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的粮食价格水平波动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9:43
发布日期:2008-01-03   发布者:hoophoon   信息来源:华南粮食信息
了解粮食价格水平,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了解其绝对水平,一个是了解其相对水平。所谓绝对水平,就是历年粮食的真实价格。但是由于整体粮价的绝对水平不容易得到(据笔者所知,目前还没有国家权威部门给出历年的平均粮食绝对价格,甚至各主要粮食品种的平均绝对价格都没有公布,已公布的价格都是非常具体的品种价格),当研究目的仅限于了解粮价波动趋势时,知道粮食的相对价格水平即可。粮食的相对价格水平就是粮食价格指数。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和粮食消费价格指数是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价格指数。
一、两种粮食价格指数的计算和说明
(一)粮食生产价格指数的计算和说明
粮食生产价格指数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反映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外贸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和有关部门收购粮食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研究粮食收购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农民货币收入的影响,作为制订和检查粮食价格政策的依据。国家仅公布了历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没有具体给出粮食生产价格指数。由于粮食涵盖的类别非常广泛,但是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四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的产量占整个粮食产量的90%以上。因此基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权威性,本文以四大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价格指数来近似模拟粮食生产价格指数。
1990-2006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四种粮食作物的单个生产价格指数可以在农业部《2007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得到,其中2001年数据缺失。为此,本文以相邻年份数据的平均值估计2001年数据。2007年数据国家还未正式公布,本文根据公开的有关资料,也进行了大致估计。以各自的产量作为权数,结合各自的历年生产价格指数,综合得出1990-2007历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见下表。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环比
指数
 
93.8
 
93.6
 
103.9
 
118.1
 
151.2
 
129.0
 
103.6
 
90.2
 
93.8
 
定基
指数
 
100.0
 
93.6
 
97.2
 
114.8
 
173.7
 
224.1
 
232.2
 
209.5
 
196.6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环比
指数
 
87.4
 
88.7
 
92.3
 
95.8
 
102.9
 
128.5
 
99.0
 
101.8
 
111.9
 
定基
指数
 
171.8
 
152.4
 
140.6
 
134.7
 
138.6
 
178.0
 
176.3
 
179.4
 
200.7
 
(二)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和说明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一部分,其历年数据可以直接从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统计公报中得到,最终的环比指数和定基指数见下表(定基指数以1990=100)。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环比
指数
 
95.2
 
108.6
 
124.3
 
127.7
 
150.7
 
136.8
 
107.6
 
108.9
 
96.9
 
定基
指数
 
100.0
 
108.6
 
135.0
 
172.4
 
259.8
 
355.4
 
382.4
 
416.4
 
403.5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环比
指数
 
96.9
 
88.6
 
99.3
 
98.3
 
102.3
 
126.4
 
101.4
 
102.7
 
106.4
 
定基
指数
 
391.0
 
346.4
 
344.0
 
338.2
 
345.9
 
437.3
 
443.4
 
455.4
 
484.5
 
二、两种价格指数的分析与比较
定基指数反映的是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同时为了达到更直观的效果,我们将粮食生产价格定基指数和粮食消费价格定基指数放在一张图上进行比较。

由上图可见,1990年以来,粮食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均经历了三次大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分别是1990-1996年前后的持续上涨、1996前后-2002年的持续下跌以及2003年至今的持续上涨时期。但是二者之间还是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首先,二者之间的涨跌并不具有同步性。1991年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下跌6.4%,而消费价格却同比上涨9%;1997年粮食生产价格开始从顶点滑落,跌幅高达9%,而当年消费价格却继续上涨,涨幅高达9%;2003-2007粮食消费价格连续5年上涨,而期间粮食生产价格在2005年却出现下跌,2006年也仅微涨。
其次,波动幅度具有明显的差异。1990-1996年前后的上涨中,粮食生产价格涨幅为148%,而粮食消费价格涨幅为316%,后者涨幅远远超越前者;1996前后-2002年的下跌中,粮食生产价格跌幅为42%,粮食消费价格跌幅为19%,后者跌幅也远远小于前者;在最近一轮上涨周期中,截至到目前,粮食生产价格上涨了49%,粮食消费价格上涨了43%,后者略小于前者。
目前的粮食消费价格较1990年上涨了384%,比199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还高出16%。粮食生产价格较1990年上涨了101%,仍未达到1996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仅为最高水平的87%。
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价格虽然是决定粮食消费价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粮食生产价格相当于原材料价格,长期而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引起终端产品价格(在这里是粮食消费价格)的波动,但是二者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波动时点、波动幅度受各种因素影响,会出现一定的差异。终端产品价格取决于其自身的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以及生产成本的变动。供求关系越紧张、市场竞争越不充分、生产成本越高,终端产品的价格水平就越高;反之则反是。
1990-2002年的涨跌循环中,粮食消费价格相较于生产价格,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易涨难跌”特点,而在2003年至今的一轮上涨中,这种“易涨难跌”的属性被打破,粮食生产价格的涨幅高过消费价格。笔者认为,情况的改变源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企业消化原料成本上涨的能力增强,面对同等幅度的粮食生产价格上涨,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使终端的粮食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降低。
其次,粮食加工产能过剩,据有关统计,目前大米加工厂的开工率不足50%,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10年前甚至5年前的粮食加工市场的竞争程度显然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压缩企业利润。
换个角度看,最近一轮粮价上涨中,粮食生产价格涨幅高过粮食消费价格也可以认为是粮食生产者定价权能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农产品价格支持力度加强的体现。以国家历史性地取消农业税为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明显增加。同时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广泛,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务工收入增长明显,农民的整体收入增长进入一个比较快的历史时期。农民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农民在粮食销售价格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一个明显的例证是,2007年以来粮食收购明显比以前更难了,农民在售粮时机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以往的售粮高峰越来越少出现了。作为国家支持农产品价格的一种新的政策方式,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此次粮食生产价格上涨的强势表现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粮食生产价格的涨跌关乎种粮农民的利益,粮食消费价格的涨跌关系普通居民的利益,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即粮食生产价格上涨了,农民收入增加,但同时粮食消费价格也往往上涨,导致消费者的支出增加;粮食生产价格下跌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但同时粮食消费价格也往往下跌,消费者由此受益。政策要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虽然当前粮食消费价格已经超越了历史高点,但是粮食生产价格却仍没有达到10年前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比较还是基于货币购买力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考虑到货币的贬值因素,目前的实际粮食生产价格水平将会更低。(见下图,我们以CPI波动来表示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上图中,粮食消费价格指数仅略为高出历史高点,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仅为10年前最高水平的72%,均较没有调整前的数据低出不少。因此,虽然粮价自2003年以来经历了持续多年的上涨,但是仍属于恢复性上涨。粮食消费价格上涨确实影响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适当对此进行调控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以抑制粮食生产价格为代价,因为粮食生产价格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近期一方面向市场大肆抛售临时储备粮抑制粮价进一步上升的同时,一方面宣称将提高明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原因之一。
由于公众关注的所谓粮价只是粮食消费价格,而要降低粮食消费价格,政府除了目前抛售储备粮,改变市场供需以外,其实还有更多的选择。政府目前抛售的是原粮,短期内集中抛售自然可以打压原粮价格,从而降低最终的粮食消费价格。但是这仅仅是治标之策。因为前面说过,原粮价格仅仅是决定粮食消费价格的因素之一,政府应该更积极地追求降低粮食从“田头到餐桌”之间一系列中间环节的成本。比如推广“企业加农户”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粮食加工效率等,这些环节的成本减少了,在粮食生产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都可以降低粮食消费价格,并且这种作用是持久的。
另外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是,2007年,粮价上涨被认为是导致CPI高涨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样的认识颇有偏颇之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CPI分类指数中,粮价指数上半年呈缓慢下降趋势,下半年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是总体幅度不大,在105.9-106.9%微小区间波动。相形之下,CPI全年呈不断上升趋势,由1月份102.2%,上升到11月份的106.9%。由此可见,粮价指数走势不但和CPI走势相关性不高,粮价指数的波动幅度也是远小于CPI的波幅。
其实,CPI的波动与食品价格指数的波动具有更大的相关性。1-11月,在粮价涨幅为6.4%的情况下,食品价格涨幅却高达12.0%,近乎粮价涨幅的2倍。在CPI统计中,粮食属于食品统计大类的小类。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粮食的原因是由于“肉禽及其制品”和“蛋”这两个小类的贡献,这两个小类1-11月的涨幅分别高达30.1%和25.0%。由此可见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的大幅上涨推动食品价格指数大幅走高,食品价格指数大幅走高带动了CPI的不断高涨。(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