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 家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6:41

父母巧调教早教不“烧钱”

http://www.sina.com.cn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最好的,这固然没错。但最好的并不一定得“烧钱”,如果父母能巧调教,其实是可以省去早教费用的。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显得更加珍贵。很多父母小时候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便想方设法要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很多早教机构的盛行,正是迎合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很多父母不管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不论早教学费多么昂贵,创造条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早教。 

  在家调教的宝宝也聪明

  小雨妈妈说,小雨出生后,她也没特别送去什么早教机构,平时就是给她听点音乐,放点英文磁带之类的。不过她经常会带小雨到处去参观。小雨妈妈说,目前小雨5岁了,但已经走过了很多省份,而且很聪明,唱歌、跳舞、识字不比幼儿园同龄孩子差。

  送到早教机构,至少每个月得多支出1000多元,小雨妈妈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并没想过把她培养成一个天才、小神童,目前并不要求她学多少知识,更多的是教她怎么做人,教她一些道理,让她以后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存,让她能够快乐成长。”

  在家调教不能闭门造车

  不是非要到早教机构学习。特别是家庭经济不宽裕的话,父母可以在家里带宝宝。当宝宝6个月大时,父母就应该给宝宝买一些幼儿动漫卡片,启发宝宝的认知力。由于宝宝2岁前视网膜等还不成熟,2岁前不要让宝宝看电视,因为电视节奏快,没互动,对孩子视网膜等有伤害。应让孩子多听音乐或者看一些节奏慢、重复的节目。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行为,不要拿别的小孩的长处来和自己宝宝的短处比,不要非得让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思维发展。同时父母要转变观念,早教不等于早期的知识性学习,早教只是开发孩子的大脑。孩子至少要到2岁多才能进行识字之类的学习,太早孩子根本不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孩子的东西,自己也要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小孩的信任感。父母可以选择自己的家里教,但不要闭门造车。父母要多看早教书籍,多关注最新信息。

  孩子教育应以父母为中心

  目前早教市场并不成熟,有一些早教机构确实是从精心研究0至3岁儿童身心特点出发的,而有的则是抓住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以赢利为目的。昂贵的投入并不一定有高回报,早教课程不能以价格多少来证明价值,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同时她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引导早教市场规范发展。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假设孩子成长完全由外因决定,那其中学校教育只能起到30%作用,家庭教育要占70%。

  3岁之前是人智力形成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教的目的不是多学文化,而是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所注重的内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通俗而言就是“3岁前教做人,3岁后教做事”。如0岁至1岁的孩子,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进行动作、语言训练;1岁至3岁的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及肢体运动、语言发展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个老师,家长不要简单寄望于某些早教机构、老师或帮助带养孩子的人,而应以父母为中心,以家庭为场所施行早教,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亲子游戏,例如和孩子一起玩躲迷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很容易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http://www.sina.com.cn    中国妇女报 

  随着家庭的变化,家庭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子女数量观和质量观发生变化、家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等,使家长面临着许多的前所未有的困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要关注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家长的心态、父母与子女的感情越来越疏离、独生子女的教育、社会信息化的影响问题、闲暇教育、家庭不稳定的影响等问题。

  为了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改善家庭教育,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抚养和教育的关系。“养”与“教”要兼顾,相互渗透。因为家庭教育本来就是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长教育子女和子女自我教育的关系。许多家长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该保护的保护,不需保护的也保护;该教的教,不该教的也教。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越来越退化。必须明白,不是教育得越多越好,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教得太多了,会适得其反。要给孩子留有自学的空间,创造条件让子女进行自我教育。

  对子女的今天负责和对一生负责的关系。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树立“今天的教育不仅要有利孩子今天的发展,更要有利孩子明天和后天的发展”这样一个科学的教育理念,把对子女的今天负责和一生负责统一起来,兼顾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但不是学校的“承包机构”。目前,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倾向相当严重,使孩子越来越反感。家庭教育在坚持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完成家庭教育独特的任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

  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关系。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受到冲击,新的家庭教育文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外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刚刚传入中国,对于外国先进的家庭教育文化,要大胆借鉴,但引进时要认真咀嚼、消化、吸收,不能生搬硬套,生吞活剥。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需要,有所选择、取舍,并努力使之本土化,以便融入中国家庭教育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赵忠心

隔代教育警示:孩子要自己带

http://www.sina.com.cn    现代快报 

  我从一开始就摇旗呐喊谁生的孩子谁带。等我生了孩子,我没有悔言并且坚决贯彻“偶滴孩子偶必须自己带”,原因有:

  亲子之爱

  还记得哲哲80多岁的爷爷在我生了夫家三代唯一的公主后,对我说:“XX,我们想孩子啊,她是我们的孙女,你就把她放在我们这儿!”我说:“爸,我知道你们想孩子,可是您应该知道,我更想孩子啊,她先是我的女儿,然后,才是你们的孙女,对吧,呵呵,再说,当妈的更想孩子,您是一位父亲,应该能理解我的。嘿嘿,我们会常回来的。”逃离矛盾

  还记得二嫂在侄子2岁后跟我说过:“XX,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到时候矛盾多,要加一个更字。”

  比如吃饭之争:年轻的父母,主张吃好吃饱即可,而且,这个饱是以孩子自己的意愿为标准,并且,零食是断然不能多给孩子的。但是老人们,一方面大部分都还是填鸭式的要求孩子以多吃为主,而且是按自己的经验和一贯想法,要求孩子多吃,另一方面,他们也基本上做不到很好地控制孩子吃零食的习惯。

  孝顺

  说真的,这是我的心里话,我们的父母劳苦辛勤了一辈子了,到老了,我觉得是该休息,该享福了的时候,我们又为什么非要让他们再受累照顾我们的孩子呢?也许连他们自己都说:“我们不觉得累,我们喜欢孩子,我们愿意带……”但是年迈和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山。

  但是,我想,如果我孝顺,我宁愿请他们多休息,多去旅游,多享受生活,而不是满足他们爱孙女就非要带孙女的不理智思想,哈哈哈。

  最后,我对隔代教育的建议:

  第一,最好自己带,但时常回去看看老人们;

  第二,不论自己带还是老人带,请多一份宽容的同时,尽量坚持自己的原则;

  第三,坚持自己育儿方式的时候,请技巧性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让老人信服。

亲子关系决定教育成败

http://www.sina.com.cn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在很多父母事业很成功,却感觉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怎么成功,十分苦恼。其实,衡量孩子教育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孩子能否感受到愉悦和幸福,能否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能否在亲子关系中融洽自如。

  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更关心孩子如何变得让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快乐,有没有朋友?这些关怀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有层隔膜,孩子总是表现叛逆,总是和父母“对着干”。在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之间“没话说”、“聊不来”。

  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据研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亲子依恋,那么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难建立,尤其是6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陪孩子,亲子之间很难再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依赖。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前提是,父母必须明白,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存在本身就是父母给予爱的理由。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倾听的艺术。父母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去欣赏、理解孩子的成长。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然。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满是缺点,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很失败的父母。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身为父母,不要太重视孩子外在的成功。孩子的成绩好坏,上的大学好不好,有没有找到好工作,这些外在的标准固然对家庭很重要,但是父母必须意识到,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和幸福的能力。

  信息时代动摇了老年人的权威。过去的父母可以很傲慢地跟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到了今天,反倒是孩子们经常跟父母很不屑地说“你懂什么呀!”青少年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得心应手更加映衬得父母很“老土”,是个在网络上笨手笨脚的“菜鸟”。

  所以,我认为,21世纪是父母和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知识,还有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学习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2-6岁幼儿语言的教育

http://www.sina.com.cn    文新传媒网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与思维最主要的工具。儿童获得了语言,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恶,来认知和探索周边的世界,来和他人沟通。既然语言学习之于孩子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对许多父母来而言,如何帮助和推动孩子的语言学习,就成了孩子智力发展的头等大事。研究表明,2-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下面,我们就2-6岁宝宝的语言发展和大家作一个探讨。

  2-3岁:

  在度过了用简单词汇表达自己想法和意图的多词句阶段后,宝宝开始进入简单句时期。这也就意味着宝宝能说一些简单语条,而且开始把它们组成一些他想表达的比较复杂的句子。这一时期是宝宝的口语爆发期,宝宝开始会运用动词,甚至形容词组成的短句来表达。

  贴心建议:

  1.态度亲切,鼓励宝宝多与他人交流。

  2.杜绝儿化语,规范使用语言。

  3.游戏化的语言学习。

  游戏一:加强口腔肌肉的力量

  吹气:吹泡泡最有趣的吹气训练了。但注意不要为宝宝准备吸管式的吹泡泡用具,以免孩子吸入。

  游戏二:扩展经验,丰富短句

  过家家:角色扮演是小宝宝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讨论角色和内容,准备玩具。

  游戏三:鼓励交流,增加自信

  小小通讯员:让孩子听从你的指令、帮助大人传递信息,例如:爸爸,我们要吃饭了。

  4.对孩子进行阅读教育启蒙。阅读可以使孩子获得更规范的语言,也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而2-3岁的孩子视觉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也支持他们,孩子开始阅读。我们可以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提供这样的书:

  *画面清晰,色彩鲜艳,造型大而简单的看图识物书或卡片。

  *内容近于日常生活,题材最好可引起亲子间的对话。

  *语言简单,重复性极强的故事书。

  *材料不易破损,经久耐看的书。

  3-4岁:

  3-4岁的宝宝基本上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而且句子从单词句转变为双词句、多词句。他们的发音也开始逐渐稳定,而不再像3岁以前会有比较多含混不清的语音出现。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升,这阶段的宝宝已经能说出一些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贴心建议:

  1.多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爸爸妈妈每天尽量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交谈,可以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的情况、今天的情绪等等。

  2.经常念一些简短、压韵的儿歌给孩子听。儿歌能让宝宝体验到和谐的节奏与优美的韵律,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魅力。

  3.给孩子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语言环境。幼儿的特点是要接受多方面的刺激、以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来促进其语言智能的发展。

  4.阅读教育。选择一些能帮助孩子了解现实环境的读物。看书时除了可依照图片的顺序讲故事给宝宝听以外,还可利用单一的图片训练儿童的推理力。多

  4-5岁:

  4-5岁的宝宝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全部语音。不仅如此,他们开始有区别地对语音进行分辨甚至分类。

  贴心建议:

  1.增加生活经验,多带孩子外出。4岁的宝宝能听懂成人的指令,遵守一定的规则,可以跟着爸爸妈妈多开展外出活动,如购物、逛公园等等。

  2.注重阅读,引导孩子关注文字。4岁是宝宝词汇量飞跃发展时期。

  3.可以考虑让宝宝学习外语。4岁宝宝对母语的语音已基本掌握,其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较之前有很大的飞跃。

  5-6岁:

  5-6岁的宝宝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简单句。他们使用复杂句的比例也不断增高,而且语句趋于完整。

  贴心建议:

  1. 游戏训练孩子听力和语言组织能力。5-6岁的宝宝有一定的联想和词汇扩充能力,我们可以为他们组织这样的游戏。

  故事串串烧:准备一些小纸条。和孩子共同想一些关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词汇写在纸上,并分类摆放。爸爸妈妈和宝宝每人分别抽取这四个要点中的几个,编成几句话,并且最好可以串成故事。

  拷贝不走样:全家一起参与,由第一个人想一句完整的话悄悄传给第二个人,再由第二个人传给第三个人,以此类推。最后,看看传下去的话变成了什么样子。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句子的难度。

  2. 阅读教育要点。

  *扩大图书的类别。随着生活经验的扩大,这时期可以给孩子多层面的选择。历史故事、童话、民间故事都很适合这时期的孩子。除了文学性的书籍外,知识性的图画书,如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也符合孩子阅读的兴趣,能扩展孩子的经验。

  *选择情节较复杂的故事类书籍,内容要具有幻想性和因果性,能促进孩子思考。

  *书籍最好能图文并重,文字也可以相对复杂一些。让孩子以以往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看图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长句。

  3.考虑到孩子马上要进入小学,家长可以适当培养孩子书写的兴趣和习惯。不要特别在意字的工整与正确,关键是写字的方法、坐姿、专注度等。

教育娃娃离不开一个“早”字

http://www.sina.com.cn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8岁的“孕妇”摔了一跤,艰难地爬起来后,“孕妇”用英语哭嚷着让扮演医生、护士的小朋友们检查,夸张的表演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在新东方第三届泡泡少儿英语风采大赛成都赛区决赛中,这位扮演“孕妇”的小朋友凭借地道的口语和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少儿风采大奖。他叫陈昱勋,来自台湾,除了英语好,他的数学、语文成绩也不错,昱勋的妈妈在谈到育儿心得时说:教育孩子,离不开一个“早”字。

  一岁半开始听英语

  陈昱勋如今在成都实验小学成都花园分校读三年级。两年前,他和妈妈从台北来到成都,跟在成都工作的爸爸团聚。

  孩子还在婴幼儿阶段,妈妈就特别重视对儿子的英语教育。昱勋一岁半时,她便开始在家播放适合孩子听的英文歌曲:昱勋早上起来,家里放的是英文早安曲;昱勋晚上睡觉前,听到的是英文晚安曲。“当时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就只有四个字:全力放颂。”全力放颂的效果,刚开始也没有怎么体现出来,直到昱勋4岁时,当一串串发音标准的句子和歌曲从儿子嘴里嘣出来时,妈妈终于体会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儿子4岁后,陈妈妈把“放颂”升级,陪着昱勋看英文动画片。昱勋5岁多,陈妈妈将他送到了台北一个著名的英语培训机构,每周训练两次。来到成都后,陈妈妈觉得,随着儿子英文课程的加重,只是听说能力强还不行,英语读写也很重要。经过多方比较,陈妈妈把儿子送到了成都新东方学校泡泡少儿英语培训部,让儿子的英语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在今年的新东方第三届泡泡少儿英语风采大赛成都赛区决赛中,陈昱勋获得了少儿风采大奖。

  早早培养良好习惯

  无论是学知识,还是培养儿子的品行和习惯,陈爸爸和陈妈妈都有一个共识:早早教,好好教!

  昱勋4岁时,爸爸就让他自己拿筷子吃饭。小孩子坐不住,筷子也不会使,更别说陈爸爸讲究的那套餐桌礼仪了,刚开始,昱勋非常不习惯。爸爸妈妈就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示范,手把手地教,直到昱勋能规规矩矩坐在桌边吃饭。小时候,昱勋看到陌生人有些害羞,不爱打招呼,于是,一旦有可以带小孩出席的聚会,爸爸妈妈总是尽量带着昱勋,还鼓励他和叔叔阿姨们打招呼。现在,陈昱勋一点也不怕生,前日,见记者只顾着采访爸爸妈妈,昱勋急了:“你可不可以多问问我嘛?”

  昱勋刚到成都上小学时,由于从小接触的是繁体字,书本上的简体字好多都不认识,而班上好多同学在幼儿园里已识好多汉字,比较起来,昱勋在读写方面都比较吃力。陈妈妈想出了一个“笨”办法:到书店买了相关的教辅书,提前在家里帮儿子预习功课,聪明的陈昱勋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上课进度。现在,陈昱勋一直保持着这个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教育孩子也是有“戒律”的

http://www.sina.com.cn    解放日报 

  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视细节。你看你就是带着孩子走路的人,需要给孩子示范应该怎么走,比如不能三个人并排走,两个人走时应该大人或男士靠外边。我的一位朋友到英国时看见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上公交车,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结果被奶奶叫了下来,奶奶要自己先走,还对小男孩说了句:“女士优先!”绅士教育大概就是这样的从小教起吧。

  美国著名的小学教师保罗·克拉克写过一本《优秀是培养出来》的书,克拉克老师就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细节教育,比如吃饭时不能含着食物说话,推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就要为他把门,比如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总共有55条,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其实这些细节也都是人生的“大端”,因为细节背后就是大端。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始终应该记取的责任,你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可能就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面的教育就难了。

  戒律二:不能生气了就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一忍,先不急着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有时候孩子犯的错误可能也不算什么事,只不过不合我们的意,或者时间不对正好撞在枪口上了,就像我们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样,下班回家筋疲力尽,还要做饭,却看到孩子不但不在做作业,还把玩具扔了一地,马上火就上来了。正准备把孩子“扁”一下,就把客厅的窗帘拉开,没想到一拉开,看到外面秋天的景色,天气非常灿烂,非常美好,转念一想,天气这么好,我干嘛要生气呢?人生这么好,我干嘛要这么生气呢?这么一想,气就消了一半了,再拉着孩子的手,告诉他应该要怎样怎样,结果孩子去收拾玩具,她就去做饭了。

  对父母而言,所谓的克制,避免“第一念头”,说的也就是教育孩子还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平衡力。对待孩子,也许还应该把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改一改: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更多的时间都应该改为 “理直气和,义正词婉”。管教从严,讲的也是原则从严,心思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

  戒律三: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在一所初中,就发生过因为父亲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马上跑到楼顶跳楼自杀的事件,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而在生活中这样的悲剧实在不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就是在学校,也应该特别注意避免当众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教育,你表扬一个人,可以当众进行,甚至可以隆重地进行。但是你要批评一个人,也要谨慎,不妨用私下的、悄悄地、温和一些的方式。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辞斥责,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戒律四:不能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你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那么,平时如果有机会和孩子交谈,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一位读初中的孩子告诉我,爸爸妈妈平时在家里最常和我说的就是,饭吃快点,吃完赶快做作业,做完作业赶快睡觉。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与苦楚吗?你能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吗?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之前还好些,10岁之后,几乎就不知道怎么交流了。一旦有了什么苦恼,有35%左右的孩子都是找同学和朋友倾诉,找父母和老师倾诉的不到10%,父母的形象逐渐从他们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谈更容易变成了说教、批评与斥责,而到孩子13岁以后,孩子甚至连批评的机会也不给你了。

  戒律五:尽量避免消极教育

  我们文化中缺乏对人真挚的赞扬和鼓励,缺乏从一件小事中体会快乐的传统,缺乏“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才有意义”的认识。我们习惯“做大事”,取得 “大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喜欢批评、否定和消极暗示。一件事情你还没尝试,有人就会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点难度,马上想到的就是退缩,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会遭到挖苦与讽刺。这些情况,在家庭文化中都很严重,作为父母,改变自己就要从克制批评的欲望开始,从改变“正话反说”的习惯开始,从改变自己的“不相信、不鼓励、不期待”的习惯开始。不是对孩子的不足、缺点、短处视而不见,而是在孩子有勇气去尝试、去改变时,助他一臂之力。

  戒律六:尽量避免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

  就餐时间应该是家庭的一个温馨时刻,应该是我们能够健康、美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感恩的时刻。吃饭就是一种享受,吃饭就是一种交流,美好的交流,美好的聚会。成年人要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而美好的聚会,首先应该在家庭里面。所以不要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战战兢兢,最后对食物都丧失了好感。我也看到有一些孩子,吃饭非常快,为什么很快呢?就为了使你来不及批评他。他吃这么快,对胃也不好,对食物的吸收也不好,更谈不上有什么餐桌的礼仪。

  而在孩子要睡觉的时候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但无效,而且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进入梦乡的时候,满脑袋都是这些批评的信息,他会做噩梦的。我还有一个观点,实际上一个人睡好了,第二天,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第二天开窗户,哇,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梦连连,三天没睡好,就满眼都是仇人了。所以让孩子睡好了,让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错,你也要找到一个更为恰当更为合适的时机,再进行教育。这其实就是对孩子做善事。

  戒律七:别用别人的孩子简单对比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差异,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这个样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针对他的“这个样子”。莫扎特五岁就拉一手好提琴,七岁就会谱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我们也知道他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但是他成为大诗人还是天分最重要。对一个孩子而言,简单的对比解决不了问题,不妨就耐心地和他说话,耐心地为他作分析,这样孩子既不会自卑,也可以减少很多对他人的妒忌和敌意。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你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关心得太少,没有尽到做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其次,也说明你比较“记仇”,喜欢翻旧账。有时不是你的话没有道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对。方式不对,教育一定没有效果。为人父母,所有的权力都意味着责任,这样的责任逼着我们要改变。

  上面我说的“八条”,其实就是八个人文常识,你要培养正常人,你就要用正常的方法,你尽到责任了,你就不会后悔,至于孩子最后会成为“谁”,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教育孩子应采用“三无原则”

http://www.sina.com.cn    大众网-齐鲁晚报 

  [导读]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无错、无批评、无压“无错”原则。

  “无错”原则

  当孩子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孩子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其实这是孩子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他们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孩子。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一旦孩子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孩子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岁-3岁的孩子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孩子,让他们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孩子长大后遇到困难了岂不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个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

  有些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使孩子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

  “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孩子在恐惧和紧张情况下,往往产生自我被动、退缩、怯懦。

教育绝不要嘲笑孩子

http://www.sina.com.cn    《零吼叫成功教子的66个秘笈》 

  用安慰、鼓励取代嘲笑,你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成长。你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获得良性发展。换个态度、换个说法,你可能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孩子。

  记得我小时候玩得很好的一个伙伴,他妈妈经常对他说:“你怎么总是没有长进呢?我看你这辈子就这么点出息了……”

  而另一个伙伴的妈妈却这样和儿子说话:“孩子,你应该能做得更好的,妈妈相信你。”

  同样的意思,以责骂的方式和鼓励的方式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第一个孩子,默默无闻,始终没有大的起色,而第二个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做出了很大成绩。

  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个孩子给我讲的事情:

  这个孩子说他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一般都是处在将及格状态。但是有一次,经过他的努力,他的数学成绩考到了班里前几名,虽然只有80多分,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本来认为爸爸会夸自己的。

  可是,爸爸却说:“80分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不想着考满分呢!瞧你这点出息!”听了爸爸的话,他觉得很受打击,觉得自己的辛苦努力换回的不但不是表扬,反而是冷嘲热讽,这让他觉得自己的辛苦白费了,也就没有心思好好学习了。

  有一天,妻子说:“这盆花怎么还不开啊?是不是温度不够啊?”桐桐听见了这句话,就自告奋勇地说要替妈妈照顾花。

  第二天,我下班回家,发现桐桐把家里的水盆都倒满了热水,然后把花盆放在里面。我看着地上的水渍,有些生气,并且也看不懂她到底是在做什么。

  我耐心问桐桐在干什么,她说:“妈妈不是说温度不够吗,我给它加温呢,可是,爸爸,它的叶子怎么都蔫了啊?”桐桐还用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我当时就开始笑了:“你怎么会用这样的方式,你可真是傻。”桐桐的眼神变得暗淡了。我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我转念一想,桐桐本来是好心,想让花早点儿开,可是却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即使是错误的,那也是她想象力的体现。

  于是,我换了种口气,对桐桐说:“宝贝,你的想法是好的。花要盛开,需要温度,但它所需要的温度不是靠热水,而是靠太阳给的光和热。再说,现在热水的温度已经明显超过正常温度了,所以花的叶子都开始变蔫了。”

  孩子的年龄小,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用错方式,这就需要你用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对于孩子的过错不要嘲讽,而要在具体的问题中帮助孩子,在关键时刻稍微指点一下孩子,孩子就会进步很多。

  你的嘲笑只会让孩子怀疑自己,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你应该理解孩子的世界,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做出的事情是你很难理解和接受的,你也应该试着去接受。

  有一次,妻子生病住院了,她对我说:“现在生病,你还能照顾我,等老了走不动了,那怎么办啊?”

  桐桐立即接上话说:“妈妈,不怕,等你老了,我就长大了,我给你做最好吃的饭,买最漂亮的衣服,我来照顾你。”

  妻子开玩笑地回应桐桐道:“你也就说个嘴吧,等我老了,你就会躲着我了。”

  桐桐的脸接着就变了,眼泪流了下来。

  “你妈妈和你开玩笑呢。我和妈妈知道你会好好爱我们,等我们老了也会好好照顾我们的,是吧?”我赶紧接上妻子的话,这样桐桐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我知道,如果妻子的话在桐桐心灵上留下阴影,桐桐就不会受到鼓舞,甚至会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但是,桐桐听了我的话,强化了自己的孝心,会好好照顾老了的我和妻子。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你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你嘲笑孩子,孩子会觉得失去依靠,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用安慰、鼓励取代嘲笑,你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成长。你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获得良性发展。换个态度、换个说法,你可能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孩子。

教育孩子需要等待

http://www.sina.com.cn    现代快报 

  蜗牛的世界其实挺有意思,就像孩子的内心如此丰富,它们通过疑问、试探、体验来寻找事物间的联系,领悟和感受的机会就在这个慢慢的过程里。而蜗牛怎么看这个妈妈呢?—— 只知道快点快点?我们总惦记着直奔目的。很多次我在博物馆、科技馆里听到博学而热心的父母跟孩子介绍很多知识,却不看孩子的眼睛盯在哪里,什么是他目前最感兴趣的。

  如果静下心来看一眼孩子的兴趣点,我们或者可以事半功倍地介绍他最想知道的知识,或者可以跟孩子共同发现。而这样的机会我们通常视而不见,因为我们的目的已经确定,蜗牛们必须“流着汗,喘着气”去达到它。

  我们总想孩子快点多点掌握知识,潜意识里是不是认为孩子的今天是为明天而准备?—— 今天准备得好,明天就生活得好?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今天和明天是延续的。但是,延续的不应该只是知识,而是孩子利用知识获得他想要的生活的能力。那什么是孩子想要的生活?今天的生活算不算生活的一部分?停下来,等一等孩子。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http://www.sina.com.cn    温州网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长必须首先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榜样的原则。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俗话说:欲教子者先正其身。这是告诫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的以你为榜样的孩子。

  (二)教育一致性的原则。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如果各行其事,彼此矛盾或互相抵消,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不但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前后统一,步调一致。

  (三)回避原则和信息净化原则。

  家长在议论领导或同事长短及夫妻婆媳之间的矛盾时,应避开孩子。对不正确的言论、现象应给予客观的分析、批判;对社会上、邻里间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要帮助孩子分清,要求孩子对不文明的言行一定不学不做。

  (四)平等、民主、正面教育原则。

  目前,家长说了算,家长和子女不平等,甚至对孩子随意打骂现象还依然存在。这样是不可取的,会使孩子形成许多坏习惯。家长有事要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点要勇于向孩子承认。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家长不打骂,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孩子改正。


幼儿教育的现代迷思

http://www.sina.com.cn    外滩画报 

  美国著名作家Erica Jong为《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美国文化竭力倡导的“亲密育儿法”已经让既要工作又要育儿的现代妈妈成了替罪羊。

  不知从何时起,生养孩子成了明星生活中最大的善举。她们骄傲地宣布收养了大串孩子,时尚杂志则不遗余力地宣扬明星养父养母的动人故事。

  事实却是:全世界弃婴的数目已经多到适龄妇女不必生育的地步了。尽管如此,像安吉丽娜·朱莉和麦当娜这样的自恋狂们却依然孜孜不倦地生养孩子,还不忘从非洲和亚洲收养孩子以宣示她们的善心。但是在好莱坞明星们精心安排的家庭生活画面里,几乎从没见过孩子们保姆的身影。

  亲密育儿法的弊端

  对当下的父母来说,育儿方面的“圣经”当属威廉·西尔斯和玛莎·西尔斯夫妇所编写的《婴儿指南》。该书大力提倡“亲密育儿法”,要求父母时时刻刻跟孩子待在一起。然而这种生活让人无法想象,既要无时不刻地照顾婴儿,又要兼顾工作赚钱养家——这样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似乎所有父母都被默认为不用工作就能养家糊口了。西尔斯夫妇建议父母应该借钱来生活,以保证自己能每时每刻满足婴儿的需求。作者还建议,绝对不能让包括祖父母在内的亲属带孩子。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设定了“绿色”养育法则:父母需为孩子自制婴儿食物,用旧衣服自制尿布,父母必须不分昼夜地照顾孩子。忽略任何一项规则都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后果自然由父母承担。

  美国文化还认定“母亲”和“父亲”是排外的称呼。在其他文化中,父母亲和亲戚们一起育儿,便利显而易见。由于看护人增加,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一个包含父母、祖父母、保姆和其他亲戚的家庭会很快意识到孩子识别不同看护人的速度多么惊人。对于不堪重负的父母来说,合作式的抚养能够让他们更轻松地生活。尽管一些承受不了压力的父母很反感西尔斯那一套,特别是他那种殖民主义式的、居高临下却又原始野蛮的爱。但“亲密育儿法”依然占有广大的市场。当下的父母普遍认同养育孩子的过程对孩子日后的成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父母们尽其所能地执行这个理念,不管自己是否已被搞得焦头烂额,他们唯一的念想是希冀通过这个方法塑造出完美的孩子。

  这也难怪伊莉莎白·巴丁特的著作《冲突:母亲和职场女性》会成为畅销书了。巴丁特女士在书中质疑了“亲密育儿法”的不尽合理之处,她认为这种育儿方式对母亲的不合理要求远远多过对父亲的要求。女性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母乳喂养,给孩子做食物和尿布。对母亲来说,生了孩子对于她们自身的影响是天翻地覆的。

  两难的母亲

  的确,母性是最具韧性、最善忍耐的。实际上母性并不抽象,她是由各种不同的养育行为构成的,如喂养孩子、照顾孩子。在当下这个时代,母亲这个角色已经被炫目的光芒美化,孩子被说成是母亲最基本的饰品。但我必须要说的是,母亲们千万别愚弄自己,把孩子当作昂贵首饰来看待无疑是对女人最根本的奴役。

  在农业社会,背着孩子干农活不足为奇,但如今的公司文化连给母乳喂养提供专门的房间都已经不可能了,更别说带着孩子上班了。商业时代给母亲们带来了新的折磨,无论她们多么投入地照顾孩子,各种期望的落空总会让她们感觉愧疚不已。我是个单亲妈妈,也是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如果我遵照亲密育儿法的规则,我势必得背着我的孩子去巡回演讲,并出入机场、电视台和酒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的日程和我的日程表截然不同。所以我只能雇佣保姆,把女儿放在家里,而自己则在内疚自责当中继续我的生活。我实在想象不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即便每家酒店、每个机场都设立可爱的儿童设施区域,孩子们还是不适宜随着我的日程东奔西走。尽管我可以潇洒地把孩子扔给保姆,但大多数孩子都天生害怕不熟悉的保姆,大多数父母只能改动自己的工作生活日程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如此看来,我们似乎正处于社会进步的倒退周期里。当代女人在追求政治生活方面的进展要极大地归功于贝隆夫人以及罗斯福总统的夫人爱莲娜,但目前妈妈们做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试想,如果你一边忙于独自一人拉扯孩子,一边还试图从衰退的经济中谋得一份生活经费,你的确没有时间来质疑和改变你所生活的世界。哪个精疲力竭、过度劳动的父母有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抗议某个政治议题呢?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波高峰出现在19世纪,当时女性斗争的目标是摆脱家庭对女性的束缚,追求公共的用餐服务和照顾孩子的服务。一百年过后,这两项目标的确得以实现了,但我们得到的只是遍布全球的速食餐厅和移民保姆。速食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过于肥胖;而贫穷的移民者在帮助我们照顾孩子的同时,却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孤独地跟着祖父母长大。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们如果仍然在世,一定会对这样的变化感到震惊和失望。

  过于焦虑的育儿经

  任何一种养育方式都不是天生蕴藏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全世界各地的育儿方式各有不同。只不过我们的文化迷思在于,把养育孩子的过程看得过于严重了。而这一观念恰恰引领了“直升机育儿法”的出现。家长们就像直升机一样,对孩子的每一个举动都全程监控,而这一监控要一直延续到他们上大学为止。这直接导致了弥漫在父母和孩子间的焦虑。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后果便是,习惯了控制孩子一举一动的父母,一旦遭遇孩子们的青春期叛逆,通常会变得无法适应,非常痛苦。

  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通常会带来孩子们更强烈的反弹,这种育儿方式对于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毫无益处。从来不用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无法解决问题,到了大学后通常会显得无所适从。可惜,这种教育理念的宣导一波接着一波,从未停息。

  在安妮·默菲·保罗广为人知的新书《胎教:9个月成就一生》中,她描述了关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饮食、体重、压力、运动量等各种因素对胎儿发育的巨大影响。为什么育儿理论如此浩如烟海?原因有些可悲,因为父母们已经无法控制这个失控的时代,所以他们只好在育儿这一块来实现自己的控制欲望。的确,我们无法避免环境中的致癌物质,但我们至少可以保证孩子们每天上学都用环保袋装着天然有机的食物;我们无法保证核武器不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但我们至少可以保证孩子们所做的事不会危及他人。

  换句话说,我们对幼儿教育的痴迷其实是某种逃避现实的手段。因为它允许我们用自己能够掌控的小世界来填补我们对整个大环境的无助。但别忘了,孩子们仍然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我们连孩子免于传染病的侵袭恐怕都无法保证。想成为完美的父母,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可悲的,因为这只是我们在尝试控制某些东西的同时,有意地忽略另一些无法控制的问题罢了。

  育儿专家认为,“直升机式育儿法”的大热源于越来越多的母亲需要走出家门工作。换种说法,这是母亲们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而采取的补偿方式。确实,在摇摆不定的女权主义理论里,婴儿抚养是很重要的一块。只要女性在照顾孩子方面仍是需要承担更重责任的一方,女性就依然是要为此牺牲更多的一方。但在我看来,女性应该放下她们的罪恶感,不应再被孩子束缚住她们作为人的生活权利。我们需要有人发声:做母亲没有规则,尽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