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伯南克:2010年最受关注的发言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1: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可以说是年度最容易引起市场波动的发言人。几乎是在“量化宽松”的话题中度过的这一年,美国大方的“印钞”政策,让柏南克的一言一行都在资本市场里掀起千层浪。

  在美国当地时间12月5日播出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访谈节目中,伯南克表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规模可能高于6000亿美元。此消息一出,美元反弹受阻、黄金上涨,橡胶、棉花等期货品种延续反弹,国际油价也创出新高。

  尽管在不断“印钞”,但对于有关美联储量化宽松举措只是“多印钱”的说法,伯南克依旧坚决反驳。伯南克在与美国《时代》周刊网上读者互动时,一位读者问他:“为什么美联储在“凭空”大肆印钞?”,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并未这样做,购债计划不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增多。他认为,美联储的刺激举措,远非表面上的“印钱”,而是刺激经济复苏的有效途径。

  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三次“量化宽松”猜测不断

  伯南克的突然接受媒体采访并表态令市场感到意外。众所周知的是,伯南克作为美联储主席基本不接受媒体专访,连公开演讲都很少给媒体提问机会。对于他的行为和言语,一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将迎来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甚至有市场人士开玩笑说,美联储疯了。

  齐鲁证券分析师张巍认为,伯南克这么做的目的很难琢磨。美联储的二次量化宽松方案刚宣布不久,按计划二次量化宽松的6000亿美元购买资产方案要持续到明年6月份才能结束。也就是说,伯南克至少还应该用几个月时间来观察经济的运行趋势,才能决定下一步的措施。可伯南克似乎等不及了,借着11月份就业数据不理想的机会就跑出来放话,可以预计伯南克的这一怪异动作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伯南克接受专访的当天,美国就业数据公布显示 ,1 1月 份 的 失 业 率 意 外 地 从9 .6 %上 升 至9.8%。该数据公布后,美元对其他多种货币出现暴跌。在访谈中,伯南克谈到此问题时分析称,美国经济第三季度2.5%的增长率只能维持失业率稳定,情况稍有恶化,经济恐难实现持续自我复苏,而长期失业率对市场信心的破坏很大,是当下美国经济的首要威胁。美国的失业率要花4至5年的时间才能恢复至5%到6%的“正常”水平。美国银行美林经济研究主管哈里斯分析认为,“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这么高的水平,对于美联储来说太高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相信美联储会实施更多的量化宽松政策。”。国内分析人士则指出,就业数据的恶化说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问题仍然存在,完全可能重启量化宽松政策,这会进一步压缩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空间。不过,也有一位华尔街外汇交易员称,市场在20多天前实际上已经形成共识,因为经济好转和政治压力过大,美联储在第二轮量化宽松结束后,不会再启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

  对于伯南克的言论,他的学生美国金融经济学家 、 弗 吉 尼 亚 大 学 达 顿 商 学 院 副 院 长P eterL .R odriguez在R odriguez近日为其辩护说,伯南克正是因为担心美国经济陷入通缩,才不避争议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他解释说,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确是一个敏感和富有争议性的问题,而伯南克之所以如此决策,是因为他正在面临一个困难的境况:即美国中期选举之后,意味着财政政策就不太可能再推出持续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同时伯南克也身负重任,不能让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或面临通缩的危险。“他采取的政策确实很有争议,但是如果经济未来出现向好的迹象,那么这个政策就很可能会停下来。这种政策会导致流动性泛滥,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但是我相信一旦美国的经济出现一些通胀的苗头,伯南克会马上扭转他这种政策,会提高利率”。在R odriguez看来,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全球其他地方货币政策会紧缩,一个是美元走软,这两种情况都会支持美国经济的复苏。他也承认,其他国家可能会因此过得不容易,而且未来两三年欧洲经济都不会增长很快,但新兴经济体,或许会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平衡。

  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者质疑伯南克的宽松货币政策。他们普遍认为,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央行解救金融危机的刺激措施———超低利率,恰恰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为了治愈金融危机的恶果———高失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次被美联储乃至各国视为良药,以期解救疲软的经济,世界经济就陷入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因成功预言次贷危机而声名鹊起,并被冠以“末日博士”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表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促使全球房价高高上扬,如果美国房价再次下跌,将在全球范围引发连锁反应,抵押贷款违约带来的冲击,将使世界经济遭受空前的灾难。

  不过,美国商务部本月最新公布的数据略微缓解了人们的担忧,也让伯南克稍稍松了口气。数据显示,今年11月美国消费开支和个人收入双双增长,环比增幅分别为0.4%和0.3%。当月,美国新房销售量环比增长5.5%,显示房地产市场继续恢复。而美国劳工部的数据也显示,在截至12月18日当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小幅下降至42万人,与市场预期相符。另有数据显示,美国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4.5,为6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复苏依旧缓慢不悔出手相救

  迄今为止,美国已采取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的经济形势仍未见明显持续的好转。针对近期美国的各种经济数据,国泰君安证券认为目前美国制造业前景不佳、企业投资不振、地产销售再度低迷,均将使得美国经济复苏的道路困难重重,而失业率的高企也将限制美国经济的复苏力度,但由于消费仍然保持在较好的势头,将使得美国经济仍能保持温和的复苏。

  O bservatoryG roup高级分析师李新新介绍说,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产生在2008年底和2009年年初,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那时的机制主要为了金融稳定,于是美联储立即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在随后的三个月中,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今年11月初,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表示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每月购买约750亿美元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然而这项6000亿美元的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在过去一个多月内却遭遇了来自其他国家以及美国共和党议员的批评。摩根士丹利全球财富管理集团的固定收益策略师K evinFlanagan就表示,疲弱的非农数据增加了美联储全额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可能性,若到第二轮量化宽松实施完毕时,美国失业率仍旧位于9%至10%的高位,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增加购债规模,例如进一步购买4000亿美元的国债,从而令第二、第三轮量化宽松的总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

  随着美国最新就业数据的不如预期,有关第三轮量化宽松的市场预期也在不断升温。伯南克在为其政策辩护时说:“量化宽松不是简单地印钞票,因为货币供应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流通中的货币并未增加。美国失业率高企和较低的通胀率是推出6000亿美元规模刺激计划的主要考量因素。”他还透露,美联储每天都在监测通胀的情况,确保通胀率上升不超过两个百分点。

  在被问及“如果让你重来,你是否还会采取过去两年半里采取的行动?”时,伯南克表示:“我当然希望我能够无所不知,能够预见到危机的到来。但是,如果仅仅是回到过去,我想我所做的还是老样子。当时的环境是非常、非常的复杂。而且我认为,当时美联储的反应已经是非常的积极主动了”。他解释说,如果当时不出手的话,失业率将会比现在高很多,现在可能就会处于一种大萧条的状况,比如失业率达到25%。“我们刚刚目睹了一到两家金融公司倒闭或接近倒闭的状况。想象一下,如果十家或者十二家、十五家金融公司破产会怎么样,而这就是2008年秋天时的状况。这将导致全球金融体系崩溃,受牵连的将不仅仅是美国经济。”

  美国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未来依然严峻

  对于美国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看起来我们不大可能会经历二次探底式衰退”伯南克回答道。这是因为除了其他原因之外,经济中最具周期性特点的一些领域如楼市已经十分疲软了。它们不会再变得更加疲软。因此出现再次下滑相对来说已是不大可能了。对此,广发证券也认为,尽管美国的失业率意外上升,但无论从美国本土的股票市场表现、还是其非农就业人数等方面看,应该改变不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预期。以近期美国的经济为例:美国2009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年增长率为5.0%,明显高于3%,而同期失业率却稳定于10%的高位,直到2010年第一季度失业率才下降至9.7%。而且由于2010年第一季度3.7%的经济年增长率,使失业率在第二季度继续下降至9.5%的相对低位。之后由于2010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的经济年增长率分别下降至1.7%和2.5%,使失业率在第三季度再次上升为9.6%,并与本月上升至9.8%,这9.8%只是目前美国经济滞后的表现。

  不过伯南克也提醒道:“尽管如此,目前我认为长时间内高企的失业率将损害消费者和家庭的信心,使他们对将来更加担忧,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经济可能再次下滑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源。”对于当前美国的经济形势,伯南克认为处于一种临界的情况,他表示大致2 .5%左右的经济增速就可以使失业率保持稳定。而这正是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正在接近的目标,所以距离经济走向可自我持续增长应该说不是太远了。美国仍在复苏过程中,但复苏的现状不容忽视,伯南克表示了对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担忧,称未来10至20年内,大批财政预算将花费在医疗、社会安全等领域,军费及其他开支都要缩减。“在今年,我们不应该采取任何可能伤害到经济复苏的行动,比如削减今年的财政支出以及税收。”他认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美国国债市场已经积聚了大量泡沫,其背后是以美国的信用做支撑,一旦破灭,危害将超过次级债和金融海啸,风险不可小觑,给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如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延伸阅读

  “印刷报纸的”本·伯南克

  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的伯南克有一个绰号“印刷报纸的本”。据说,这个绰号起源于他与格林斯潘在通货膨胀问题上的分歧,公众赐予他这个雅号是基于他的一个观点: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的方法来增加流动性。

  不过,伯南克认为这个绰号曲解了他的本意,他主张设定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即要在一定时期内使通胀率保持在某个特定水平。他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有助于美联储提高其价格稳定目标的可信度。

  资料显示,伯南克生长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叫狄龙的小村子,他的父亲是当地的药剂师。伯南克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自己在智力方面的潜质,小学六年级时赢得南卡罗来纳州拼字比赛冠军;在高中时代,他是加州SA T考试年度最高分获得者,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达到1590分,离满分仅差10分;1975年,伯南克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最优等成绩,并于197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伯南克最感兴趣的有两件事: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波士顿红袜棒球队。在关心棒球队的同时,伯南克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浓厚兴趣使得他潜心思考和研究大萧条的原因,并开始长期关注通货紧缩对经济所构成的威胁。

  1979年到1983年间,伯南克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研究生院经济学助理教授;1983-1985年,他担任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副教授。这期间,他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论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停滞的根源所在。他并不重视美联储允许货币供应下降而造成的损害,而是将关注重点转移至美金融系统失灵的问题上。

  1985年,伯南克转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和政治事务教授;1996年至2002年,他出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为这所名校吸引了不少经济学人才。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系主任期间,除了在学术方面颇有建树外,据说伯南克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也具有天赋。他从不认为自己比同事们更聪明或者职权更大,而是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他也从不参与政治纷争。在从事教学活动期间,伯南克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的访问教授,以及纽约大学经济学的访问教授。

  2002年8月5日,伯南克进入了美联储。他作为决策委员会的候选成员,并于2003年11月14日被推选为美联储委员会正式委员。2005年6月,伯南克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其实,早在正式进入美联储之前,伯南克就已经担任过一些美联储的职务,他先后是费拉德尔菲亚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访问学者,他还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学术顾问小组的成员。

  自2002至2003年,在解决美国的通货紧缩问题上,伯南克就已经在业界获得极大的知名度,他当时极力鼓吹降息,结果导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45年来的最低点)。对于石油价格,伯南克认为,石油和其它常规能源供应吃紧且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而全球经济的快速扩张带来需求的增长,在这种局面下,能源消费者可能在今后几年内感受到沉重的压力。虽然从长期来讲,能源价格的上涨有可能致使经济增长放缓,但我们认为,已然居高不下的油价不大可能进一步大幅上涨,因此油价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应该在可控制范围内;关于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伯南克认为,美国外债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的实质性转变”,这种转变将这些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借款者变成净放款者。穷国的钱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于“全球储蓄过剩”与房地产泡沫,伯南克则指出,在经历低迷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后,企业投资欲望低迷,而大量的金融资产在国际上到处寻找投资目标,美国乃至多国股市的崩盘仍使不少资金持有者心有余悸,于是,住宅房地产便成为最受青睐的投资领域之一。资金进入美国后,首先抬升股价,从而既鼓励消费者也鼓励投资者。当股市资金充溢时,这些资金又转向债券市场,导致房价上升,消费更加活跃。

  此外,伯南克还有一个理论贡献,就是主张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经济指标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以便实现更加有效的经济稳定。并且,他也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来说明他设计的一些方法。

  2009年12月伯南克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年度人物,他被认为处理金融危机措施得当,成功地避免了通货紧缩。而《时代》周刊给出的理由是,在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以“富于创意的领导能力”,令情况没变得“更糟”。

  在著作方面,伯南克也是颇具成果的。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货币和宏观经济学,还出版过几本教材,如《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等。此外,他获得过G uggenheim和Sloan奖学金,是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会员,还曾担任过《美国经济评论》编辑等。

www.stn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