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摄影界当评论实习医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55:13

别把摄影界当评论实习医院


发言者:虞若飞
发表时间:2001年2月04日 11时04分38秒

    文艺评论是极其严肃的事,不信,问问文学界、书画界的人士,谁有胆量随随便便去当评论家的!古今中外,敢品头论足别人的,大多来历不凡。当然也会有个别缺少自知之明的人,混在其中说三道四,那不过授人笑柄,扮演一回小丑角色而已。唯独摄影界不一样,谁都可以“理论”,都可以一夜之间从摄影家摇身一变为摄影“评论家”。本人就认识不少业余摄影爱好者,玩摄影没几年,在报刊或内部简报上发表几篇创作体会之类的东西后,便以“双料”摄影家自诩。至于那些层次稍高,圈内人比较熟悉的摄影家,就更好混了,摄影理论家的帽子自然是稳稳当当戴在头顶。不过细读他们的文章,许多是连文句还不通顺,别别扭扭。这只是圈内的情况。最近几年,一批界外人士从天而降,杀入摄影圈大谈摄影,吹得天昏地暗。在此之前,摄影界的人绝大多数从来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恐怕文艺他界的人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奇怪的是,这些人在摄影界还真的“一玩就成”,捞去不少浮名。刘树勇、翟墨、张逍遥等几位,该是这个“外界摄影理论群体”的杰出代表。不过说句公道话,这几位倒是货真价实的,文笔洒脱,意韵不错。其余的,我想大多不过如此。用网友“很少上网的人”的话说,就是:在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玩不出来了,最终跑到摄影界来说三道四。他们既不真正理解摄影,也缺乏起码的学术根基,有的只是一定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和较浅薄的文化艺术常识。尽管如此,但界外来的人士,还是大多自恃甚高,开口就是观念、文化什么的,尽拿些文化界时髦的话头,不是给摄影人“文化发蒙”,就是卖弄一通自己的“学问”,动不动给摄影切脉看“病”。他们对摄影人的要求也特别高,好象搞摄影必须音乐诗歌雕塑舞蹈样样懂得,诗经论语坛经老子庄子儒释道均有涉猎。我真纳闷,若是摄影人有素质可以这样武装到牙齿,还会有他们指指点点的余地!我真不知道美术界文学界的人士是否都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六艺俱精那样博学深智!还是网友黄毛说得坦白:“(有种)你评评金庸、琼瑶、卫慧的小说如何?作家靠笔表达自己,摄影家靠镜头表达思想,你只不过钻了中国摄影的一个空子!”真是一语道破,痛快!我想,那么多的圈外文化人,大概是把摄影界当作他们的“评论实习医院”了吧。却不知任何一门具体艺术,都有其不同于他门艺术的地方。同样,摄影也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和规则,不是一嫁接一克隆糊弄几下就可以评之论之的。那个自认功夫不如人只会太极理论的陈鑫,不是小不丁点就开始学拳,写书时还经常与兄弟推手揣摩体悟?不是摄影兄弟心胸狭窄固步自封盲目排外不欢迎界外人的介入,只是希望各路界外高人切勿将摄影界当作“实习医院”、“实验室”,拿摄影头疼医脚乱开刀。摄影界本就够乱够怪的了,不要乱中添乱病上加病。咱们不要求界外来的人精通摄影术,但起码该对摄影有点感性认识,对摄影历史有个大略了解,对摄影人的心态有些如实的感应。一开口尽是外行话的人,也能够真正担当摄影评论的任务,真叫人不太相信。如果真的对摄影莫名其妙,那也没关系,请别瞎扯摄影怎么了摄影人又怎么了的“屁话”,或者干脆老老实实来个“镜外说影”,谈点自己熟悉领域的感悟,那也是一种实际的帮助,想必摄影人是不会反感的。各位界外高人,在做摄影评论之前,不妨先与摄影人推推手,听准摄影人的“太极劲”,然后再“发”人于八米十米之外,如何!话说回来,摄影人自己也该反省反省,“评论实习医院”的开辟,也实在是摄影界太不争气太妄自菲薄的原故。早几年前摄影界不就有人呼吁界外人向这个死水一潭的小圈圈扔石头,“魔”还不是自招的!中国摄影到了被外界评头论足的地步


发言者:杨民明
发表时间:2001年2月04日
   
    我很希望有高人来评论摄影人的不足,不要说好,就大家都好。有理论和摄影水平的高人为什麽不出面呢?是否现在的气侯不好?摄影人呼唤摄影评论的正常开展,不要乱骂一通了事。

在开会吗?
发言者:罗辑
发表时间:2001年2月04日
    拉开一道房门,看到有许多人,不禁要问:在开会吗?如在开会,那理应是闲人免进。哦,都在闲聊!却标榜什么专业影评云云,不过是在看别人的后脚跟黑。美术界人士的画很美,但他们大多不修边幅,弄得满身油彩,但终究是依着形象的事,属个人卫生范畴;进了饭店,千万别看后厨,那样难免要倒胃口,卫生防疫部门要干预了;个别摄影师进山入海,照片拍得出神入化,但心态上却不一定成正比,该呼吁心态调整了!摄影网页总是那么几人,却是咬来咬去,眼睛红红的只认得人咬,很少客观的涉及学术。摄影不是给大多数人看的吗?那么只管看好了,不要多嘴!影星、歌星之所以受宠,是因为他们有一大批追星族,而摄影人往往只是希望得到高人的认可,忽视了大批受众的感受,初学者看来更是要在打骂声中成长了,但我怀疑,你会骂人,难免你的后人不学会骂人。杜甫能把他的词读给老百姓听,以便修改;蒲松龄把她的故事说给老百姓听,也换来新的故事……这都丝毫不会降低他们的身份。许多网站都有网民的参与,使其网络化、大众化,为什么要见了生人就棒打一气?这无异于作茧自缚!诚然,有些人是说了些外行话,我也曾提出异议,自知说不到点子上,你告诉他应该怎样说好了,没必要赶走,别忘了大家都有当初的时候,现在还有承前启后的责任!都把自己低调处理吧。很多人把话题拉倒美术上,作画要讲究大结构,局部画得很好,位置、关系是不是摆对了?老在一个地方搞,尽管画得很细,当心别画脏了。

我看刘树勇的观点
发言者:猎人
发表时间:2001年2月07日
 
    刘树勇既浅薄又张狂,话虽不是全然没道理,但不懂得好好讲话,不懂得尊重别人,想必少年时期缺少道德教育。刚杀入摄影圈就颐指气使,指手划脚,没有说到点子上,人们不哄他才怪。
    他说什么了?他那四种病的文章不过是把新闻、纪实、风光、影楼、婚纱、广告,所有中国摄影行当全盘否定了一遍,然后号召业余摄影爱好者不要盲目听信和跟随所谓的大腕们到西藏到坝上拍摄,应该拍自己身边的故事。中国摄影界确实有问题,而且有不小的问题,但是刘树勇并没有号准脉。
    刘由于缺乏对摄影的亲身体会和总体的把握,说外行话,说不到点上,其实没什么,但是他的讲话态度和方式,他做学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让人觉得在中国当教授是不是过于容易。
    骂中国摄影界有四种病,骂开影楼的干什么,讽剌人家晚上躲在影楼里数票子。他牙根儿就不应该提影楼的事儿。广告摄影也别提。这些都是市场决定的,谁都管不了。
骂风光摄影干什么?风光摄影不到西藏不到坝上,能到哪儿拍?去年底,可以说是检验中国风光摄影成就的大红鹰杯中国风光摄影大赛,两个特等奖,全是坝上拍的。留意了一下,入选作品中坝上的风光占了多数,再就是西藏、沙漠、雪乡、梯田、江南小景。为什么要号召业余爱好者不去拍风光而拍身边的事,那只不过是摄影的一种玩法而己。让大家都当社会学者?如果不按他的想法做就讽剌,过于霸气了。
    现在确实有一些成名人士,办风光摄影班捞钱。其实这没有什么,大家都在捞钱,各有各道。摄影人也不能总在自己家门口拍,也需要旅游。如果旅游,宁愿参加摄影旅游团,作息时间符合摄影规律,又有当地摄影人领路,事半功倍。挣钱与消费,市场经济的事儿,你管他干么?刘树勇只拿相机拍了几张流浪北京的艺术盲流,对风光摄影毫无体会,一窍不通,就不要在这里指手划脚了吧。
    至于他倡导的业余摄影爱好者要拍身边的故事,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提法。10多年前刚学摄影时,前辈就这样告诫的。再说了,10多前你有多少时间和经费,那会儿到西藏旅游还是一件比较不容易的事。我主张玩摄影的要在自己比较容易到达可以反复去的地方开辟自己的一亩三分,不论是风光还是纪实都应如此。在自己的地里要精耕细作,结出成果,在别人的地里,能拍到什么算什么,最好以旅游的心态拍。
    拍身边的故事儿是一种不错的拍法,省时省钱易出成果,是捷径。一个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深度不会因为你远离自己熟悉的地方而有所提高。但是没有必要让业余爱好者都干这事,好象不做刘树勇倡导的事,就染了中国摄影的四种病,太唬人了。
    摄影是一个大花园,在这个园子里你可以尽情地欣赏享受。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自由地选择适合和喜欢的摄影方式。我也玩纪实,并且尝到了一些甜头,但是我更喜欢以风光摄影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我不想把自己变成“社会学家”。在我看来,那些按刘的说法拍的人,到头来会发现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为研究社会学的专家留了几张佐证照片而已,要么自己变成一个研究社会学的人。当然也没什么不好,只要你自己喜欢。
    刘树勇的说法,不过是拍纪实的一种探讨,如果对准从事新闻、纪实摄影的专业人员使劲儿,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煽他的论调,还凑合,对业余煽,瞎耽误功夫。所以我说他那“歪理邪说”不仅内容上逻辑混乱,连适用范围也是混乱的。
    他还讲了中国摄影界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问题。提这个问题,思维不正常,缺少起码的常识。

发言者:冬狨
发表时间:2001年2月27日

    在中国,摄影的基础实在浅薄得很,尤其是在理论上。感觉就和中国的足球水平相类似。

发言者:虞若飞
发表时间:2001年2月07日

    猎人兄:其实刘树勇挺可爱的,他至少具有理论家应有的霸气。尽管经常说话不饶人,想必有他的理由和“话语”苦衷。我想要说有错,就是他不能审时度势,没有针对中国摄影界的特殊语境来说话。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他。至于逻辑,艺术是经常不讲逻辑的。暴风雨前,需要雷电助阵。

嗯,有道理。不过
发言者:猎人

发表时间:2001年2月08日
回应:Re: 我看刘树勇的观点(发言者:虞若飞)
    我认为,他的主要问题是观点的支点立不住,也就是我说的逻辑性。搞理工的讲数理逻辑,搞视觉艺术的讲空间思维逻辑,搞文学和理论的应该讲点语言思维逻辑。如你所说,艺术有时可以不讲逻辑,但刘树勇是研究视觉艺术的,又以摄影评论家的面目出现,应该讲点逻辑。至于理论家是不是应该有霸气,我委实不知,应该属于个人品德、修养、性格方面的事吧。
    平心而论,他有几篇文章写得还不错,主要是口子开得小一些,谈得具体一些的那类文章,象关于评流坑,摄影家为什么出画册这一类的。虽不象四种病那样有引人注意的嚣张,其实也能吸引人,读罢让人有所收获。而四种病那种文章给人的感觉,如果说摄影界还有第五病,那就是出了刘树勇这样的人。这样的文章注定没有什么好效果,虽然其中不乏正确观点。我倒是觉得,他的问题出在对摄影界了解的不够,不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偏要把题目做得这么大,结果可想而知。他有两种风格很不协调的文章。
    其实他主张摄影人舍远求近,参考社会学者的工作方式拍身边的人和事的观点并没错,错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记录”高。在中国,纪实摄影一直占主导地位,所论者无非是纪实应该如何拍的问题。有些纪实性专题的拍法,我看未必是好路,探索一下可以,但象刘树勇那样大树特树,弄不好引歪了一批人。摄影还是百花齐放的好。
    他给我留下逻辑混乱的印象,不是四种病这篇文章。去年新浪一位网友转贴了他的另一篇关于观念摄影的文章,给人一种胡搅蛮缠和诡辨的感觉。我写了一篇批驳的文章,考虑到稍嫌臭长而无聊,怕烦了老兄,就不再贴了。

既如此,献丑吧。
发言者:猎人

发表时间:2001年2月08日
回应:嗯,有道理。不过(发言者:猎人)

    当时不知刘树勇是谁,第一次见到他的名字和文章,以为是一位网友,所以文中谈了一些比较初级的问题。后来有人讲,很少有人正确理解刘的“观念摄影”,反驳者大都没有批到点子上。我也可能在其例。这是一篇去年贴在新浪摄影论坛的稿子,未做改动,保持原貌。请指正(不是客套)。如下:


评刘树勇先生的“观念摄影”

    应该感谢 xitek兄为我们介绍了刘树勇先生关于“观念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有关问题的解释。我没有订阅《中国摄影报》,对发生在1997年秋季的那场讨论一无所知,正反两方面的文章均未读到。但是我相信xi兄的概括应该没有歧意。
    刘先生的“观念摄影”理论,从3条基本定义和定理式的论点展开立论,构建一个“观念摄影”=“任意的观念”+“任何人拍摄的照片”公式,然后以名家作品为例做了大量试验进行左证,最后推导出了“照片只是传递主观意识也就是‘观念’的载体。同一幅摄影作品,可以加上不同的阐释而具备不同的含义”的结论。
    呵呵!这可真是一个理工科式的推导问题的方式,十分唬人。
    据xi兄讲,这个结论受到了围攻讨伐。xi兄认为:“刘树勇犯了一个最要命的错误:就是他在例子里引用了名家名作!这可是犯天条的!”那么,如果他没有引用名家名作,情况又如何呢?人们是否认可他的理论呢?
    其实,用谁的作品做试验无关紧要,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所构造出来的理论框架是否成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理论框架的第一个支点。
    刘先生认为:“‘复制’是摄影的一个基本属性,拍摄就是‘复制’”。他继续推论说:“既然大伙都在‘复制’,那么版权就没有意义了,……,那么‘翻拍’别人的照片也是可以的”。他的理由是“‘翻拍’与‘复制’差不多是同意词”。他还举例解释:“比如拍摄风光是‘复制’大自然,拍摄人像是在‘复制’这个人”。
    刘的这个一连串推论,在基本概念上存在错误,在逻辑上也是混乱的。
     1、基本概念的错误。词典解释“复制”一词的含义是仿造原件。用“复制”一词说明摄影的基本属性是不恰当的。这一根本性的错误导致了下面一连串的错误。就拿刘自己举的例子来说,“拍摄人像就是‘复制’这个人”。据我所知,目前比较有希望复制人的技术是“克隆”技术。“拍摄风光是在‘复制’大自然”。风光又怎么复制呢?谁能按原样造一个珠穆朗玛峰的赝品?如果刘的意思是,既然你能摄制一张珠穆朗玛峰的照片,我也可以去摄制一张,还是说得过去的(我们暂且不论你拍的和我拍的是否完全一样。这一点对人像摄影师、广告摄影师、商业风光片摄影师尤其重要。这是顾客为什么找你拍而不找我拍的最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你能挣到钱而我挣不到钱的根本所在)。可惜他并不是这个意思。由于刘先生一上来就提出了“摄影就是‘复制’”这一论断,那么由摄影=复制,复制=翻拍(翻拍确实是复制的手段之一),推导出摄影=翻拍,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说“摄影就是‘复制’”是不正确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概念呢?我认为,将“复制”改为“纪实”,能够表达摄影的这一基本属性,即:纪实是摄影的一个基本属性(这里所说的“纪实”与我们通常说的“纪实摄影”和“纪实报道”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是这个论述也不是摄影的根本属性,只是摄影的一般属性之一。它在概念大了很多,把其它许多门类的艺术也概括了进来。比较准确的概念应该是,瞬间纪实性才是摄影的根本属性,这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的唯一根本属性。只有这样定义才可以把小说或新闻特写中的文字描写与具像摄影区别开来,才可以把电影电视摄像与图片摄影区别开来,才可以把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区别开来。
    2、逻辑上的混乱。刘的推理逻辑是,复制是摄影的属性,摄影就等于复制,复制约等于翻拍,那么摄影就可以是翻拍(别人的照片)。呵呵!这位刘兄可真够有趣儿的,他居然能够将摄影推导成了翻拍。试问,将“复制”一词改为“纪实”之后,这个推导还能成立吗?再有,刘先生说:“既然大伙都在‘复制’,那么版权就没有意义了”。按照刘的逻辑翻译过来,就是:既然大家都在摄影,那么版权就没有意义了。面对这样的逻辑推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刘先生明显地将被摄对象的肖像权和摄影作品的版权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因而推出的结论既混乱又荒唐。
    让我们再看看刘氏理论的第二个支点。
    按理,第一块基石抽掉以后,第二块基石也可以抽掉。因为据xi兄介绍,刘氏理论的第二点是建立在第一点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我们还是通过分析再下结论吧。
    刘说:“‘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复制’是从有到有的过程。”“所以对今天的摄影而言,已经没有‘创造’或者是‘原创’这个词了”。如果他的这一论点成立,那么所有的艺术几乎都不存在“创造”或者“原创”了。从远古人类刻在石洞里的壁画,到文学巨著《红楼梦》,到今天的电影、电视艺术,哪一个是对人类本身、人类环境、人类生活进行“从无到有的‘创造’”呢?人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活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现在还在争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肯定也不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只有生活可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但这些都不是艺术“创造”的结果。艺术只能描述、反映、表现这些东西。按刘的话说是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因而也只能是所谓的“复制”。
    看来有必要在这里回顾和澄清一下与摄影艺术创作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摄影是通过照相机将三维空间的物体转化为二维平面的影像,并记录在银盐胶片或电子胶片上。第二,摄影是获取瞬间影像的技术。第三,摄影之所以能够从技术升华到艺术,靠的是摄影者的构思和技术摄取到的影像,能够启动受众的视觉审美思维。
    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空间,加上时间因素,这个空间是一个无限不可分的连续空间。摄影的本质就是对这个无限不可分的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切割,攫取和凝固被摄体的瞬间影像。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个事件,同一个自然景象,在同一时间拍摄,不同的人截取的画面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摄影者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影像的能力有区别。由此可见,摄影的本质不是什么所谓的“复制”问题,更不是什么所谓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有”理论能够概括得了的。
    刘氏理论的第三个支点是摄影的“见证性”问题。
    他说:“没有人能够保证历史是完全客观的一种实在。历史只能是随着利益集团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权利形式有效地进操作和随时改变中的真实,所以永远也没有什么真实的历史可言”。猛一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成份。但是在这里,他把客观的历史、人为记录的历史、摄影在历史中的见证作用三个问题搅和得难解难分,颇有混淆视听的效果。
    我总觉得,这段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十分混乱。第一句话所表达的内容,其实刘先生根本不必担心。历史本来就是完全客观存在的一种实在,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因为它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第二句话比较令人费解,历史本来就是各个利益集团(部落、国家、财团、派别等)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争斗的结果。用毛泽东的话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第三句话更加令人费解,既然“历史只能是随着利益集团需要,通过各种各样权利形式有效地进行操作和随时改变中的真实”(这句话的简单表述是:历史是利益集团权力操作的真实结果),又怎么能够推导出“没有什么真实的历史”这一结论呢。
    我试着猜想,他可能是想说,人为记录的历史有可能被篡改,会出现假历史。如果这样讲是有道理的。过去中国有一位国王为了不使自己的污点流传后世,连斩了两位记史官,仍然拗不过第三位史官,最终也没有能改写历史。现在的人可没有那么傻,谁还肯为这种事甘愿掉脑袋。历史是可以篡改的。顺治出家、雍正改诏、雍正之死、乾隆身世这清宫四大谜案,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以野史的形式流传下来,至今也无法证实(倒成了小说、电影的好题材)。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会师的历史曾被改写成毛泽东、林彪会师,并以巨幅油画的形式画了出来。好在时间不长,见证人都健在时,还历史本来面目了。历史存于人心,真相早晚大白。大历史无法掩盖,小历史无关紧要。说实话,我没有搞懂刘先生所说的“历史只能是一个‘真实的谎言’”究竟是什么意思。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现实中存在真实的假历史吗?我总觉得这位老兄对世事过于悲观。依我看,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事件还是真实、清晰的。至于在小的枝节方面是否完全真实,我们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这些问题还是留给史学家讨论去吧。
    最不可思议的还是,这些与摄影的见证性究竟是什么关系,文中没有任何表述。虽然xi兄在《关于摄影现象的一些另类看法(下)》中有过精彩论述,可我不知xi兄与刘兄究竟是什么关系,所以在批评刘兄的观点时不好将xi兄的观点扯进来一起批。因此我只好空泛地讲一讲自己的观点。
    摄影确实具有见证性,这一点不容置疑。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假照片,确实存在为图片做的假说明的问题。但是我们讨论摄影图片的见证性问题,应该把图片影像的真实性与修改曲解图片这两个问题分开来谈。一幅图片无论怎样曲解,照片所摄的影像是确实的、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图片传达给人们的是视觉信息,而不是文字信息或声音信息。比如大家熟悉的艾迪•亚当斯拍的《枪毙越共》照片,只能表达出一个人举枪打另一个人这个信息。至于谁打谁,为什么要打他,是真打还是装腔做势,这些信息是照片不能提供的,只能靠文字说明来表达。再比如南越记者黄功吾拍的一幅表现在凝固汽油炸弹轰炸之下一个越南小女孩赤身裸体逃命的照片,如果不与文字说明结合起来看,我们无法知道这是发生在哪里的事,甚至不知道发生的是什么事,是飞机轰炸,还是军队进村烧杀抢掠,至于时间、地点更无法知道。报道摄影只有与文字相结合才能够完整地传递信息。这一点与艺术摄影不一样。但是好的纪实照片本身具有丰富的视觉信息,人们读它时应该遵循视觉语言的自身规律,是不须大量文字说明的。刚才谈的两幅照片,即使不看文字说明,照片本身传递出来的信息,也足以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唤起人们对战争和屠杀的憎恨。照片的见证性已经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这里,我还想提起一幅照片,那就是卡许拍的《愤怒的狮子》。这幅英国首相丘吉尔怒目相向的照片,曾被用来渲泄英国人对法西斯德国的憎恨情绪,并用来作鼓舞英军斗志的宣传。但是这幅作品是怎样炮制出笼的呢?对这个摄影史上普通的常识问题,我就不必多讲了。再拿xi兄说的《胜利之吻》来讲吧(实在对不住,说好不把xi兄扯进来,好象还是给扯了进来),在我看来,不论它是5月拍的,还是8月拍的,图中表达出来的欢乐情绪,是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共同情绪。这幅照片至今都还有很强的感染力。至于是否作者出于自私的目的,在说明中改变了拍摄时间,倒没有必要深究。这幅照片在大的方面没有错误。在美国吃摄影这碗饭也不容易啊。至于国内的一些记者为了保住饭碗,或者为了提前晋级、分房、评职称,弄了一些假照片,为自己搞点荣誉,我个人对他们的态度是宽容大于责备(声明一下,我做的工作与摄影毫无关系。我玩摄影纯属业余爱好)。我同意xi兄说的,对假照片应该持打击的态度。特别是对出于政治目的而篡改照片的,更应持反对态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个别案例,就否定纪实照片见证历史的作用,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让我们再来回过头来看看刘先生用来研究课题、进行试验和推导重大成果的公式。
    公式:“观念摄影”=“任意的观念”+“任何人拍摄的照片”
    这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公式,等式右边是两个变量。我们现在试着将一些变量代入这个公式,请注意公式右边讲的是“任意观念”和“任何人拍摄的照片”。我们将医生拍的X光胸透片和随意选取的一个观念“春天”代入这个公式,得出的是什么?这就是刘先生所说的“观念摄影”吗?按照刘先生给出的条件,我们无法做通这个试验。虽然我选取的两个“任意”有点极端,但并没有违反规则。刘先生就是用这个公式进行了他的试验,将10幅名家名作代入了这个公式。不要说只代入了10幅名家名作,就是将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所有照片都代入这个公式,又能证明什么呢?这是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吗?
    刘先生做完试验,似乎很得意地宣布说:“在今天一幅摄影作品本身拍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和无意义了,重要的是‘我们说它是什么’”。
    刚才谈到,摄影本身有其固有的弱点,一幅图片只能展示被摄对象和被摄事件的影像,而基本不能说出被摄对象是谁(除非名人)、时间、地点(除非名胜)、事件的发展过程、什么原因等这些人们在读照片时很想知道的新闻要素。这些情况只能靠文字去说明。有的记者拍摄了新闻照片,做了虚假说明,这种现象肯定是有的。问题是这种现象在新闻照片中究竟占有多大比重。如果只是少数,能够得出“在今天一幅摄影作品本身拍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和无意义了,重要的是‘我们说它是什么’”这样一个结论吗?
    刘先生既然喜欢用理工科的推导方式论证问题,为什么不选用概率统计学的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这种方法的基本做法是,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新闻图片,然后调查这些图片说明与所拍图片的内容是否相符,从中得出虚假照片占有多大概率,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结论似乎更科学一点,不至于以偏概全。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工作量,但不必要对所有的新闻图片逐一鉴别。建议刘先生不妨一试。
    最后,我想谈谈刘氏理论关于“照片只是传递主观意识也就是‘观念’的载体。同一幅摄影作品,可以加上不同的阐释而具备不同的含义”这一结论。
    平心而论,他讲的第一句话是对的,第二句话部分是对的。照片确实是主观意识的载体。刚才谈到,图片摄影是对无限不可分的连续空间进行截取的过程。图片摄影不能象电影电视摄影那样进行连续拍摄,摄影也不是随机抽取画面,因而拍什么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其实新闻电影电视也有一个摄取那一段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体现在选择题材上。摄影家无一不是将自己想要向受众表达的观点通过图片反映出来。由于摄影者所站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面对同一个事件,拍出的图片(信息)会截然不同。这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的,艺术是带有阶级性的观点。虽然现在开口闭口总谈毛泽东思想显得有些跟不上潮流,但我认为他老人家讲的很多话,在今天看来仍然很精辟很精彩。关于摄影带有摄影者主观意识的问题,大家都有共识,不必多谈。
    评论了半天,似乎刘氏理论尽管在三大论点、一个公式和所做的试验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竟得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且慢,让我们仔细看看刘先生对这个结论是怎样解释的。他说:“当一幅不论是谁拍的照片摆在面前时,你想在上面加上什么样的‘观念’都可以”。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与我上述对“照片是传递主观意识的载体”的解释,根本就是两码事。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想到,这位刘树勇先生怎么搞的,弄出这样一套理论(大概是酒后攒的),不受到围攻讨伐才见鬼呢。:- P

发言者:罗辑
发表时间:2001年2月11日
回应:既如此,献丑吧。(发言者:猎人 ,于 2001年2月08日 14时24分44秒)
    仅就“复制”一说谈点看法:摄影不是复制自然,摄影是记录,而且是运用构图等艺术手段有“取舍”地对自然事物处于某一“时空瞬间”的记录!这就要求摄影师要有发掘题材、把握时机的创作表现,是不同于翻拍的,翻拍最拿手的要算是印刷制版人的绝活(非指后期二度创作),他可以在任意什么时间去翻拍,那是技术不是艺术。

发言者:虞若飞
发表时间:2001年2月08日
回应:嗯,有道理。不过(发言者:猎人)
    你好!很想看你那篇“臭长”的驳刘树勇的文章,可以贴上或者发给我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