日趋完善,政策逐渐合理,粮食供应充足,达到了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但是,这些胜利很快冲昏了领导者们的头脑,小农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无遗,他们开始争权夺利,以致酿成互相残杀的惨剧。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杨秀清与洪秀全的矛盾早就存在。洪秀全是拜上帝会的创立者,号称上帝的次子,是太平天国的天王,大家公认的“万岁”。而杨秀清是东王,人称“九千岁”,是上帝的四子,无论从宗教地位和领袖地位上来说,杨秀清都低于洪秀全。但是,早在金田起义前,杨秀清就取得天父代言人的资格,每当杨秀清假装天父下凡时,仅仅是上帝次子的洪秀全也得听命于杨秀清。太平军攻克武汉后,关于何去何从的争论中,杨秀清再一次以天父下凡的方式否决了洪秀全的主张,根本不把洪秀全放在眼里。定都天京后,杨秀清经常将洪秀全招至东王府,聆听天父教诲。1853年12月24日,杨秀清以洪秀全虐待宫内女官为由,假托天父下凡,责问洪秀全。洪秀全下跪请求饶恕,北王及其它官员也跪倒为天王求情,杨秀清仍然不依不饶,命令给予杖责。杨秀清这么做当然不是出于对宫女的爱护,而是借题发挥,刻意让洪秀全丢丑,损害其形象,降低其威信,显示自己的尊严。这是二人在宗教上的矛盾。在起义过程,由于杨秀清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被封为东王,并且节制各王。定都天京后,更是总理朝政,一切军事号令皆由东王一人决定发出,朝中所有重要事项均由杨秀清决定,洪秀全的作用只是在杨秀清事先拟好的诏谕、文告上签上“旨准”二字而已。朝中百官有事要面奏天王的,须先禀报东王,由东王代为转奏。凡是没有经杨秀清盖印的重要奏章,天王一概不予审阅。由于一切奏章必须先送到东王府盖章,东王府也就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东王府官员达3564人,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的权势都很大,甚至在北王和翼王之上。各级官兵2—3万人。天王洪秀全则深居简出,不理政事,只从事宗教活动,脱离了实际的斗争。天王的作用缩小,权力被削弱。于是出现天王和东王在政治地位上的错位。杨秀清随着权势的加强,野心也在急剧膨胀,大有取而代之之意,在一次有洪秀全参加的科举考试上,杨秀清竟然以“四海之内有东王”作为试题,公然藐视天王的存在。而太平军击破江南大营后,忘乎所以的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名义将洪秀全召至东王府,对他说:你和东王都是我的儿子,东王功劳最大,为什么只有九千岁?洪秀全只得说:东王打河山,也应当是万岁。杨秀清进一步说:东王世子也不应该只是千岁吧?洪秀全不得不答道:东王既是万岁,世子也应该是万岁。洪秀全看出杨秀清的篡权野心后,于是密诏韦昌辉、韦昌辉和石达开回天京。

韦昌辉对杨秀清长期以来就怀有不满情绪,表面上讨好杨秀清,骨子里却伺机夺取权力。在接到洪秀全的密诏后,立即于9月1日深夜带兵回到天京,同燕王秦日纲包围东王府。9月2日凌晨,将杨秀清及其亲属、部下、侍从等杀死,接着又诱杀东王部下5000多人全部杀害,共屠杀2万余人,韦昌辉控制了天京。9月中旬,石达开从湖北回到天京,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翼王既怕又恨,便想除之而后快,石达开连夜逃出天京幸免于难,但其家人全部遇害。韦昌辉的屠杀暴行引起了极大的愤慨,纷纷要求惩办韦昌辉。石达开驻兵江西宁国,也请求洪秀全诛杀韦昌辉。于是洪秀全下令讨伐韦昌辉。11月初,杀死韦昌辉及秦日纲等200余人。洪秀全召石达开回天京辅政,至此内乱才告结束。

二、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

1、太平军的重振。天京内乱后,洪秀全重新建立了领导核心,他自任军师,总理朝政;罢免洪仁发、洪仁达的职务,削去他们的王爵;恢复曾对加强天国政治和军事领导起过重要作用的五军主将制。起用有才能的年轻将领,任命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后来改杨辅清为中军主将,蒙得恩专掌朝政。陈玉成、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就在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严重内乱的时候,清军乘机加强对太平军的攻势,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陷入危机,所辖地区日趋缩小,武昌、汉阳先后陷落,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也被清军占领,仅剩下从安庆到天京的狭长地带。清军又重新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大营,1857年12月攻占镇江,直逼天京。为了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围困,1858年8月,经洪秀全同意,李秀成召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举行军事会议,决定集中全力攻击江北大营。会后,陈玉成率军攻克庐州;9月,与李秀成在安徽滁州会合,一举摧毁江北大营,歼敌1万余人,钦差大臣胜保、德兴阿狼狈逃窜,天京形势稍有好转。

这时,湘军的李续宾产乘机进入安徽,攻占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等地,逼近庐州附近的三河镇,企图进犯庐州,攻打安庆。三河镇是巢湖以西水陆枢纽,扼守庐州的咽喉要地,太平军在那里屯积着大量粮草和军火。11月初,陈玉成率师西援,进兵至金牛镇,切断敌军后路,庐州守将派兵切断敌人的增援部队。李秀成也奉洪秀全之命率部增援。各路军马一齐出动,三河镇守军从城内杀出,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湘军的全部营垒,击毙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400多人以及湘军6000余名,李续宾自杀。曾国藩为此痛苦地称:三河之败,令湘军元气大伤。之后,太平军收复了安徽大片失地,天京上游的形势大为好转。

1860年初,太平军决定进攻江南大营。鉴于江南大营的粮饷出自苏杭,太平军采取佯攻杭州以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进而乘敌人空虚时攻击的方针。3月,李秀成率军迅速占领杭州,江南大营果然调集精锐部队13000人前去救援。李秀成设疑兵牵制敌人,自己带部队迅速返回天京。各路太平军集结于天京城外,5月发起总攻,江南大营顷刻瓦解,清军50座营盘被毁,数万官兵被歼,钦差大臣和春、帮办大臣张国樑率残部逃往丹阳。太平军乘胜追击,攻克丹阳,张国樑在丹阳落水而死,和春也被迫自杀。6月,太平军攻克苏州,很快占领除上海以外的苏南大部分地区和浙西地区,并以苏州为省会,建立苏福省。江浙地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基地。这些胜利扭转了太平天国的危局。

2、《资政新篇》。洪仁玕也是拜上帝会的发起人之一,参加过起义的秘密准备工作。金田起义时,他正在广东老家。闻讯赶到广西,仍然未能及时赶上队伍。由于他和洪秀全的关系,为逃避清军搜捕,他来到了香港,以教书为生。洪仁玕旅居香港多年,较多地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1859年4月,他几经周折来到天京,受到洪秀全的器重,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但是,不曾参加太平天国艰苦创业手无寸功的洪仁玕被封为干王,许多将领不服气,李秀成就非常鄙视他。洪秀全为了平息不满,先后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其它封王的也很多。

洪仁玕主张太平天国应该奋发图强,大刀阔斧地改革朝政,建设一个富强的新国家,这些思想体现在他交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中。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即用人察失类(针对朋党之弊)、风风类(“革之而民之愿,兴之而民不从”)、法法类(针对“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和刑刑类(“古所无者兴之,恶者禁之”)。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的全面改革主张。强调国家要紧跟世界形势的发展,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

政治上,主张立法、用人得当。认为如果百姓知法守法,就可以减少犯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应和西方各国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因此主张加强法制。他提出制定适合加强中央集权的法规,使“权归于一”。针对领导集团的分裂,强调“禁朋党之弊”,反对“结党联盟”,加强内部团结。为此,必须“用人得当”,“赏罚严明”,广开言路,提出设立意见箱,使下情得以上达。

经济改革的建议和主张最为丰富,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他提出要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兴建铁路、公路,制造火车、轮船;兴办工矿企业,建工厂,开矿藏;设邮政,办银行,改造货币,以“大利于商价市民”;奖励私人办企业,保障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造,保护专利。

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改革社会风尚和习俗。大力兴办教育和福利事业,设学堂,开报馆,设立不受一艘官吏节制的新闻官,兴建医院,办聋哑院和鳏寡孤独院等。还主张破除旧俗,树立新风,提倡崇尚科学技术的风气,反对“不务实学,专事浮文”的学风;主张移风易俗,革除腐败的封建生活方式,以基督教取代道、佛诸教。

外交上,提出独立自主、平等往来的政策。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友好相处,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外国长处,以补己之短。主张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下,加强与外国开展科技交流,请外国人来华传授科技知识等。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洪仁玕的这些大部分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成,并颁行全国。

《资政新篇》是继《天朝田亩制度》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重要纲领。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描绘出一幅近代化蓝图,合乎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仅是将他在香港的见闻加以总结,他的认识并未超出魏源在《海国图志》、徐继畬在《瀛环志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不是出自从金田起义或永安建制或攻克武昌或定都南京开始就随同太平军南征北战的天国元勋或李秀成等后起之秀的手笔,而是出自经历特殊的洪仁玕之手。倘若当年他赶上广西的起义队伍,势必写不出《资政新篇》。没有提出当时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这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来说脱离了实际,没有引起农民的积极反应。他的思想在太平天国朝野不过是曲高和寡,用李秀成的话说是“皆不屑看也”,缺乏代表性,不能代表整整一代农民起义将士的思想水平与精神面貌。《资政新篇》也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斗争和保卫政权问题。对如何抵抗西方列强侵略问题上,也是付之阙如的。而且,天京内讧后,天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掌握军权的诸王忙于军事斗争,对这个纲领也不感兴趣,因此,并未在实践中予以施行,在运动中并未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1、安庆保卫战。湘军占领武汉、九江后,安庆成了它们长江上游的下一个目标。安庆不仅是天京的最后一道屏障,而且巢湖流域是天京主要的粮食供应地。1860年,湘军趁李秀成东去攻打苏浙之机围困安庆。李秀成和陈玉成约定联合进兵湖北,夺取武汉,迫使湘军从安庆回兵救援以解安庆之围。1861年春,陈玉成率军从安庆进入湖北,3月攻克黄州,逼近武汉。武昌城里顿时大乱,湖广总督官文惊慌失措,官员们纷纷逃避。这时,外国侵略者开始出面干涉,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率领舰队到达汉口,为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汉,特地赶到黄州会见陈玉成,“劝告”他不要进攻武汉,以免损害英国利益。这时李秀成一心想保住江南,对救援安庆并不太热心,在洪秀全的一再命令下,被迫回军武汉,援救安庆,但主力仍然放在江南。1861年6月,进兵湖北,前锋攻占武昌县。英国驻汉口领事加以阻挠和恫吓。这时,陈玉成看到李秀成的援军迟迟没有赶到,已经撤军回师安庆,李秀成也放弃了进攻武汉,从而围困武汉以救安庆的计划落空。

太平军进占武汉以解安庆之围的计划失败后,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因而集中兵力进攻安庆。从1861年4月到9月,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庆进行了激烈的争夺,陈玉成率军全力迎战,洪仁玕也率军增援。由于湘军为进攻安庆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因而安庆之战进行了5个多月。尽管陈玉成部战斗非常勇猛,但安庆城最终还是于8月初被湘军攻破,2万多名太平军将士牺牲,陈玉成率领余部撤退。从此,天京失去了屏障,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日趋恶化。安庆失守后,陈玉成率部退守庐州,又被湘军包围,坚持数月后突围至寿州,被反复无常的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献给清军的胜保军营。胜保要他下跪,他对胜保说,我怎么能向我的手下败将下跪呢?接着胜保企图劝他投降,陈玉成回答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1862年6月4日,陈玉成被胜保杀害于河南延津,牺牲时年仅26岁。

2、丧失江浙战场。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1860年7月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这时,华尔的洋枪队帮助清军对抗太平军。在攻占松江以后,洋枪队又向青浦进攻,8月,李秀成两次大败于洋枪队。但是,由于李秀成对侵略者的本质缺乏认识,答应与侵略军共同商议亲善事宜。当太平军到达上海西、南门时,侵略军突然发炮射击。李秀成未做任何战斗准备,猝不及防,李秀成被迫率部退却。第一次进攻上海的战斗就这样草草收场了。1862年1月,李秀成率领精锐部队水陆并进进攻上海。他首先向侵略者发出严正警告:侵略者如果敢和太平军抗衡,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侵略者根本没把太平军放在眼里。李秀成率军按照原定计划连克南桥、奉贤等上海市郊近10个城镇,逼近宝山和上海。另一支军队2月从嘉兴出发,迅速攻占浦东大部分地区,前锋抵达黄浦江边。华尔的洋枪队及英法联军随即向太平军反扑,攻克了高桥、浦塘等地。太平军被迫撤军。1862年4月,清政府另一位重要将领李鸿章率领他的淮军也抵达了上海,在侵略军的帮助下向太平军疯狂进攻。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李鸿章184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通过其父与曾国藩同年的关系,拜曾国藩为师。又过了两年,考中进士。1850年授翰林院编修。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多次率领团勇协助安徽地方官员对抗太平军。1852年,李鸿章到江西投奔在曾国藩充当他的幕宾,但是郁郁不得志,没有受到曾的重用,师徒间小有矛盾,并曾一度曾拂袖而去。1861年,湘军攻陷安庆后,他又回到曾国藩那里,这时曾对他另眼相看,从此受到重用,成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左右手。1862年,他奉曾国藩之命回安徽依照湘军营制召募淮勇,安徽地主武装张树声、周盛波、潘鼎新、刘铭传等人纷纷响应,不久一支6000多人的淮军正式编成。

李鸿章率淮军到达上海后,与首先攻破了周浦、嘉定等地。李秀成获悉,亲率万余名精锐火速赶往上海,并接连在太仓、嘉定、青浦等地取得大捷,击毙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之后又连破敌军大小营垒130多座。松江外围的所有据点均被拔除,侵略军被围在上海城内不敢出来。这时,清军加强了对天京的攻势,洪秀全严令李秀成火速救援。李秀成不敢违抗,遗憾地撤出即将到手的松江、上海,率大军回援天京。

1863年,李鸿章会同常胜军统领戈登以上海为基地,向苏南大举进攻,5月间陆续攻陷太仓、昆山、吴江,9月进逼苏州城下。太平军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率部顽强抵抗,挡住五六万中外联军寸步不退。李鸿章和戈登见强攻不下,于是施展诱降之计,谭绍光宁可“拼掉最后一滴血,也决不投降”,但是纳王郜永宽等八名高级将领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苏州沦陷以后,太平军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鸿章得到苏州以后,常州成为下一个攻击的目标。1863年12月25日,李鸿章率刘铭传部、周盛波部,向常州发起进攻。护王陈坤书受李秀成指派率太平军精锐据守,并且在章王林绍璋、侍王李世贤等的配合下,奋起反击。李鸿章又请戈登的常胜军来帮忙,戈登计划切断浙江太平军北援之路,使常州孤立无援。1864年3月,太平军与常胜军在金坛大战,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毙伤侵略者100余人,常胜军头子戈登也被打伤。接着,太平军在江阴再次击败常胜军,打死和俘虏敌人400余人。5月,常胜军与李鸿章的淮军一道进犯常州。后来太平军所守的金坛失陷,常州完全处于孤立状态,加之缺乏粮食和武器弹药,5月9日,常州最终失陷。护王陈坤书被俘,惨遭杀害。常州的丢失,使通向天京的屏障全部丧失,清军于是连陷丹阳、句容等地,进而合围天京。

在浙江战场,太平军也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斗争。1861年4月,侍王李侍贤率军进入浙江,5月28日占领浙江中部的水路要冲金华。李世贤在这里设立侍王府,成为太平军在浙江中部和东部的军事指挥部。9月,李秀成率军从湖北退到江西,接着也向浙江挺进,与李世贤在严州会师,决定以金华、严州为据点,以攻取杭州为主要目标,向浙江全面出击。11月,攻下绍兴,12月,攻克重要港口宁波。李秀成亲自率军进攻省会杭州,12月29日,攻克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兵败自杀。1862年5月,太平军又攻下湖州。太平军在一年时间内,席卷了整个浙江,除温州、衢州两府城及定海等5县城外,浙江11府中的9府70州县均被太平军所占,战果十分辉煌。

1862年5月,英、法出动军舰6艘,陆战队400人,伙同清军进攻宁波,双方激战,法国舰队司令耿尼毙命。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太平军被迫撤出宁波。此后,“常捷军”、“常安军”、“定胜军”等中外勾结的军队先后成立,加紧进攻太平军,遭到太平军将士的英勇抵抗。1862年9月,在慈溪击毙常胜军统领华尔,由白齐文接替其职。1863年1月,在绍兴击毙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及其继任者塔提夫,3月,又打死法国新任海军司令达尔第福等。但是,这些局部的胜利,并不足以挽回整个战场的被动局面,慈溪、绍兴等先后失守。与此同时,接替王有龄出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率领湘军先后攻克衢州、严州、金华各府县。接着与法国人德克碑率领的常捷军配合,全力进攻杭州。1864年3月,杭州的粮道和交通线被切断,守将陈炳文突围出走,而比王钱桂仁则出城投降,余杭的汪海洋也弃城逃走,为左宗棠所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