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回味的往事之六——炼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57:08
“三年自然灾害”的头一年,为了要达到年产1050万吨钢,组成“远征军”的丁壮们被派往前线之后,留守的次等劳力包括学生在本地也炼起铁来。学生由学校组织,奔赴一个名叫碾子塆的地方。那儿有个行将报废的煤矿,可是由于炼铁的需要,它立刻焕发了青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煤矿的码门口新搭建了一个大大的厨房,一天24小时供饭。吃饭的人如同流水。碾子山脚下,春笋般地矗立起来好几座高炉。白天,人声鼎沸;晚上,红光烛天。学生们的任务是找矿石。我们自带工具,进入深山,在“专家”的指引下,绕着树根,睁大眼睛,寻找、分辨着岩石,把找到的鹅卵石般的、扁扁的、长着黄锈的石块挖掘出来,运送到山下炉前,再由炼铁的临时工摻进群众响应号召捐献出来的废铁倒进炉里。当时,古宋县传出来一首“歌唱温水溪”的歌。歌词中有这么几句:“烟囱像森林,高炉平地起”,“遍地矿石堆,捶矿响丁当”,所描写的景象基本上可以说放之四山而皆准。炼铁之初,有煤炭保驾,土高炉虽没有正规炉子里的高温,那些矿石也还是变成了液体,不过它们不会奔流,酽酽的只是红光闪烁。后来,煤炭难乎为继,就出现麻烦——炉子只吃不拉。人们明白症结所在,于是,我们学生又接受了一项特别的、紧迫的任务——就地取柴!山上的松树含油,不但易燃,而且火猛,我们便要求它们像陶铸歌颂的那样,首先献出躯体。柏树继之,再后就轮到油茶和其它杂木。俗话说:“湿柴怕猛火”虽是砍下来就烧,但它们还是要发光发热,只不过稍稍多点烟子而已。我们成天背着取来的柴从山上下来给高炉喂食,和炉前工一起,以焦灼的目光盼望着“铁水奔流”,可是矿石们不懂人情,硬赖在炉子里享受木柴带给它們的温暖。大家拆开炉子一看,只见它们互相拥抱,不肯分离。鼓足了干劲的人们是不屈不挠的。他们坚信失败是成功的妈妈,一炉不行,又炼二炉,直到山坡成了光头,方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