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的足少阳胆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6:43
NO
穴位
穴位属性
名称解释
功用
主治病症
1
童子髎
别名:
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降浊去湿,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临泣、睛明穴治目生内障;配少泽穴治妇人乳肿;配养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冲穴、治疗视物昏花。
2
听会
〖别名〗耳门穴,听呵,听诃,后关。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穴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利窍穴}开窍聪耳,通经活络。清降寒浊,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颊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配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
1.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2.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临床应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3
上关
{利窍穴}聪耳镇痉,散风活络。
1.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颞颔关节功能紊乱。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偏头痛,眩晕。
临床应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配内庭;虚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义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局部取足阳明经的下关、颊车以通络消肿止痛;合谷是四总穴之一,为治疗牙痛之要穴。三穴远近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配伍] 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4
颔厌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清热穴}清热散风,通络止痛。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惊痫。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结膜炎,牙痛,目外眦痛,齿痛。
临床运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配内庭;虚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义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局部取足阳明经的下关、颊车以通络消肿止痛;合谷是四总穴之一,为治疗牙痛之要穴。三穴远近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5
悬颅
别名
:髓孔穴,髓中穴,米啮穴。
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
2)髓孔穴。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穴。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清热穴}通络消肿,清热散风。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
2.五官科系统疾病:齿痛,目赤肿痛,鼽衄,牙痛,鼻炎,结膜炎,角膜炎。
临床运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配内庭;虚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义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局部取足阳明经的下关、颊车以通络消肿止痛;合谷是四总穴之一,为治疗牙痛之要穴。三穴远近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配伍:
配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丝竹空、太阳、风池,有疏风明目的作用,主治目外眦痛。
配人中,有通经消肿的作用,主治面肿。
配颔厌穴、治偏头痛;配曲池穴、合谷穴治热病头痛。
6
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清热穴}通络解表,清热散风。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降浊分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齿痛,目赤肿痛,结膜炎,鼻炎,牙痛。
临床运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人体穴位配伍〗配鸠尾穴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穴治癫痫。
7
曲鬓
{清热穴}清热止痛,活络通窍。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
2.五官科系统疾病:颞肌痉挛,目赤肿痛,齿痛,眩晕,暴喑,牙痛,视网膜出血及其他眼病。
临床应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配内庭;虚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义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局部取足阳明经的下关、颊车以通络消肿止痛;合谷是四总穴之一,为治疗牙痛之要穴。三穴远近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配伍] 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8
率谷
〖别名〗蟀谷穴,率谷穴,率角穴,蟀容穴。
足太阳、少阳之会。
率骨。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平肝息风穴}平肝熄风,通经活络。收降湿浊。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耳鸣,耳聋。
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临床运用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9
天冲
〖别名〗天衢穴。
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平肝息风穴}平肝熄风,祛风定惊,清热消肿。益气补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惊恐。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炎,牙龈肿痛,瘿气,耳鸣,耳聋,甲状腺肿。临床运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10
浮白
{清热穴}散风止痛,理气散结
.五官疾病:头痛,牙痛,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2.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扁桃体炎;
3.其它:中风后遗症,瘿气,瘰疠。
临床应用:
【虚证耳聋耳鸣】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外关
配穴 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中气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义 肾开窍于耳,虚证其治在肾,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补益肾中精气;听宫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经络气血;取外关以疏通少阳经气。
[配伍] 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11
头窍阴
〖别名〗窍阴穴,枕骨穴。
足太阳、少阳之会。
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
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
2)枕骨穴。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清热穴}平肝镇痛,开窍聪耳。降浊去寒。
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颈项强痛,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
2.五官科系统疾病:喉炎,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3.其它: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
临床应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虚证耳聋耳鸣】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外关
配穴 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中气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义 肾开窍于耳,虚证其治在肾,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补益肾中精气;听宫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经络气血;取外关以疏通少阳经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强间穴治头痛;配只支沟穴、太冲穴、风池穴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12
完骨
足太阳、少阳之会
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
{清热穴}通络宁神,祛风清热。疏导水液。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颈项强痛,口,不寐,头痛,失眠,癫痫,面神经麻痹,失语。
2.五官科系统疾病:腮腺炎,齿龈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口唇肌肉萎缩,牙痛。
3.其他疾病:疟疾。
临床运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假性延髓麻痹】
主穴 廉泉 风池 完骨 内关 通里 三阴交 照海
配穴 吞咽困难较重者,配金津、玉液、咽后壁点刺;痰多者,配中脘、丰隆。
〖人体穴位配伍〗 配风池穴、大杼治疟疾;配风池穴治癫疾僵仆;配风池穴、合谷穴治风热上犯喉痹、牙痛、痄腮、口歪。
13
本神
本,根本;神,志气。穴在前发际神庭旁,内为脑之所在;脑为元神之府,主神志,为人之根本。
{平肝熄风穴}平肝熄风,祛风定惊,安神止痛。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癫痫。
2.其它:小儿惊风,不寐,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
临床应用:
【间歇期痫证】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行间、内关、合谷;风痰闭阻者,配本神、风池、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瘀阻脑络者,配太阳、膈俞、内关;夜间发作者,配照海;白昼发作者,配申脉。
方义 督脉为阳脉之海,印堂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任脉为阴脉之海,鸠尾为任脉络穴,可降气解郁,是治疗癫痫的要穴,两穴相配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疏通心包经气血,为治痫经验穴;太冲为平肝熄风之要穴,癫痫发作多因与痰浊内阻,故取丰隆豁痰化浊。
[配伍] 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14
阳白
足太阳、阳维之会。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清热穴}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生气壮阳。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科疾病,目痛,视物模糊,口眼歪斜,眼睑眺动。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或面肌痉挛,眶上神经痛等。
3.其他疾病:头痛。
临床运用
【痤疮】
主穴 合谷 曲池 内庭 阳白 四白 肺俞
配穴 肺经风热者,配少商、尺泽、风门清泻肺热;脾胃湿热者,配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清热化湿;冲任不调者,配血海、三阴交调和冲任。
方义 阳明经多气多血,其经脉上走于面,又手阳明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取合谷、曲池、内庭清泻阳明邪热;四白、阳白可疏通局部气血,使肌肤疏泄功能得以调畅;肺俞是肺气转输的部位,肺主皮毛,泻之使肌肤疏泄之功得以恢复。
【麦粒肿】
主穴 攒竹 丝竹空 太阳 合谷 内庭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风池、外关;热毒炽盛者,配大椎、行间;脾胃蕴热者,配阴陵泉、曲池;发于上眼睑者,配鱼腰、阳白;发于下眼睑者,配四白、承泣。
方义 攒竹、丝竹空为眼周局部穴位,可通经活络,以调整局部气血,宣泄患部郁热;配合点刺太阳出血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手阳明经之原穴合谷、足阳明经之荥穴内庭二穴同用可嘉庆清热散结的作用。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15
头临泣
〖别名〗临池。
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清热穴}聪耳明目,安神定志。降浊升清。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目痛,流泪,目眩,目翳,鼻塞,鼻渊。
3.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临床运用
【鼻渊】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经风热者,配少商、鱼际;肝胆郁热者,配侠溪、行间;脾经湿热者,配三阴交、阴陵泉。
方义 鼻为肺之外窍,取手太阴络穴列缺以宣肺气,祛风邪;迎香为治疗鼻部疾病要穴,为手阳明之经穴,循行上挟鼻孔,针之可疏调经气,通利鼻窍,配手阳明经合谷穴可宣通肺气以清热;印堂位于督脉,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窍,清泄邪热;上星疏调头部经气,以止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阳谷穴、腕骨穴、申脉穴治风眩;配肝俞穴治白翳;配大椎穴、腰奇、水沟穴、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穴、间使穴、胆俞穴、肝俞穴治疟疾。
16
目窗
〖别名〗至荣穴、至宫穴。
足少阳、阳维之会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
2)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利窍穴}明目开窍,祛风定惊。补气壮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
2.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远视,近视,目眩。
3.其它:感冒,小儿惊厥。
临床运用
【近视】
主穴 承泣 攒竹 睛明 风池 翳明 光明
配穴 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方义 承泣、攒竹、睛明是治疗眼疾的常用穴,能通经活络、调整眼部气血运行;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以清头明目;翳明和光明为治疗眼病的经验穴。
〖人体穴位配伍〗配关冲穴、风池穴治头疼;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肿。
17
正营
足少阳阳维之会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利窍穴}平肝明目,疏风止痛。吸湿降浊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头晕。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视神经萎缩。
3.其它:呕吐,齿痛,唇吻强急。
临床运用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阳白穴、太冲穴、风池穴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18
承灵
足少阳阳维之会。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利窍穴}通利官窍,散风清热,吸湿降浊。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头痛,感冒,鼻炎,鼻出血,退烧,目眩,颈项强痛,惊悸,癫痫。
临床运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风池 太阳
配穴 风寒感冒者,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配曲池、尺泽;气虚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挟湿者,配阴陵泉、中脘;挟暑者,配曲泽、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邪犯肺卫,太阴、阳明相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宣肺利窍;手阳明经原穴合谷祛邪解表,两穴相配为原络配穴之法,加强宣肺解表作用;督脉主一身之阳,大椎为诸阳之会,灸之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取之可散风解表,与太阳相配又可清利头目。
〖人体穴位配伍〗配风池穴、风门穴、后溪穴治鼻出血。
19
脑空
〖别名〗颞颥穴。
足少阳阳维之会。
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化。理同脑空名解。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清热穴}醒脑宁神,散风清热。降浊分清。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惊悸,癫痫。
3.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鼻炎,鼻衄,目眩,颈项强痛。
4.其它疾病:心悸,肩颈部肌痉挛。
临床运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风池 太阳
配穴 风寒感冒者,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配曲池、尺泽;气虚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挟湿者,配阴陵泉、中脘;挟暑者,配曲泽、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邪犯肺卫,太阴、阳明相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宣肺利窍;手阳明经原穴合谷祛邪解表,两穴相配为原络配穴之法,加强宣肺解表作用;督脉主一身之阳,大椎为诸阳之会,灸之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取之可散风解表,与太阳相配又可清利头目。
20
风池
别名:热府穴。
足少阳、阳维之会。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解表穴} 壮阳益气。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
2.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鼻塞,目赤肿痛,鼽衄,口眼歪斜。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头痛,眩晕,颈项强痛。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热病,疟疾
1、以食、中指一起按摩风池穴,联合嘴唇正下方的凹窝承浆穴按压之,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圆形小骨前方凹陷处神门穴,能够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头痛和紧张。
2、以两手指罗纹面,紧按风池穴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做30次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宜,此法能对安神催眠较为有效。
偷懒小办法”——梳头
人体头部穴位较多,可以用木梳,或者是手指腹每天从前发迹向头顶轻轻梳理,这样能同时对头部穴位按摩,有助于全身放松。对于男士而言更应常梳头,因为额部有前列腺的全息穴区,同时头部的许多穴位有调神舒肝的功效。
临床应用:
【外感咳嗽】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束肺者,配风门、风池;风热犯肺者,配大椎、尺泽;咽喉痛者,配少商放血。
方义 肺与大肠相表里,列缺为肺之络穴,宣肺解表;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散风祛邪,与列缺,两穴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去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绝经前后诸证】
主穴 气海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配太溪、照海;肾阳虚者,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配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配通里、神门、心俞。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21
肩井
【别名】肩解穴,膊井穴。
足少阳、阳维之会。
1)肩井。肩,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穴。
(2)肩解穴。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穴。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处于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及手少阳经天髎穴吸热上行的气血因此汇入穴内,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舒筋活络穴}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疏导水液。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临床运用
【乳痈】
主穴 少泽 膻中 乳根 期门 内关 肩井
配穴 肝气郁结者,配期门、行间;温热蕴滞者,配梁丘、内庭。
方义 少泽系小肠经井穴,有疏通乳腺闭塞、行气活血之功效,善治乳房疾患;乳根、膻中两穴疏通局部气血;本病病位在胸,取内关可宽胸理气,与期门远近相配,更能疏泄厥阴壅滞;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用穴,系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所交会之经脉均行胸、乳,故用之可通调诸经之气,使少阳通则郁火散,阳明清则肿痛消。诸穴共奏清热、消肿、散结之功。
22
渊腋
[别名] 渊液、泉腋。
{清热穴}理气宽胸,消肿止痛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胸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胸满,胁痛。
2.其它:胸膜炎,颈及腋下淋巴结炎,肩臂痛,上肢痹痛,腋下肿。
临床运用
【实证胁痛】
主穴 期门 太冲 阳陵泉 支沟
配穴 肝气郁结者,配肝俞、膻中;肝胆湿热者,配行间、阴陵泉;气滞血瘀者,配膈俞、内关。
方义 期门为肝之募穴,位居胁肋部,取之既可疏泄肝胆气机,又可直接疏通胁肋部经络而止痛;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可疏肝理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支沟为三焦经之经穴,二穴同名经配穴,同气相求,可疏泄肝胆。
【虚证胁痛】
主穴 期门 肝俞 肾俞 三阴交 太冲
方义 肝俞、肾俞同用,充益肝肾之阴;肝俞与期门俞募相配,疏肝理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取之补肝肾,养阴血;太冲为肝经原穴,与肝俞相配,可养肝柔筋。
[配伍] 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23
辄筋
{理气穴}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1.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支气管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
3.其它:呕吐,胸满,胁痛,吞酸,腋肿,肩背痛。
临床运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有宽胸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疼痛。
配肺俞、定喘、孔最,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喘息不得卧。
24
日月
别名:神光。
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1)日月。日,太阳穴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2)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理气穴}利胆疏肝,降逆和胃。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收募胆经气血。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1.消化系统疾病:黄疸,胁痛,胃痛,呕吐,膈肌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2.其它:肋间神经痛。
临床运用
【胆绞痛】
主穴 胆囊穴 胆俞 日月 期门 肝俞 阳陵泉
配穴 肝胆气滞者,配太冲、行间;痰热互结者,配丰隆、侠溪;呕吐者配内关、公孙;黄疸者配至阳;发热者配大椎、曲池。
方义 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可利胆镇痛;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胆经之下合穴,以利胆腑。
胆经络日月穴在乳头下第七肋的间隙,是胆的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重要穴位,与脏腑关系密切)也是足少阳、足太阴的交会穴。
之上相隔一肋期门穴是肝经络的募穴,这里也是阙阴肝经络和足太阴脾经络与阴维脉的交会穴。
至于肝胆患者这里常憋满
和这个穴位联系很大
以下为练习者两则体验记录:
两掌与身体之间,气感强烈。背后两腰眼,两团气。命门也渐渐生出气来。
盘腿体验守日月穴,一开始拿不准穴位具体位置就守肋侧前一块,可能有点累,身体调节了会,迷迷糊糊的,叠掌感觉很温暖啊,对着上腹部,头顶冒气,隐约感觉鸠尾有不爽感觉,一丝感觉。肋上左右开始出现紧热感觉,日月穴出来了,肋内应该在发热,不时日月正下小腹侧咕噜骨碌跳跳气。再过会迷糊得叠掌也不叠了,手老碰在一起,干脆放在膝上,手心下,过会身体调节完毕,一灵开始醒来,肋内持续发热,日月热,腰命门附近厚热感,全身温暖,头顶压力,玉枕发热,山根发紧。
激发了日月穴胆经络的输转,内气外转,所以热 .整个一个由内向外输转郁热的过程,而且引起肝胆分泌小腹侧咕噜骨碌跳跳气,然后是阳气外透和归经行督 .阳气积聚,贯通督脉.
昨夜守两带脉穴,感觉腰间出现一围气带,上皖穴位和脊中日月穴也出现一围气带,渐渐的随着呼吸,腹部内凹,两气带连成一片,上胸,激发两肩井穴位,下脚内侧和手臂内侧,手脚小指外侧有感觉,脚第三,四指,感觉有气出,大墩穴位进气,右日月穴位两肩井很强的进气感,全身清凉.命门穴位热.整个人顿时感觉极静
25
京门
肾脏募穴。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健脾通淋,温阳益肾。健腰,利水,消胀。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疝痛,尿石病,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肠鸣,腹泻,腰痛,胁痛。
2.其它疾病:肋间神经痛,腰背肌劳损,肠炎。
临床运用
【肾绞痛】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三阴交
配穴 下焦湿热者,配阴陵泉;气滞血瘀者,配膈俞、太冲;肾气虚弱者,配腰阳关;尿路上段结石者配京门、天枢、气海;尿路中、下段结石者配取膀胱俞、中极、水道。
方义 肾俞、三焦俞位于肾区,又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配关元疏利膀胱气机,疏通局部经络以止痛;远取三阴交以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近人报道:肾炎,肋间神经痛。
方例: 尿黄、水道不通:京门、照海。
洞泄不化:京门、然谷、阴陵泉。
洞泄体痛:京门、昆仑。
脊{23}反折:京门、石关。
小腹肿:京门、蠡沟、中封。
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门、行间。
腰痛:京门、肾俞、膀胱俞、委中。
京门穴虽然在胆经上,但它是肾的募穴,肾气很容易在这里会聚。所以肾虚、肾气不足的人,如腰酸。腰痛的人,平时要多揉揉这个穴。揉的时候要用指节骨头来揉,揉之前如果怕找不准穴位,就先敲一下这个位置,一敲就能找到,然后使劲揉,把这个痛点给揉散。-减肥。治前列腺疾患、便秘,偏头痛.乳腺增生,妇科病:斜推腹、敲带脉
带脉、五枢、维道、居髂这几个穴位没有一个是好找的。像带脉穴在与肚脐眼相平的腰侧位置,有的肥胖者根本找不着,而且它很不敏感,按它的时候只是按在了皮上。
至于五枢穴、维道穴、居嚣穴就不用找了,因为既不好找也不好揉。但有一个方法可以把它们的作用全发挥出来,这就是推腹法。要侧着推,往中间推,往大腿根部推。有前列腺病的人,从斜的方向多推是最好的。
对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骼穴这一块儿。还有“敲带脉”的一招可以全部搞定。晚上睡觉前平躺着放松,想像身体如烂泥一样,您就敲肋下两边,除了京门穴边上的骨头敲一敲,肋骨以下、胯骨以上有赘肉的地方(也就是俗称“草帽圈”和“游泳圈”的地方)也要敲。每次敲二三百下,手一酸、浑身都累了,也就想睡了。
“敲带脉”一法年轻人特别感兴趣,通常敲两周以后就能看出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原来裤子挺紧的,现在可以塞个拳头进去了。
对于老年人来说,“敲带脉”可增增强大肠蠕动,治疗便秘。因为按解剖学来讲,带脉的位置一边是升结肠、一边是降结肠,一敲就能振动大肠使蠕动加快,而且这几个穴位都在胆经上,敲打它们,胆汁分泌得就多,就能够增强代谢,使大便通畅,原来两天一次大便,现在变成一天两次大便了。
如果长期便秘,敲带脉穴还有一个即时的效果,就是当您因中气不足而满头大汗、半天也解不出大便时,您就马上开始敲,头两天不会感觉有什么效果,等敲1周以后,敲出一种条件反射来,再敲时大便就会很通畅了。这是老年人防治大便不通的最简捷方法。
敲带脉穴还可以马上缓解偏头痛。
带脉区上边通着乳房,把此处敲通了,上边的淤阻就化解开了,所以敲带脉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防治乳腺增生。敲带脉治妇科病也非常见效,可以改善痛经、月经不调等很多女士的难言之隐。
26
带脉
足少阳,带脉二经交会穴。
{调经止带穴}健脾利湿,调经止带。通调气血,温补肝肾。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阴道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睾丸炎。
3.其它:腰痛,下肢无力,疝气,胁痛等。
临床运用
【带下】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 肾虚者,配关元、肾俞;脾虚者,配气海、足三里、脾俞;湿热下注者,配水道、次髎、行间。
方义 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利湿化浊,清理下焦;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以化湿邪;三阴交健脾利湿,调理肝肾以止带;阴陵泉健脾利湿以止带
配伍
配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渗湿止带的作用,主治带下病。
配中极、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去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闭经。
配血海、膈俞,有通经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用“带脉”来治疗妇科病,古时是 常用之法,有调经止带及疏肝行滞的作用,最善消除诸经在此处的血瘀积热,同时也是治疗各种疝气疾患的必选经脉。
用手轻捶带脉的方法可以让经络气血运行加快,对于腰部冰凉而常常感觉酸疼和痛经都有帮助。了有疏通血脉的效果以外,推带脉可以强壮肾脏,敲带脉还可以增强肠道蠕动,对于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如果腰腹有赘肉的“游泳圈”,还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减少赘肉的产生,在保养带脉的同时,有瘦身的效果。不过准妈妈可千万不能这么做。
27
五枢
{清热穴}调经止带,调理下焦。
1.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阴道炎,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疝痛,睾丸炎。
3.其它:腰痛,便秘,腰胯痛。
临床运用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肾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者,配命门、太溪;督脉病证者,配后溪;足太阳经证者,配申脉或养老。
方义 近取阿是穴、腰眼、肾俞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肾俞又可补益肾气,灸之能去除寒湿;“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气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配太冲、曲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28
维道
{调经止带穴}调经止带,调理冲任,利水止痛。
1.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肾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
2.消化系统疾病:肠炎,阑尾炎,习惯性便秘。
3.其它:肾炎,疝气,髋关节疼痛。
临床运用
【阴挺】
主穴 百会 气海 维道 子宫
配穴 脾气虚陷者,配足三里、气海;肾阳亏虚者,配关元、大赫、照海;湿热下注者,配脾俞、阴陵泉、蠡沟。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穴位,可振奋阳气,升阳举陷;气海为任脉穴,能益气固胞;维道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可加强维系带脉,固摄胞宫之功;子宫乃经外奇穴,是治疗阴挺的经验穴。
[配伍] 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29
居髎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肾炎,膀胱炎,疝气。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白带多。
4.运动系统疾病:腰腿痹痛,瘫痪,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临床运用
【扭伤】
主穴 髋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居髎
配穴 疼痛较重者配合谷、太冲;瘀血肿胀甚者配血海、三阴交。
方义 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时取扭伤部位穴位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息壅滞,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配伍] 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1~2、L3~5、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30
环跳
1、环跳。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
2、膑骨。膑,膝盖骨也。骨,肾气也。膑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发之气旺盛,使人体的活动如膝关节般运转自如。理同环跳名解(古有膑刑,即切去膝盖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膑者取义则正相反)。髋骨名意与膑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与外相对,指内部。分中名意指穴内气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地部水湿气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胆经气血的分流之处,故名分中。
4、环各。环同上解,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各,指穴周各部。环各名意指胆经的凉性水气在此输向髋之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5、髀枢。髀,通脾,指穴内的肌肉部位。枢,门户的转轴也。髀枢名意指穴内的肌肉层次中大量气化阳气并输向穴外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6、髀厌。髀,通脾,指穴内脾土。厌,厌恶也。髀厌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下传的水湿太过则为穴内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厌。
{益气壮阳穴}健脾益气,益气壮阳,祛风化湿,强健腰膝。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腰胯痛疼,半身不遂。
临床运用
【坐骨神经痛】
主穴 环跳 委中 阳陵泉 绝骨 昆仑 配穴 腰椎旁有压痛者,配同骨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肠俞、次髎。
【小儿脑性瘫痪】
主穴 百会 四神聪 足三里 悬钟
配穴 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血虚弱者,配心俞、脾俞;言语障碍加通里、廉泉、金津、玉液;颈软加天柱;上肢瘫加肩髃、曲池;下肢瘫加环跳、阳陵泉。
方义 百会属于督脉,为诸阳之会穴,督脉入络脑,故能调神开窍健脑,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醒脑益智宁神之功;足三里培补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滋养筋骨、脑髓;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调理气血,化瘀通络,悬钟为“八会穴”中的髓之会,刺之可通脑益髓,强壮筋骨。
配伍:配殷门、阳陵泉穴、委中穴、昆仑穴,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经痛。
配伍:配殷门、阳陵泉穴、委中穴、昆仑穴,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经痛。
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配风池穴、曲池穴,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小贴士: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针刺拨罐环跳穴治疗睾丸疼痛
针法:环跳穴取3寸毫针,垂直进针2.5寸,其余穴均用2寸毫针,垂直1.5寸,皆强刺激,留针30分钟,去针后拨火罐10分钟,每日2次。功可温经散寒止痛。10天为1个疗程。主治睾丸疼痛。
针刺按摩环跳穴治疗痹症
31
风市
风,风气也。市,集市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环跳穴传来的天部凉湿水气,至本穴后,凉湿水气进一步散热缩合而变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由本穴的天部层次横向向外传输,本穴如同风气的集散之的,故名。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吸湿后下行中渎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1.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腿痛,膝关节炎,麻木,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
3.其他疾病:荨麻疹,耳鸣,遍身瘙痒等。
临床运用
【神经性皮炎】
主穴 阿是穴 合谷 曲池 血海 风市配穴 风热配太渊、风池;肝郁化火配肝俞、太冲;血虚风燥配脾俞、足三里。
方义 取阿是穴可直刺病所,既可散局部的风热郁火,又能通患部的经络气血,使患部肌肤得以濡养;合谷、曲池、风市祛风止痒;取血海养血活血,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配伍用穴 配大肠俞、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等穴治疗腰腿酸痛;配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等治疗类风湿、痹证;配风池、曲池、外关、血海穴治疗荨麻疹;配伏兔、犊鼻、足三里、悬钟等穴治疗下肢痿痹等。
32
中渎
{舒筋活络穴}疏通经络,祛风散寒。
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
临床应用:
【坐骨神经痛】
主穴 环跳 委中 阳陵泉 绝骨 昆仑
配穴 腰椎旁有压痛者,配同骨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肠俞、次髎。
配伍
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配阴市,有通经祛寒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凉麻、疼痛。
33
膝阳关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疏利关节,祛风化湿。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膝膑肿痛,挛急,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临床运用
【扭伤】
主穴 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配穴 疼痛较重者配合谷、太冲;瘀血肿胀甚者配血海、三阴交。
方义 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时取扭伤部位穴位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息壅滞,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配伍] 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34
阳陵泉
别名:筋会穴,阳陵穴。
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筋会
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胆经合
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理气穴}   理气,舒肝利胆,强健腰膝。  降浊除湿。
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其它: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胁痛,口苦,呕吐,吞酸,黄疸,小儿惊风,肩痛
临床运用
【高热】
主穴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配穴 风热证配鱼际、外关;肺热证配少商、尺泽;气分热盛证配内庭、支沟;热入营血证配中冲、内关、膈俞;抽搐者配阳陵泉、太冲;神昏者加水沟。
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穴、十宣皆在四末,为阴阳经脉交接之处,均用点刺出血,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曲池和合谷属手阳明经穴,可清泻阳明实热。
【抽搐】
主穴 百会 水沟 合谷 太冲 阳陵泉
配穴 发热者配少商、商阳、中冲;神昏者配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肝阳上亢者配行间;阴血虚者配太溪、血海、足三里。
方义 百会既能熄风定惊,又能开窍醒神;水沟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和筋会穴,镇肝熄风,缓解痉挛止抽搐。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熄风定惊,后对因治疗。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35
阳交
别名〗别阳穴,足髎穴。
阳维脉郄穴。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
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舒筋活络穴}
理气降浊。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临床运用 :
【坐骨神经痛】
主穴 环跳 委中 阳陵泉 绝骨 昆仑
配穴 腰椎旁有压痛者,配同骨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肠俞、次髎。
【发作期痫证】
主穴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内关
方义 水沟、百会为督脉要穴,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三穴同用熄风醒脑开窍,是治疗癫痫的要穴;涌泉为肾经井穴,刺之滋水潜阳,速降肝风,以助开窍醒脑;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开心窍豁痰浊,调理心神。
36
外丘
郄穴。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该穴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
2)胆经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理气穴}舒肝理气,通络安神,传递风气。
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神经痛,下肢麻痹,癫痫。
2.运动系统疾病:胸胁胀痛,颈项强痛,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临床运用
【发作期痫证】
主穴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内关
方义 水沟、百会为督脉要穴,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三穴同用熄风醒脑开窍,是治疗癫痫的要穴;涌泉为肾经井穴,刺之滋水潜阳,速降肝风,以助开窍醒脑;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开心窍豁痰浊,调理心神。
〖人体穴位配伍〗配腰奇、间使穴、丰隆穴、百会穴治癫痫;配环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阳交穴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穴、条口穴、阳陵泉穴治腓总神经麻痹。
37
光明
络穴。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
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清热穴}疏肝明目,活络消肿。联络肝胆气血。胆经气血至此后变为纯阳之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吸湿后传于外丘穴,小部分别走厥阴肝经。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五官科系统疾病:睑缘炎,目痛,近视,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精神病。
3.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腰扭伤,下肢痿痹。
4.其他疾病:胸乳胀痛,乳汁少。
临床运用
【近视】
主穴 承泣 攒竹 睛明 风池 翳明 光明
配穴 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方义 承泣、攒竹、睛明是治疗眼疾的常用穴,能通经活络、调整眼部气血运行;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以清头明目;翳明和光明为治疗眼病的经验穴
38
阳辅
{舒筋活络穴}清热散风,疏通经络。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目外眦痛。
2.运动系统疾病:半身不遂,下肢麻痹,腋下肿痛,胸胁痛,瘰疠,膝关节炎,腰痛。
3.其它疾病:疟疾,恶寒,发热,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临床运用
【疟疾】
主穴 大椎 间使 后溪
配穴 温疟者,配曲池、外关、陶道、商阳;寒疟者,配至阳、期门;疟母者,配痞根、章门、肝俞、肝俞、脾俞;高热者,配十宣、委中;汗出不畅者,配合谷;呕吐者,配内关、公孙;腹痛腹泻者,配天枢、气海、足三里;神昏谵语者,配水沟、中冲、劳宫、涌泉;烦热盗汗者,配太溪、复溜;倦怠自汗者,配关元、气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阴交。
方义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有截疟的作用,为治疟之要穴;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又通于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经气,驱邪外出;间使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可疏理气机,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也为治疟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阳祛邪之效。
配伍:
配环跳、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痛。
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丘墟、足临泣,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
39
悬骨
八会穴之髓会;又名绝骨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平肝熄风,舒肝益肾。
1.运动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
2.精神疾病:痴呆,中风。
2.其它疾病: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
临床运用
【虚证痛经】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
方义 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温养冲任、暖下焦。
【小儿脑性瘫痪】
主穴 百会 四神聪 足三里 悬钟
配穴 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血虚弱者,配心俞、脾俞;言语障碍加通里、廉泉、金津、玉液;颈软加天柱;上肢瘫加肩髃、曲池;下肢瘫加环跳、阳陵泉。
方义 百会属于督脉,为诸阳之会穴,督脉入络脑,故能调神开窍健脑,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醒脑益智宁神之功;足三里培补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滋养筋骨、脑髓;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调理气血,化瘀通络,悬钟为“八会穴”中的髓之会,刺之可通脑益髓,强壮筋骨。
40
丘墟
原穴
(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遗址或废墟。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只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胆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性寒凉,为胆经风气的生发之源,故为胆经原穴。
{舒筋活络穴}健脾利湿,泄热退黄,舒筋活络。 生发风气。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脾土为空虚之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缩合冷降并下行足临泣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运动系统疾病: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腓肠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偏瘫,颈项强痛,目赤肿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3.消化疾病:疟疾。
4.其它:胆囊炎,胆绞痛,腋下淋巴结炎。
临床运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扭伤】
主穴 阿是穴 申脉 丘墟 解溪
配穴 疼痛较重者配合谷、太冲;瘀血肿胀甚者配血海、三阴交。
方义 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时取扭伤部位穴位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息壅滞,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人体穴位配伍〗 配昆仑穴、绝骨穴治踝跟足痛;配中渎穴治胁痛;配大敦穴、阴市穴、照海穴治卒疝;配日月穴、期门穴、肝俞穴、胆俞穴、阳陵泉穴、腕骨穴治黄疸、胆道疾患。
41
足临泣
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穴。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清热穴}舒肝熄风,化痰消肿。运化风气,冷降水湿。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目赤肿痛,眩晕。
2.月经不调,胁痛,乳胀,乳痛,胎位不正,乳腺炎,退乳。
3.其它:瘰疬,疟疾,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
临床运用 :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配伍〗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三阴交穴治痹证;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42
地五会
{清热穴}舒肝消肿,通经活络。
1.五官科系统疾病: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结膜炎,乳腺炎。
2.运动系统疾病:胁痛,乳痈,腰肌劳损,足扭伤。
3.其它:足跗肿痛,肺结核,吐血,腋淋巴结炎。
临床运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配伍
配睛明、瞳子髎、风池,有祛风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
43
侠溪
荥穴,属水。
1)侠溪。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经水。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只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
2)胆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胆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吸热蒸发,蒸发天部的水气表现出肾气的寒冷收引特征,故其属水。
{清热穴}平肝熄风,消肿止痛。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经水回流足窍阴穴,极少部分经水气化为天部之气。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胸胁胀痛,乳痈,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偏头痛。
2.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
3.其它:足跗肿痛,热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腋淋巴结炎,咳血,乳腺炎。
临床运用
【胆绞痛】
主穴 胆囊穴 胆俞 日月 期门 肝俞 阳陵泉
配穴 肝胆气滞者,配太冲、行间;痰热互结者,配丰隆、侠溪;呕吐者配内关、公孙;黄疸者配至阳;发热者配大椎、曲池。
方义 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可利胆镇痛;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胆经之下合穴,以利胆腑。
【不寐】
主穴 百会 神门 三阴交
配穴 肝火扰心者,配行间、侠溪、风池;脾胃不和者,配中脘、丰隆、足三里;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者,配心俞、胆俞、丘墟。
方义 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可清头目宁神志;心藏神,不寐之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刺之既可泻心火,又可养心阴,为治疗失眠主穴;本病又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故取三阴交健脾柔肝补肾,三穴合用,共奏宁心安神之效
配伍:
配太阳、率谷、风池,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少阳头痛。
配支沟、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听宫、翳风,有清热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太阳穴、太冲穴、阳白穴、风池穴、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44
足窍阴
井穴
足,足部;窍,孔窍;阴,阴阳之阴。肾肝属阴,开窍于耳目,穴在足部,治疗耳目之疾。
{开窍醒神穴}开窍醒神,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1.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耳聋,耳鸣,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
4.其它疾病:足跗肿痛,热病,多梦,哮喘,胸膜炎。
临床运用
【实热证咽喉肿痛】
主穴 少商 合谷 廉泉 关冲
配穴 头痛者,配风池、少阳;咳嗽者,配尺泽;壮热不解者,配十宣;便秘者,配天枢。
方义 少商为手太阴经井穴,点刺出血以清泻肺热,为治疗咽喉病症之主穴;廉泉为阴维与任脉之会,有清热利咽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针之以疏风解表,清泻阳明之热,利咽止痛;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井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的作用。
【阴虚证咽喉肿痛】
主穴 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 肝肾阴虚者,配三阴交、复溜;阴虚有热者,配行间。
方义 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之交会穴,两脉均循行与喉咙,取之以调理两经经气,滋养肾阴,引导虚火下行。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以利咽清肺之虚热。三穴同用,可使得虚火得清,不致灼伤阴液,以奏利咽止痛之效。