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洪湖赤卫队》诞生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18:18
歌剧《洪湖赤卫队》诞生记 袁成亮   “洪湖水啊,浪么浪打浪……”相信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对这首歌没有不会哼上几句的。当年,伴随着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上演,这首歌连同片中的英雄人物韩英成为一代人心目中永恒的记忆。歌剧《洪湖赤卫队》是怎么诞生的?它又是如何被搬上银幕的呢?本文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中西合璧 音史结合

  洪湖赤卫队是一支在1930年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的农民武装。1958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决定将其英勇事迹搬上舞台作为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演节目,并很快组成了由朱本和、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梅少山等人参加的剧本写作组,作曲则由张敬安、欧阳谦叔负责。实际上,在整个戏的创作中,张敬安起了总负责人的作用,从编剧到音乐创作再到排演指挥都是他一手指导的。

  张敬安领受这一任务后立即带队深入洪湖进行采风、体验生活,并很快拿出六场歌剧的定稿本。剧本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湘鄂西工农红军为扩大苏区,与彭占魁的地主武装白吉会展开了英勇斗争。赤卫队支书韩英为保存革命力量,牵制敌人,说服队长刘闯,撤退进入洪湖。彭占魁利用叛徒,暗地搜湖。韩英为掩护群众被捕,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地下党员张副官设计救韩英脱险,自己壮烈牺牲。韩英返回洪湖,惩除叛徒,击溃敌军,与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作为歌剧,音乐创作至关重要。为了使这场反映洪湖革命斗争事迹的歌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张敬安以湖北天沔花鼓戏以及天沔、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为歌剧音乐基调,创作了《洪湖水浪打浪》(重唱部分欧阳谦叔续写)、《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唱段。尤其是《洪湖水浪打浪》一经演出便不胫而走,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首歌。在中国歌剧选曲中,也只有《白毛女》的《北风吹》和《江姐》的《红梅赞》能够与之相提并论。这首是张敬安根据洪湖当地的一首民歌“湘水谣”改编而成的,原句是“湘河水呀,黄呀么黄又黄……”不过,张敬安在改编时将原先音乐中所透出的浓浓的哀怨一扫而空,原本“年年洪水冲破堤”,变成了优美的“四季野鸭和菱藕”了,经过改编后的《洪湖水浪打浪》在悠长流丽的旋律起伏中透出浓郁的抒情气质,欢快而又富有激情,抒发了革命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幸福生活的憧憬。这首歌与剧中千里洪湖荷花、芦苇和船帆的优美背景融为一体,柔美中显示出雄伟豪迈的气魄,别有一番情趣。

  与同时期歌剧相比,歌剧《洪湖赤卫队》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将民间音乐个性化、戏剧化,使音乐与历史史实有机地融于一体,给人以至深的艺术享受。《洪》剧每一场戏都有一首主题歌,并由这些主题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赤卫队出发时唱起了《赤卫队之歌》;胡子爹的孙女到彭霸天的家里卖唱时唱的是《手拿碟儿敲起来》;赤卫队从彭霸天家里成功劫枪后唱《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韩英和秋菊赞美家乡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韩英被俘以后在监狱里唱《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赤卫队和上级失去联系后,回忆过去,怀念韩英,向往未来时唱《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队长刘闯失去韩英后,意识到自己担子很重,决心排除万难时唱《大雁南飞》。这种由主题歌组成故事链的创作也是张敬安将欧洲歌剧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段和中国传统戏曲板腔体结构原则有机融合的效果,它营造了连贯的戏剧冲突,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起了很好的作用。有人以“中西合璧,音史结合”来评价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创新是很有道理的。作为歌剧《白毛女》后建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洪湖赤卫队》突出展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蓬勃奋发风貌,突出展现了一个特定时期、一个时代的主题精神,从而在歌剧艺术史上永绽里程碑的光芒。

  一个好的歌剧音乐固然重要,但演员的表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该剧的成功也得益于演员出色的表演。剧中女主角赤卫队支部书记韩英由王玉珍扮演,队长刘闯由夏奎斌扮演,韩英母亲由刘淑琪(夏奎斌夫人)扮演。《洪》剧演员们大多生长在城市,对于当年赤卫队的革命斗争生活自然隔膜也较深。为了使演员们充分把握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张敬安多次带他们到洪湖老区体验生活,织渔网,唱渔歌,与农民们同薅一田草,同驾一条船,还请老赤卫队员给演员讲当年革命斗争故事。在革命老区经过一番生活体验后,大家对于自己的角色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女主角王玉珍在谈到此点时感慨地说:“我当初接手这部戏时,压力很大,作为一个青年演员如何在舞台上塑造韩英这个巾帼英雄的形象,我心中一点底也没有,而且对于剧中韩英的台词总感到有些口号化。然而,当我与剧组同志们一起到洪湖体验生活,听赤卫队员讲当年革命斗争故事后,我便不再有这种感觉了。我感到他们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口号,都凝结了烈士们的鲜血和生命,听完他们的英雄事迹,我的感觉立刻就丰满了,学会用心去体会这个角色。每一句台词都是革命英雄们发自内心的呐喊。有了这种感觉,演起来也就顺手应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全剧人员的共同努力,1959年歌剧《洪湖赤卫队》终于要与观众见面了。这幕反映洪湖革命斗争的戏究竟演得如何,洪湖人民最有发言权,于是剧组将演出第一场试演放在了洪湖。公演那天,整个剧场座无虚席,演出过程中剧场里不时响起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人们还意犹未尽地在回家路上唱起了《洪湖水浪打浪》。尽管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剧组并没有因此轻松下来,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在后面,那就是进京汇报演出。为了保证进京演出成功,剧组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深入工厂、农村进行演出,虚心听取观众意见,边演边改,《洪》剧也因此越演越好。频繁的演出也使剧组与洪湖人民的心也贴得更近了,只要老区人民有什么要求,大家都会义无反顾地满足他们。王玉珍后来在回忆中说:“那时候,我们常到工厂、农村、车站、码头去演出。只要观众提出要求,我们就会唱他们喜欢听的歌。因为我们觉得,与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相比,我们所能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当然应该为观众做到。”

  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看戏打赌

  1959年金秋十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洪湖赤卫队》带着湖北人民的嘱托,晋京演出,并在当时众多国庆献演节目中一炮走红,演出剧场场场爆满,北京大街小巷一时响起了《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1960年1月5日《洪》剧第一百场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的。周总理、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剧场观看,并被剧中那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剧情所感染。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还上台和全体演员一起高唱“洪湖水浪打浪”,唱完后,又同演员们亲切交谈起来,当总理谈到《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时激动地说:我活了六十五岁,才找到了一首真正的革命抒情歌曲。据王玉珍回忆:“这首歌,周恩来唱了十几年,‘文革’中,他不能公开和大家一起唱,就一人悄悄地哼,直到他去世前还深爱着这首歌。”

  《洪湖赤卫队》是歌颂贺龙元帅领导革命事迹的,贺龙元帅对这出戏的评价自然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为贺龙进行专场演出前,当剧组了解了贺龙在洪湖斗争的光辉业绩后,心里激动不已,能在贺老总面前艺术地展示他所领导的洪湖人民闹革命的情景,大家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因而在演出时更加用心,倾情接受贺龙元帅的检阅。这场演出,演员们与其是演戏,勿宁说是在用生命投入战斗。当剧中赤卫队撤退时高唱“贺龙领导闹革命”的队歌时,大家没有想到音符,而是在激情高唱;韩英母亲在牢中唱“贺龙、贺龙,快领同志打回家乡”几乎是喊出来的。每每演到动情之处,演员们也是咽喉哽塞、声泪俱下,令在场观众感动不已。这场倾情演出不仅仅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赢得了贺老总的高度评价。演出结束后,贺龙上台与演员一一握手,激动地说:“你们演得太好了,完全把洪湖人民当时的斗争情景演出来了。”接见完演员后,贺老总又与大家进行了座谈,并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当谈到韩英这个角色时,贺老总亲切地问扮演韩英的王玉珍: “你知道峰口河吗?”王玉珍使劲地点点头。贺老总说:“那时候,敌人把我们的同志的头砍掉滚到河里,那条河都变红了,那斗争残酷呀!……”贺老总的话使王玉珍深受启发,她再次用心去贴近韩英,注重自己所演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再演出时感觉不一样了,韩英的形象也因此更加丰满。王玉珍对此感慨地说:“要不是贺老总,韩英这个角色我绝对演不了这么好!”

  《洪》剧晋京献演反响强烈,演员所到之处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而最令他们难忘的是贺老总给他们的那份“特殊礼遇”。那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后不久,剧组接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说是贺龙元帅为了庆贺《洪湖赤卫队》一百场成功演出,1月9日要在北京饭店宴请大家。宴请那天,大家早早地来到了饭店,令大家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贺老总这次宴请竟然汇聚了梅兰芳、老舍等许多知名艺术家,还有一批部长和将军,真可谓盛况空前。开宴之前,时任财政部长的李先念由于要会见外宾,只得临时赶来向贺老总请假,并向老乡们表示歉意,贺龙风趣地对李先念说:“别忘了,您还差老乡一餐酒。”李先念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李先念还真的请大家“撮了一顿”)。在大家落座时,贺龙还特地请王玉珍、夏奎斌、刘淑琪等主要演员坐在他身边,并起身斟满一杯茅台,笑着向大家敬酒,并说:“感谢湖北人民排出了一台好戏,把洪湖人民斗争的历史搬上了舞台。”他还称赞刘闯这个角色演得好,戏中的布景也很不错,说当年的洪湖就是这个样子,并建议把洪湖赤卫队拍成电影。当谈起当年在洪湖的种种往事,贺老总感慨万千,赞扬洪湖人民对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谈到洪湖的饮食时,贺老总对家乡特产篙菜煮黄颡念念不忘,说是如果再到洪湖一定要吃洪湖的篙菜煮黄颡。贺老总的谈笑风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洪》剧此次晋京献演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剧组人员,献演结束回到湖北后,剧组对北京演出进行了总结,并在原有基础上对《洪》剧进行了进一步修改,使其更趋完美。当一年后的1961年《洪湖赤卫队》第二次进京公演时,观众的反响依然不亚于初次晋京演出的盛况,周总理、陈毅、李先念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观看了《洪》剧演出,并对改进后的演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使大家感到很是欣慰。在这次演出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桩周总理与陈毅、李先念“打赌”的趣事。戏中第二场有这样一个场景,刘闯与赤卫队到彭家墩去摸庄劫枪。当劫枪成功后,刘闯拔出闪闪发光的短刀,插上“老子本姓天,家住洪湖边,今天来借枪,明朝打江山”的纸条后,亮刀甩出,不偏不倚正钉在彭霸天后厅的匾上。刘闯“这一手”引起了陈毅和李先念啧啧称赞,说:“刘闯有两下子,甩刀子堪称一绝。”但周总理却哈哈一笑说:“刘闯表演得是不错,但我敢打赌,他那个甩刀子动作是假的。”陈毅和李先念不服气了:“您怎么知道这个动作是假的呢?”周总理说:“因为刘闯的刀是从45度的角度甩出去的,然而刀子扎在匾上却成了90度,这就露出了破绽。刘闯的功夫就在于将刀子藏得很好,所以你们不容易看出来。”但陈毅和李先念还是不服气,于是找了一个秘书到后台找到扮演刘闯的夏奎斌问个究竟。夏奎斌对总理明察秋毫的眼力很是佩服,对这个秘书说:“总理是对的,我那个甩刀子动作确实是假的。”陈毅和李先念听了秘书来报,这才不得不服输了。

  《洪湖赤卫队》被许多影院一天放映24小时

  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北京首演成功后,为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这出好戏,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武汉电影制片厂,由两厂联合拍摄,由谢添出任该片导演,参与电影拍摄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原班人马。但当影片开拍时,有人提出最好将演韩英的王玉珍换掉,理由是王玉珍长得不漂亮,不够明眸皓齿。事情反映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对此很是生气,他说:“真是胡闹,演韩英是演英雄又不是演美人。”周总理“一锤定音”,韩英角色之争便由此告息。

  《洪》剧开拍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奇缺。由于吃不饱,加上每日工作量大,演员们体重急剧下降。扮演队长刘闯的夏奎斌体重从159斤降到了118斤,身上的肋骨都凸出来了,脸颊也凹了许多,这下可急坏了导演。为了刘闯能精神饱满地在银幕上立起来,谢添只好找来一团棉花塞进了夏奎斌的口中,以便让他的腮帮子鼓起来。这个小方法虽然解决了问题,但夏奎斌可遭了不小的罪,由于棉花在口中长时间摩擦,嘴里都打了泡甚至出了血。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声不吭,一直到将戏全部拍完。与夏奎斌的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扮演韩英的王玉珍却是越来越“胖”了,原来由于缺乏营养,王玉珍患了“水肿”,身上一按就是一个印。这下又急坏了谢导。电影里关于韩坐牢房吃苦头一场戏需要一个“瘦”的韩英,要是王玉珍再这么胖下去,可怎么拍电影啊。谢导为此特别照顾王玉珍每天吃一小碟黄豆,以补充营养。

  尽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是大家却无怨无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洪》剧拍好。经过数月的奋战,彩色影片《洪湖赤卫队》终于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与舞台版的《洪》剧相比,影片《洪湖赤卫队》除了原舞台剧的全部精彩唱段外,由于一些场景是实地拍摄的,演员更容易入戏,因而显得更加真实和生活化。1961年影片在全国一经公映,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全国各大影院掀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 1962年,电影《洪湖赤卫队》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的成功对于《洪》剧演职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鼓舞,他们根据影片拍摄得来的经验对《洪》剧又进行了新的改进,并受到了好评。截至“文革”爆发前,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至今,这幕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场次已达一千多次,这在戏剧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文革”爆发后,随着一大批革命家被打倒,一批歌颂革命事迹的优秀影片也遭禁锢。电影《燎原》、《怒潮》等因被指为刘少奇和彭德怀树碑立传而被打入冷宫。歌剧《洪湖赤卫队》也未能幸免。1967年12月11日,《湖北日报》发表文章称《洪湖赤卫队》是为湘鄂西根据地创始人贺龙树碑立传,并揭发说:“王任重亲自组织为这个剧所狂热吹捧的某某(即贺龙)专场演出,大阴谋家、大野心家某某观看之后,兴高采烈,再三叮嘱一定要拍一个彩色故事片。”不久,随着贺龙元帅被打倒,歌剧《洪湖赤卫队》被列为“反党黑歌剧”,从此从人们的视线消失达十年之久。

  然而,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的光辉。1976年金秋十月,随着“四人帮”的倒台,观众要求《洪湖赤卫队》等一批优秀影片复演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77年元旦过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在参加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淮海大战》时突然提出要看电影《洪湖赤卫队》,这下可难住了政委廖汉生,因为当时贺龙尚未平反,放这部影片显然有些“不合时宜”。看到身为贺龙外甥女婿的廖汉生面露难色,罗瑞卿生气了,他说: “贺龙跟着毛主席闹革命,一把菜刀起家打出了一片红色江山,这部片子为什么不能看?”廖汉生见罗总长发怒了,便找到军区电影供应站站长从封存库里找出了这部影片的拷贝。第二天晚上,罗总长、粟裕将军与前线话剧团演职人员一起观看了《洪湖赤卫队》。尽管多少年过去了,但当大家重新看到这部电影时,还是被深深地打动了。当电影进入尾声时,礼堂里随着银幕响起了“跟着贺龙闹革命,才能打胜仗”的呼号声。

  罗瑞卿看《洪》剧的消息不胫而走,湖北省歌剧团受此鼓舞将《洪湖赤卫队》重新搬上舞台,许多人将《洪》剧的这次公演看作是为贺龙平反的信号而欢欣不已。果然,时隔不久,贺龙的问题便得到了平反,电影《洪湖赤卫队》也由此成为“文革”后解禁的第一部影片,许多电影院一天放映二十四小时,观众依然是络绎不绝。而复排的《洪》剧不管演到哪里,人们都欢呼雀跃:“洪湖赤卫队又回来了!”

  1993年,歌剧《洪湖赤卫队》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被观众称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