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构筑绿色屏障:不让沙子刮到北京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55:45
锡林郭勒构筑绿色屏障:不让沙子刮到北京去 书写在巨石上的决心

  文·摄影/首席记者  张泊寒

  在祖国的北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锡林郭勒大草原。这里碧野千里,这里马牛羊成群,这里牧歌嘹亮,这里是人们心目中的天堂草原……

  有一种自然现象叫干旱少雨,有一种人为因素叫超载放牧。世纪之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出现了“风吹草不动,20里看见老鼠打立正”的景象。沙尘暴一次次席卷大草原,呼啸声淹没了牧歌……

  2000年5月12日,朱镕基总理来到锡林郭勒盟,他看着荒芜的草原愁眉紧锁。“治沙止漠,刻不容缓!”朱镕基总理明确了“构筑绿色屏障,遏制土地沙漠化趋势”这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大风起兮沙飞扬

  每年3月,沙尘暴刮起。

  “沙尘暴所到之处,行人失踪,畜群走散,学校停课,公路阻塞,列车滞留,航班取消,河流被淹没,电网被扯断……北京、天津、塘沽全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当沙尘暴在太平洋上空现身的时候,在日本也引起了强烈反响!”锡林郭勒盟盟委宣传部外宣科科长郜文兵回忆,“一位年逾古稀的牧民站在从沙堆里扒出的牲畜死尸旁边,深深的眼窝里慢慢地渗出了泪水。几个年轻人把死羊抬到一起,渐渐堆放如丘。”

  “那时候,生态恶化情况相当严重。说句不好听的话,晚上睡了,一晚上沙子就把门给挡住了。第二天牧民从窗户爬出去,铲掉门口的沙子全家才能出来。当然这是个别牧户,但当地只要有风就起沙尘!”正蓝旗上都镇巴音乌拉嘎查书记玛尼扎佈对当年的情况记忆犹新。

  在多伦县城南的南沙梁,有一处房子的废墟。

  “当年这里全是沙丘,林场职工赵成祥搬了3次家搬到这儿。沙尘暴刮得沙子把房子快埋住了,最后沙子埋到后墙房檐了,他就往前搬家盖房。但四五年后,沙子又埋到了房檐……”多伦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强说。

  当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沙子爬上房顶并不是稀罕事儿。

  “世纪之交,连续3年干旱、虫灾、鼠灾,锡林郭勒草原那时候应该说是赤壁千里。储波书记刚上任的时候到锡林浩特,草原给他的感觉反差太大了,他在湖南感觉我们锡林郭勒大草原应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可一看寸草不生的草原,深深感慨:令人触目惊心!”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副秘书长刘建军说,“人们开玩笑,每年3月全国开两会就刮沙尘暴。人们当时一提沙尘暴就指向锡林郭勒盟。”

  沙尘祸起之源

  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到底怎么了? 

  锡林郭勒盟盟委宣传部外宣科科长郜文兵回忆,时间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与发生在广大农村的土地包产到户一样,草原上开始了牲畜和草场双承包改革。草场是自己的,牲畜也是自己的,牧民的畜牧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草场,养更多的牲畜,自己发家,还支援国家。500万!800万!1000万!1989年,报告文学《一千万牲畜的主人》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引起强烈反响。

  郜文兵说:“旗县牲畜达到100万的时候,兴高采烈地建纪念碑。你路过苏尼特右旗,可以看到那里有个羊的雕塑。”

  许许多多的牧民在享受着牲畜多,收入高的喜悦。

  多伦县被沙子赶着搬了3次家的赵成祥回忆,以前,他家那里是一片林地,面积还不小,由于单纯追求牲畜头数、过度放牧,再加上连年大旱,没几年树林就枯死了一大半,耕地也严重沙化。

  “1995年发展万元户时,我家养了70头牛、300多只羊,还成了当年的致富带头人……”赵成祥说。

  1980年,贾义祥从多伦县大北沟乡花塘沟村搬迁到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居住。

  贾义祥赞叹铁公泡子当年是个“水草相连的地方”。

  “那时候种地开荒(政府)也不管,我先后开出了二三百亩荒地种糜子,开荒的新地肥沃,每亩能打四五百斤。”贾义祥说,“当地草场好,家里条件好了,有点钱,再朝亲戚朋友借点儿,开始买牛羊雇人放牧。”

  1984年,多伦县召开英模会,贾义祥走上领奖台,接受县领导的表彰。

  “那时候讲究‘万元户’、‘万斤粮户’,我是万元户呗,家里有土地,有牲畜,比万元户还富裕一点儿,感觉很光荣。我得了一等奖,发了300块钱奖金。”贾义祥回忆。

  1987年,他又成了“牧业大户”,仅4年的时间,家里有了300多只羊,20多头牛。

  “1995年,家里有500只羊,80头牛,就拿羊来说,9年发展不到一倍,远远不如前几年发展快。”贾义祥说。

  随之而来的,是当地人越来越多,牲畜越来越多,草场退化,开荒的土地沙化,家里的农牧业发展缓慢了。

  “15年前我来的时候,草这么深,那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贾义祥在膝盖处比划了一下草的高度,“15年过去了,这里是风吹草不动,20里看见老鼠打立正!”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副秘书长刘建军对生态之变记忆深刻,他说:“那时候人们头脑有点儿发热,提出让牧民率先达小康,当时牧民收入很高的呀!那时候我在太仆寺旗宣传部工作,机关都买不起212,牧民早开坏好几个了。从1989~1999年,牲畜从1000万干到2000万。那时候我们庆祝牲畜超1000万,但是牲畜增了,草没增,牧区怎么能增草呢?碰上3年大旱,草场一下子退化了。”

  此后的几年间,在片面追求牲畜数量的畜牧业经营思想指导下,牲畜头数不断突破。又有谁会注意到在这种朴素的理想和实践的背后埋下的祸患呢?

  “改革开放以来,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建设历程,经历了从水草丰美到大面积退化沙化、从局部治理到整体遏制;草原畜牧业从粗放经营、数量猛增到转变方式、控制数量的艰难发展过程。世纪之交的1999~2001年,以干旱为主多灾并发的严重自然灾害,锡林郭勒盟西部荒漠化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约近5万平方公里寸草不生;中部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不断增多,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3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北部地区也出现大面积退化沙化。沙尘暴由50年代年均6天左右增加到年均20多天。同时,草原虫鼠害泛滥成灾,滥垦、乱采滥挖等问题突出,草地生产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濒临崩溃,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生产陷入两难困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副秘书长刘建军说。

  面对灾害,人们开始反思。

  “除了气候的原因之外,超载过牧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大范围恶化的主要原因。而有限的草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性原因。”郜文兵说。

  自然灾害频发,曾经美丽的草原已经承载不起千万生灵,与之相随的,是牧民畜牧业生产也走进了穷途。

  总理的嘱托

  在人民饱受沙尘侵害和草原退化之苦时,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0年5月12~14日,朱镕基总理受江泽民总书记委托,率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在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省长钮茂生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分别陪同下,就加快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考察。

  在内蒙古,朱镕基总理先后考察了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多伦县南沙口飞播造林种草育封区、太仆寺旗万寿滩乡治沙造林工程、贡布拉嘎苏木“三化”草地等。

  新华社在随后的报道中称,锡林郭勒盟风蚀沙化面积已达11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55%以上,浑善达克沙地面积从50年代以来流动沙地增加了17倍。这些地区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日趋严重。

  在考察中,朱镕基总理说,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但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在防沙治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总的看,治理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治沙防沙的速度赶不上土地沙化蔓延的速度,一些地方还在边治理边破坏,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还在加剧。

  “这个地方当时整个是沙丘,全是沙子。你看照片,当时朱镕基总理来的时候,在沙子里往沙梁上走。”在多伦县南沙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强说。

  朱镕基总理在看到大片被沙化的土地和被沙尘几乎埋没了的农牧民房屋时,心情十分沉重。他说,对土地沙化的地区,必须真正下大决心治理。要采取种树种草、绿化荒漠、以粮代赈、承包到户的措施,并要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一定要封山、封荒,大力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以固结泥沙。应当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水资源条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因地制宜。对沙化土地,要加快植树种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通过飞播和人工造林种草,建设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在沙漠边缘地带,要建设阻沙林带,遏制流沙蔓延。必须适时把握和充分利用现阶段粮食相对过剩、储备十分充裕的历史机遇,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和以粮代赈的政策。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无偿提供粮食,提供树苗草种。农牧民不仅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种树种草,还可以承包别的荒山、荒地种树种草,实行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责权利挂钩,把退耕的农民变成造林专业户,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要注意保护基本农田。

  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部长田学臣至今还清晰地记着当年他在太仆寺旗任旗委书记时接待朱镕基总理的情景。

  “听说你们种了不少的树,就是长不大,是怎么回事?”朱镕基总理下车,和当地干部握手后问。

  “一是海拔高,气温低;二是降水少,干旱;再就是风沙大,不利于生长。”田学臣告诉总理。

  “哪适宜种些什么呢?”朱镕基总理问。

  “主要是些灌木、柠条、沙棘、山杏等。乔木也有一些,但少。”田学臣说。

  “要选择好适宜当地生长的种类。你们不容易。”朱镕基总理说。

  朱镕基总理考察结束时说,做好京津周围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十分重要。河北、内蒙古在这方面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国家将加大对这两个省区防沙治沙的投入力度,以加快实施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快构筑京津周围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阻挡外来沙尘侵入,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基础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有关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把防沙治沙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防沙治沙迫在眉睫,一定要抓得很紧,一点也不能放松;要狠抓落实,不能讲空话;要注重实效,不能做表面文章。只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苦干实干,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坚韧不拔的努力,防沙治沙工作就一定会大见成效,我国生态环境就一定会得到显著改善。

  “不要让这里的沙子刮到北京去!”朱镕基总理在浑善达克沙地抱拳相托的情景,至今让锡林郭勒盟干部难忘。

  当年,在朱镕基总理视察的南沙梁上,立起一块上书“总理视察点”的巨石,总理“治沙止漠 刻不容缓 绿色屏障 势在必建”的铿锵之语刻在巨石上,也时常在锡林郭勒盟干部群众的耳畔回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